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五十年

出版時間:2010-7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作者:(美) 司徒雷登  頁數(shù):298  譯者:常江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很榮幸能夠獲準在此撰文介紹司徒雷登博士?! ∪绻麤]記錯的話,我和司徒雷登先生第一次見面,是在1946年晚春的南京。彼時他剛從美國休完長假返華,正在調(diào)整和修復多年日軍牢獄生涯所帶來的創(chuàng)傷。  我們談論了當下的政局,他的反應和觀點令我震驚。后來,我提請國務院任命他為駐華大使——我沒有權(quán)力直接任命,因為我只不過是總統(tǒng)的一個外事代表罷了。我之所以做出此舉,是因為司徒雷登博士擁有近50年在華生活的經(jīng)歷。當然,他的性格、他的人品和他的性情也使他成為大使一職的不二人選。正因為有司徒雷登博士在,我才得以以公正不倚的目光來看待和估量過去50年里中國的黨派政治問題。在他上任之后,我更是從他的建議和協(xié)助之中獲益無窮?! ∪缢就嚼椎遣┦窟@般對中國那復雜的特性、歷史和政治理解得如此深入的人,我還沒見過第二個。他那率直的個性使得他的所有觀點都顯得十分重要?! ∵@個人,他的個性和他豐富的精力,讓我感受到了無窮的魅力。

內(nèi)容概要

  家世淵源,林肯總統(tǒng)的表親,我的父親母親,父親辦教育受到教會指責,母親卻成功了,童年印象:美食與社戲,我們兄弟四人成了父母的陳列品,學校把我變成了一個正常的美國男孩,求知歲月,兩難之地,任教潘陶普斯學院,艱難的抉擇,我成了“躍進運動”的一份子,我做好了去中國傳教的準備等等。

作者簡介

司徒雷登(1876-1962),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外交官,教育家。1876年6月生于杭州,父母均為美國在華傳教士。1904年開始在中國傳教,曾參加建立杭州育英書院(即后來的之江大學)。1908年,應南京金陵神學院聘請,司徒雷登攜妻兒離杭赴任。1919年起任燕京大學校長、校務長。1946年任美國駐華大使,1949年8月離開中國。1962年9月19日逝于美國華盛頓。

書籍目錄

評介第一章 家世淵源 1 林肯總統(tǒng)的表親 2 我的父親母親 3 父親辦教育受到教會指責,母親卻成功了 4 童年印象:美食與社戲 5 我們兄弟四人成了父母的陳列品葉 6 學校把我變成了一個正常的美國男孩第二章 求知歲月 1 兩難之地 2 任教潘陶普斯學院 3 艱難的抉擇 4 我成了“躍進運動”的一份子 5 我做好了去中國傳教的準備第三章 重返華夏 1 語言障礙與最初的傳教 2 金陵神學院 3 基督教青年會對我的影響 4 來自教會內(nèi)部的矛盾第四章 圓夢燕大 1 吵出來的燕京大學 2 燕京大學一貧如洗 3 選址 4 “乞討”之旅 5 黃國安的加入 6 哈佛燕京學社 7 學校教育的成果 8 燕大要成為“世界大學” 9 以真理得自由而服務 10 同事間的友誼最可貴 11 崇師的中國人第五章 人在燕京 1 歷久彌新的中國文化 2 中國人的藝術(shù)品位 3 我的家庭 4 我與兩位總統(tǒng)的緣份 5 人只要熬上六十個年頭就可以盡情享受盛宴第六章 中國顯貴 1 歸國學生 2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 3 愛國的學生們 4 顏惠慶與陳樹藩 5 中國的軍閥 6 張作霖父子 ……第七章 孤島抗日第八章 囹圄重生第九章 執(zhí)掌使館第十章 希冀破滅第十一章 荊棘滿路第十二章 竹幕彼端第十三章 夢縈華府第十四章 歸隱隨想第十五章 何去何從附錄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金陵神學院與我達成協(xié)議,責成我接管“《新約圣經(jīng)》經(jīng)文注釋系”,于是我就有了機會,比以往更加從容和深入地研習這一領(lǐng)域的知識。長老會的所有教義都強調(diào)圣經(jīng)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奇怪的是,在那時神學院的課程表上,教授圣經(jīng)的課程卻少得可憐。大部分課程都是關(guān)于希伯來語、希臘語、神學理論和宗教史的,或許學院方面認為大部分學生早已對圣經(jīng)熟稔于胸了吧。不管怎樣,我很快就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學識積累少得可憐,而這個領(lǐng)域又如此引人人勝。于是,我開始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對《新約》的學習上。我熱情勃發(fā)地研究其文本、歷史、哲學、宗教的含義,并決心用豐富的知識武裝自己,使自己成為這一領(lǐng)域的佼佼者。當然,對我來說更棘手的問題是用什么方法來教授這些課程,怎樣才能讓一個中國學生對《新約》產(chǎn)生興趣,卻又不會危損他們從前的信念。我的學生中沒有一個是大學畢業(yè)生,學歷最高的也就是新式高中畢業(yè),學歷低的則僅僅受過一丁點私塾教育。孟子曾經(jīng)說過要因材施教,所以我努力使我的課程和其他領(lǐng)域的新知識聯(lián)系起來,并想方設法使其易于理解,兼具建設性和實用性?! ≡诮鹆晟駥W院工作時,我的時間表總是排得滿滿的。通常每天我都要上四個小時課,其他時間則都花費在和同事們一起備課和學習中文上。既然來到了南京,就要熟悉當?shù)氐姆窖?。南京話是官話的一種變體,也是全中國最難聽的方言之一。它和吳語有一點搭邊,聽上去更像一種混雜語,而不僅僅是一種比較粗糙的官話。在南京,由于_丁作緣故,我甚少和普通老百姓打交道,但是我卻要用中文授課。此外,我還參加禱告、做過一些公開演講,參加過一些社交活動,基本上一直使用中文。

編輯推薦

  司徒雷登回憶錄、再現(xiàn)中國近現(xiàn)代五十年歷史灌注作者對中國真切而復雜的感情,林肯總統(tǒng)的表親,學校把我變成了一個正常的美國男孩,我做好了去中國傳教的準備,吵出來的燕京大學,張作霖父子·馮玉祥·蔣介石·李宗仁·孫科,燕大被日本人嚴密監(jiān)控,我和蔣介石的關(guān)系,突然成為美國駐華大使,出任大使得到中美兩國民眾的認可,杭州榮譽市民,國民黨的軍事、經(jīng)濟方面大崩潰,蔣介石企盼美國救兵,國民政府一團混亂,我與共產(chǎn)黨的關(guān)系,蔣介石幕后坐陣,我對兩黨的對比與反思,中國,一個影響我一生的國家。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在華五十年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22條)

 
 

  •   如沒有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一文,絕大多數(shù)國人對司徒雷登的印象不會如此糟糕,在此文的廣泛影響下,司徒雷登儼然成為“美國對華侵略的忠實執(zhí)行者”。國人百余年來仇恨列強的力量遇到“欽定”的出氣口,怎能不集中爆發(fā)出來,司徒雷登從此在華臭名昭著。其實,真實的司徒雷登卻并不如此。著名歷史學家林孟熹這樣評價他:“整個20世紀大概沒有一個美國人像他那樣,曾長期而全面地卷入到中國的政治、文化、教育各個領(lǐng)域,并且產(chǎn)生過難以估量的影響?!蓖ㄟ^閱讀其自傳《在華五十年》,這種尋找歷史真相的感覺更強烈。

    司徒雷登的三分之二人生時間是在中國度過的,“他住在中國的時間比在美國的時間長”(聞一多語)。他常對朋友們說:“我是一個中國人更甚于是一個美國人”。作為一名基督教教徒,他在中國辦了27年的教育,他曾是中國鄉(xiāng)野之間的傳教者,也是神學院的講習者,更是燕京大學的創(chuàng)辦者。為保護燕京大學抗日學生,他對抗日本軍國主義,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4載之久,嘗盡人世間的苦難,但信仰從不曾改變。他也曾游說在國共兩黨之間,為這個苦難民族的民主憲政之路而奔走呼號,雖然最終沒能取得成功,但其努力卻是顯而易見。

    司徒雷登在華的五十年,是中國政治生態(tài)最為復雜的五十年。讀其自傳,何嘗不是讀中國清末民國五十年史。該書頭兩章,作者對其家世及少年歲月惜墨如金,就一帶而過。但即使如此,字里行間仍能感覺到這個宗教家庭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對其后來成長有至關(guān)重要作用。第三章是作者在杭州鄉(xiāng)下傳教及金陵神學院任職的經(jīng)歷,他那流利的杭州話就是從那時學起來的。傳道士是作者在華第一種身份,也是終身的標志。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在他身上能讓人看到真正信仰的力量,比如虔誠、謙遜、寬容、堅韌等等,這些品格融進其血液。

    司徒雷登最為人稱道的身份,還是燕京大學的首任校長(這也寫進了他的墓碑)。創(chuàng)辦并管理燕大,幾乎耗盡他畢生心血,從名字取定,合并三方吵出來燕京大學,到選定地址,上門求陳樹藩總督的賣地;從“乞討”教育經(jīng)費,到延請各方名師;從成立哈佛燕京學社到商討校訓,這位林肯總統(tǒng)的表親都親歷親為,他為燕京大學繪出一幅宏偉藍圖:“燕大在自身中國化的同時,也要更加深入、明確走國際化的道路。”這種開放的教育思想,即使放到當下,仍然熠熠生輝。當然,燕京大學后來的發(fā)展,也幾乎與他先前的設想并無二樣。

    因為傳教及辦學,他更加深入了解中國社會,包括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人的藝術(shù)品味及中國尊師重教傳統(tǒng),也包括中共、國民黨高層及軍閥高官等。在司徒雷登寬容的筆下,軍閥陳樹藩和孫傳芳并非如此面目可憎,兩人都曾為燕大捐款兩萬銀元;而他對閻錫山的“能力和人格印象還是比較正面的”;他對馮玉祥有幾個模糊的印象,既沒有贊揚,也沒有貶低;不過蔣介石的“風范和磁石般的個人魅力”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能就是因此,他對張學良發(fā)動的西安事變,認為“整個事情手段拙劣、愚蠢至極”;雖然他對共產(chǎn)主義心存芥蒂,但他覺得周恩來“頭腦機敏,擁有無窮的人格魅力”,毛澤東“親切和藹、笑口常開”,也許司徒雷登的描述并非歷史真相,但卻讓我們觀察到這些重要人物的另一面。

    如司徒雷登一輩子做傳道者,不從事骯臟的政治交易,也許他身后就不會背負如此多罵名。在國共兩黨的斗爭中,無論是從宗教信仰,還是意識形態(tài)選擇,實在不能不說,國民黨和美國都穿著同一條褲子?!耙驗槲覀冞^去曾經(jīng)支持過他們的敵人國民黨”,這導致奪取政權(quán)后的中共徹底和美國政府反目。毛澤東說是“司徒雷登走了,白皮書來了”,其實是有神論者走了,無神論者來了。作為一個來自自由世界的傳教者,司徒雷登堅信“人身自由是全人類的基本權(quán)利和生存前提”,而共產(chǎn)黨人堅持的是“只要共產(chǎn)主義能夠統(tǒng)治全世界,要他們做出多大的犧牲都可以”,這是兩種價值觀的決然對立。他無法認可共產(chǎn)主義及共產(chǎn)黨,這就使得他這個駐華大使,也包括馬歇爾將軍等“和事老”不可能不偏不倚的調(diào)解兩黨矛盾,當然,主要問題還在于兩黨的芥蒂太深,任何一方都不能不為自己的生死存亡時刻準備戰(zhàn)斗。

    誠如胡適之先生的評價,司徒雷登等傳教士們通過自我努力,“逾越了語言和文化上的障礙,將當代西方最經(jīng)典的科學、技術(shù)、法律、地理、歷史和宗教知識著作譯介到中國……他們呼吁社會、教育和政治改革,他們創(chuàng)辦新式學校和大學,他們將中國一點一點地從沉睡中喚醒?!钡撬麄兩砗?,竟然沒聽到任何歷史的回響。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巨大反諷。正如同北大對其老校長胡適之的語焉不詳,僅僅是個塑像問題就議而不決;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司徒雷登校長無法魂歸燕大,陪伴他曾經(jīng)的愛妻,守望他創(chuàng)設的燕京校園。當然,當大學已經(jīng)不再像大學,司徒雷登及胡適校長,未必再愿意回到那方污穢之地。學者熊培云曾著雄文《錯過胡適一百年》,其實我們何嘗沒有錯過司徒雷登六十年。(文/朱允慎)
  •   第一次聽說司徒雷登,是從《〈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以為他只是一個美國駐華大使,一位外交官。讀了這本書,才知道他來華的第一職業(yè)是傳教士,在中國以教育家著名,也是第一次知道抗戰(zhàn)期間他被日本人關(guān)了近四年。這本書是一本中國的近代史,司徒雷登眼里的中國近代史。書中不時透露出他對中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的深刻觀察。對于中國人來說,能否算是“忠言”?他同時也象一個預言家,有些已經(jīng)變成現(xiàn)實,比如他對中蘇關(guān)系的看法;有些預言部分變成現(xiàn)實,比如他對中美關(guān)系的看法;有些我們希望盡快變成現(xiàn)實,比如他對中國發(fā)展前景的看法......總之,這是一本好書,值得一讀。
  •   在我以往的記憶中,司徒雷登先生的形象是負面的,這要拜毛所賜,我估計大部分人基本上都是這樣的。
    這本回憶錄使得我徹底變了這個錯誤的印象。
    總體上,司徒雷登先生是熱愛這個他本人的出生地,中國。可是正如書中評論所說,司徒雷登先生是個偉大的傳教士和教育家,但不是個成功的大使,因為他沒有政治家的那種“冷酷”,他篤信基督,太有愛心了,實際上,司徒雷登先生也是不得已接受了大使這個使命的。
    感謝司徒雷登先生為中國的教育,特別是燕京大學作出的無私奉獻!
  •   一位可敬的中國大學的美國校長!此書讓我們知道那段歷史的真相。當某某說別了司徒雷登的時候,可曾想到某某治下的中國的教育即將進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   非常不錯的一本書,我只用了一天半的時間就看完,文字極其流暢,也重新認識了司徒雷登這位傳教士。
  •   內(nèi)容深奧,敘述流暢,佩服司徒雷登的滿腹才華和過人的智慧,基督教是充滿博愛的。
  •   從別了司徒雷登中知道了司徒雷登,一個在中國歷史中必須提及的人物。
  •   我們這一代人都被毛主席的《別了,司徒雷登》這篇文章欺騙了。一直覺得他不是一個什么受歡迎的人??墒请S著對他的了解,才知道事情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司徒雷登先生對中國的貢獻是巨大的,我們不能忘記。
  •   讓我從另外一個角度了解了其本人,小時后被妖魔化的一個人,今天讓我如此感覺親近,好像一個久違的朋友,歷史終究要回到真想中去,謝謝你,謝謝你為中國做的事情,中國的朋友,司徒雷登
  •   別了司徒雷登這篇文章認識作者,卻不知他對中國的感情這么深,在一定時候西方確實有一批人是熱愛著中國這個國家,而不是惦記我們的土地文物
  •   看看司徒雷登在那個年代都經(jīng)歷了什么
  •   還原一個真實的司徒雷登
  •   十足的好書,很清楚的從傳教士到燕京大學,到駐華大使,一生太坎坷了,
  •   能夠知道當時的中國的情況
  •   個人命運在歷史洪流面前顯得如此弱小,數(shù)十年來為中國文化教育及中美交流做出的努力在一夕間化為烏有,不禁令人惋惜。
  •   也許是原作者的寫作帶有中文寫作的痕跡,所以譯作十分流暢。
    且看斯圖雷登0年前的兩大預測
    1、中國必將成為物質(zhì)與道德大國
    2、中美兩國必將攜手領(lǐng)導世界
  •   性價比較高,寫得挺好的,值得看看。
  •   據(jù)說很不錯的書,值得一看,點名要的
  •   研究民國歷史要好好看的一本書
  •   對于了解真實的過去海原一位可愛的老人很有用
  •   如果你對這百年以來的中美關(guān)系有興趣的話,那么,這是一個值得關(guān)注的人物和一本值得閱讀的自傳。
  •   從毛主席口中得之--別了………………

    試想,看看也好!~
  •   真實,從不同視角認識有了新的認識!
  •   閱讀后對作者本人和燕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值得尊重的一個偉人。
  •   這是一本很好的書 值得閱讀
  •   看了一些,還沒看完,內(nèi)容樸實
  •   教授、宣教師、外交家
  •   剛看了書的介紹,沒想到當當網(wǎng)上會有,很驚喜啊!
  •   歷史回憶錄,不錯
  •   平和的敘述,寬容的心胸?;降拇缺笫沟倪h見。不錯,
  •   看到很多以前不知的東西,和以前的宣傳資料有不同。還原歷史,有點看頭。。。
  •   一個中國人的老朋友的在華經(jīng)歷,值得我們深思
  •   我不知道,漢譯本為什么沒有譯原文的前言Forward?
  •   并不一定有很獨到的見解,也不一定完全客觀,但是和中國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考方式,還是值得一看的
  •   書很不錯,封裝的很干凈。希望所有的書籍都能如此~
  •   下單后,等了2天才發(fā)貨,再=7天收到,中間中秋放假3天我可以理解,但是也太久了吧,額的神啊。
    書很好。
  •   幫同學買的,還不錯的了
  •   知道司徒雷登是老毛的“別了,美國的白皮書司徒雷登”,認識司徒雷登,還是這本“在華50年”!
  •   我們知道這個人,最早還是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對此人不甚了了。歷史已經(jīng)過去好多年了,零零散散知道了這個人的經(jīng)歷。司徒雷登是一個熱愛中國、熱愛中華文化的人。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做了很多對中國有益的事情,這一點無法否認。歷史過去幾十年,很多事情才還原出來。
    蘇聯(lián)駐華使館隨著中畫面國政府遷到了廣州,司徒雷登的美國駐華使館卻堅持留在南京,等待與新政權(quán)的接觸。結(jié)果呢。。。
    一聲嘆息,歷史無法改寫
  •   司徒雷登對中國的感情深厚,對中國教育的貢獻無可替代,本書還原一個真實的司徒雷登
  •   內(nèi)容通俗易懂,簡單明了,司徒雷登的觀點就現(xiàn)在來看,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評價還是中肯的,只是生不逢時,并被偉大領(lǐng)秀毛澤東下了定語,成了反動派的代表,看來意識形態(tài)害人不淺,希望現(xiàn)在及將來不要再有這樣的情況發(fā)生了。
  •   這是一本司徒雷登的傳記,他因毛澤東的一篇文章《別了,司徒雷登》而出名全中國。但人們對他的了解是片面的、不客觀的。這本書應該說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比較全面、完整的司徒雷登。但如何評價他,就看你自己獨立思考了;
  •   中國國共兩黨之外的人評述民國歷史,雖有吹噓美帝國之嫌,還是有些價值!也還原了司徒雷登的歷史面目!
  •   特別想了解一個真實的司徒雷登。
  •   司徒雷登口中的歷史還是比較客觀的
  •   找了好久終于找到司徒雷登自己的自傳了..
  •   這本書是司徒的回憶錄,從他的角度來審視當時的中國,有助于從另一個側(cè)面來了解歷史。
  •   為了司徒雷登一看。。
  •   看鳳凰衛(wèi)視的專題片才發(fā)現(xiàn)此書,和《回望莊士敦》那本回憶錄一樣,個人命運和帝國使命的糾纏,令人感慨系之,關(guān)于抗戰(zhàn)時期的描寫,是珍貴的歷史文本。
  •   不錯的書,一值都想看
  •   可能是受毛澤東的影響,看過以后才明白原來沒有人是完美的,他有他的責任,正是忠于這份責任才叫一個偉人!
  •   又是刪節(jié)本
  •   內(nèi)容不錯的,但是可讀性不強,看了一半就沒看下去
  •   放佛觸到了歷史的脈搏,有助于了解當年那段歷史。
  •   紙質(zhì)較好,印刷一般
  •   最近看了解一些100多年前中國傳教士的書,挺觸動的。司徒雷登父母也是傳教士,這些傳教士的孩子跟著父母在中國過著極其艱苦的生活,中國甚至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司徒雷登更傳奇一些,幾乎此生都與中國聯(lián)系在一起。
  •   以往,對司徒雷登的影響是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只知道他是美國大使,大壞蛋!改革開放后逐漸有所了解,不全面。這本書從司徒本人的角度寫中國,這也是了解他本人的一個機會,了解那時美國對中國的態(tài)度。
  •   別了,司徒雷登
  •   錯別字多,懷疑盜版
  •   故事不夠吸引,文筆比較單調(diào)
  •   讀了,傳主的經(jīng)歷很吸引人,但翻譯稍遜.不知道是否還有其他版本?
  •   在線翻譯的譯者水平,有很多不通順的地方。
    司徒想表達的東西很多都沒翻譯出來。
    書的內(nèi)容本身很好,真的是翻譯太差了。
  •   還沒看完,現(xiàn)在在看別的書。
  •   書地內(nèi)容不錯,印刷有些粗糙
  •   換一個視角看歷史 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不一樣的過去
  •   對歷史的興趣,買的這本書,不清楚是翻譯的問題,還是原文的問題,看的溫吞吞的,沒啥感覺。
  •   賣完后才發(fā)現(xiàn)有刪節(jié)的注明,一下就打擊了本人閱讀此書的興趣。
  •   盜版書,太欺騙感情了。
  •   盡顯權(quán)利斗爭,中國政治書刊
  •   他本身就是歷史
  •   老爸讀物12
  •   在華五十年
  •   即是大使又是教育家
  •     以前知道毛主席的《別了,司徒雷登》,于是印象中他就是美帝國主義在華代言人。
      
      其實他一點都不是政客,而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傳教士和教育家,非常天真,最后在華倉促擔任美國駐華大使的職務,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也讓他更深的融入了中國的歷史。
      
      46年國共談判,美國因為談判沒有達成一致,而斷絕了對當時中國政府的經(jīng)濟援助和軍事援助,KMT沒有了外援,而CPC在東北接受了USSR的大量援助,拉近了和KMT軍隊的實力差距。
      
      另,司徒雷登創(chuàng)辦的燕京大學,和蔡元培胡適當校長的北京大學完全是兩碼事兒,燕京大學在現(xiàn)在北大的地址,老北大在沙灘的紅樓,49以后北大和燕京大學合并,校址選在了燕京大學的舊址上。毛主席是在沙灘當北大圖書館管理員,而不是在燕園里當圖書管理員。
  •     2013年的春節(jié),假期結(jié)束的最后幾天,我去了趟原齊魯大學的舊址,現(xiàn)在,此處是山東大學的一部分,再往前,這里是山東醫(yī)科大學。雖然是醫(yī)學的一部分,但在車水馬龍的喧囂之外,有能讓人一下沉寂下來的氛圍。古木沉沉,紅墻綠瓦,很有大學的感覺?,F(xiàn)在的大學已經(jīng)沒有大學的感覺了,和城市一樣,整齊劃一,鋼筋混凝土,不僅沒大師,甚至連一棵大樹都沒有。至于個性,更無從談起。
      
      當年,這里和燕京大學一起,被稱為“南齊魯北燕京”的兩所知名教會大學。當然,這兩所大學也隨著一個時代的結(jié)束而結(jié)束。與教會大學一起結(jié)束的還有那篇著名的文章,《別了,司徒雷登》。當日里,看這篇文章,只知道他是美國的駐華大使,卻不知道他是一個出生于中國的傳教士,更不知道他是燕京大學的創(chuàng)辦者。1919年1月31日,司徒雷登到達北平,頂著猛烈刺骨的西北風,他叫了一輛黃包車來到了位于北平城北的長老會傳教區(qū)。此后,司徒雷登在這里建立了一所大學,燕京大學。這所大學此后在中國產(chǎn)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這是不用我在此贅述的。
      
      對于這所學校以及這所學校的學生,司徒雷登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他記錄,“出于愛國或是其他理由,學生們不斷逃亡,奔向未被日本占領(lǐng)的自由地帶。我安排了幾個也是燕京出身的基層教職工,協(xié)助學生制定逃亡路線。有一條是沿著京漢鐵路南下,走陸路;還有一條是經(jīng)過上海;還有一條更加安全,但是路程較長,尤其適合女生,是從香港、仰光走滇緬公路到內(nèi)地。我在一路都安排了朋友,允許他們預付資金幫助逃難的學生。珍珠港事件爆發(fā)以后,在我被囚禁的早期,我被押往憲兵總部,進行了四次長時間的審問。有件事是他們最惦記的,就是那些秘密逃亡的路線。他們從精明高效的秘密特工那里得到了消息,所以他們極為關(guān)注”。
      
      《在華五十年:從傳教士到大使》是他的回憶錄。寫的是他在中國傳教、建學校、被日本人關(guān)押、做大使的一些經(jīng)歷。
      
      當然,也不知道這位最高領(lǐng)袖稱之為“別了”的人,最終魂歸中國,雖然埋骨燕園的愿望不能實現(xiàn),但也是葬在了他出生的地方,2008年11月17日,他下葬于西子湖畔。于司徒雷登而言,1949之后,他于中國,更像是去美國尋求避難,而死后魂歸。讓我想起另一個新聞前輩。
      
      這本書斷續(xù)讀了一個月的時間,雖然最不喜歡的是,在書中看到如此文字,“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作者的個人成長背景、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場等元素,書中的論述和觀點不盡正確,有些甚至偏頗,希望讀者在閱讀時予以注意”。這讓我在問自己,這本書,有無刪節(jié),甚至會想,有無在翻譯或者出版的時候做了處理。如果做了,我沒有在書中見到標明。 這是我所不希望看到的。
  •     看了網(wǎng)上放的沒正式出版的版本,才發(fā)現(xiàn)正式版本是有刪節(jié)的。這種情況總是讓人感到一陣惡心。。。
      
      沒有刪節(jié)的:
      http://www.northgreatwall.com/sxgj100829.pdf
  •      歷史真是個叵測的事物,沒人知道哪些會被記錄下來,哪些又被人為地沖刷掉。   
       作為曾在燕園度過六年最好時光的北京大學畢業(yè)生,作為司徒雷登唯一一本回憶錄的中文譯者,我仿佛肩負著某種不容推脫的責任。太多的內(nèi)容我們可以在書中讀到,我不妨去碰觸一下那個最淺白也最深奧的問題:誰是司徒雷登?在我看來,這個生于中國、長在中國、將大半輩子生命播撒在中國的美國人有三張面孔。   
       首先,他是燕京大學的創(chuàng)始人和校務長。燕京大學在1949年之前是遠東地區(qū)最出色的教育機構(gòu)之一,從誕生到發(fā)展所產(chǎn)生的一切開銷,由司徒雷登及其同伴在中美兩國籌集而來。籌款的過程可以“篳路藍縷”來形容。如司徒雷登本人所言:這種高級乞討最讓人著急的地方就是,盡管我用友善的態(tài)度將潛在的捐助人吸引過來,但友誼卻遲遲不能化為實際的款項。到1937年時,燕大的捐助基金已達到250萬美元。那么燕大聲譽最隆時的情況是怎樣呢?以頗負盛名的新聞系為例,在一段時期內(nèi),中央通訊社在世界上所有大國首都的常駐代表幾乎都是這個系的畢業(yè)生。燕大,如司徒雷登本人所言,盡管用了美國的錢,卻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大學。   
       其次,他是一位基督徒。他雖以傳教士身份來華,卻最終放棄了本行,走上教育家的道路。20世紀50年代,胡適曾在《在華五十年》英文版序言中毫不吝惜贊美的筆墨,甚至將司徒與馬禮遜、偉烈亞力和傅蘭雅等人并舉,稱其最先呼吁社會與政治變革,將古老的中國從沉睡中喚醒。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司徒雷登將傳教視為義務而非興趣,他用這種方式表達對信仰的忠誠。   
       他的最后一個身份,才是政治家。在國共談判行將破裂之際,司徒雷登匆忙上任大使一職。對此,無論胡適還是司徒雷登本人均承認是一個失敗的認命。從執(zhí)掌使館到退休,司徒雷登遠離自己心愛的燕大,近觀中國時政,最終在大陸全境解放前夕離開中國。其實,司徒雷登并不想做美國大使,也不適合去當大使。他的意識形態(tài),時刻掙扎在對人性無限信任和對新政權(quán)深切懷疑的罅隙里,從未得到片刻靈魂的安寧。他曾聲稱:“從國民黨獲取政權(quán)那天起,各級官員就受賄、貪污、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亂搞裙帶關(guān)系、大行派系斗爭”,而“中共新的政權(quán)卻給我留下了精力旺盛、效率奇高、清正廉潔的印象”。但宗教情懷和政治傾向使他無法看清當時的政局和民意,最終只能在大陸“淪陷”的背景下黯然退場。   
       三張面孔,代表著三個司徒雷登。在他的這本回憶錄中,處處可見他對傳教士與政治家兩個身份的抵觸,唯有追憶燕大歲月時,才流露出深深的緬懷與溫情。歷史的演進往往伴隨著一個遺憾:真相總是缺席,而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對真相的種種解釋。當年毛澤東主席的一篇《別了,司徒雷登》仿佛為司徒其人畫上京劇臉譜,幾十年來他變成了一個符號——能指是司徒雷登四個字,所指是十惡不赦的美帝國主義。尤其令人傷感的一點是,過去60年來,始終未給這位燕大校長任何講話的機會,就連聞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講》中對司徒雷登的稱贊,也在選入中學課本時被刪除。這樣看來,半個多世紀后,《在華五十年》中譯本的公開發(fā)行,恰是還歷史以澄澈的最好方式。   
       所幸的是,層累的歷史終將趨向公正。司徒雷登的骨灰終于在2008年11月17日下葬于杭州西子湖畔,他出生的地方。盡管葬身燕園的愿望或許永遠不能實現(xiàn),但能夠在半個世紀后魂歸故里,終究是對這位“愛美國也愛中國”、“像中國人比像美國人更多”的老人的遲來告慰。墓碑上,他的頭像下面用中英雙語刻著簡單的一句話語: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學首任校長──我相信,這正是他最希望自己被后人永遠銘記的那張面孔。(本文作者:常江,《在華五十年》(新版)譯者。北京大學文學學士、碩士,清華大學傳播學博士)
  •      一九五四年十月,司徒雷登的回憶錄《在華五十年》(My Fifty Years in China—The Memoirs of John Leighton Stuart, Missionary and Ambassador)由美國紐約蘭登出版社正式出版。喬治?馬歇爾和胡適分別為該書作序。此書一問世,臺灣《大華晚報》即開始邊請人翻譯,邊予以連載,并于同年十二月一日出版了中譯本。一九五五年,香港求精出版社再次出版了由閻人峻翻譯的司徒雷登回憶錄。但在中國大陸,由于種種原因,司徒雷登回憶錄始終未能完整地與讀者見面,而司徒雷登留在大陸整整一代人心中的印象,多半由毛澤東的《別了,司徒雷登》一文而來。
      
       然而《在華五十年:從傳教士到大使——司徒雷登回憶錄》畢竟來了,就這樣一字一句地展現(xiàn)在大陸讀者的面前,雖然距離成書時間將逾一甲子,但書中展現(xiàn)的司徒雷登仍仿佛別具一面目。本書的副標題是“從傳教士到大使”,不可否認,司徒雷登作為傳教士和教育家,他將其全部精力和熱情投入到了傳教和教育事業(yè)當中,這既是出于他悲天憫人的基督徒胸懷,也包含著他對中國的理解和熱忱。擁有這份理解和熱忱,司徒雷登成為美國駐華大使合乎政治邏輯,但這卻顯然還無法使他成為稱職和成功的政治外交家,而他身處的那個特殊而復雜的歷史局勢,更凸顯了他的困境。與司徒雷登一定程度上擁有相似的并不成功的外交與政治生涯的胡適,在其為本書所作的序文中,以近乎尖刻而又帶有自嘲的口氣,流露出對司徒雷登誤入政界的惋惜以及對美國政府中國政策的抱怨。
      
       在這本司徒雷登的回憶錄中,讀者或許還能關(guān)注到一些有趣的歷史細節(jié),比如國民黨政府迫于局勢而南遷廣州時,包括美國在內(nèi)諸多外交使節(jié)仍留在南京觀望局勢,而蘇聯(lián)大使館卻已隨國民黨政府南下;雖然司徒雷登對于共產(chǎn)黨和共產(chǎn)主義的理解非常片面和概念化,但他和當時的美國杜魯門政府對國民黨的腐敗仍深惡痛絕。歷史曾經(jīng)包含著無限的可能,但歷史的行程最終只有一種選擇,而站在今天這一點看過去,六十多年前的歷史彼端仍呈現(xiàn)出無數(shù)異樣的面相。
      
      附注: 《在華五十年:從傳教士到大使——司徒雷登回憶錄》簡介
      
       《在華五十年:從傳教士到大使——司徒雷登回憶錄》原書于1954年由美國藍登書屋出版,本書作為完整的中文譯本,記述了司徒雷登對其個人事業(yè)的選擇、傳教士在中國的使命、燕京大學的創(chuàng)建過程、二戰(zhàn)期間被日軍軟禁的經(jīng)歷以及擔任美國駐華大使所參與的對華事務等,特別較多地涉及到馬歇爾計劃的始末。
       司徒雷登作為在近代中國史、教育史和中美關(guān)系史方面的一位重要歷史人物,其人其事在中國大陸讀者的認知中卻仍很局限和片面。這部回憶錄完整中文版的出版,將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個更全面認識司徒雷登和歷史的機會。
  •      2008年,按照司徒雷登先生的遺愿,他的骨灰總算安葬在他的出生地杭州了,和他的父母與弟弟都安葬在中國杭州(其實他最想安葬在燕京大學現(xiàn)北京大學校園內(nèi),和他的妻子安葬在一起,但據(jù)說她妻子在北大的骨灰已經(jīng)毀在五十年代了)。按毛主席的話說“司徒雷登是一個在中國出生的美國人,在中國有相當廣泛的社會聯(lián)系,在中國辦過多年的教會學校,在抗日時期坐過日本人的監(jiān)獄,平素裝著愛美國也愛中國,頗能迷惑一部分中國人...”。
       在他去世近半個世紀后,他的魂又來迷惑中國人了嗎?父母舉家在艱苦的中國傳播福音;建立燕京大學聘請埃德加?斯諾、夏仁德;教育家林邁可、陸志韋;社會學家雷潔瓊、許仕廉;人類學家吳文藻;考古學家容庚;神學家趙紫辰;法學家張友漁;哲學家馮友蘭、張東蓀、洪謙;史學家錢穆、顧頡剛、鄧之誠、韓儒林;政治學家蕭公權(quán);文學系周作人、鄭振鐸、冰心、馮沅君、林庚、顧隨、陸侃如; 西方語言文學系吳興華等,培養(yǎng)了外交家黃華、龔澎、龔普生;愛國人士:許文強;新聞出版家陳翰伯;謝家麟、黃昆、侯仁之、吳興華、孫道臨、冰心、周南、趙蘭坤、黃篤修、周汝昌、韓于西等無數(shù)精英人物;冒死抗日,被日本人監(jiān)押3年零八個月;抗戰(zhàn)后不顧70多歲高齡又為避免國共內(nèi)戰(zhàn)爭取國家進入憲政而奔忙的一位老人。他真能迷惑中國人啊,迷完老師迷學生,生前迷惑死后頑固半世紀尸魂也要接著迷惑國人,且還要捎帶上父母、老婆和弟弟一家人生生死死百年的迷惑中國人。這一切努力、苦難和艱辛的“迷惑”都是為什么呢?
       本書已有個答案,是否真實,讀者可自行判斷。個人感覺文字里可以總結(jié)的內(nèi)容較多,不象有些回憶錄等書無關(guān)緊要的用詞或描述水份太多,我想他真心愛著中國,對國共雙方在當時的情況評價比較客觀,也應該符合歷史真像。對毛主席《別了,司徒雷登》中一些小細節(jié),書中也竟然能找到一些小答案。當年我們責罵了他,而挨罵的人無論對錯,總歸應該有個抗辯的機會吧?,F(xiàn)在總算可以聽聽他的聲音了。另,書中對蔣公個人品質(zhì)及工作贊揚較高,雖有不少批評甚至提到激怒過蔣公,但整體依然褒獎有加,遠稱不上肉麻的吹捧,然有一處用到“偉大領(lǐng)袖”一詞,不知原文如何。近來對蔣公褒揚之文漸熱于市場,對此我們還要不斷提醒自己以保清醒之頭腦,臺灣也曾經(jīng)熱過對他的造神運動,后來呢?請助我輩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雖然這點很難。傅涇波先生的兒子傅履仁將軍口述的《傅涇波:追隨司徒雷登44年》文章里,說到49年夏秋,國民黨軍隊已撤離南京,而司徒雷登先生留在城里與共產(chǎn)黨雙方都準備接觸一事,本書中并未披露太多資料。當然與共產(chǎn)黨學生黃華的接觸,書中是有提及的。
       此書我知道的國內(nèi)有四個版本:北京出版社1982年,海南出版社2010年,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東方出版中心2012年。如果英文原版加四個版本對比讀,對刪節(jié)、翻譯再做通比,一定也會有收獲。2012年這個版本里對國共談判時變化中的細節(jié)談的較粗,不知道是否因有刪除?沒有對比過,只是貿(mào)然猜測而已。但此本很多對主義、對黨的用詞表達的很明確,對出版版社的擔當與努力是否也要另眼相看呢。
       《別了,司徒雷登》靠末尾有句話“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南京的美國殖民政府如鳥獸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爺卻坐著不動,睜起眼睛看著,希望開設新店,撈一把。”我想來想去,不知道一個70多歲的司徒雷登老先生想撈什么呢?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有個開車的丑化的美國使館人員形象,不知是否是司徒雷登先生撈到的電影原型。要闖演藝圈,司徒雷登為辦燕京大學到處“乞討”要捐款好像剛開始就走偏了道。他到底想撈哪一把呢?突然,我明白了他還是要撈名和利的。毛家老爹的《別了,司徒雷登》,讓他成為全國中學生都必須知道的美國人,美國總統(tǒng)可以忘記,而幾代人、累計滾動的幾十億人在青少年時期就被迫的牢牢的記住了“司徒雷登”這個洋名字,可謂美國在華第一名人,撈到了,真的撈到了!利呢?司徒雷登太會理財了,他早知道中國地價會荒唐而又真實的飆漲,生前房產(chǎn)盡失那就留下死后要入葬杭州墓地的想法。半個世紀的不懈努力,終于在2008年讓他搶到一塊墓地,自己買單還是國人納稅買單就不知道了。4年過去了,反正杭州房地產(chǎn)又狂升不少,算來他又真真的撈到了!毛主席真正神機妙算,早在1949年就算好了他要“撈一把”的。可惜說杭州話比英文還要流利的司徒雷登先生還是籌謀的不夠,杭州半山安賢園一塊地可遠不如天安門前廣場中心地段好,那里人氣多旺啊,至今絡繹不絕,將來拆遷費給也高??!
       罵人和挨罵的人都走了。
       當年“別了,司徒雷登”;
       現(xiàn)在“魂歸來兮,司徒雷登”。
       其實我們更希望先生真理之魂能早日重歸中國:
      “人本來不是要被服侍而是要服侍人的”(圣經(jīng)《馬太福音》),“你們必須明白真理,真理必將使你們自由”(圣經(jīng)《約翰福音》),加起來就是燕京大學校訓,其實也是國共雙方都曾經(jīng)為之而努力的:“以真理得自由而服務”。
      
  •     去杭州沒有看到司徒雷登的故居,讀了此書很想去看看。哪怕知道會是失望。
      
      此書告知了許多近代中國的歷史,我們在大中學都不知道的近代史。它是那麼悲壯,中國人的人性又是如此地堅忍、善良和忠誠;貪污長盛不衰,真是“可歌可泣”。歷史不能改寫,歷史真相總在個人的經(jīng)歷裡。李宗仁這個臨時總統(tǒng)的辦公室在廣州華南師範大學裡,前些年,也被愚蠢地拆毀了,改建一個惡俗的教學大樓。歷史沉寂在時間的長河裡,偶爾,或許還能浮出水面一二。
  •     在《現(xiàn)代世界之道》一書中,紀克之說,現(xiàn)代科學和理性、經(jīng)濟政治,整個社會體系的運行,傾向于把上帝從人類的視野中去除掉,本質(zhì)上是人類中心主義,實踐無神論。紀克之認為這一個過程,基督教會在相當程度上要負責。
      
      19世紀,西方傳教機構(gòu)非常關(guān)心下面這個問題:傳福音為主,還是讓社會慈善、教育這些事情占據(jù)傳教士的時間和教會的資源?李.提摩太受到過指責,狄考文收到過教會的質(zhì)詢,司徒雷登收到過教會的調(diào)查,被懷疑是現(xiàn)代派異端。
      
      不能不說,真理之光在教會里一直存在。教會對“實踐無神論”這一現(xiàn)代異端早有警覺。
      
      在《在華五十年》這本自傳中,司徒雷登的視角,壓倒性的是世俗的視角,在世界上,他位居高位,在信仰上,他長時間是軟弱的。也許是童年的在美國所收到的同伴的異樣眼光,他一直很在乎別人的世俗的看法。他在本書中的視角很少用上帝的眼光,也就是真正智慧的眼光來看問題。這令人扼腕。
      
      司徒雷登一直所高舉的,是人類的自主性,進步、科學、理性、自由。很少談論上帝的主權(quán)和恩典,在他的詞匯表里,用的最多的是控制性規(guī)劃性的詞匯,對人類自主的樂觀主義氛圍非常濃厚。對于一個基督徒來說,這是非常大的一個忽視或者說謬誤。上帝是愛他的,他的被囚,就是上帝對他的警告了,被囚后被“Process”消毒,他很惱火,這個畫面極具諷刺性,恰好就是紀克之所說的現(xiàn)代化導致人類的“被客體化”,是現(xiàn)代化控制理論對人類尊嚴的極大冒犯。司徒雷登這個現(xiàn)代派也親自嘗到了這個果實。
      
      司徒雷登對科學、理性、人類進步自主的樂觀主義(特別體現(xiàn)在他對在延安的燕大畢業(yè)生,對那些無神論者的良好評價,說他們踐行了“為真理得自由而服務”的燕大校訓,請問司徒先生,上帝和基督的榮耀在哪里?),在他的被囚、中國局勢的混亂,一直崇尚宏大的科學規(guī)劃的毛-澤*東所寫的《別了,司徒雷登》一文,都是上帝對他錯謬的杖責和指引。
      
      書的后部分,司徒雷登表述了自己對耶穌基督的信靠??恐系鄣亩鞯?,靠著上帝仁慈的指引,主的憐憫讓司徒雷登不可抗拒,在多年的偏離中,在上帝的慈愛的杖責下,司徒雷登這個傳教士的兒子歸向了主耶穌,就是獨一的真理之路。
      
      一切榮耀贊美歸給主耶穌并天父。
  •     “別了!司徒雷登。”當年毛主席的一篇文章使我們這代人知道了司徒雷登,但是司徒雷登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為什么在建國之前毛主席會專門寫文章提到這個人,我想大多數(shù)新中國成立后出生、成長的人都是不了解、不知道的。讀了這本傳記書,我想大致可以了解了。尤其是司徒雷登對中國早期高等教育所做的貢獻。從創(chuàng)建燕京大學到新中國成立前返回美國。從一個傳教士的兒子到美國駐華大使。本書讓我們從新認識了司徒雷登以及那個年代。
  •     很多人都生不逢時,比如李鴻章,比如周瑜。司徒雷登雖然直到2008年才被我黨接受(終于達成其遺愿,遷葬杭州),但是他在中國的五十年,真是很精彩很豐富很不平凡很……(形容詞水平太低)。
      幼時被烙上中國的烙印曾令少年時期的司徒雷登苦悶,但是終于回到中國后的他,一直過著充實、精神富足的生活。“我們接待的是一位名叫司徒雷登的著名教育家。”當加拿大駐中國大使向中共政府抗議未得到美國大使同等待遇時,工作人員如此答復。
      一則美國人的思維方式作為中國人,或者是東方人,非常難以理解;二則作為無宗教信仰者更是難以理解基督教徒的心理,但是,司徒雷登關(guān)于自由的那段表述真得非常激動人心,立刻抄到筆記里。
      司徒校務長是一直本著全人類應該共享知識、共同發(fā)展的教育理念,倡導和平、民主、自由的偉大先驅(qū)(指在中國現(xiàn)代高等教育方面)。北大如果有霍格沃茲魔法學校那樣的校長室,墻上就必須掛有其肖像了。
      讀完這本書,就是這些感想。用客觀的眼光去看歷史人物,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誰,都有其值得贊佩的方面,多多少少,就算是汪精衛(wèi)這類人,也是有的,只是要聽從司徒教授的教誨:要守住道德的底線。還有,就是要追求自由和民主。
      
  •     從這本書改變了我關(guān)于基督教的想法,以前認為它在中國可有可無。讀了這書后,在加上以前關(guān)于杰斐遜的傳記,我感到基督教力量很大,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宗教教育可以彌補。中國人無所畏懼,什么事都干得出來,這就是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要受的后果吧。中國人那種敬神明一類的,只能算是原始社會早期宗教,沒有完整的體系。
  •      在打印店看到了一大摞《使徒行述》,北京的傳教士們當真的執(zhí)著。大康的人人主頁,在連載完《新約》、《舊約》之后,開始了《荒漠甘泉》的連載,已經(jīng)516篇了,似乎依舊保持著閱讀、評論少于10的水準,偶爾會覺得他像是初期的傳教士,執(zhí)著卻收獲甚微。其實,本心里,對于教堂、教徒,總有種肅穆、壓抑之感。小時候,趴在窗戶邊上,就能看到遠處村子里教堂上高聳的十字架,來來往往的人們,神色總是同一般,說不上冷,卻總是了無笑容。小區(qū)里去世了一個教徒,密密麻麻來吊唁的全是信眾,看得幾分惶然。
      
       《在華五十年》,司徒雷登說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更甚于一個美國人,也正因為此,在我的眼里,是他把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推上了巔峰。每一所著名的大學,其初創(chuàng)或再造時候,靈魂人物所留下的烙印必然是不可磨滅的。北大不能沒有蔡元培、傅斯年、胡適,武大不能沒有王世杰,同理,燕京不能沒有司徒雷登。燕大之后,再無燕大。司徒雷登的幸運在于,有生之年即看到桃李滿天下;他的不幸在于,有生之年,目睹畢生心血分崩離析。
       總在四處翻閱著,想看看中國曾經(jīng)最最純粹的大學到底是什么模樣。只是依舊沒有答案。記得入學典禮上,李未校長的致辭多少有些酸楚,無非是感慨隔壁的地質(zhì)大學出了總理,而我們,似乎有些平庸依舊,北航的畢業(yè)生,連北航的校長都當不了。
       燕京建校僅僅33年,畢業(yè)生不過一千,卻有三十多位院士,甚至還出現(xiàn)了黃華副總理。試想,如若燕大得以至于知天命之歲數(shù),或許,中國的歷史還將改寫。因為,中國的高層政壇必然會出現(xiàn)一位或數(shù)位秉承“因真理、得自由、而服務”信念的人物。無數(shù)大學的校訓,都使用千篇一律的古代成語?;蛟S,我們的兼容并包做得還不夠,燕大沒有這個先天不足。
       李承鵬痛罵清華的權(quán)利崇拜,其實無所謂,在中國這個舞臺,最最優(yōu)秀的人才都當官去了,出了全國最大的官,自然值得驕傲,這沒什么。我們也看到了,李遠哲去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朱棣文就任美國能源部部長。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念太過根深蒂固。
       讓我們?yōu)檫@位畢生致力于中國教育事業(yè)的老人哀悼。司徒雷登或許可以是圣徒雷登吧!
  •     《在華五十年》:魂兮歸來的司徒雷登
      直截評價,司徒雷登在中國的名氣之大,不在于他個人在歷史中留下過幾多痕跡,而是毛澤東的《別了,司徒雷登》一文被選入語文課本,影響了一代代人。作為傳教士、燕京大學創(chuàng)始者、中國通的司徒雷登,只剩下了一副面目蒼白又平庸可憎的面具,人人知道他是美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tǒng)治代表,但又不清楚他具體犯下過哪些滔天罪行。
      于是,這些鴻泥雪爪被整齊一致的教育事業(yè)所湮沒。
      1946年7月11日,司徒雷登出任美國駐華大使,在他即將離開北京,南下赴任的前夕,一個中美協(xié)會為其舉辦了告別會。就在這個會上,他遇見了相交多年的老朋友胡適。彼時的胡適,剛卸下駐美大使的重擔,他將在九月份上任北大校長。一個從校園走向政治,另一個從政治回歸校園,兩個人的命運在這一刻無聲交匯,足以構(gòu)成一個從個人到中國現(xiàn)代史歷程的輪回。
      此后的中國政局,由重慶的談判桌走向兵戎相見,國民政府江河日下,在風雨飄搖中撤離到臺灣一隅。司徒雷登在1949年8月2日的日記里寫道“上午七點四十五分鐘,我終于飛離南京,下午十二點四十五分便抵達沖繩島?!倍m,則于同年4月6日,坐船去美國,從此再也沒有回過大陸。胡適在走前反復念叨著陶淵明的詩“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氯~自摧折,根株浮滄海?!币约敖o石濤畫冊的自題“不識乾坤老,青青天外山。”
      走上飛機,登上船,就是半生的魂牽夢縈。
      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埋葬在杭州,久遠的時光讓老人的遺愿得以實現(xiàn)。這一刻,距離他離世已經(jīng)長達46年。2008年,民國史研究早已風靡全國,該知道的真相,很多人已經(jīng)知道,已經(jīng)如夢初醒,他們在心頭愉悅地說,司徒雷登回來了,告別不了的司徒雷登。與司徒雷登在同一年去世的胡適,則一直沒有移柩到大陸,胡適身后的北大因為一直悖逆人們的呼吁,遲遲沒有豎立起胡適的雕像,而被人詬病。
      司徒雷登出生于中國杭州,出生于傳教士家庭,父親在中國傳教多年,他們一家長期居住的街道,得名為耶穌弄,在今年,曾激起過耶穌弄的拆遷保衛(wèi)戰(zhàn)。
      司徒雷登從小學會了一口地道流暢的杭州話,等他去了金陵神學院,又學會了南京方言,到了北京則學會中國的官話。從這種語言天賦里,便能見到他對中國的感情之深,這里面雜糅了童年的美好回憶,青春的靚麗。
      11歲的時候,他們一家回到了美國,但根據(jù)司徒雷登的回憶,他在美國感到了不習慣,這來自于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文明的差異。這美國,他過完了學業(yè)生活,于1904年回到中國,進行傳教事業(yè)。在他的時代里,美國的海外傳教活動一度如火如荼,眾多年輕人激動不已地到異國他鄉(xiāng),他也在狹隘的選擇空間里彷徨不定,他對中國的愚昧與蠻荒存在后怕,但最終還是來到了中國。
      他在杭州參與建立了杭州育英書院,之后去南京金陵神學院任教,1919年在北京創(chuàng)辦燕京大學,從此開始了人生中最輝煌的時段。司徒雷登將《圣經(jīng)》上的訓誡“人本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侍而是要服侍人?!薄澳銈儽貢缘谜胬恚胬肀亟心銈兊靡宰杂伞苯Y(jié)合起來,寫下“以真理得自由而服務”。
      暮年時,司徒雷登回顧一生,寫道:我堅持認為,人身自由是全人類的基本權(quán)利和生存前提。沒有自由,就算贏了世界也毫無意義。
      司徒雷登從開創(chuàng)之初的慘淡經(jīng)營,費勁心計去爭取經(jīng)費,再到興旺時期,之后日軍占據(jù)北京,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校園關(guān)閉,二戰(zhàn)結(jié)束后恢復上課。然沒幾年,燕京大學卒于1952年院系大調(diào)整,幸有燕園舊址成了北大的新址。與燕大一南一北,同為教會大學的嶺南大學,也消亡于這一年。
      不強求美國政府的一分錢,依靠民間集資來瘋狂辦學的美國傳教士們,讓日本占領(lǐng)軍難以理解如此充滿渴盼和熱心的動機。珍珠港事件甫一爆發(fā),在華淪陷區(qū)的美國人都被集中關(guān)押起來,日本人不斷審問司徒雷登,在華辦學用心何在。但盡管日本嚴重傷害了司徒雷登心中所愛的中國,在日軍占領(lǐng)北京道日美開戰(zhàn)前這段時間里,日本要求燕京大學須聘請日本學者,于是司徒雷登遴選了70歲的人類學家鳥居龍藏,這位日本老學者在燕大封閉之后,住在北京城潦倒過日,卻拒絕本國政府的一切援助。
      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傳教士們普濟眾生的例子比比皆是,這種無私的情懷,已經(jīng)不是世俗理性可以來分析的。不僅是教育事業(yè)上,醫(yī)療之上也同樣這種舍己為人的柔情舉動,從非洲叢林里的史懷哲,到印度干旱土地上的特蕾莎修女,地球上四處留下圣徒們的迤邐影子。
      作為政治家的司徒雷登,留下的資料尚不夠詳細。我翻閱了黃山書社出版的《司徒雷登日記》,不過非日記全集,僅是美國調(diào)停國共爭持期間前后所記,寫得很簡要,里面極少參雜個人對時局變化的感情。此外,我覺得回憶錄的另一值得關(guān)注點,在于司徒雷登對美國《外交白皮書》的反駁。
      “我一生中的大部分光陰都是在中國度過的。我的靈魂與這個偉大的國家及其人民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我出生在中國,常年居住在中國,并和無數(shù)中國人成為朋友。
      我曾經(jīng)親歷了近代中國繁復的政權(quán)更迭……在親歷中國現(xiàn)代歷史的進程里,我深切地體會到了這個古老并嶄新的文明嬗變的痛楚?!?br />   這是世界公民司徒雷登在晚年回憶時的肺腑之言,在華五十年于他是生死難忘的經(jīng)歷,于我們是剛擦拭掉灰塵的歷史檔案。
      
      成稿于10-09-19
      
  •     那篇著名的《別了,司徒雷登》,讓他幾十年來幾乎成了“美帝國主義”的代表。但讀完他的《在華五十年》后,在我腦海里浮現(xiàn)的,分明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一個把所有心血放在中華土地上的老人。
      
      在《別了,司徒雷登》發(fā)表六十多年后,我們也應該從另一個角度來傾聽和打量歷史了。司徒雷登的回憶錄《在華五十年》所勾勒出的點點滴滴,給了讀者從另一個看待歷史的視角。雖然書中字里行間不免有作為美國人的優(yōu)越感,但我覺得整本書敘述風格都很客觀,稱得上是一份真實且珍貴的歷史史料。
      
      司徒雷登是一名基督教徒,更是一位自由主義者?;貞涗浿?,即使提到從燕大畢業(yè)后奔赴延安的那些學生,司徒雷登也是用客觀甚至帶有贊許的筆調(diào)來回憶的。他說:“他們的表現(xiàn)令我很安心,因為他們均堅信自己是在秉承燕大的校訓奮斗……我熱愛自由,守護自由,因此也支持學生們選擇人生道路的權(quán)利……”
      
      從書中可以看到,司徒雷登在中國的最大成績,無疑是成功創(chuàng)辦的燕京大學。在創(chuàng)立不到20年的時間里,燕京大學便成為遠東地區(qū)最著名的高等學府,培育出了一大批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專家。他親手促成的哈佛燕京學社如今依然存在并繼續(xù)推動著學術(shù)發(fā)展。這一切都凝結(jié)著司徒雷登的心血,他耐心地統(tǒng)一燕京大學不同派別理事的觀點,為籌辦學資金親自在美國開始了“乞討”之旅,對于學制學科的設置教學細節(jié)都投入了極大的熱忱。他還努力推動燕京大學和眾多世界名校的交流,21世紀才在國內(nèi)大學興起的交換生項目,在30年代的燕京,已經(jīng)不是什么罕見的事情了。我覺得燕京大學的成功經(jīng)歷,對于爭創(chuàng)“世界名?!钡漠斚轮袊叩冉逃?,都是很有意義的。
      
      回到司徒雷登自身,抗戰(zhàn)勝利后,在各種因素的推動下,他成為了美國的駐華大使。這卻是一個有些悲劇色彩的角色。在那個國內(nèi)各派只顧自己利益爭奪、美國對華政策也舉棋不定的時代,司徒雷登的為自由和平的種種努力也只能全部付之東流了??粗@充滿挫敗感的三年,我突然想到很久以前在韋君宜的《思痛錄》上看到的一段文字,大意是一位在世界知名度極高的美籍華人科學家對人感嘆:我過去只是一個中等資質(zhì)的學生,真正出色且聰明能干的,都是那些積極參加學生活動投身革命的同學,如果他們當年能來美國學習,成就肯定在我之上。
      
      而歷史多么無情,那些出色投身革命的同學,后來都或多或少受到以“革命”名義的沖擊,并且耗在“革命”的泥潭里,在時光的流失中,浪費生命中本來擁有的天分和才智。
      
      司徒雷登在華的最后三年人生,有著和那位美籍華人科學家“真正出色的同學們”相似的悲劇色彩。他可曾想到,在他選擇離開燕京大學美麗校園來到南京時,他生命和生活的重心,已在不知不覺中偏離了其最能發(fā)揮作用的領(lǐng)域,失去了能讓其價值大放光芒的舞臺,只換來《別了,司徒雷登》這捧污泥,還有后人的傷感和嘆息。
      
      幸好有了《在華五十年》中文版問世,他讓更多的中國人知道了更多更真實的司徒雷登,也有了借助另一個視角揭開歷史迷霧的力量。
      
      
      
      
  •      很早以前,就聽說過毛主席寫過一篇《別了,司徒雷登》的文章,當時只是對司徒雷登這個名字印象比較深刻,因為這個名字和小時候玩具賽車的牌子“雷速登”僅有幾字之差。當時的印象是,既然連毛主席都不歡迎司徒雷登,那這家伙定不是什么好鳥,應該該是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言人之類的貨色。直到看了這本回憶錄,我表示我錯了。
       本書的中譯本序言寫到,“毛澤東同志發(fā)表著名的《別了,司徒雷登》送走了這位中國人民的瘟神,本書可作為幫助讀者理解毛主席這篇文章的注腳”。看了這本書之后,我又看了毛主席的這篇文章,但始終無法理解司徒雷登是“中國人民的瘟神”這一說法,即使如同中譯本序言所言,“司徒雷登對中國事務的種種敘述幾乎都是片面的、歪曲的、因而十分反動”,但有些客觀事實是無論帶著任何主觀色彩去看,都是不能抹殺的。
       司徒雷登的母親在杭州創(chuàng)辦了女子學堂,對于當?shù)氐慕逃聵I(yè)是有貢獻的。司徒雷登本人則創(chuàng)辦了燕京大學。在1949年以前,燕京大學是中國最好的幾所大學之一,也是中國最漂亮的大學之一。如今參觀游客眾多的北京大學主校園——燕園,既是當年燕京大學的遺址,所謂的未名湖、博雅塔更應歸于當年燕大的名下。吳文藻、馮友蘭、錢穆、顧頡剛、蕭公權(quán)等眾多知名教授曾在燕大執(zhí)教,培養(yǎng)出了冰心、黃華等杰出人才。著名的哈佛—燕京學社,至今仍為海外漢學界的重鎮(zhèn)??梢哉f,司徒雷登對近代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yè),貢獻是巨大的,僅燕京大學,便足以讓他被歷史銘記。
       司徒雷登是中國文化的推崇者。一個人,生在中國,從小長在中國,或多或少會受到中國文化的熏陶,他自己也說是中國文化造就了他的性格??梢钥闯?,司徒雷登是熱愛中國的,是希望中國強大的,他說:“很久以前我就確信,除非中國得到獨立、統(tǒng)一,強大起來,既不畏懼別的國家,也不對別的國家懷抱不滿,否則太平洋就不能有穩(wěn)定的和平局面?!獙崿F(xiàn)這一目標,中國就必須保持政治獨立和領(lǐng)土完整,即保持其中華民族的獨立性,反對來自任何方面的侵略威脅?!彼就嚼椎菍τ谥袊嗣裨趹?zhàn)爭年代所受的苦難是同情而又無奈的,他說:“我痛苦地目睹這個國家處于大規(guī)模的沖突之中,國力消耗殆盡,個階層的老百姓遭受著由此而帶來的種種苦難,卻又束手無策……”
       司徒雷登離開中國之前的身份是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是所謂美國“扶蔣反共”政策的執(zhí)行者之一,在他退休回到美國之后,還認為“美國應該堅持不懈地執(zhí)行反對與GCD中國貿(mào)易的政策”,在我看來,司徒雷登毫無疑問的是鐵桿反gong分子,但其“反華”“反人民”一說,卻是值得商榷的。
      
  •      看這本書初衷正是老毛的《別了,司徒雷登》,讀完后,感慨萬千啊 ! 曾經(jīng)的我們只會用一副意識形態(tài)的紅色眼鏡看待事物:那些非共產(chǎn)主義的都是不好的。我不能說這本回憶錄非常公正,但它以一個老傳教士的角度講述了他熱愛的中國,我看到了他為中國的教育和宗教所做出的一切,那都是值得我們敬仰和欽佩的。司徒雷登他值得我們永遠的敬愛。此外,作者本人并沒有完全贊成當時美國政府的所作所為,他始終是一個熱愛中國的傳教士,無論他身居何位,他始終是以基督教的眼光看待對華政策的,他是理想的,沒有摻雜在美國政府的利益之中。
  •     呵呵。誰提供的這本書的資料啊,和我那本書一模一樣,包括書脊上的那個標簽,一看就知道是從圖書館里流出來的。好親切。哈哈。
        
        3年前,晚飯后出去散步,在一個商廈旁的書攤上見到了這本書。當時心中狂喜,不動聲色的老板和砍價,未遂。我想算了,明天買,順便也調(diào)調(diào)老板的胃口。結(jié)果,第二天沒有了。忿忿好久。
        
        2年前,在小區(qū)另一門口的書攤上又見到這本書了,遂與老板砍價,又未果,只得作罷。不過,這次始終沒人買,每天都孤零零的呆在那兒等我去買。
        
        終于一天我成功買到它。
        
        為何這本書這么吸引我:司徒雷登出生在杭州,在中國大約生活了50年。在南京一個神學院做院長9年,其后,在北京籌建燕京大學,長期主持燕大并把它從一個教會大學辦成亞洲知名大學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中國50年里,司徒雷登經(jīng)歷了晚清、北洋軍閥、國民政府,日偽政權(quán)等的統(tǒng)治,為了保住燕大,他做了種種努力,與當時很多政要、學者建立了密切的聯(lián)系,書中談到的種種細節(jié),都是可以豐富歷史細節(jié)的珍貴史料。
        
        冰心年輕時寫文章,經(jīng)常會提到“我的證婚人司徒雷登校長……”之語。
        
        司徒雷登在中國生活了50年,對中國有很深厚的感情,定居美國后,還一直積極為中國申辯。
        
        但后來毛澤東的一篇《別了司徒雷登》,讓他的名字臭遍中國,以至于現(xiàn)在人知道他,就源于這篇雄文。
        
        一點遺憾:這么一本可以當成中國近代史看的書,資料又這么豐富,又這么富于細節(jié),但文筆確實太干癟,實在看的難受。不知道是不是作者的文筆問題,還是翻譯的問題。
        
        ps。中文版刪掉了英文版里的麥克阿瑟的序和胡適的導言,遺憾中……。
  •   謝謝?。?!
  •   新出版的英文版有刪節(jié)沒有呢
  •   謝謝,看完再與您交流
  •   我看了幾眼新出版的英文版,感覺是沒有刪節(jié)的
  •   說的大好!讀的時候就有這種感覺,覺得上帝的恩典很少被提及,甚至有種我好像是不是在讀傳教士傳記的錯覺。
  •   應為 耶穌堂弄
  •   動容
  •   一個有愛的人
  •   這樣的人才應該上天堂
  •   特蕾莎修女這個例子好像不太靠譜了,一些新的研究表明其并非傳說中的那樣。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