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細雨中呼喊

出版時間:1999-1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余華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作者以第一人稱講述了一個家庭的歡樂和苦痛,細膩地刻畫了柔弱的母親如何完成了自己忍受的一生,她唯一爆發(fā)出來的憤怒是在彌留之際;名叫孫廣財?shù)母赣H又是如何驕傲地將自己培養(yǎng)成一名徹頭徹尾的無賴,他對待自己的父親和對待自己的兒子,就像對待自己的絆腳石。家中的三兄弟的道路只是短暫地有過重疊,隨即就又叉向了各自的方向。

作者簡介

余華(1960- )當代作家。浙江海鹽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后來隨父母遷居海鹽縣。中學畢業(yè)后,因父母是醫(yī)生,作了牙醫(yī),五年后棄醫(yī)從文,進入縣文化館和嘉興文聯(lián),從此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曾在北京魯迅文學院與北師大中文系合辦的研究生班深造,1984年開始發(fā)表小說。余華是中國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與葉兆言、蘇童等人齊名。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世事如煙》,長篇小說《活著》、《在細雨中呼喊》及《戰(zhàn)栗》。

書籍目錄

目錄
中文版自序
意大利文版自序
在細雨中呼喊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在細雨中呼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6條)

 
 

  •      罹難的日子,細雨宛如嚴謹?shù)纳衩黛`感世人的哀悼而降臨的療水,像北地吹響濕風潤透皮膚的滋心。 細雨落盡昏暗街道的盡頭,響應聲嘶力竭的殤痛,滲透萬念俱灰的心扉,慟哭的人像飽飲“偷得余生半日閑的“甘霖,洋溢在卑微的安慰中,就像庸人用“活著”緩釋災難,掠奪,殘暴。
       那里的情感仿佛朧上“失心”的薄紗,膨脹的舊惡叼著享用利欲的美夢蠱惑少年,恁是軀體里孕育行將就木的心靈。無法抗拒的“汲取浪潮”涌盡魂魄,支撐行為的念想便是在擁有飽餐的果實之后在考慮分享和關懷。倘若需要身心溫暖的安全感,去彌補自私貪婪的罪孽或是大快朵頤的口欲,便要充分養(yǎng)殖值得施舍的救贖的缽,亦可以無所不用其極的探索愉悅的奧秘,也可以分散施罪的責任,就算垂死前只剩維護思考享樂價值的印象,亦可以卑鄙的拍著胸脯義薄云天。這何嘗不是世界所有懦夫和懶漢聚集不勞而獲的想法往復循環(huán),日夜浸淫的理想國呀?
       像抽食鴉片的大少爺,榨盡親情、友情,聲譽的價值去徹底的墮落。在那畸病如夢魘的社會,善良的心靈只能依靠受到的傷害去領悟,承受痛苦的容顏于施罪者的獰笑。倘若敏慧的心靈無法沖破陰暗抑郁貪婪堆積的樊籠,便陷入注意力集中到懷疑不安而惶惶不可終日。而勇敢的心靈自受到傷害便進行有價值的轉換,憎恨夢想被摧殘于社會的冷漠,倘若剛強的心靈無法克制殘忍剝削狠毒移情的金衣,便養(yǎng)成收割痛苦而置換快感的助紂為虐的爪牙。仿佛整個時代的文明籠罩于陰霾,下著無藥可救的細雨!
       可那里的社會若沒有陽光,人類要如何健康的繁衍呢?可所有人在做的是傷害,狠毒,疼痛制造千瘡百孔心靈的行為,只剩下逆來順受和毀滅的靈魂去主宰社會,人們又該如何定義幸福呢?也許只有在人們無法逃避和承受及宣布最惡劣的待遇的困難時,人民才會用血液的熱度撞進鋒利的邪惡冰錐,骨肉開裂,血液沸騰,融化冰冷的世紀,于塵埃落定后的平和之中萃取勤勞,寬容,分享、善良和光明??!
      
  •      這是好友送的一本書。對作者余華最深刻的印象是《活著》雖然我沒有看過,但是總是聽說。還聽說余華的書適合男生看,看了之后,果不其然。
       “我”——孫光林,作為敘述者,有著上帝視角,看著在南門,在孫蕩發(fā)生的各種事情。在他童年的回憶中,時光仿佛都染上舊時的暗黃,房屋樹木都像變得高大,大人都變得權威和可怕。讓我自己也不禁回想童年的點滴。對現(xiàn)在看來的一些小事,有著莫名的恐懼,對師長的責罰有著無法抗拒的屈服。小時候的自以為是,沾沾自喜都被孫光林的記憶喚醒了。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爛人那些破事,最終幻化成風。
       讀這本書,就是在讀孫光林的短暫的童年和他慢慢的長大??吹搅嗣\的輾轉,看到了命運的漂浮??梢钥吹侥祥T時光里,他和生身父母的糾葛隔閡,父母在貧窮的日子里不安的掙扎??粗粗唤蓱z起可恨起他那在我們現(xiàn)在看來毫無素質可言的父親。父親孫廣平對自己父親的憤怒以及甚至是虐待,對孩子的兇暴,對妻子的拋棄,都讓人不得不希望他死又無可奈何的可悲著,他的死可能算不上死得其所,倒也讓人感嘆幾分。每個人物在書中,命運似乎都或悲或慘,不忍一一敘述了。孫光林的未來我沒有看到,不知道他最后的歸宿,希望是好的。
       我不了解當時的社會是怎樣的,但是覺得寫的很真實,真實到令人窒息的感覺,在細雨中似乎也呼喊不出來了。就算大喊出聲又有誰會停下來去聽。誰都不在乎誰。
  •      或許因為我是個農村孩子,對于書中很對內容都引起內心的共鳴。到了現(xiàn)在,哪怕是改革開放已經(jīng)這么多年了,還是存在老年者供養(yǎng)的問題,以及孩子的教育問題,還有那些老師的素質方面的問題依然是現(xiàn)在時代所存在的問題。這本書以小說的形式展現(xiàn)出革命結束后,將要放開高考的那一段時期的故事,或許這些情節(jié)都僅僅是小說的內容,但是其折射出的社會問題,政治問題是我們沒辦法忽視的。家庭中的家長式權威,爭取的榮譽也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并非真正的道德模范等這一系列的內容無一不在告訴我們在那個年代中國處在的境遇是有多么地悲慘。
  •     周日,被鎖在房里。地上放著一個大麻袋,麻袋里裝著花生。麻袋旁邊是竹編的扁扁的籮。淺灰黃色的花生殼上有著一個個小凹點。包著果實的部分圓滾滾的,像孕婦的肚子。不過每顆花生的肚子常常有兩個,甚至三個,四個。剝開殼子是穿著深紅色外衣的花生仁。揭開它的外衣,花生仁便赤裸裸地暴露在空氣中,那樣粉白的,晶瑩潔凈。生花生有點澀,有點甜。用火柴烤,看著火燒的部位慢慢發(fā)了黃,又發(fā)了黑,香味在空氣中裊裊散發(fā)開來。慢慢剝,慢慢吃,大把的火柴梗被踢到床底下。外婆回來了,她根本沒關心我剝了多少,她只是用這樣的辦法把我拘在家里,讓我不要同其他孩子瘋玩。
      我能體會到那個“我”。“我”六歲時從南門離開,無知無覺地被一個穿軍裝的人領走,遠離了自己熟悉的地方,離開了自己的父母兄弟,小心翼翼地與養(yǎng)父母相處,怯生生地觀察著周圍的世界。然后又在12歲一個人孤零零的找回了南門,生活在視自己為外人的家中?!对诩氂曛泻艉啊穼懙木褪恰拔摇焙汀拔摇敝車说墓适?。每個人都是主人公。不過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不過是一些平平常常的事,然而讀完卻有一種說不出道不明的情緒縈繞在胸中。
      一個人人在世間總是同各種各樣的人糾纏在一起,然而每個人本質上卻又都是孤獨的。
       年輕時機智聰明的祖父總是走在鄉(xiāng)間的田埂里,背著一個藍布包袱,懷抱一把破舊的雨傘,踉踉蹌蹌,每月往返于這個兒子家和另一個兒子家。他沉默著,有時候是卑微的,他忍受著衰老與無助,忍受著兒子孫子對自己的叱罵與輕視,他似乎是怯懦的,卻時時狡猾地反擊兒子一把。
       父親自己把自己培養(yǎng)成了一個無賴。他的舉止越來越不得體,有時候讓人啼笑皆非。可是他的自暴自棄,或許是源于對生活的不滿與放棄,太艱辛的人生,不如做個自私自利的無賴。
      
      少年時的哥哥儼然是個霸王,然而長大后,在現(xiàn)實中,他沉默了,一步一步走上自己的命運,將自己佝僂的背影交給了黃土地。
      美麗豐滿的少女馮玉清站在門口,迎著朝陽的光芒梳理頭發(fā),陽光順著光潔的脖子流淌,沿著優(yōu)美的身姿曲折而下。錯把貞潔交代給一個不負責任的男孩后,她消失了,當再一次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她已經(jīng)面目全非,被歲月無情篡改。就如一朵飽滿怒放的花朵零落在泥地里,被生生踐踏過,凄慘地掙扎在淤土中。
      “我”曾經(jīng)羨慕極了蘇家,那樣高貴的父母,那樣親密的兄弟。卻不知那個清雅的知識分子也沒有逃離寡婦的情欲陷阱,而這一切卻也是蘇宇悲劇的由來。
      命運的車輪轉動著,席卷著每一個人,在尋常中,有一種悲情。
      
      
      
  •     讀余華的書總是很沉重的,以前讀《活著》如此,現(xiàn)在讀這本《在細雨中呼喊》也是如此。看這本書的第一原因還是被它的書名所吸引。看完之后,覺得這個名字既切題又詩意,是個好名字。
      
      小說倒是為我們詳細地描繪了那種生活在農村貧困人家的孩子成長過程的心路歷程。從一個孩子的眼睛來觀看和思考周圍發(fā)生的一切,或者說,在他成年之后再回過頭去看自己經(jīng)歷過的那些事,一切都很明朗。而作者正是以回憶和寫作時的想法交叉著來敘述整個故事。
      
      貧窮真是讓人面對的現(xiàn)實----因為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因為貧窮而起。作者筆下那位父親孫廣才對自己父親的責罵、嫌棄真是看得我既吃驚,又心酸不已,對一個將自己撫養(yǎng)成人的人怎能如此無情呢?不僅想方設法不讓他多吃飯,還一個勁兒地盼望他早死,真可怕。而也就是這位孫廣才,對妻子和孩子也都極不負責任,辱罵孩子、在外面和寡婦偷情,還將家里的東西一再搬往寡婦家里。而本應該責備孫廣才的他的妻子,卻跑去和寡婦打架——如此愚昧!讀這本書也讓我發(fā)現(xiàn),那些農村人根本不講什么儒家禮儀。只要任何人有可能損害到他們的利益,他們可以隨時出口罵人。如果說講禮,那也是因為愛面子。而也因為貧窮,多數(shù)人顯得目光短淺、極為勢利,這讓我想起《金瓶梅》那個既骯臟又混亂無序的世界。
      
      只有書中的“我”——那個早熟、聰明并且誠實的“我”,在成年之后回憶這些事情,才將一切看得清清楚楚。那是怎樣的一個社會呢:混亂無序,人人圍繞著吃喝和滿足情欲這兩個欲望在生活。這真的比較像動物的生活,而不是人的生活。這些人完全不追求精神生活,考慮的無非是當前的一點點小得小失,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的了,也因為如此,他們才那么熱衷于打探別人的隱私、傳播各種小道消息、喜歡圍觀看熱鬧(無論被圍觀者有多痛苦!)——也讓人想起魯迅筆下的“圍觀”。在這里當然是沒有對人的悲憫的,尤其是對小孩子。小說中,有幾個小孩(包括“我”)都先后被父母拋棄了:“國慶”被父親拋棄時才9歲——9歲,一個成長在完整家庭里的孩子尚在撒嬌的年齡——而這個男孩卻不得不自己去面對一切,甚至自己寫信給母親的親戚們,讓他們去求他的父親繼續(xù)養(yǎng)育他,然而,最后他還是失望了。書里有這樣一個場面:以前總是向他“買”藥的父親,最后終于在他的眼皮底下走進了醫(yī)院。這一幕,徹底粉碎了“國慶”始終覺得父親會回到他身邊的幻想。讀起來真讓人覺得無比殘忍:一個9歲的孩子而已,而他已經(jīng)看到了這個世界如此猙獰的一面。
      現(xiàn)實不就是如此?這些人如此地沒責任心、沒良心——他們根本不配當人子的父母。
      
      同樣,小說中的“我”在被送給王家之后,12歲時由于養(yǎng)父王立強的去世而再度回到家中,但這時他其實也是被親生父母拋棄的,因為即使歸來,“我”的親生父母孫廣才一家對“我”也極為冷漠無情,倒是讓“我”懷念起更像父母親的那個領養(yǎng)他的家庭——真讓人心酸。
      
      這篇小說,也讓我深切體會到莊子所說的“陋于知人心”:孩子們的心理不僅沒有人關心和安慰,甚至還被使勁嘲笑、被哄騙.....只有孩子們天性中那點純良讓他們能守住某些“原則”。
      
  •      同讀一本書第一次讀了余華的這本,友說余華最好的小說是這本《在細雨中呼喊》,“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也成為了次數(shù)的“佳言絕句”。
       余華書中的人物和語言都充斥著一種悲情,悲而不苦。書中的人和生活并不單因物質的”貧苦“而讓人感到無力,書中隨時透露著”絕不可以與命爭“的訊息。二讀此書,適逢摯親離世,對死亡的理解自比往日深刻并更充滿敬畏。我懷念書中的每一個地點和每一個鮮活的人物,他們在我的腦海中有他們各自的獨立的、倔強的樣子,我想,這是任何一個演員也無法詮釋的——這本書看似散漫的情節(jié)或許也并不適合被搬上大銀幕。不論如何,痛苦和悲傷是永遠都不能感同身受的東西,他人的悲傷與無力你只能冷眼旁觀,因為你未經(jīng)歷過像他們一樣的得到與失去,就永遠無法感同身受。
       我以前曾經(jīng)說過,能說出口的矯情都不算真矯情,原來,能說出口的心痛都不算是真的心痛,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你無處訴說,唯有在細雨中呼喊。
  •      在翻閱正文之前,作者的三篇自序狠狠地吸引了我。我試圖從他那些平淡的“記憶邏輯”里找到“今天的立場”,期待在第一時間聽出那些最精煉的語句如何發(fā)出竹子燃燒時的“噼啪”聲??墒聦嵣希菚r無論我翻讀多少次,也不可能獲得記憶統(tǒng)治者左右他那些文字時的特權。我一次次重復著翻閱,囫圇吞棗地咀嚼,我不愿意放過那些埋在最平實的文字底下的東西,我知道一時不會有所獲得,卻很肯定地感受到,那里面深藏著雙手摸不到、握不住,卻隨時可能在肺腑中蘇醒,叫人明白的東西。
      
       我特別喜歡他在第二篇序中用到過的短語,“讓往事發(fā)言”。
      
       “我”的記憶從南門開始,應聲而出的人物、環(huán)境、場景,一個個都是跨越時間的線索。果斷的文字還原的一幅幅場面呈現(xiàn)了某個村落里荒誕粗野的景象,并借著一個個暴露著私欲的人物,揭開了平靜生活的面具,把那些丑惡的欲望、自私的靈魂扔到眾人眼前。而“我”對淡漠的恐懼,對焦慮致極的心悸,從一開始就是最真實的旁白。書頁之外的我試著接受這一切,就如同我接受這些貫化作者人生解讀的文字。
      
       經(jīng)歷黑暗、背棄、掠奪、鞭打一定會使身心承受傷害,可接受了殘酷的洗禮之后,所有足以絞動人心的可怕一切將不再會是心靈受威脅。當我們有了足夠平實的心態(tài),就會意識到這份生活的饋贈并不賴。
      
       極致不是真相,也并非最可怕面目,在現(xiàn)實里,所有的磨難不會借用隆重的方式出現(xiàn),它們時而會化作細雨,以最微小細密的點滴投來。
      
       想起一句話:要想做一個好人,就得承受很多的痛苦。而想要減輕痛苦,自己的、他人的,首先得明白什么是痛苦。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吹迷诂F(xiàn)實里經(jīng)歷和認知。
      
      
  •     這本書是前不久一個朋友推薦的,我讀書有些癡迷,碰到自己喜歡的便愛不釋手。
      還記得看懺悔錄的時候,我也是這般的。
      
      喜歡誠懇而真實的傳記,雖然這還不是傳記,很多事情雖然不是作者親身經(jīng)歷,但也有很強的還原性。
      
      一個喜歡溫暖干凈的人,卻又同時渴望了解和窺視人性的陰暗和復雜性。我管這叫,知黑守白。
      
      聽說很多高校中文系都會研究這本書,其實通過了解別人的文字別人的人生,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讓自己活得更加快樂和積極,這便是我想要的和我會做到的。
      
      
      
      
  •     之前沒看過余華的任何一本書,因為看了電影版《活著》而一直挺想讀讀他的作品。但是如果這本書就是他的平均水平的話,他的其他書我應該不會再去看了。
      
      這本書不論從構思、語言、還是故事本身來看都很一般。我來說說我認為的本書存在的最大的一個問題。作為一個由回憶為框架構成的小說,里面回憶的痕跡略微顯得有點重。小說里有很多片段和畫面一看就知道是余華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或者是他曾經(jīng)深刻感受過的。將這些經(jīng)歷和感受寫進小說里無可厚非,而且有時候會成為很好的素材,但是不加加工和潤色,以及將其與整個故事的意象和精神連結在一起的話,素材永遠只是素材,而無法連成完整的故事。
      
      的確,回憶小說這類文體常常是很難駕馭的。如何將自己的回憶打碎,然后連結成統(tǒng)一的整體是作家常常要面對的難題。很多時候,一個場景能在一個人的回憶里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于那個畫面和場景能夠在那個時間、那個地點準確地出現(xiàn)。可是每一個出現(xiàn)在小說中的場景最大作用的發(fā)揮是來自于上下文,如果它的出現(xiàn)只是作為簡單單純的一個意象,而沒有與故事的精神連在一起,是很難發(fā)揮它的威力的。比如魯魯和馮玉青這條線,我沒有看到他們出現(xiàn)的價值。他們只是作為“我”認識和記得的兩個人,一個是與我有短暫友誼的魯魯,一個是我小時候看到過的貞烈頑強的女子形象的魯魯?shù)膵寢岏T玉青。首先,魯魯?shù)某霈F(xiàn)就很牽強,作為和我有過一段短暫友誼的、比我小十歲左右的孩子,最后因為我打破了他幻想中的“哥哥”的形象而與我分道揚鑣??墒切≌f里也沒有交待為什么他那么重視“哥哥”這個并不存在的幻影,也沒有交待他對這個故事的影響。如果他的出現(xiàn)只是為了點明“我”的孤獨和與童年的“我”的相似,我覺得還需要更多的文字渲染和故事延展。第二,馮玉青作為這部小說里出現(xiàn)的一開始形象純潔、最后經(jīng)歷變故遭受玷污的眾多女性之一,她的形象還是相對比較飽滿。她的這種變化可以歸因為傳統(tǒng)的壓迫和時代社會的變故,可是仔細想想整本小說的每個悲慘的人物的命運都可以歸因于此。那么我就可以說,這本小說里幾乎每一個人的出場其實都是為了擴大這個故事的廣度而根據(jù)回憶的碎片硬添加的意象。并不是涉及的人越多,人物的命運越悲慘,這個故事反映的現(xiàn)實就越真切。
      
      而且如果一本小說語言也不夠精致,至少也要做到深度夠深,深到足以讓讀者思考夠多的程度吧??赐赀@本小說我的確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殘忍、人性的墮落和道德的淪喪,其中可能還摻雜著“我”這個敘述者對人性的復雜性的思考,可是其他的我就看不到了。我沒有看到人們對這個社會做出的反抗,沒有看到足夠復雜的人性的掙扎,也沒有看到哪怕一點點溫暖和希望的透露。并不是完全絕望的故事就能表達絕望,給你一點希望再撤走或是就留下那么點希望才是真正的絕望。
      
      另外還有幾點思考。我會想余華是不是對女性太過殘忍了,里面登場的女性不是像寡婦那樣大惡的婊子,就是一開始純潔之后淪喪的馮玉青和曹麗,要不然就是病怏怏的李秀英和懦弱可憐的母親,幾乎沒有一個女性的形象是美好的。
      
      另外“我”這個敘述者的位置很詭異,作為一個具有局限性的童年的“我”的視角卻又是無所不知,這個問題值得探討。
      
      還有一點就是不太明白“在細雨中呼喊”這個書名為什么在港版被改成了“呼喊與細雨”,我知道香港人不喜歡用大陸的翻譯,可是尼瑪中文書的名字他也要再翻譯一次嗎?
      
      
      
  •     戲劇性的結局和開頭相照應,突然讓我有一種電影院看到彩蛋的驚奇。余華的寫作讓我覺得有那種穩(wěn)中求勝的感覺,這部小說很多精彩的地方又會讓人覺得平淡無奇。
      其中一些關于小孩子內心的描寫有一種仿佛是自己童年的即視感。
  •     從一個孩子的角度,脫離了時間的束縛,去看一個又一個苦難,我無法想象的生活,無法預知的苦難。
      生活不過是生活罷了,不是根于土壤,是嵌入了時間。
      最喜歡的是小說陳述的形式,是小說,卻又不像小說,像是一個老人,慈祥的講述著自己的童年,擺脫了時間的局限,回憶著一次又一次在細雨中的呼喊。
  •     為何人與人作對?
      用一個晚上的時間一口氣讀完了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許多的平凡的人群像,在腦海里閃耀。這是我一直想看到的那種作品,可以展現(xiàn)出最復雜的人性,這種復雜,因為真實而沉重,也更富有打動人心的力量??赐曛?,才發(fā)現(xiàn)許多情節(jié)略顯夸張。而讀的過程里,卻絕無類似的感覺,因為根據(jù)我對生活有限的了解,看似荒誕的情節(jié)其實都有真實的依據(jù)。
      看完之后,恍然如隔世,似乎經(jīng)歷了許多人生。就像作者說的,“他們向我走來,走上了樓梯,敲響了我的屋門?!敝灰诵圆桓淖?,人生在世,注定要面對人為人帶來的苦難和重負。
      作者能夠以冷靜地關懷人生的這種困境,展示出了一個嚴肅作者的擔當。作者寫作完成它的時候,只有31歲。這一點很讓我汗顏。我佩服他的才華,也佩服他的勇氣。
      作者在序言中引用了兩句話:陸游:“老去已忘天下事,夢中猶見牡丹花?!辟R拉斯:“我們的財產,一件件被流逝的歲月?lián)屪?。”這種晚年的心境,使正在追逐物質生活的我不勝唏噓。
  •     聽說余華是因為他的《兄弟》,好長的小說,讀的沉重。這部他的處女長篇讀的也是心情抑郁,就像這冬天要來了一樣。剛開始讀,覺得風格有點像蘇童,都是7.80年代的南方,都有著梅雨般長毛的故事??梢哉f我是帶著蘇童的感覺一直讀著,然后,突然忘了蘇童,他們是那么不一樣,蘇童也灰暗,可他會用最紅最艷麗的色澤去展現(xiàn),有種陽光下的罪惡;余華則是一直很灰暗直至成霜。余華也算是另類作家,他筆下,男女糾葛少,多數(shù)是男人間的感覺,現(xiàn)在的時髦詞叫——基友??捎植蝗恰?,孫光林和蘇宇算是發(fā)生了那種微妙的感覺,而隨著蘇宇的突然離去,停止。溢出的感情無處安放,于是,給了魯魯——一個兒童,成就了短暫的忘年戀,當然,也是同性的。這就能說明孫光林是同性戀嗎?當然不能,幼時在家中得不到男性的關懷的他很自然的會索要回來,也算是一種補償。余華是個冷峻的作家,他把男性的情感梳理開,然后突然摔碎成渣,倒在你的面前。讓你還來不及忘記溫存,就已被現(xiàn)實震撼的體無完膚。余華筆下,沒有一個人活的容易,他們卻都有一個共性:活的茍且,離開的不現(xiàn)實,人與人之間關系淡漠。或許,他是要告訴人們:生而不易,活著比離開更難!人與人也就那樣,無所謂的人情世故,處在人堆中,就有爾虞我詐就有背叛,就算沒有利欲,哪怕外力稍稍強硬,也會眾叛親離。真是太灰暗了,讀過不少小說,雖然都有離奇都有掙扎都有黑暗,最后結局多少都有點縫隙,讓陽光種進來,種進人們的心里,余華卻把所有的縫隙涂滿了鐵水,給人的只有絕望?;蛟S只有絕望絕望本身,不抱有希望奢望,人才會幸福起來。無欲則剛。
  •     ——成長史就是我們應對世界的抗體形成史
      
      
      余華有五部長篇,第一部《在細雨中呼喊》是一本關于記憶的書,是對童年的一次泥沙俱下的講述。第二部《許三觀賣血記》是對青年境態(tài)的描摹。第三部《活著》是老年對一生的回望。第四部《兄弟》是整合人生所有階段后對未來生存的恐慌。第五部《第七天》是死人給世界留下一份證據(jù)。
      余華的作品可能對于每一個男性讀者來說,是一種成長性的閱讀。對于女性讀者來說,是一種重口味的趣味性閱讀。也因此,我為自己的孩子設定的小說閱讀順序,就是余華的長篇寫作順序。
      
      我們今天說一說《在細雨中呼喊》。在華語寫作中,關于記憶能讓你驚艷的書有兩本,一本是這本《在細雨中呼喚》,另外一本是北島的《城門開》。北島的記憶力給人一種真實的震撼,他記憶的筆下能描繪出記憶中某一天下午風的味道,那種驚艷的記憶能力使得你讀到的第一刻起便會想去翻翻自己鎖在老家抽屜里面十多年前的日記本,活色生香,媽媽飯的氣味撲面而來,而余華的記憶是凜冽強悍,瑰麗滂沱且又隱秘盛開的。這本書里的每段故事,都能勾起讀者對自己的童年的一次回想。因此當你讀了一頁后會覺得自己讀到了很多很多,讀了好多年,但是看看頁面時,僅此一頁,因為你讀到自己的記憶中去了,它帶給人的閱讀體驗是那么濃重深遠。甚至每一個細節(jié),讀者都能看到記憶中的自己在那里矗立。讀這本書就是對自己過去的一次獻禮,甚至會不由自主的整理自己,總結自己,這也是這本書在文學中延綿至今的魅力之一。
      
      《在細雨中呼喊》探究了人在成長過程中的,所有的溫暖美好和所有失意破敗。對于生活、世界、自我的未知,產生的恐懼,產生的小心翼翼,這些在回望的過程中,是那么的可笑,但是又是那么的不可空缺,我們也因此學會、因此完滿,我們甚至想,要是當時那個事情早點到來早點被自己識破參悟,早點知道究竟,早一刻經(jīng)歷,豈不是更好。但回頭一想,其實生活不就是如此的味道,干嘛要生拉硬拽呢!
      
      讀余華這本書的時候,記憶好像在這刻偶然被喚醒。然后鋪天蓋地浩浩蕩蕩的從自己的腦袋里奔涌而起。
      所有的第一次,所有的秘密,所謂的不為人知,都從過去的時光中驚醒,開始集體奔向腦子里了。我甚至偷偷看看四周,是否有人識破了我內心的秘密,再想想余華,他如果在我面前,肯定是知道我記憶中的秘密,他的小說是那么的熟知我的秘密。
      
      
      那些暗戀、那些幻想、那些不知天高地厚,那些懊惱,那些無可排泄的情緒、那些顧影自憐、那些期期艾艾、那些抱怨、那些怯懦失意、那些葷黃心理、那些體液毛發(fā)、那些器官排泄,等等那些,全部因閱讀奔流開來,腦子開啟一個記憶的自動下載模式。
      
      在這本書里,主人公“我”第一次對女性產生想象,無可名狀的恐懼。覺得自己對女孩子的想象是對女孩子的褻瀆,覺得自己都很骯臟,甚至都不敢告訴最好的朋友。害怕遭到嫌棄,破壞雙方之間的友誼。
      “我”對于暗戀女性夢想的破滅,是因為“”我暗戀的那個女孩子,她喜歡的竟然是“我”最唾棄的東西。
      寡婦跟父親、哥哥、朋友的父親的糾纏,致使“我”對于女性充滿了恐懼從而對于女性這種動物無所適從。
      第一次觸摸異性后的犯罪感,驚險又離奇,內心從忐忑到平復,以上種種,都是每個人成長中必須去經(jīng)歷的一種心理情感。
      
      不必在這刻,也不必在這本書中,每個人的記憶都會在某一時間恢復激情,一下子讓你停止在一個節(jié)點,它會在當下的某一個事件中被引誘出來。記憶充滿了冒險,或充滿了神秘。它帶給我們的有窘迫,有甜蜜,有顫栗。而這本書,就是每一個人記憶的藥引。每一句話,都能牽引出童年成長中的某一時刻的心情,有卑微的,有不可見人的,有張揚的,還有一些這輩子只有我們自己知道的。拿起這是本書,進入閱讀,便能開始血脈膨脹。
      
      無論怎樣,記憶這種東西是最美好的。無論記憶里的事情當時帶給我們的心境是怎樣的。但是在現(xiàn)在,它是超越困頓、憂傷、悲苦等種種情緒的一種財富。我們每個人的童年記憶會串聯(lián)起我們每個人的成長史。
      
      
  •     在雨中的綿綿滋潤,為何要呼喊?
      我想象自己站在春天的薄雨中,低頭走在昏暗發(fā)黃如老照片的路燈下,回憶著我得童年,回憶著我得家庭。那時,我一定會悠然的將雙手抄進褲子口袋,微微的咧開嘴角,然后擴大它的弧度,繼而嘿嘿的笑出聲來。雖然我極力的試圖避免路旁投來訝異的瞳光,但仍然難以控制心中如細雨般滋潤的滿足感。
      不似壓抑的故事想要沖破胸膛噴涌而出。
      他的童年,有幾年在城鎮(zhèn)生活,那是一段有類似真正父親疼愛,母親信任的時光,而后全都被更多的孤獨歲月所替代。
      我在看書的時候,如同在聽孫光林跟我回憶自己的過去一樣。他會在講這時的故事以及順著故事以后的發(fā)展和結局,讓我對于他的生活和他身邊的人有全面的了解。他熱衷于跟我講他身邊跟他有關的所有人:生父、生母、哥哥、弟弟、養(yǎng)父母、祖父母、蘇宇、蘇杭、魯魯、國慶、小青……講他們之間的紛爭、關系;講一些讓人難以啟齒的瑣碎,他靜靜地描述,將我當成知心的朋友。
      余華那樣正面展示悲劇和沒有掙扎的死亡讓我有點習慣,對于死亡,他當作一種與我無關的態(tài)度,沒有過多的感情,只有現(xiàn)實。
      對于兒時的記憶,如果也可以像書中那么的清晰就好了。我是多么渴望自己彼時灰頭土臉的模??!
  •     由黑夜引入的故事可能注定只是悲慘
      余華的書 每次看都呼吸不暢
      太難受
      是太慘
      是什么造就了孫家的悲慘
      為什么除了他家
      與之有關的人 都慘
      自己 哥哥弟弟 朋友 父親 母親 祖父祖母
      是所有的人都要那么慘么
      第一次看 活著的時候
      弟弟的抽血 讓我悲痛不已
      而這本細雨中
      是痛到不能哽咽 不能哭泣
      只能生生挺過來
      
      人性的丑陋貪婪 無恥下流展現(xiàn)的太透徹
      讓人沒地方躲藏
      曝尸荒野的感覺
      
      
  •     讀了兩遍,每次都是一口氣讀完,文字隨著記憶隨意的穿插,自然而流暢。讓人不禁想理清記憶穿插的邏輯關系卻總也理不清,壓抑的氛圍貫穿始末卻也享受其中。
  •     被寄養(yǎng)幾年的孩子重回家鄉(xiāng),又是經(jīng)歷著家中的一切,苦不堪言,在家中的邊緣生活著。所有一切,都是各種難過與坎坷。看完《在細雨中呼喊》
      
      最近在做的事,就是橫掃余華的作品,之所以選擇余華,是因為他最新出版的第七天,腰封上寫著比活著更絕望,比兄弟更荒誕。所以,我就跑去圖書館找了他的書,看完活著,不得不為之樸實的文字而落淚。
      
      而在細雨中呼喊,則是第2部我看的書。
      
      說實話,我對于人物關系,并沒有理清得多么透徹,同時,對于有些文字依舊還是似懂非懂,關于他們這一家子,所經(jīng)歷的一切,是通過以一個家中邊緣成員來講述,以致于我會覺著他的生活是多么糟糕。
      
      同樣作為邊緣人物的祖父孫有元,也是令人同情與無奈。
      當祖孫2輩同樣遭受最親的人的謾罵和毒打時,又該如何去面對,也僅僅只有默默無言亦或是無聲抵抗?
      
      而當“我”講述的一生,可能就是僅有在王立強,李秀英那里得到最好的愛,更像是真正的父母給予的愛。
      
      曾經(jīng)童年一起的國慶,蘇宇,都是曾經(jīng)屬于“我”摯愛的友誼,但是終究還是會不知不覺中飛逝而去,畢竟都不屬于同一個世界了。
      
      主人公本身藏有的自卑令他變得更加卑微和無助。
      這種卑微與無助來自他的家庭,他父母的不關愛,他兄弟的不關心。
      
      寄養(yǎng)的幾年,又重回故鄉(xiāng)的心情,
      多少是沉重而無奈。
      
      余華這種文字風格,記實得讓我有種害怕之感,似乎能體會書中主角的無助感,所有的一切,在細雨中呼喊之外,還能如何?
  •     這是一本少年回憶錄,整個文章好像感覺是似有似無的主線貫穿始終,好像是一張寫滿字的紙,被撕的細碎,然后作者漫不經(jīng)心的將所有碎片排列組合,就寫成了整部作品。
      余華的文字功力了得,《兄弟》是將時代的大事件組合,《第七天》是將近年的新聞片段組合,《細雨》是將主人公少年的碎片組合。
      余華的語言文字都可得懂,但是碎片放在一起,我也是利用時間的碎片來讀完的小說,所以渾渾噩噩,似懂非懂,也沒有清晰的條理,所以看起來亂七八糟,也記不得作品說的是什么了。
      有幾次都想放棄,實在看起來費勁,作品不長,也就堅持了下來。
  •      以每天一本的速度讀完了這個所謂的三部曲 但如果要再去選擇一次讀過來的順序 想來應該是<細雨><活著>最后是<許> 而現(xiàn)在的順序卻正好和這相反
       最后讀到的這本和之前的兩本比較的話 是會覺得有些不同的 但其實也沒有什么好比較的 本來就是三個孤立的故事 比來比去故事的本身并沒有太大的影響 這樣讀過來 這是孫光林用回憶鋪墊出的故事 而在讀書的過程中總感覺眼前是灰蒙蒙的一片 而事實也真的是眼睛疼的要命 因為是回憶 所以總是有點模糊不清 總會看上去漫無邊際 邏輯錯亂 總象是個四五歲的孩子 放眼望去 看到的永遠是男人女人的腿 必須要很努力的仰起頭才能看清架在那些腿上的是怎樣的一具身軀 以及那具身軀怎樣的表情 可仰的久了脖子是會酸的 所以大部分的時間看到的依舊是看不到表情的人 在那樣一個所有情緒都要被包裹起來的時間里 太多的愛與恨被包裹的密不透風 在一個四五歲的孩子的視角看去 滿滿的不解與失落 然后整個回憶被灰色籠罩著 但要承認這灰色中是能透過陽光的 沒有絕對的愛與不愛也就沒有了恨與不恨 而回憶終究只是回憶 再去懷念也好 記恨也罷 現(xiàn)在腳下的這條路還沒有到盡頭 所以也就不在回憶之中 理所當然的不該是灰色吧
       在這樣一段的回憶的最后 感到欣慰的是最終他還是回到了南門 這個他理論上的家 這讓感覺有些錯綜復雜的邏輯一下找到了歸宿 哪怕在這里他還會經(jīng)歷或多或少的責備 以及不可避免的生離死別 但這些都沒有關系 因為他的父母兄弟在這里 他的根在這里 即使他和祖父回來的那天家中著起了火
       如果從這三本書來說 之所以會想說以那樣的順序來讀是因為這樣的三本中<細雨>就像是一個孩子在用他的雙眼去看這樣的一個世界以及里面一個個看不清表情的人 <活著>是一個經(jīng)歷了大喜大悲的老者在以一種平靜的心態(tài)在慢慢向聽者也在向自己講述自己那些逝去的年輪以及逝去的親人 最后的<許>沒有孩子的稚氣 也不想老者的心平氣靜 而是以一種好像有些戲虐的口吻講述了一個賣血的故事 這種戲虐之中有滑稽 自然也有逼不得已的心酸 而所有的這些 從書名中似乎也都能細細體會得到
       最后 想起了這本書中的這段話:記憶超越了塵世的恩怨之后,獨自來到了。我們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實上我們生活在時間里。時間將我們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變著我們的模樣。
  •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都籠罩在一種無可名狀得淡淡的哀傷里,仿佛自己成了書里茫然無措的孩子們的綜合體。故事里的那個時間段,似乎大人有著絕對的理由對孩子不負責任、辱罵、驅趕甚至傷害。根源,是他們對于貧困的厭惡及懼怕,對于自身的絕對優(yōu)先和對其他各式生命的冷漠。而作者,竟以小孩子天真簡單得思維來表現(xiàn)這種無情但無奈的現(xiàn)實。
       唯一帶給過孫光林些許家庭溫暖的是王立強和李秀英,和他們詭異的小家??赏趿妳s出軌并自殺了,李秀英也神叨叨的就隨意丟下了孫光林。可孫光林并沒有表現(xiàn)出我所期待或者說我所以為的理所當然的痛不欲生,相反,他竟然獨自回了南門。他和這本書里的幾乎所有的其他孩子,都想到了活下去的辦法。我最直觀的感覺,就是眼淚多次呼之欲出,卻又因接下來看似離奇卻順理成章的轉折而忘記滾出來。
       我所期待了解的孫光林幸福的大學生活,最終還是沒有現(xiàn)身。感覺仿佛一直被蒙在一層朦朧的灰色紗布中,透不過氣來又不至于窒息。
       這篇看似有些混亂的回憶錄,最終又極其合乎邏輯又令人驚奇的回到了原點,不,不是原點,是回到了南門。我感嘆作者無序卻不凌亂的條理,他用略帶諷刺的口吻,敘述著包括孫光林在內的所有小人物的生命歷程。這些生命,在他人眼里,就如作者的口吻一般,是諷刺的,甚至可笑的。而在他們自己手里,是被珍重的寶物,是凌駕于一切之上,無論如何都必須受到捍衛(wèi)的珍寶。
       我看不透作者的中心思想。我感覺作者給我展現(xiàn)了一幅有時間感的油畫。色調是灰暗的,人物卻身穿同樣灰暗的服裝在畫中脫穎而出,攜帶著各異的表情和流露出千奇百怪的情緒的眼睛。
       或許作者本就是想展現(xiàn)一幅在物質尚不豐裕的年代,人們的生活圖景。大部分是自私的,有逆來順受的,有恃強凌弱的,有懷抱記憶不肯好好活在現(xiàn)實中的,有破罐子破摔的,也有敢愛敢恨的……
       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對生命的珍視和渴望,也許王立強和祖父自愿求死,但王立強自殺前下意識的想去撫摸他受傷的手,祖父則仰天長嘯,等死卻無法忍受饑餓。我想他們心底他們的潛意識里,能活一定不求死。那些孩子們,寡婦,馮玉青,孫廣才,母親,國慶家樓下陰森的婆婆,祖父的母親…………
       這幅畫,讓我吃驚,讓我覺得求生是多么重要生命是多么可貴?;钪⑶一畹煤檬嵌嗝次ㄒ欢嗝春唵蔚哪康摹.斎?,惠及他人,無損于他人,是必須堅持的原則。
  •      余華的文字有種悲慘的現(xiàn)實美好,文字沒有什么特別的字眼,甚至有點直接的描述,但感覺非常美非常溫柔,又不單薄,充盈著各種飽滿的情緒,悲傷或者荒誕或者憤怒或者絕望,清冷寂寥的孤單與滲透到底的絕望在他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兄弟》《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都有細節(jié)描述詳盡情緒描述真切的悲慘情況,但到最后總會落到現(xiàn)實中敦實的溫情美好,因為之前的大悲慘,是得這些微不足道的美好,這些觸手可及的現(xiàn)實細節(jié)讓心忽然柔軟起來,經(jīng)歷過后,人心便穩(wěn)了,像在《我在細雨中呼喊》里所說的,“我是那樣崇拜生命在我體內流淌的聲音。除了生命本身,我再也找不出活下去的另外理由了”。最后回歸到樸質單純的生命上。我很少看書看到哭,更少大哭??吹娇抻幸徊渴腔暨_的《穆斯林的葬禮》,另外的情況就全出現(xiàn)在余華的作品里,大學的時候一人在寢室里看余華的《兄弟》上,看到文革那段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我至今沒有看《兄弟》下,我坐在空蕩蕩的寢室里,沒法繼續(xù)。這對于我這種常常裝不屑狀的人,還挺難得的,《許三觀賣
      血記》里面許三觀最后溫柔地答應一樂帶他去吃面時,前面一樂這個孩子瘋狂找人認爹,那種單純的饑餓,一個臟孩子摸著墻根默默哭泣,從這條路哭到另一條道,黑色的悲傷瘋狂漫漲,越漲越高,漫天沒日,到達極限的時候,最后全被一句簡單的對話溫柔收住,悲傷戛然停止。
      
       他的文字非常有觸動心的力量,絕望也好悲慘也好,講的是與己不相關的起起落落,也是與己相似的嬉笑怒罵。他能將生活的一切做成慢鏡頭,細膩而又清楚,悲慘也是,那些溫柔也是,不是捏造,只是放慢細看,換來的是切生生的,一寸一寸的真感受。
      
       最近這幾天看完了《在細雨中的呼喊》摘抄了些句子。
      
       重復一下,他的文字沒有什么特別的字眼,甚至有點直接的描述,但感覺非常美非常溫柔,又不單薄,充盈著各種飽滿的情緒?!都氂曛械暮艉啊防镉幸欢螌O光林和蘇宇的對話,用現(xiàn)在的話說,異常唯美。
      
       “我走了?!笨粗K宇躬著背在河邊月光里走去時,我悲哀地感到蘇宇是要結束我們之間的友情。這對我來說是無法接受的,我走了上去,告訴他我在村里曬場上看電影時,捏一個姑娘的事。我對蘇宇說:“我一直想把這事告訴你,可我一直不敢說?!? 蘇宇的手如我期待的那樣放到了我的肩上,我聽到他的聲音極其柔順地來到耳中:“我勞教時,總擔心你會看不起我?!?br />    后來我們在河邊的石階上坐下來,河水在我們腳旁潺潺流淌。我們沒有聲音地坐了很久,蘇宇說:“有句話我要告訴你。"我在月光下看著蘇宇,他沒有立刻往下說,而是仰起了臉,我也抬起頭來,我看到了斑斕的夜空,月亮正向一片云彩緩緩地漂去,我們寧靜地看著月亮在幽深的空中漂浮,接近云彩時,那塊黑暗的邊緣閃閃發(fā)亮了,月亮進入了云彩。蘇宇繼續(xù)說:“就是前幾天告訴你的,我抱住女人時的感受——”
       蘇宇的臉在黑暗里模糊不清,但他的聲音十分明朗。當月亮鉆出云彩時,月光的來到使蘇宇的臉驀然清晰,他立刻止住話題,又仰起臉看起了夜空。
       月亮向另一片云彩靠近過去,再度鉆入云層后,蘇宇說道:“其實不是抱住鄭亮的肩膀,是抱住你的肩膀,我當時就這樣想。”我看到蘇宇的臉一下子明亮起來,月光的再次來到讓我看清了蘇宇生動的微笑。蘇宇的微笑和他羞怯的聲音,在那個月光時隱時現(xiàn)的夜晚,給予了我長久的溫暖。
      
       這段對話讓我想起《斷背山》里面的某場月光,《斷背山》這部電影一樣給我很多類似的美好感動。
      
      《在細雨中呼喊》
       “事實上我過去和現(xiàn)在,都不是那種愿為信念去死的人,我是那樣崇拜生命在我體內流淌的聲音。除了生命本身,我再也找不出活下去的另外理由了?!?br />   
       “我們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實上我們生活在時間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們置身時間之中的伙伴。時間將我們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變著我們的摸樣?!?br />   
       此后我是那么地懼怕黑夜,我眼前出現(xiàn)了自己站在村口路上的情景,降臨的夜色猶如洪水滾滾而來,將我的眼睛吞沒了,也就吞沒了一切。很長一段時間里,我躺在黑暗的床上不敢入睡,四周的寂靜使我的恐懼無限擴張。我一次次和睡眠搏斗,它強有力的手使勁要把我拉進去,我拼命抵抗。我害怕像陌生男人那樣,一旦睡著了就永遠不再醒來??墒亲詈笪铱偸瞧v不堪,無可奈何地掉入了睡眠的寧靜之中。當我翌日清晨醒來時,發(fā)現(xiàn)自己還活著,看著陽光從門縫里照射進來,我的喜悅使我激動無比,我獲得了拯救。
      
       “我突然發(fā)現(xiàn)了逃跑的意義,它使懲罰變得遙遠,同時又延伸了快樂?!?br />   
       “總之當我們兇狠地對待這個世界時,這個世界突然變得溫文爾雅了。是仇恨把我和蘇杭聯(lián)結在一起,仇恨一旦淡漠下去,我和蘇杭的友誼也就逐漸散失?!?br />   
       “我的弟弟最后一次從水里掙扎著露出頭來時,睜大雙眼直視耀眼的太陽,持續(xù)了好幾秒鐘,直到他被最終淹沒。幾天以后的中午,弟弟被埋葬后,我坐在陽光燦爛的池塘旁,也試圖直視太陽,然而耀眼的光芒使我立刻垂下了眼睛。于是我找到了生與死之間的不同,活著的人是無法看清太陽的,只有臨死之人的眼睛才能穿越光芒看清太陽?!?br />   
       “我似乎能夠看到時間的流動。時間呈現(xiàn)為透明的灰暗,所有一切都包孕在這隱藏的灰暗之中。我們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實上我們生活在時間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們置身時間之中的伙伴。時間將我們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變著我們的模樣。我弟弟在那個失去生命的夏日走出房屋時,應該說是平淡無奇,他千百次這樣走出房屋。由于那次孫光明走出去后所出現(xiàn)的結局,我的記憶修改了當初的情景。當我的目光越過了漫長的回憶之路,重新看到孫光明時,他走出的已經(jīng)不是房屋。我的弟弟不小心走出了時間。他一旦脫離時間便固定下來,我們則在時間的推移下繼續(xù)前行。孫光明將會看著時間帶走了他周圍的人和周圍的景色。我看到了這樣的真實場景:生者將死者埋葬以后,死者便永遠躺在那里,而生者繼續(xù)走動。這真實的場景是時間給予依然浪跡在現(xiàn)實里的人的暗示?!?/li>
  •      最先與余華先生有接觸是影視作品,并且不是傳聞中張大導的那部蜚聲國內外的有名電影,而是演過《寶蓮燈》里哮天犬那一狗血角色的某不知名演員主演的八點檔電視劇——《福貴》。我這種看個MV或者廣告或者新聞都能哭得稀里嘩啦的人必然又是從頭哭到尾,那時我還不知道余華的《活著)。
       偶然間在圖書館看到《活著》這本相當破爛不堪到有點引人注目的平裝書,我才知道那部狗血而又催人淚下的電視劇竟然是改編于這本飽受好評的小破書。于是我就借來一鼓作氣地看完了(畢竟只是一本對我這種看過盜墓筆記明朝那些事的人來說只能算是中篇的長篇小說),意料之中,哭得痛快淋漓不能自已。接著又看了許三觀賣血記。。。。
  •     我沒有看完,孫光林被王立強夫婦收養(yǎng)的那段我并沒有看。
      
      這本書有作者本人的經(jīng)歷什么的暫且不說,我只是將它當小說來讀的。
      
      我不喜歡或者說很討厭寫清末至七十年代的農村的作品,因為很惡心,對,就是這個形容詞。年紀小的時候我就喜歡亂翻書,那時候無意中接觸了幾本,赤裸裸的性、糟糕的人性、惡心的文字,當時就覺得寫這種東西的人絕對很惡心。
      
      這是我第一次看余華的書(雖然以前一直聽說,但對那個年代這個題材的作品一直敬謝不敏),看完覺得余華文字挺舒服的,不過他的行文順序還有上帝視角我在看的過程中多少有些糾結。
      
      孫光林在被收養(yǎng)五年后重新回到了家里,他被所有人嫌棄、孤立,于是他就一直默默地看著身邊人身邊事,似是客觀有很主觀地描述了很多很多,當蘇宇死后,他遇到那個叫魯魯?shù)哪泻⒆泳尤豢吹搅怂⒅鲃雍退f話,一瞬間我突然很是感動。
      
      在那個時代那個社會,孩子一步步長大,經(jīng)歷了很多困難,但長大后卻變成了不讓人喜歡的大人,孫光林的大哥長大后就不復當初的聰明與驕傲,他埋在骨子里的自卑就那么徹徹底底地暴露出來,他也知道了自己家的難堪卻無法擺脫,最后的結局只能是悲劇。
      
      比較讓人嘆息的角色是蘇宇,蘇宇和孫光林的交往我非常喜歡,這是一個看上去很干凈的男孩子,和孫光林一樣因為一些事情被孤立了,兩人相互關注與羨慕了很久之后最終走到一起,只可惜這個看上去非常干凈的男孩子早早去世了。
      
      孫光林考上大學,和他早逝的弟弟用不同的方式逃離了那個家,但祖輩們的悲劇依舊在他的記憶里。
  •     在讀完活著之后就讀了此書,看了電子版后買了紙質版。很好的現(xiàn)實小說,讓人看過后可以更堅強地面對并活著。
      一個孩子在沒有愛的家庭中成長,過于早熟的他看到的是種種的分離與不幸,他渴望親情渴望溫情,可這些對于他都是奢侈品。主要原因一如既往地是因為貧困,貧困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全部稀釋,包括親情和愛情。最感人的是他和小男孩魯魯?shù)膴A雜著兄弟父子復雜的感情,可能是他對自己親情缺失的補償,也可能是感同身受后給予更加弱小同類的同情。
      故事以一個成長的視角,描述他周圍人生活的故事。幾乎全部是悲情故事,但是讓人不覺得虛假,因為原型就在你我身邊。因為,貧窮人們放棄感情和尊嚴是多數(shù)人無法改變的選擇。在小說中,你可能會被作者描述的手法逗笑,但是,更多的時候你會被痛苦的情緒牽絆。這就是我們的生活,雖然有歡樂但更多的是連綿不絕的痛苦。在強大的苦難面前我們沒有選擇,只能頑強的活下去?;钕氯ミ€有轉機,放棄了就什么都沒有了。
      故事中寫道了親人的死去,但是,死去的人并不能對別人的生活有太多影響。在歲月的流逝中其所留存的記憶就被人漸漸遺忘,仿佛什么也沒有發(fā)生。不是人們健忘而是生活中有太多要面對的事情,人們無限停留挽思,特別是對于掙扎于生活的人們來說。
      小說是現(xiàn)實的,也是虛構的,作者告訴我們要在痛苦的時候走下去,生活在繼續(xù)前提是你要能撐住。
      
  •   本來想作為嚴肅文學評論分享的,結果看到了最后一句。。。
  •   干嘛!這是吐槽事實!
  •   怎么能用自己的期待去評判一本書,焦躁批判的人又怎么能讀到書里的平淡韻味
  •   讀一本書之前帶有期待是每個讀者不可避免的吧 不管最后讀完是失望還是驚喜都會影響對這本書的評判 再說我也有提出我對這本書失望的理由 這個理由是中性的不帶態(tài)度的
  •   無論怎樣,記憶這種東西是最美好的。無論記憶里的事情當時帶給我們的心境是怎樣的。但是在現(xiàn)在,它是超越困頓、憂傷、悲苦等種種情緒的一種財富。我們每個人的童年記憶會串聯(lián)起我們每個人的成長史。
  •   謝謝,讓我在最難過的時候看到如此溫暖的文字
  •   北島的記憶力給人一種真實的震撼,他記憶的筆下能描繪出記憶中某一天下午風的味道,那種驚艷的記憶能力使得你讀到的第一刻起便會想去翻翻自己鎖在老家抽屜里面十多年前的日記本
    -----------------沒讀過。嘿嘿,開始吧
  •   作為一個女性讀者,暫時只讀過余華的 活著 以及 在細雨中呼喊, 感覺有點壓抑,故事里好像丑惡就是社會的常態(tài),即使偶爾有些美好,也會被玷污。
  •   作為一個女性讀者,暫時只讀過余華的 活著 以及 在細雨中呼喊, 感覺有點壓抑,故事里好像丑惡就是社會的常態(tài),即使偶爾有些美好,也會被玷污。
    ------
    其實并不是,我覺得余華在書中還是傳達了人性的美好,尤其是活著和許三觀,里面的人物內心都是善良樸實的,并且有許多細節(jié)讓人很感動,我覺得他還是相信殘酷的人生自有真情。
  •   說的真好,讓我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   這本書是我看得最帶勁的,思緒跟著作者的文字輾轉在時間的碎片里,很過癮,共讀了三遍……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