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07-01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作者:吳經(jīng)熊 頁數(shù):229 譯者:吳怡
Tag標簽:無
前言
禪是不能談的,這是禪的教條之一。歷代的祖師們都主張“言語道斷”,要一開口就打,因此德山禪師宣布說: “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薄 〉U又是不能不談的,這也是禪的一個特質(zhì)。歷代的祖師們都在苦口婆心地談,正如云門禪師感慨地說:“莫道今日謾諸人好,抑不得已向諸人前作一場狼藉,忽遇明眼人見,謂之一場笑具,如今亦不能避得也?!币虼嗽谶@里頗令人進退為難,談禪則不是,不談也不是。那么究竟怎樣辦呢?最安全的也許是:該談的時候談,不該談的時候不談。話說得投機,千句嫌少,否則,半句也多。例如六祖慧能的《壇經(jīng)》,石頭禪師的《參同契》,盡管寫了那么多文字,卻令人覺得句句真切,毫不嫌多。相反的,某和尚只說了“若論正因,一字也無”幾個字,卻被隔壁的老和尚譏為:“好一釜奠,被一顆鼠矢污卻。” 然而要怎樣才能句句投機呢?其實要想去投機,早已錯過了機。禪本無定法,當然不會有一套談禪的藝術(shù)公式。但不可否認的是,禪師的談話技巧,卻是最高的藝術(shù)。世界上任何一位演說家,也比不過禪師們那樣善于說法。事實上,這里面并沒有什么奧秘,否則便不是禪了。孔子曾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鼻f子也曾說過:“有真人而后有真知?!边@是說只要你自心達到了那個境界,自然你的所作所為都能恰到好處。否則,即使用盡心機,也只是東施效顰而已。因此必須自己是真人之后,你所領(lǐng)會的才是真知。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為吳經(jīng)熊博士十余年來研究禪宗的心得結(jié)晶。經(jīng)其弟子吳怡博士譯成中文。該書以深入淺出的手法,生動活潑的文字,敘述禪宗自達摩印心,惠能開宗,及五家傳燈的盛況。不僅故事生動,引人入勝,而且對公案的透視,人物的描寫,禪境的烘托,尤多精辟的見解。
作者簡介
吳經(jīng)熊(1899~1986),一名經(jīng)雄,字德生,浙江鄞縣人,現(xiàn)代中國在世界范圍內(nèi)享有盛譽的法學家。1920年畢業(yè)于上海東吳大學,次年赴美留學,1925年獲密歇根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后歷任法國巴黎大學、德國柏林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員及國內(nèi)東吳法學院教授,一度任上海臨時法院代院長。1939年當選美國學術(shù)院名譽院士,1946年任羅馬教廷駐中國特命全權(quán)大使。1949年后,歷任美國夏威夷大學、新澤文化學院、臺灣中國文化學院教授及博士班主任,獲美國波士頓大學哲學博士、臺灣中華學術(shù)院院士。逝于臺北。著有《法律哲學研究》《哲學與文化》《法學論文集》《法律之藝術(shù)》《孫中山先生其人格及其思想》《禪學的黃金時代》等。
書籍目錄
譯者前方第一章 禪的起源第二章 壁觀婆羅門——達摩 第三章 中國禪的祖師——慧能第四章 慧能的偉大貢獻——頓悟法門第五章 踏破天下的神駒——馬祖道一第六章 禪門的龍虎——百丈懷海和黃檗希運第七章 風趣的古佛——趙州從諗?shù)诎苏隆∈^門下的后繼者——天皇、龍?zhí)?、德山、巖頭、雪峰第九章 溈仰宗的祖師——溈山靈祐 第十章 曹洞宗的祖師——洞山良價第十一章 臨濟宗的祖師——臨濟義玄第十二章 云門宗的祖師——云門文偃 第十三章 法眼宗的祖師——法眼文益第十四章 禪的火花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禪的起源 因此禪便在一朵花和一個微笑之間誕生了。 你也許以為這故事太美了, 可能不是真的, 而我卻認為正因為它太美了, 不可能是假的?! 《U的生命并不依靠歷史的事實?! o論是誰創(chuàng)造了這個故事, 顯然他已把握住禪的精神——因花微笑, 由笑花開?! 《U學,像所有活潑的傳統(tǒng)一樣,起源充滿了神話和傳奇。因此禪的開展,也自然和釋迦牟尼發(fā)生了關(guān)系?! ?jù)說有一次,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說法,他拿著一朵花,面對大家,不發(fā)一語。這時聽眾們都面面相覷,不知所以。只有迦葉會心一笑。于是釋迦牟尼便高興地說: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薄 ∫虼硕U便在一朵花和一個微笑之間誕生了。你也許以為這故事太美了,可能不是真的,而我卻認為正因為它太美了,不可能是假的。禪的生命并不依靠歷史的事實。無論是誰創(chuàng)造了這個故事,顯然他已把握住禪的精神——因花微笑,由笑花開。 迦葉,據(jù)說是印度禪的初祖,在他以后傳了二十七代,至達摩是第二十八祖,也是印度禪的最后一祖。自達摩來到中國后,便成了中國禪的初祖。所以達摩在禪宗史上,可說是溝通中印思想的一座橋梁?! ∮《榷U的這二十八祖的法統(tǒng)據(jù)考證是后人捏造的(譯者按,胡適博士在《荷澤大師神會傳》中曾有考證),在梵文中也沒有印度禪宗法統(tǒng)的記載。禪宗的這個“禪”字本來是從梵文“禪那”的音譯變來的,但兩者意義上有很大的差別?!岸U那”是指一種精神的集中,是指一種有層次的冥想,而“禪”,以中國祖師所了解的,那是指對本體的一種頓悟,或是指對自性的一種參證。他們一再地提醒學生,冥想和思索,都會失去了禪的精神。 胡適博士曾發(fā)揮說: “中國禪并不是來自印度的瑜伽或禪那,相反的,卻是對瑜伽或禪那的一種革命?!薄 ∫苍S這不是一種有目的的革命,而是自然的轉(zhuǎn)變,但無論是革命或是轉(zhuǎn)變,“禪”不同于“禪那”卻是事實。鈴木大拙博士曾說: “像今天我們所謂的禪,在印度是沒有的。” 他認為中國人把禪解作頓悟,是一種創(chuàng)見,也足證中國人不愿囫圇吞棗似的吸收印度佛學,他說: “中國人的那種富有實踐精神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了禪,使他們在宗教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滿足?!薄 ∫怨P者的看法,禪宗的形成最早是受到大乘佛學的推動,否則單靠老莊等道家思想的復興,實不足以構(gòu)成禪宗那種生龍活虎的精神。不過說起來好像是矛盾的,由于大乘佛學的推動,老莊的透徹見解在禪的方式上獲得了復興和發(fā)展。托馬斯·默頓(Thomas Merton)先生曾極有見地地說: “唐代的禪師才是真正繼承了莊子思想影響的人?!薄 ∥覀円部梢哉f,禪師們最根本的悟力是和老莊的見地一致的,《道德經(jīng)》的第一、二兩章便說出了禪的形而上基礎(chǔ)。至于禪和莊子的關(guān)系,鈴木大拙博士分析得非常清楚,他說: “禪師最明顯的特質(zhì)在于強調(diào)內(nèi)心的自證。這種自證和莊子的坐忘、心齋及朝徹是如出一轍的。” 如果這種說法不錯,那么莊子的根本精神便是禪的核心。唯一的不同,是莊子仍然停留在純粹的悟力中,而禪則發(fā)展為一種導致開悟的訓練,這種訓練也是今天日本禪的特殊貢獻?! ∫虼硕们f子心齋、坐忘、朝徹的境界后,將有助于我們了解禪的本質(zhì),下面筆者將分別予以說明?! ??心齋: “心齋”見于《莊子·人間世》中孔子和顏回的一段對話,據(jù)說顏回有一次要到衛(wèi)國去游說,孔子澆了他一盆冷水,認為他本身的工夫還沒有做到純一不亂的境界,如果貿(mào)然去諫,非但無益,反而有害。于是顏回便向孔子請教方法,孔子告訴他要“心齋”: “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坐忘: “坐忘”兩字的原意,萊格(Legge)譯為“我坐著而忘了一切”,伽爾斯(Ciles)和林語堂譯為“我坐著而忘了自己”,馮友蘭譯為“忘了一切”,鈴木大拙譯為“心忘”,我認為這個“坐”字不應從字面上去體味,它的意思,可以說是坐于忘,或沉入于忘的境界。這個忘的范圍很廣,包括了忘己和忘物,不僅要坐著才能忘,而是在任何情形中都能忘。下面是莊子描寫有關(guān)坐忘的故事 有一次,顏回告訴孔子說他的工夫大有進步,已忘了仁義,孔子認為他還不夠深刻。過了幾天,他告訴孔子說他已忘了禮樂,孔子仍然沒有加以贊許。再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告訴孔子說他已“坐忘”了。這境界連孔子也有所不知,反問顏回,顏回解釋說: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薄 ??朝徹 “朝徹”是道家修煉的一種境界,莊子曾描寫過一段有關(guān)朝徹的故事?! ∮幸淮危腥藛柵畟?,為什么他年紀那么大了,但容貌還是嫩得像小孩一樣,女偊告訴他這是得了道的功效。那人又問女偊,他是否可以學道。女偊坦白地說他不是學道的材料,接著便把自己教學生卜梁倚的經(jīng)過告訴他說: “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叁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徹;朝徹而后能見獨,見獨而后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薄 ∩厦?,筆者之所以冗長地引證了莊子的這三段文字,乃是因為其中包含了很多禪的種子。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禪師們都是佛家,但他們對老莊思想的偏愛,卻影響了他們在佛學中選取了那些和老莊相似的旨趣,而作特殊的發(fā)展?! 〈送猓f子“真人”的思想也深深影響了后代的禪師,最顯著的是臨濟義玄,和他開展出來的臨濟宗就以真人為最高境界。莊子最重要的一個觀念是“夫有真人而后有真知”,這是強調(diào)存在先于知,這也是禪的一大特色——先存在而后能知。禪的思想正好和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相反,而是“我在故我思”?! ∽罱绹ゼ醽喼萦幸晃畸溈朔ǖ牵╓illiam. C.Mcfadden)教授,曾召集了一個為期三日的各大學學生會議,討論導致目前大學青年緊張心理的因素,他在《是什么使他們煩惱》一文中簡述會議的經(jīng)過說: “當一切可能的緊張因素都被列舉出來后,一位學生說:‘這些原因統(tǒng)統(tǒng)是,又統(tǒng)統(tǒng)都不是。我總覺得還有一個別的原因。’另一位附和說:‘我也覺得有那么一個說不出的東西使我煩惱。’又有一位說:‘這個令人煩惱的東西,好像是虛空無物的,但是如何才能描寫這個虛空呢?’還有些人認為是缺少真或美所致。但這些看法都立刻被否定了,大家都覺得這個東西恍恍惚惚,不可名狀,最后有一位口若懸河的學生作了如下的結(jié)論,他說,‘在我們的心靈中,總覺得欠缺空間,使我們透不過氣來’?!薄 ←溈朔ǖ墙淌诮又l(fā)揮說: “人類心靈的不安由來已久,他們尋求絕對,尋求不朽,尋求永恒,尋求無限。但事實上這個絕對既然是無限的,那么一定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界限的,是一種類似虛空無物的東西。這個無限如果可以界限的話,那就不再是無限了?!薄 ∵@位作者并沒有想到禪和道家。但他卻揭出了一個極為生動的看法,使我們了解為什么禪和道家是如此吸引西方青年,他們希望從禪和道家中去尋求那個使他們煩惱的東西。他們已厭倦那些既定的觀念以及傳統(tǒng)的宗教信條。傳統(tǒng)的神學對他們來說,好像幾何學一樣,只強調(diào)那些可以傳達的,而完全忽略了那些不能傳達的。這個不能傳達的東西就是禪和道家探討的天地。禪和道家并不是真能傳達那個不能傳達的東西,而是他們有方法把它引托出來,使我們的心境開闊,有更多呼吸的空間?! ≈袊竦淖畲筇厣?,是不喜做有系統(tǒng)的觀念說明,我們最動人的詩,就是那些“言有窮而意無盡”的絕句,能夠用字、聲、色所表現(xiàn)的,都不是最真實的。中國精神超越了字、聲、色,它是借字以寫無限,借聲以說無響,借色以明無形,也就是借物質(zhì)以烘托精神?! ∷固乩灼妫↙ytton Strachey)讀了伽爾斯所譯的中國詩后,曾比較希臘和中國詩的差別說: “希臘的藝術(shù),在文字方面的造詣,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它永遠尋求最好的表現(xiàn),在希臘詩集中最精彩的抒情詩,實質(zhì)上都是格言式的,這和中國的抒情詩大不相同。中國詩不是格言式的,它要留下一個印象,這個印象不是終結(jié)的,而是無窮境界的開端。它完全是呈現(xiàn)在一種不可思議,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氣氛中。” 譬如李白的那首五言絕句: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斯特雷奇曾評贊這首詩說: “突然的,簾子卷起來了,一剎那間,呈現(xiàn)出一幅動人的圖畫,使我們的心靈化作一艘游艇,在不可思議的,愈流愈廣的想象之河上飄蕩。這一類的詩,富于寫意,但并不是一個攝影式的記錄,而是把切身體會到的經(jīng)驗,用微妙的筆觸表達了出來?!薄 ∵@就是中國的詩畫和生活藝術(shù)的風格,這也就是禪的風格,在這方面,禪可以說是中國精神的象征。 西方文明,可說是希臘精神的產(chǎn)物,在目前已發(fā)達到飽和狀態(tài),所以西方的好學深思之士,反而感覺不足,也就在這時,他們認識到東方的偉大。由于東方人都把注意力集中于西方的科學文明,因此禪的那種兩難的論法對西方人的吸引力遠勝過東方人,事實上,今天禪的精神已滲入到西方思想?前鋒,將來又會反轉(zhuǎn)來影響東方。人性本是一致的,是超越了東西方的,而且唯有超越東西,才能綜合東西。假如我要作個預言的話,我將說這種綜合必先成熟于西方,然后再散布到全世界?! |方人最好記得艾倫·維特(Alan Watts)所說:作為禪學源頭的莊子哲學是和現(xiàn)代人的境遇息息相關(guān)的。維特認為莊子和德日進德日進,法國哲學家,也是地質(zhì)學家、古生物學家、教士,曾參與鑒定北京人化石——編注(Teilhard de Chardin)在把宇宙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一點上是相同的。這種看法比起牛頓把宇宙看成像彈子球撞擊那樣的機械化來,顯然是更近于20世紀的科學了?! ×硪环矫妫鞣饺艘矐J清禪并不是完全沒有理性和節(jié)奏的,它的瘋狂中自有法則,默頓說得好: “在某些西方人圈子里所流行的禪只是適合于精神上的混亂而已。它表現(xiàn)了他們對習俗、倫理和宗教的一種不可理解的不滿。它象征了他們在機械所窒息的世界中要恢復自性的迫切需要。但是由于只恢復意識經(jīng)驗,西方的禪學帶有道德放任的色彩,而忽略了中國和日本禪宗那種嚴格的訓練和嚴肅的傳統(tǒng)。莊子的思想也是如此。他易被今天一般人誤作放蕩不羈,其實莊子早就強調(diào)不要勸別人去做他們自己所不知的事情。我們要了解莊子對儒家的批評是懷疑的,也是很實際的。莊子的哲學在本質(zhì)上,是宗教的、玄秘的,是追求一種絕對圓滿的境界?!薄 」P者撰寫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描繪出禪的真面目。本書之所以只寫唐代的大禪師,乃是因為由于他們的真知徹悟和特出的個性才創(chuàng)造了禪宗?! ≡诹婊勰苁种?,才形成了中國的禪宗,自他以后的大禪師像南岳懷讓、青原行思、馬祖道一、石頭希遷、百丈懷海、南泉普愿、趙州從諗、藥山惟儼和黃檗希運等都把禪宗發(fā)展到成熟的階段,而演化為禪宗的五家。其實這五家都是源流共沐的。雖然有他們各自的宗風,但都來自慧能,而植根于老莊?! 垦鲎趶娬{(diào)機和用、信位和人位及文字和精神之間的差別。溈山在得意忘言這一點上是和莊子完全相同的?! 〔芏醋谝宰酝鼇硗瓿勺晕业膶崿F(xiàn)?! ∨R濟宗認為無位真人就是真實的自我?! ≡崎T宗一面逍遙于無極,一面又回返人間?! 》ㄑ圩谕耆哺谇f子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U宗可以說是道家結(jié)合了佛家的悟力和救世的熱情所得的結(jié)晶。假如佛學是父親,道家是母親,那么禪宗這個寧馨兒寧馨兒,晉宋口語,原指“這樣的孩子”,略帶貶義,后用來贊美孩子或子弟——編注不可否認的,是比較像他的母親了?! 〉诙隆 ”谟^婆羅門——達摩 慧可有一次問達摩: “我的心不安,請師父替我安心?” 達摩反問說: “請把心拿來,我替你安?!薄 ∵^了好一會,慧可回答說: “我已尋了很久,可是找不出心來?!薄 ∵_摩回答說: “好,我已把你的心安好了?!薄 ∵@是中國禪宗的第一次傳燈,達摩便成了中國禪宗的第一祖?! ∷\用的方法,是反問法的典型例子,也是整個禪宗傳統(tǒng)的一大特色。 我們都知道,禪宗的真正開創(chuàng)者是慧能,但在當時已有達摩及其后繼者的傳說。由于前人對達摩的記載紛紜不一,因此今天我們已無法知道他究竟是誰、究竟在什么時候來到中國的。有人說他是波斯的和尚,在公元480年來到中國,也有人說他是屬于南印度的婆羅門族,在公元527年來到中國,死于536年。在本書中,我們無須去為這種說法辯證,不過后一種說法在慧能當時已流行,而且確認達摩曾見過梁武帝。究竟這種傳說含有多少史實,雖不可知,但卻為唐代的禪師們所公認,把它當作活的傳統(tǒng)?! ∫罁?jù)這個傳統(tǒng),達摩于公元527年到了中國南方,便受梁武帝之邀到首都南京,這位信佛虔誠的皇帝便問: “自我登位以來,建了不少廟,印了不少經(jīng),供養(yǎng)了不少和尚,是否有很大的功德?” 達摩回答說: “沒有?!薄 ×何涞燮婀值貑枺骸盀槭裁礇]有呢?” 達摩回答說: “因為你所做的只是一點世俗的小果報而已,談不上真功德?!薄 ×何涞塾謫枺骸 澳敲矗裁床攀钦婀Φ履??” 達摩回答說:“真功德是最圓融純凈的智慧,它的本體是空寂的,你不可能用世俗的方法去得到它?!薄 ×何涞塾謫枺骸澳敲?,什么才是圣智呢?” 達摩回頭說: “廓然無圣?!薄 ×何涞鄄唤尞惖貑枺骸 凹热粺o圣,那么,你是誰?” 達摩回答說: “不認識。” 達摩發(fā)現(xiàn)梁武帝和他沒有緣分,便渡過長江,到了河南的嵩山,住在少林寺中,據(jù)說他整天面壁而坐,有人便稱他為壁觀婆羅門?! £P(guān)于“壁觀”兩字,有人就字面上解釋,也有人就精神上了解,例如鈴木大拙認為,“壁”的意思是精神集中,屏息諸緣。他把壁觀解作《金剛經(jīng)》中所謂的覺觀,這是指一種開悟的境界。以筆者的看法,這個“壁”字,是指我們突然面臨著一片懸崖絕壁,無法以普通方法攀緣而過。這使我想起了顏回向孔子問學,到最后耗盡了心智,好像突然面臨著絕壁時,不禁嘆著說: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在這里,我們無須去辯證“壁觀”究竟應從字面上來解,或精神上來看,也許兩者都兼而有之?! ∽钪档米⒁獾氖?,達摩并不反對讀經(jīng),而且還熱心地以那部充滿了玄味,極為煩瑣的《楞伽經(jīng)》教人。事實上,他是印度人,脫不了印度教的傳統(tǒng),所以他被認為是婆羅門教徒也是不無原因的?! ∵_摩留下的唯一著作是一篇關(guān)于入道二法門的散文,雖然這篇文字和后代禪師的風格大有不同,但值得重視的是,它至少可以作為后代禪宗發(fā)展的背景?! ∪氲赖姆ㄩT很多,達摩把它們歸納為二途,就是“理入”和“行入”。 所謂理入就是由教理以入道,相信有生之物都具有共同的真性,只是被外物所障蔽,未能發(fā)揮出來罷了,因此我們要舍偽歸真,專心于壁觀,達到物我雙忘、凡圣等一的境界,這樣才能寂然無為,與道相合?! ∷^行入有四種,就是: ?、賵笤剐校呵蟮罆r如果遭遇困苦,應想到這是前世造的孽,現(xiàn)在雖然已不作惡,但卻仍須承受以前的報應。能夠體念到這一層,便不會怨天尤人,而能逢苦不憂,化怨憤以入道。 ?、陔S緣行:我們應知道世界本無我,一切苦樂都是外緣,榮辱禍福,都是前世的孽,現(xiàn)在雖有,但緣盡了又歸于無,因此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一切都隨緣而行?! 、蹮o所求行:世人常常執(zhí)迷不悟,貪求無厭。而修道的人卻不然,他們能夠處心于無為,順天安命。深知生活在這個世界中,苦海無邊,正像熱鍋上的螞蟻,無處可安。真是所謂“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芊Q法行:佛法就是純粹的至理。這個至理光明純潔,不受污染,不分彼此。正如經(jīng)中所謂“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有智慧的人懂得這個道理,便應該一切循道而行。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吳先生是中國的鈴森大拙,該書廣征博引,辟析入微,并能融和各家,包羅萬象,非深下工夫,不能有此成就。吳行生在該書內(nèi)非僅以計論禪,抑且文筆有詩之美,其中多系鈴木大拙所未能抉發(fā)者?! 瞎庾妫ㄅ_灣文化大學教授) 我們既非向東,亦非向西,而是向內(nèi),因為在我們的靈魂深處,蘊藏著神圣的本體。 ——吳經(jīng)熊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