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5 出版社:沈陽 作者:張學忠 頁數(shù):233
前言
心理學家指出,人的行為是由人的心理支配的。作為母親,想要教育孩子、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應該從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開始。家庭教育是一門“動心”的藝術(shù),如果媽媽不能把教育工作落實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會顯得蒼白而無力。“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懂得孩子在想什么,掌握心理學可以幫助我們學會做父母?!倍嗝礃銓嵉囊痪湓?,這是一位哈佛學生的母親對家庭教育的看法。她表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每位母親都應多了解一些“心理規(guī)律”,了解它們的積極或消極影響,通過趨利避害,將這些心理規(guī)律的作用發(fā)揮出來,從而科學地引導孩子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優(yōu)秀者。有些媽媽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什么是家庭教育心理學?它包含哪些內(nèi)容?”其實答案很簡單,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學就是一門闡述孩子心理的學問,它貫穿于孩子德、智、體、美等各方面的教育中。事實上,不管你愿不愿意知道,你都在潛移默化地運用著心理學知識,或者說你都在表現(xiàn)出那些心理規(guī)律所反映的現(xiàn)象。不過有時候,你在教育孩子時的所作所為可能正是心理規(guī)律指出的消極方面,因此,只有先了解這些心理學的消極方面,才能更好地避免陷入家庭教育的誤區(qū),才不至于讓孩子成為錯誤教育的“犧牲品”,才能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成為社會需要的優(yōu)秀人才。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孩子是一本書,從童年到少年,從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頁頁往后翻,但是真正讀懂每一頁卻非常不容易?!备改钢噪y讀懂孩子這本書,就是因為大部分父母在讀孩子這本書時,只是理解孩子的表面行為,而沒有真正透徹地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心靈。生活中,有些媽媽是比較專業(yè)的“心理學家”,不過多數(shù)媽媽還是業(yè)余的“心理學家”,她們時常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孩子為什么總是有那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呢?孩子為什么總是與我說的背道而馳呢?于是在我們身邊,各種困惑和不解的怨言不絕于耳:“你這個不爭氣的家伙,你為什么不聽話呢?”有些媽媽嘮叨:“孩子不喜歡學習,究竟是為什么呢?”媽媽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而且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導師。只有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才能讀懂孩子的言行舉止,才能愛孩子愛得恰到好處,教孩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媽媽掌握了家教中的心理學,就能很好地幫助孩子消除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障礙,為孩子煲好心靈雞湯,為孩子播下成功的種子。俗話說:“積千累萬,不如養(yǎng)成好習慣?!敝袊逃胰~圣陶曾指出:“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庇纱丝梢娕囵B(yǎng)孩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本書從心理學入手,著眼于孩子好習慣的養(yǎng)成,通過生動易懂的心理學知識,來啟發(fā)家長教育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全書行文流暢,語言生動直白,在夾敘夾議中闡述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視的教育理念,相信對廣大家長朋友很有幫助。
內(nèi)容概要
想要孩子彬彬有禮?想蔓孩子人人稱贊?依靠心理學基本理論才能抓住關鍵!抓住良好家庭教育的根本所在,就是抓住了孩子良好習慣與心理素質(zhì)的前提!
《好媽媽要掌握的心理學(3)》精心整理眾多心理學原理,并用互動實踐的方法給予家長明確指導。看得開心,教得順心,自然對孩子未來充滿信心!
《好媽媽要掌握的心理學(3)》由張學忠編著。
作者簡介
張學忠,著名教育心理學研究者,曾受聘于多家教育學與心理學期刊雜志。編著的圖書有:《充實內(nèi)心活在當下》《猶太人家教》《調(diào)皮的孩子最有出息》《13歲前要教孩子的30堂成長課》《讓孩子從小能說會道》《讓孩子有個好心態(tài)》《讓孩子有個好人緣》《讓孩子贏在起跑線》《良好的禮儀讓你更受歡迎》《讓孩子有個好性格》《好爸爸教育孩子的100個細節(jié)》等。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多一點肯定和賞識,讓孩子學會看重自己——培養(yǎng)孩子自信自重的習慣
上篇(心理學)
1.認同心理效應:每個孩子都渴望被認同
2.重要效應:每個孩子都想成為重要人物
3.馬太效應:自信帶來成功,成功增強自信
4.羅森塔爾效應:有一種期望可以激勵孩子
下篇(方法論)
5.贊美孩子,從一言一行開始
6.有了同理心,才能更好地認可孩子
7.積極的暗示,激發(fā)孩子的自信心
8.孩子越是有不足,越需要肯定和贊美
9.學會認可孩子的個性
10.教導孩子:自信不失謙虛,謙虛不失自信
第二章 愛是教育的真諦,溫情教育方能事半功倍——培養(yǎng)孩子寬容的習慣
上篇(心理學)
1.南風效應:寬容比懲罰更有效
2.超限效應:不要過多地“刺激”孩子
下篇(方法論)
3.你的寬容會傳給孩子
4.教孩子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
5.讓孩子明白“人無完人”
6.別教孩子“以牙還牙”
7.引導孩子與小伙伴“破鏡重圓”
8.為孩子的寬容行為感到自豪
第三章 不“舍”不“得”,互惠互利才能贏得友誼——培養(yǎng)孩子樂于分享的習慣
上篇(心理學)
1.損失規(guī)避:每個孩子都害怕失去
2.失去時的感受遠比得到時的感受強烈
3.互惠效應:得失總是相伴而隨
下篇(方法論)
4.在家里不要給孩子特殊的待遇
5.讓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6.教孩子明白助人即助己的道理
7.讓孩子在分享中贏得好人緣
8.讓孩子懂得施比受更有福
第四章 責任勝于能力,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培養(yǎng)孩子負責任的習慣
上篇(心理學)
1.自我寬恕心理:推卸責任是一種本能
2.自然懲罰法則:所受的懲罰源于過失
下篇(方法論)
3.讓孩子有正確的是非觀念
4.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5.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6.給孩子表現(xiàn)“責任”的機會
7.讓孩子對自己的承諾負責
8.引導孩子參與到家庭生活中來
第五章 不經(jīng)風雨難見彩虹,沒有堅忍就沒有成功——培養(yǎng)孩子堅強忍耐的習慣
上篇(心理學)
1.延遲滿足:為了長遠利益而暫時忍耐
2.甘地夫人法則:讓孩子從容面對挫折
下篇(方法論)
3.刻意讓孩子去等待
4.不要把孩子當成弱者
5.教孩子凡事再堅持一下
6.給孩子_些劣性刺激
7.教孩子學會三思而后行
8.鼓勵孩子向失敗學習
第六章 三心二意效率低,用心專一才能出成果——培養(yǎng)孩子專注做事的習慣
上篇(心理學)
1.手表定律:不能同時擁有兩只手表
2.洛克定律:有專一目標,才有專注行動
3.好奇心效應:好奇心激發(fā)興趣
下篇(方法論)
4.讓孩子明白專注的意義和作用
5.利用游戲培養(yǎng)孩子專注的習慣
6.幫孩子排除無關刺激的干擾
7.設置具體目標,孩子才能專注到底
8.教孩子每次只做一件事
第七章 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給他尊重和技巧——培養(yǎng)孩子尊重他人的習慣
上篇(心理學)
1.投射效應: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
2.貼標簽效應:別給孩子亂貼負面標簽
下篇(方法論)
3.給批評穿上表揚的外衣
4.不要在別人面前揭孩子的短
5.不要把孩子拿來和別人作比較
6.讓孩子養(yǎng)成禮貌待人的習慣
7.錯了要承認,道歉要誠懇
8.孩子,請別隨便給人起綽號
第八章 包辦代替不可取,鼓勵孩子做主才明智——培養(yǎng)孩子有主見的習慣
上篇(心理學)
1.羊群效應:教孩子不要盲目跟風
2.權(quán)威效應:每個孩子都有尋求安全的心理
3.霍布森選擇效應:不要讓孩子沒有選擇的余地
下篇(方法論)
4.把選擇的權(quán)力還給孩子
5.相信孩子,不給選擇設限
6.給孩子參與和發(fā)表意見的機會
7.選擇是一種考驗,應讓孩子拿主意
8.讓孩子選擇自己的志向
第九章 堅持放養(yǎng)不強迫,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培養(yǎng)孩子勇于嘗試的習慣
上篇(心理學)
1.魚缸法則: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
2.禁果效應:越禁止,越有吸引力
下篇(方法論)
3.大膽放手,讓孩子自由地嘗試
4.鼓勵孩子自由想象、積極探索
5.孩子不愿做的事,絕不要強求
6.放輕松,讓孩子快樂地去冒險
7.有意隱藏,培養(yǎng)孩子學習的好習慣
第十章 適當壓力是鞭策,憂患意識促使孩子進步——培養(yǎng)孩子積極競爭的習慣
上篇(心理學)
1.馬蠅效應:壓力使人奮進
2.倒U形假說:給孩子適當?shù)膲毫?br />3.鲇魚效應:憂患意識促使積極競爭
下篇(方法論)
4.給孩子找一個合適的競爭對手
5.鼓勵孩子積極參加比賽活動
6.用具體目標激勵孩子不斷進步
7.讓孩子學會笑對競爭的失敗
8.別讓嫉妒蒙蔽了孩子的心靈
第十一章 耐心傾聽,給孩子宣泄壞情緒的機會——培養(yǎng)孩子管理情緒的習慣
上篇(心理學)
1.霍桑效應:孩子也需要“耳朵”
2.避雷針效應:及時疏導孩子的壞情緒
下篇(方法論)
3.再忙也不能忘了和孩子談心
4.接納孩子不良的情緒反應
5.穩(wěn)住壞情緒,讓孩子別焦躁
6.教孩子明確亂發(fā)脾氣的后果
7.讓孩子用正確的心態(tài)看問題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有一次,劉姐家里來了幾個同事,大家圍在電腦前面玩游戲,其中有一關很難過,同事們闖了幾次,都沒有闖過去。就在大家為難之際,劉姐從廚房里走出來,說:“我給大家想個辦法吧,讓我兒子上場,幫你們一把,沒準就能闖關成功呢!”在眾人的期待下,劉姐10歲的兒子上場了,只見他輕車熟路,三下兩下就闖關成功了,惹得大人們紛紛羨慕,看看那孩子的臉上,滿是歡笑和得意。隨后用餐的時候,孩子表現(xiàn)得特別活躍,這種反映與之前同事剛來家時截然不同——同事剛來家時,孩子苦著臉,躲進了房間,對客人們不冷不熱;現(xiàn)在,孩子笑容滿面地為客人盛飯。劉姐抓住機會,很好地滿足了兒子渴望成為重要人物的心理,使他有機會在眾人面前表現(xiàn)一番。這在孩子看來是何等興奮的事情啊。受人關注,被人寄予厚望,想起來就會歡欣鼓舞、激情澎湃。退一步說,即使孩子闖關未成功,也沒有什么,至少他知道媽媽信任自己,眾人關注了自己,這也是一種莫大的激勵和認可,也能激起孩子的自信心。兒童專家表示,對兒童適度的關注,就像陽光雨露滋潤禾苗一樣,會促進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當孩子付出努力時,他們渴望引起父母的關注和評價。如果父母不懂得孩子的心理,不去關注孩子的付出,或是敷衍了事,孩子會有一種被冷落、被輕視的感覺。長此以往,他會認為自己在父母眼中不重要,他們的自信心就會受到影響。一項調(diào)查表明,在實際生活中,有這樣兩類兒童最缺乏關注——出色的兒童和頑皮的兒童,他們常常是家長、老師、同學、伙伴關注的焦點。出色的兒童會深深感到自己的重要性,這一點他們能從父母、老師、同學的評價中感受到;調(diào)皮的孩子也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因為他們總能引起眾人的聚焦。雖然這種聚焦不是緣于好事,但調(diào)皮的孩子依然樂此不疲。與之相反,最不容易引起關注的是這樣一類孩子:他們往往較文靜,膽子小,沒有太多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很難進入大人的視線。由于關注可以帶給孩子心理滿足感,受到關注能夠讓孩子感到自己是獨特的、重要的。因此,這些最缺乏關注的孩子往往容易患上孤獨癥、厭學癥,沒有生活的激情,沒有樂觀的心態(tài)。既然關注能給孩子帶去滿足感、重要感,那么媽媽們應該關注孩子什么呢?兒童教育專家表示,關注孩子是一門學問,對孩子的關注應該最大限度地符合孩子的天性——好玩、好奇、好成功。小孩子生來就好動,他們總是爬來爬去,動來動去,抓到什么就往嘴里放。他們渴望自己的動作能引起別人的關注,這樣他們才有成功感。圍繞孩子天性的關注應該恰如其分,違背了這些天性的關注可能會適得其反。很多媽媽喜歡關注孩子的成績,如果孩子成績好,他們會感到有成就感;如果孩子成績差,那么孩子就會感到遭受打擊。長期關注孩子的成績,會使孩子心理壓力加劇,會使他們的性格逐漸出現(xiàn)兩極分化,要么內(nèi)向、壓抑、孤僻、不自信,要么外向、沖動、惹事甚至惡作劇。讓孩子感到自己是重要人物,看似簡單,然而做起來實在是有些難。有的媽媽對孩子過度溺愛,但是過度溺愛導致孩子無愛;有些媽媽過度寬容,使孩子變得刁蠻任性、對人無情;有些媽媽對孩子過度保護,使孩子缺乏膽量;有些媽媽對孩子過分包辦、替代,使孩子沒有主見;有些媽媽對孩子過度強制,使孩子逆反叛逆;有些媽媽對孩子過度挑剔,使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毫無疑問,這些行為都能讓孩子備受關注,感到自己的重要性,但是過度的結(jié)果只會害了孩子。孩子過分看重自己,也不是一件好事。比如,有些孩子過分以自己為中心,刁蠻、任性、潑辣,這些不良習慣的養(yǎng)成,實則緣于過分關注,讓孩子過分感到自己重要。因此,媽媽們應該掌握關注孩子的度,讓孩子的重要心理適度,這樣才有益于孩子成長。
編輯推薦
《好媽媽要掌握的心理學3》俗話說:“積千累萬,不如養(yǎng)成好習慣。”中國教育家葉圣陶曾指出:“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孩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逗脣寢屢莆盏男睦韺W3》從心理學入手,著眼于孩子好習慣的養(yǎng)成,通過生動易懂的心理學知識,來啟發(fā)家長教育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逗脣寢屢莆盏男睦韺W3》行文流暢,語言生動直白,在夾敘夾議中闡述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視的教育理念,相信對廣大家長朋友很有幫助。讓您的孩子擁有人人稱贊的好習慣,讓您的孩子擁有人人稱贊的好教養(yǎng),讓孩子贏在人生起跑線上!掌握孩子心理規(guī)律,掌握孩子未來命運!好媽媽行動起來!想要孩子彬彬有禮?想要孩子人人稱贊?依靠心理學基本理論才能抓住關鍵!抓住良好家庭教育的根本所在,就是抓住了孩子良好習慣與心理素質(zhì)的前提!《好媽媽要掌握的心理學3》精心整理眾多心理學原理,并用互動實踐的方法給予家長明確指導??吹瞄_心,教得順心,自然對孩子未來充滿信心!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