慧心自在

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海南  作者:杰克·康菲爾德  頁數(shù):357  譯者:維民  
Tag標簽:無  

前言

2007年我同一行禪師一起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主持一個禪修心理療法大會。當我站在講臺上看到近兩千名的聽眾時,我感到困惑,是什么吸引了這么多人參加這場為期三天的聚會?是因為需要找到一條智慧之路以應對現(xiàn)代生活中極其普遍的沖突、壓力和疲憊不堪?還是因為渴求一種心理學把精神面和人類至高的潛能納入其治療方式中?還是因為希望找到一條安神寬心的捷徑?我發(fā)現(xiàn)講演必須是個人化的、切合實際的,就像我在本書中所寫的那樣。這些會議參加者企求的激勵和支持,同舊金山靈磐禪修中心的學員是一樣的。進入我們光明禪堂的人不是要避開生活而是要尋求一條穿越它的智慧之路。他們各有自己的問題,而且真心尋求幸福。他們常常心憂天下,憂心它不停的戰(zhàn)爭和愈演愈烈的環(huán)境問題。他們疑惑,留給其下一代的會是什么?他們聽說了禪修,希望找到佛教許諾的喜樂和內在自由,以及一條較智慧的關懷世界之路。四十年前,我來到泰國一個叢林寺院尋找自己的幸福。出身痛苦家庭的年輕的我,從達特茅斯學院亞洲研究專業(yè)畢業(yè)后,感到迷茫和孤苦,于是請求和平工作團(Peacecorp)派我去佛教國家?;叵肫饋恚抑牢乙颖艿牟恢皇羌彝ネ纯?,還有來自我們整個文化的痛苦——它在越南戰(zhàn)爭中是如此的顯而易見。在湄公河流域附近的幾個省的鄉(xiāng)村健康醫(yī)療隊工作時,我聽到了禪師阿姜查樂意接納西方學生的事。我滿懷期待,希望佛教教義能幫助我,甚至讓我開悟。到阿姜查寺院幾個月后,我持戒皈依了。接下來三年,我修習禪定、布施、慈心,這是佛法修行的核心,也是我一生佛法實修旅程的開始。就像今天的靈磐禪修中心,叢林寺院接待了一連串的來訪者。每天,阿姜查都坐在一個空曠地邊緣處的木椅上向所有來訪者致意,他們有當?shù)剞r人和虔敬的朝拜者、求道者和士兵、年輕人、首都來的部長們,還有西方學生。所有人都有其靈性上的問題和矛盾,有苦惱恐懼和渴望。有時阿姜查會撫摸一個剛死去兒子的男人的頭,在另外一個時刻,會同一個醒悟過來的店主一起嘲笑人性的自大。上午他也許在給腐敗的政府官員講授倫理,下午則向虔誠的老尼傳授觀心法。即便在陌生大眾中也存在顯然祥和互信的氣氛。師父的慈悲以及指導讓我們在生死樂憂的旅途上共同探索,我們就像一家人一樣相處。阿姜查和其他法師們實踐的是生活心理學,這是地球上最古老和最完備的治療與領悟系統(tǒng)。這個心理學消除了世俗問題和精神問題的區(qū)別。對于阿姜查來說,煩惱憂慮、精神創(chuàng)傷、錢財麻煩、身體疾病、靜坐問題、倫理矛盾和社會沖突都是佛教醫(yī)藥要處理的苦難。通過他自己進入深度禪定,通過其老師傳下來大量善巧的法門,他能應對范圍廣泛的人類問題和可能事件。完整的禪修訓練、心理治療法,認知和情緒訓練、沖突解決方法——這一切都被他用來喚醒來訪者本身的正直、平等、感恩和寬恕這些品德。阿姜查作為治療家顯示出來的那種智慧,是通過古代文字傳承下來的,先是佛陀教導的記錄,然后是一百多代人的學習研究和實修,并加以擴展。古代文字傳承是一個巨大的智慧庫,是人類思想的深刻發(fā)掘,不過西方人不易理解它。此刻,一場冬季暴雨正傾注在我寫作的小木屋上,木屋位于靈磐禪修中心上方的森林中。書桌上是一些經典著作,它們來自于佛教的許多主要歷史宗派,有《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論述色空的《八千頌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及龍欽巴尊者的藏文識論。隨著時間的過去,我學會了珍視這些經典,知道它們充滿智慧珍珠。《阿毗達摩概要精解》不僅是早期上座部傳統(tǒng)的經典名著和佛法心理療愈學根本綱要,也是所有著作中最為難懂者之一。如何解釋下文:“不可分離物質現(xiàn)象構成了純八法聚,導向身表輕快性十二法聚,所有物質組合起源于意識”?而在印度、中國和日本被尊為大乘圣典的《心經》,其內容有如空幻的神話和近乎無解的禪宗謎語的混合。按同樣方法,對大多數(shù)讀者來說,分析救命藥物的生化結構,也許同理解龍欽巴尊者關于自性空的說法一樣容易。我們都在尋求的是這些經典背后的經驗,那些豐富深刻而自在的經驗。當洛拉帶著癌癥來到靈磐禪修中心時,或者沙隆法官來學習寬恕時,他們每個人希求的是精髓,是那點亮這些文字的心悟??墒侨绾握业剿兀肯裎业膸煾赴⒔橐粯?,我嘗試把這些經典的精粹用生活化且直接實用的心理學表達出來。我已經是佛教長老輩的一員,這些長老包括佩瑪·丘卓、沙倫·薩爾茲伯格、約瑟夫·葛斯坦、一行禪師,以及其他幫助把佛法廣泛引入西方的人。為了做到這一點,在仍然忠于我們自己文化根源的同時,我們主要專注于核心教義,專注于佛教智慧的本質。盡管這個角色不同于更正統(tǒng)的和更學術性的佛教徒,但對于把佛法引入一個新文化,它是至關重要的。它是一條路,能促成關于這些卓越學說的一個非宗派的理解方法。我另一個師父佛使尊者。是這樣鼓勵我們的:莫把那些教導區(qū)分為上座部、大乘或金剛乘的學派,只說一個佛乘就可以了,這是醒悟的核心生命原則。同這些基本佛教教義并行不悖的,是我也從西方心理學傳統(tǒng)中引入了重要的洞見。我對西方心理學的興趣開始于從亞洲回來后,當時碰到了一些在寺院未曾出現(xiàn)的問題。在與女友、家人相處方面,及如何進取這方面,我都有困難。我發(fā)現(xiàn)不能單單用禪修轉化我的問題。沒有捷徑,沒有精神便道可以讓我免除這樣的功課,即把靜坐所學得的法則在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為了彌補我的佛法訓練,我進入心理學研究所,研究各種治療方法,包括賴奇呼吸法、精神分析法、完形療法、榮格療法。在早期那洛巴佛學院(NampaBuddhistuniversity)、禪修中心和世界各地的學術會議中,我同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同事們一起工作,因而促使了東西方心理學之間的對話。這個對話逐漸變得更豐富、更微妙和更開放。今天,對于心理健康之較積極正面、注重精神和眼光遠大的方法,各個學派的醫(yī)生都有廣泛的興趣。許多受制于醫(yī)療保險系統(tǒng)的工作者,在同這個系統(tǒng)作斗爭。當我講授神圣性、慈悲訓練、轉化苦難和以非宗教的方式培養(yǎng)我們同生命的神圣聯(lián)系時,這讓我感到明顯的寬慰。神經生理學方面的探索,進一步擴展了這個對話。我們現(xiàn)在可以窺探腦部結構,研究佛陀許多世紀以前所揭示的同樣重要的問題。腦神經科學家通過研究禪修者獲得寶貴的資料,證實佛法心理療愈學對人類潛能的精確分析。因為這些資料與分析依據(jù)數(shù)千年的實驗和觀察,所以佛教法則和教義很適合西方的心理科學,它們有助于我們理解感受、壓力、醫(yī)療、情緒、心理治療、人類潛能以及意識本身。我通過自己的經歷知道,心理學——無論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的真正實踐讓我對生命更開放自由、更加順其自然。我發(fā)現(xiàn),拋開西方的術語(如“反向移情”和“情感投注”)或東方的術語(如“俱起意識”和“變相”),而用渴望、傷害、憤怒、慈愛、希望、拒絕、放下、親近、自我接納、獨立,以及內在自由這樣的說法更有幫助。開悟這個詞有太多的理解和誤解,我代之用內在自由和解脫明晰地表達通過佛法修行可達到的全面覺悟。我希望學生和修行人的覺悟事跡幫助我們信任自己深廣的慈悲力。我希望我們能找到包容——悲哀、孤獨、羞辱、欲望、悔恨、沮喪、快樂以及和平——的力量,讓我們無論在哪里,無論面臨何事,都能從中解脫而自在,找到深厚的信心。我身為西方的佛法老師,雖沒有像師父阿姜查那樣坐在戶外接見來訪者,但我經常和學生與求道者見面。我通常同來上禪修課的人,或者在此地閉關的人談話,這些人來此參加為期3天到3個月不等的禪修。閉關期間,每天都有佛法課程和禪修指導,有一個集體修行階段計劃,還有長時間的靜默訓練。每隔一天,學生單獨會見老師。這個單獨的會面或交談只有15到20分鐘。學生來面談時,我們一起默坐幾分鐘。然后我問他們的體驗,以及如何處理。從這里起步,可以展開一場深刻的對話。有時,我只是帶著慈悲心靜觀他們的修行;其他時候我會提供建議。我們常常觀察學生當下的身心,就像佛陀經常對來訪者所作的那樣。在這本書中你會更完整地看到我和其他老師們是如何做的。你可以切實感受到,我們是如何實在地把這個廣大慈悲的心理學運用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的。如果你是個臨床醫(yī)生或精神健康專家,佛法心理療愈學將會向你展示一些新奇的理解和可能。它也許會滲透進或者轉變你工作的方法。如果你不了解佛教教義,對靜坐禪修感到陌生的話,你將會了解到靜坐禪修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只要慎重地集中你的注意,它就開始了。當你研讀這本書時,你就在做一種禪定功夫。如果你在佛法修行上較有經驗,我希望你用全新的方法挑戰(zhàn)自己,這些方法就是用來幫助你踏上實證覺悟之路。為了理解這個對話,我想借重一位賢哲多次說過的話:“佛教教義不是宗教,而是關于心的科學?!钡@并不否認一個事實,即對于世界大多數(shù)人而言,佛教也具有宗教功能。像大多數(shù)宗教一樣,它給信徒一個富含虔誠修行、集會禮儀和神圣事跡的傳統(tǒng)。但這并非它的源頭或核心。佛陀是人不是神,他給其追隨者的是經驗教訓和真修實行,以便幫助他們踏上認識并釋放苦難的革命性道路。通過內證實修,佛陀發(fā)現(xiàn)了一套系統(tǒng)而卓越的訓練方法,可以造福人類并實現(xiàn)最高水平的人類發(fā)展。今天,正是這條實修和解脫之路吸引許多西方學生轉向佛教修行。本書中所講授的東西對大部分的西方心理學,對唯物主義、犬儒主義以及見于西方文化中的絕望,都是一個有力的挑戰(zhàn)。本書一開始就描畫了關于心理學和人類生活的徹底而正面的方法。第一部分從神圣性和慈悲開始,闡述了心理健康和意識的佛學觀點。第二部分詳述了正念觀照實修的治療和覺悟作用。第三部分專述非健康情緒的轉化。第四部分概括了廣泛的佛法心理療愈學工具,從禪定和觀想的力量到精巧的認知訓練和轉化性的社會實踐。第五部分探討了意識最高境界的發(fā)展,即精神安樂和解脫的各種可能性。在大多數(shù)章尾,提供了專門的佛法實修練習供讀者嘗試。請敞開心胸,把這些練習當做探索試驗。如果你沒有時間做全部練習,信任你的直覺,從你覺得最有益于你心靈的練習開始。如果你投身于練習一段時間,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轉變了你的心態(tài),轉變了你的處世之道。讓現(xiàn)代心理學理解和促進人類潛能發(fā)展到最高境界,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這個世界的苦難和幸福,無論個人的還是集體的,都有賴于我們的意識。我們必須找到更智慧的生存之道。幸運的是,這是絕對能做到的。在這本書中,我介紹了深遠而廣大的佛法觀,它們可以治療我們的心,解放我們的理智,并且有益于眾生。

內容概要

  身為當代著名禪修老師和心理治療專家的康菲爾德,結合佛法禪修與心理治療兩大領域的經驗,寫成了這本佛法的心理療愈經典著作?!  痘坌淖栽凇穼⒍U修思想與現(xiàn)代心理學結合,并將靈性修行落實于日常生活中,且從心智的專注力和觀照力轉到心靈的情感療愈。一開始就先從神圣性與慈悲談起,勾勒出一種對心理學與人類生活的積極且正面的態(tài)度?!  痘坌淖栽凇饭卜治宕蟛糠郑旱谝徊糠纸忉屃朔鸱ㄈ绾慰创睦斫】蹬c意識;第二部分詳細說明如何透過修習正念,以獲得心靈的療愈和覺醒;第三部分主要討論如何轉化不健康的情緒;第四部分講解佛法心理療愈學使用的方法,從專注與觀想的力量,到復雜的認知上的訓練,以及具有轉化力量的社會實踐;第五部分探討意識最高境界發(fā)展的各種可能性,即心靈極度安樂與解脫的狀態(tài)?!  痘坌淖栽凇氛Z言平易近人,充滿靈性的撫慰,又能恰如其分地傳達靈修奧義,并提供各類修行與治療方法,也有很多成功的治療案例。通過修行者的人生故事與覺醒歷程,我們能找到包容萬物的心靈力量,并對生命產生最深的信任,以及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獲得嶄新的視野與修煉方式。穿插文中的詩篇、哲語,以及每章后面的實修練習,為本書可讀性增色不少。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杰克·康菲爾德(Kornfield.J.) 譯者:維民杰克·康菲爾德,生長在美國東岸的一個科學及知性的家庭。1963年就讀于達特茅斯學院,主修亞洲研究,在學期間受到陳博士的鼓勵,開始學佛,1967年畢業(yè)后,立刻到東南亞修學,在阿姜查主持的巴蓬寺出家,他也曾經在馬哈希法師和佛使比丘座下學習,并曾追隨過西藏喇嘛、禪師、印度教上師。作者1972年回到美國,還俗,1976年獲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身兼佛學老師和心理治療師兩職。作者曾與約瑟夫·葛斯汀(Joseph Goldstein)合作建立“內觀禪修社”(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 Barre Massachusetts),也曾在科羅拉多州的那諾巴學院教學,及經常在美國、加拿大和世界各地舉辦密集禪修。他所到之處都受熱烈歡迎,為美國最受歡迎的內觀教師之一。他擅長結合現(xiàn)代心理學與禪修思想,將靈性修行落實于日常生活。他不僅是美國最受歡迎的內觀禪大師、內觀學社與靈磐中心的創(chuàng)辦者,還是位臨床心理學博士,著有《當代南傳佛教大師》、《狂喜之后》、《踏上心靈幽徑》等多部暢銷著作。

書籍目錄

導讀
第一部分 你到底是誰?
 1 神圣性
 2 用慈愛擁抱世界
 3 誰在鏡中看?
 4 意識的染著
 5 自我的神秘幻象
 6 從整體到個人
第二部分正念觀照…
 7 正念的釋放力
 8 人身難得
 9 情感之河
 10 敘事之心
 11 遠古潛意識
第三部分 轉變苦因
 12 佛教人格類型
 13 化欲望為充實
 14 超越憎恨到無爭
 15 離妄向智
第四部分 尋求自由
 16 受苦與放下
 17 心的指引
 18 神圣形象
 19 心行
 20 靜定和心的奧秘
第五部分 實證慧心
 21 美德、救贖與寬恕
 22 菩薩
 23 中道的智慧
 24 覺醒的心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著名的榮格心理分析學家羅伯特·約翰遜承認,對于我們許多人而言,信賴自己的善良是非常困難的事。我們很容易把自己最糟糕的恐懼和念頭當做自己的真實面貌,即榮格所稱的“暗區(qū)”。約翰遜寫道:“奇怪,人們對其暗區(qū)的高貴面的抵制要強于他們對黑暗面的掩蓋……發(fā)現(xiàn)自己具備深邃高貴的特性比發(fā)現(xiàn)自己是個庸碌之輩更加麻煩困難?!蔽覀儓?zhí)著于局限和貧乏的自我認同,將它化為強烈的習性,以至于擔心一旦沒有認同我們會無所適從。如果完全了解我們的神圣性,就會導致根本的生命變化,它可能要求我們承擔大事。而且我們的某部分會知道,恐懼和受損的那個自我并不是真我。我們每人都需要找到讓自己通向完滿和自由的道路。要在我的家庭看到我本身的善性是困難的。我最早記得的是父親可怕而喜怒無常的暴力形象,母親被打得鼻青臉腫而惶恐未定,還有四個男孩的疑惑,他們心里都在想:“我們怎么會生在這個家庭?”每當父親把車開進車道,我們都會屏息靜氣。好的時候,他是體貼而幽默的,我們也感到輕松,但更多的時候我們必須躲藏起來,避開他一觸即發(fā)的怒氣和滔滔責罵。全家旅行時,父親會因壓力過大而抓住母親的頭撞向擋風玻璃,或者因為其他駕車者的犯規(guī)行為而責罰孩子們。我記得我父親的祖母勸我母親不要同父親離婚:“至少他有時會保住一份工作,不像精神病院的那些人那么瘋狂。”我也知道,這種不快不一定全都會發(fā)生。我還記得,六七歲時,在父母吵架的痛苦日子里,我離家出走。我心里面有某樣東西讓我覺得我不屬于這個家,仿佛我投錯了家。同兒童們一樣,我有時會幻想,有一天有人敲門,進來一個文雅的紳士,問我的名字。然后他就說,杰克和他的兄弟們是秘密地安置于這個家的,但是現(xiàn)在他真正的父母,即國王和王后,要他回到他真正的家。這些童年幻想激起了我生命中最強烈的追求之一,渴望成為某種有價值而且真實的東西的一部分。我在尋求我那生而高貴的真家。在憤世嫉俗習以為常的那些年代,我們可以把原始善性僅僅視為一個鼓舞人心的說法,但是通過它的聚焦,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條完全不同的觀看和生存之路:這條路的目的是改變我們的世界。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忽視龐大的人類悲苦,也不意味著我們讓自己愚蠢地屈從于喜怒無常甚或暴力的個人。其實,要發(fā)現(xiàn)他人人格的尊貴,必須了解他們的苦難。佛法心理療愈學原則中最主要的是“四圣諦”,它起始就要了解人類生活里不可避免的苦難。這個真理難以用現(xiàn)代文化講述,因為現(xiàn)代文化中人被教育得要不計代價避開不舒適,在這個文化里“追求幸?!背闪恕靶腋5臋嗬?。而只要我們在受苦,那么了解受苦的真相就總是那么新鮮和有益。

媒體關注與評論

本書是作者繼《踏上心靈幽徑》之后,有系統(tǒng)地整理出一套佛法的心理療愈學……綜觀全書,以我多年的經驗,這是一部比正向心理學還深刻的心理療愈學,也是東方獻給世界的珍貴禮物?!  葷髮W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余德慧作者是心理學專家,跟從泰國當代高僧阿姜查學禪,能以現(xiàn)代心理學說明禪修的方法和過程,讓讀者一目了然,自修自學,讓我嘆為觀止。本書活潑靈規(guī),是有志學禪和療愈身心者的好工具。  ——中華維學會理事長鄭振煌本書禪修者實際修持正念禪法、慈心禪或者愿意以好奇的心面對過去的創(chuàng)傷,走向療愈之路。這樣的路徑能帶領現(xiàn)代人直接找到解決生命當下與提升心靈的著力點?!  愎饽岜姺饘W院副院長釋自鼐

編輯推薦

《慧心自在:阿姜查的禪修療愈之道》是作者杰克·康菲爾德所著,繼《踏上心靈幽徑》之后,有系統(tǒng)地整理出一套佛法的心理療愈學……綜觀全書,以我多年的經驗,這是一部比正向心理學還深刻的心理療愈學,也是東方獻給世界的珍貴禮物。由心智的開啟轉向心的自愈,將佛法引入西方治療的心理學家,當代西方最具影響力的禪修大師,慈濟大學余德慧教授、中華維鬘學會理事長鄭振煌、香光尼眾佛學院副院長釋自鼎聯(lián)合推薦?!痘坌淖栽?阿姜查的禪修療愈之道》特別適合以下人群:1.醫(yī)生或心理治療專業(yè)人員、2.剛接觸佛法,對禪坐也很陌生的人、3.對佛法的修煉經驗較豐富者、4.對生命探索充滿無限好奇的人、5.渴望心靈健康和心靈提升的人。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慧心自在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8條)

 
 

  •   結合禪修思想與心理治療,將靈性修行落實于日常生活,治愈身心的疾病。
  •   若你是個醫(yī)生或心理治療人員,佛法心理療愈學能帶給你深具啟發(fā)性的新知識與可能性。它可能賦予你的工作方式以新意,或是加以轉化。如果你是剛接觸佛法,對靜坐也很陌生,你會發(fā)現(xiàn)靜坐是極自然的事。只要以仔細、深思熟慮的方式專注心神,就算是開始靜坐了。當你閱讀與思索本書內容時,就已是在進行某種禪修。若你對佛法的修煉經驗較豐富,相信本書能帶給你挑戰(zhàn),讓你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獲得嶄新的視野與修煉方式。
  •   如果你是個臨床醫(yī)生或精神健康專家,佛法心理療愈學將會向你展示一些新奇的理解和可能。它也許會滲透進或者轉變你工作的方法。如果你不了解佛教教義,對靜坐禪修感到陌生的話,你將會了解到靜坐禪修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只要慎重地集中你的注意,它就開始了。當你研讀這本書時,你就在做一種禪定功夫。如果你在佛法修行上較有經驗,我希望你用全新的方法挑戰(zhàn)自己,這些方法就是用來幫助你踏上實證覺悟之路。
  •   通常,佛法書籍往往令門外漢望而生畏,殊不知,若認真閱讀,便會發(fā)現(xiàn),本書并不著力在告訴讀者,佛教禪修的境界有多高超或佛教心理理論有多深奧。更重要的是:從禪修者實際修持正念禪法、慈心禪或者愿意以好奇的心面對過去創(chuàng)傷,走向療愈之路。這樣的路徑雖然離開悟尚有距離,但確實能帶領現(xiàn)代人直接找到解決生命下手處與提升心靈的著力點。本書活潑靈現(xiàn),加上譯文流暢,入木三分,是有志修心與療愈者的好工具。此外,本書還歸納出26條禪修療愈的原則,以及切合實際的修行練習。
  •   每種修行都幫助我們認識和放棄產生痛苦的不健康模式,然后培養(yǎng)健康的心志。在佛法心理療愈學方法中,重要的是強調訓練實修,還有理解。它采取的方式不是在治療中討論你的問題,讓你每周傾訴一次,而是通過日常生活規(guī)律和持續(xù)的訓練幫助你學習和實踐健康的生存方式。這些實踐讓我們回歸到內在的智慧和慈悲,把我們帶向自由。
  •   阿姜·查的禪修之道,Jack Kronfiled寫來都是必讀的書品
  •   對情感最有用的禪修方法,就是以正念對治悲傷。由于現(xiàn)代文明總是如此經常地要我們跟隨生活而動,以至于讓我們忘掉了悲傷對生命的重要性。悲傷是人們面對生命失落的自然反應之一。當我們悲傷時,我們讓自己去感受痛苦的真相,感受生活中背叛或悲劇的程度。通過哀傷的意愿,我們慢慢認識、整合并接受我們損失的真相。通常,放下過去并繼續(xù)過好的最佳途徑,就是盡情悲傷。
  •   德芬推介一定會讀,靈修進階的書,結合靈修和禪修
  •   做悲傷禪修時,讓自己坐好,單獨或與一個貼心朋友靜坐?;ㄐr間營造一種有益的氣氛。當你準備好了,開始感受你的呼吸,感覺你胸部的呼吸。這有助于讓你對內在活動的覺察。用手輕輕地按在心窩處,仿如你正在抱著一個脆弱的人。那個人就是你。
  •   慈悲生活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放棄所有的財產,接收我們遇到的每一個無家可歸者,解決我們大家庭和社區(qū)中的每一個困難。慈悲不是相互依賴。它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失去自尊,為他人盲目犧牲自己。在西方,我們對這一點感到困惑。我們錯誤地擔心,如果為人太慈悲,我們會不堪重負他人的痛苦。但這種情況只發(fā)生在我們的慈悲是單方面的時候。在佛法心理療愈學中,慈悲是一個圓圈,涵蓋所有眾生,包括我們自己。只有在我們記得自己和他人的時候,當雙方和諧相處的時候,慈悲之花才會綻放。
  •   也許是根本解決之道,還在看,如果能結合中醫(yī),進行道器合一的愈療就厲害了。
  •   我們無法逃避酷熱和焦躁,如何平復心中的烈焰,讓心靈感受到清涼和自在,并從中尋覓到屬于自己的快樂呢?希望佛法能夠療愈世間千瘡百孔的心靈,幫助我們覺醒,體悟生命的意義,同時獲得深廣的慈善與智慧力量;希望我們找到包容萬物的心靈力量──哀傷、寂寞、羞慚、欲望、悔恨、沮喪、快樂,以及寧靜──無論身在何處,面對何種境遇,都能找到對生命最深的信任,不受外在事物的羈絆。
  •   從佛法心理療愈學的角度來看,慈悲是天性。它產生于我們的互相聯(lián)系,佛教稱之為“相互依存”。這可以很容易地在物質世界中看到。在子宮內,每一個孩子與母親的身體都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有一方生病了,另一方就會受到影響。同樣的,我們與地球是互相依存的。土壤中的礦物質是谷物和身體骨骼的養(yǎng)分來源,暴風雨云變成我們的飲水和血,樹木和森林排放出的氧氣是我們用來呼吸的空氣。我們對這個共同命運認識得越清楚,就越會對地球本身產生慈悲心。
  •   寺廟僧眾相信,人們在這件輝煌的藝術品上覆以陶土,是要在紛爭動蕩的年代保護它。同樣的道理,我們每個人都遭受到威脅而使得我們掩蓋住自己的內在神圣性。正如素可泰的人忘記了金身佛像一樣,我們也忘記了我們的本性。大多數(shù)時間我們都在保護層下行事為人。佛法心理療愈學的基本目的是幫助我們看清盔甲下面的原初善性,也就是我們的佛性。
  •   這是一部比正向心理學還深刻的心理療愈學,也是東方獻給世界的珍貴禮物。雖然是由西方人來寫,但這無關緊要,西方人亦有足夠的詞匯與體會將南傳佛法以更清晰的方式來表達。
  •   沒有詳細的看,翻了一下,差不多就是精修
  •   修心改變自己
  •   由心智的開啟轉向心的自愈
  •   好書,修行路上的心靈指導,很喜歡,很實用。
  •   學習修身之道
  •   真正的自在在于內心的自在,放下所執(zhí),才能安寧
  •   要把生命的智慧體現(xiàn)的日常生活中。
  •   輕松坐好。閉上眼睛。讓你的身體休息,呼吸自然。開始聽你身邊的聲音。請注意聲音喧鬧或柔和,遠和近。注意聲音的出現(xiàn)及消失,完全不留痕跡。聽了幾分鐘后,讓自己去察覺、感受,或想象你的心不受限于你的理智。感覺你的心擴展開放得像天空——清凈、廣闊如虛空。感覺你的心向外擴張,甚至超過了最遙遠的聲音。想象你的心沒有界限,沒有內外。讓你心的覺知像天空一樣向各個方向延展。
  •   當我們遇到最糟的危機沖突而失敗時,在極深的恐懼和迷茫狀況里,我們的痛苦似乎沒有止境。我們會覺得沒有出路,看不到希望,而內在卻渴望自由。“若人不能解開心結,”佛陀說,“那我就不會教你這樣做。正是因為心結可以解開,我才如此說法?!?/li>
  •   用慈愛擁抱世界,首先要愛自己、接納自己!
  •   很不錯的書,這個作者的書還有一本《狂喜之后》也非常好,值得推薦。
  •   不錯的書!就是書名的翻譯不太貼切。
  •   書很厚,內容涵蓋面很廣,沒有很無聊地講佛法,推薦修身養(yǎng)心的人讀讀
  •   具有可操作性,非常棒
  •   準備好好看看??爝f師傅態(tài)度好。贊一個!
  •   久仰杰克·康菲爾德大名,此書亦是經典,點點智慧,醍醐灌頂。
  •   很好,當當上的書一直不錯
  •   非常不錯的書,讀來很享受
  •   才看了幾頁,很棒。愛不釋手!超贊?。。?/li>
  •   讀書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   身在陰影當中,正在探尋出路
  •   心理學方面的學者推薦的~屯著
  •   貴在成長!
  •   yreyhtZ
  •   愉悅覺受生起,了知其乃愉悅覺受經驗。
    痛苦覺受生起,了知其乃痛苦覺受經驗。
    不苦不樂覺受生起,了知其乃不苦不樂覺受經驗。
  •   對身體保持正念,讓我們活得充分。
  •   我們認作自我的東西是暫時的、虛構的,由執(zhí)著所建構,是對某部分經驗的臨時認同。自我生起、固化,就像冰浮在水上。冰與水實際上是由同一物質構成的。認同和執(zhí)著使水結成冰。以類似的方式,我們感覺到自我是分離的。
  •   自我的觀念是由通過認同產生的,越少執(zhí)著自我的觀念,就越自由快樂。
  •   隨著每一個感官印象和接受它的意識,會出現(xiàn)一些心態(tài),比如擔心、驕傲和興奮。它們產生于感官和意識之間,并將其染著加入經驗中。這些心所,以及它們帶給經驗的東西,對我們的幸福是至關重要的。
  •   當意識被染著或受限制時,它就像粒子一樣不斷生起又消逝。它可以被感受為一連串的離散時刻,每一個時刻都從心里感覺的現(xiàn)狀生起。就像光或聲音生起的方式也是離散的,其中意識的每個時刻是可以被觀察到的。而且,正如阿姜查要教我們的,這些時刻中的某一些也是可以改變的。
  •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語或行業(yè),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凈意,或語或行業(yè),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
  •   不受制于經驗的觀察能力,既是非凡的也是自由的。
  •   通常我們把意識當做是理所當然的事,就像魚忽視水那樣忽視了意識存在,所以我們無休止地專注于經驗的內容上,即發(fā)生在我們身體上的事、感情和思緒。然而,每次我們起心動念去思考或感知,意識都會接收所有發(fā)生的事。除非我們察覺意識的性質和功能,否則就不可能活得明智。
  •   找一個舒心的日子,這天你醒來清爽,心情開闊。如果這樣的日子不多,那么就找個心情稍好的日子也行。在你開始工作前,發(fā)心要在上午觀看三個人的內在神圣性。同他們講話或工作時,要心懷此意。注意這個覺受如何影響你和他們的互動,如何影響你自己的心,如何影響你的工作。然后再選擇五個你好心情的日子,每天做這樣的訓練。
  •   在寺院里,道路是每天打掃的,僧袍和僧缽都經過細致整理。他們發(fā)過誓要珍惜任何生命。走路時小心翼翼避免踩著螞蟻;他們珍重飛鳥和昆蟲、蛇和哺乳動物,并學習平等地珍重自己和他人。
  •   我們或許很容易會敬仰世界偉大精神領袖身上彰顯出來的人類精神。然而,同樣的精神也從各處的健康兒童們身上散發(fā)出來。他們的喜樂和天真能夠重新喚醒我們趨向我們的佛性。他們提醒我們:我們生來就有這種光明的精神。
  •   結合禪修思想與心理治療,將靈性修行落實于日常生活,療愈身心的疾病。
  •   觀看眾人的內在神圣性和美善
  •   頂禮,向往
  •   很喜歡這本書,不過有些舊
  •   看得很慢,雖然有很多地方晦澀難懂,所以正是需要細細品讀、反復回味的書,很好的一本心靈指導書,會再看幾遍的。
  •   對當當很滿意,當當網值得信賴!
  •   人人都能掌握的禪修,書里結合佛法禪修與心里治療。靈性修行如何運用在生活中,感受挺深,
  •   這本書不錯,不過修行起來有點難,主要難于堅持
  •   凈化心靈,難得的好書
  •   這本書還是很不錯的。不過目前只是粗讀了一下。忙完了,會細細品讀
  •   一本很好的自我禪修之作,佛法應用到生活中,達到解脫。很實用。
  •   很喜歡這本書的內容,在很多人生問題上能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
  •   多么好的一本書啊,值得珍藏!反復看,領會真諦,對我?guī)椭艽蟆?/li>
  •   對于調節(jié)自己的心態(tài)很有幫助。能幫你解除疑惑。值得一讀。
  •   能夠適用于日常生活當中!
  •   心靈成長指南
  •   想找實際禪修書看的,這一本有點兒理論性強了些,和心理學結合起來的。不過里面的例子有意思。
  •   把心理學和佛學很好的結合,把佛學的用語用較為白話的方式說出來,還是不錯的
  •   第二次在當當購書了,超喜歡,快遞也快,以后還會繼續(xù)購買。
  •   有深度,但是太厚了,字詞不是那么樸實流暢
  •   有點專業(yè),估計我要再過個幾年、
  •   好書,適合慢慢看,慢慢體會
  •   壓皺了壓皺了,這次買的幾本書,都有些讓人頭疼,其實發(fā)貨前檢查下,也就沒有退換貨的麻煩了么。
  •   還沒有讀呢?等讀完再說了
  •   哎呀 還沒看完呢,但是書很好哦
  •   靈修類的書,要靜下心來看.
  •   書還可以,主要是我不喜歡佛學方面的書籍,我只是很好奇所以看了下,發(fā)現(xiàn)還是不喜歡!
  •   剛拿回來看,不能太心急,這種書要好好體會,這是一本能陪伴一生的書,不同年齡不同經歷就會有不同的感受,每段時候拿出來多看看,很有益處,特別是里面的注釋,詳細而不繁瑣,很好
  •   靜下心讀,有點感悟
  •   這本書使我一讀再讀,每次都有更深的感悟,一直在想,如果我有這樣的機緣,有大師引導禪修,會是多么幸運的事!《慧心自在》對我打開了靈性之門!
  •   有智慧的人,抓緊時間,少些應酬,好好閱讀,會改變你的人生。
  •   買回來一個多月后打開,發(fā)現(xiàn)書少了二十多頁,紙張也差,像是盜版的,各位買這本書的朋友最好第一時間檢查書籍是否有問題
  •   此書將佛學與心理學相結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指導我們如何在支離破碎的忙碌現(xiàn)代生活中過得更好。
  •   看了半天 應該是修道的人看 個人意見而已
  •   還不錯的書,內容以前看過,有盤
  •   很不錯的書,良藥中的良藥,尤其對身心脆弱的人極適合。
  •   此書是一本開啟心智和解脫心靈的禪修之書,我看過《踏上心靈幽徑》,十分敬仰此書的作者,此書也是他非常優(yōu)秀的著作,值得一讀!
  •   這是我買第三本了,每次都因朋友需要而推薦或送書,我做過十多年的心理咨詢,對禪修關注首先是希望自我調整,我認為禪修治療法是解決現(xiàn)代人許多內心問題的有效辦法,特別是不少目前主流咨詢治療方法不奏效的問題:)
  •   集心理學和佛學與一體,對佛學感興趣以及追求靈性成長的人很有幫助。
  •   對于心靈提升很有幫助
  •   不錯,很早聽說過這本書,在這里購買價格也便宜。
  •   內容如書名,慧心,自在
  •   雖然感覺翻譯得有些生硬,個人印象不如《狂喜之后》,《踏上心靈幽徑》翻得有文采,但總體而言,書寫得很精致細膩,富有啟發(fā)性,作為靈修的入門書非常合適...值得推薦?。?!
  •   正版全新的質量不錯
  •   佛法與心理學融合的杰出作品
  •   物美價廉,好東西不錯不錯?。?!
  •   非常好 絕對值得一讀,太適合我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