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之道

出版時間:2009-8  出版社:沈陽出版社  作者:季羨林  頁數(shù):311  
Tag標簽:無  

前言

  作為一名圖書編輯,能夠出版東方語言文學大師季羨林的著作,為他的書做責任編輯,既是夢寐以求的事,同時也是不敢奢望的事。當這個機會降臨時,我不知是在夢里還是在現(xiàn)實中。  2001年8月,我和季老的兩名學生如約去了季老家,準備向他約《季羨林文叢》五卷本書稿。季老的家在北大朗潤園13號公寓,是一套很普通的三室單元房。第一次去見世人眼中高山仰止的偉大學者,我有些誠惶誠恐。當真正和他面對面時,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季老的風趣、隨和、樸素,甚至帶有幾分幽默,就像平日里我們遇見的某一位和藹、普通的老人,外表沒有一絲“留德十年”的痕跡。季老很清瘦,雖然年過九旬,卻精神矍鑠。我作了自我介紹,并為季老呈上了名片,他認真地看了名片,然后放進上衣兜里。這時季老幽默地說:我沒有名片,頭銜太多了,名片裝不下。這句話,立刻讓我全無初次相見的拘謹與生疏。季老說話一口山東腔,不過說洋文卻沒有口音。季老的大師風采,在我和他第一次見面時便有所領(lǐng)略?! ‘敃r,我們策劃編纂的這套《季羨林文叢》,旨在對季老那些歷經(jīng)時間考驗、深受學者和讀者歡迎的文章進行一次較為完整的梳理并收錄為冊,共包括五卷——《感悟人生》《散文精粹》《學問之道》《耄耋新作))《修身與治學》。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為作者七十年來治學經(jīng)驗之集大成者。在作者的這些文章中,不但總結(jié)了先師王國維、梁啟超、胡適、陳寅恪、湯用彤、朱光潛等人的治學精神、態(tài)度和方法,而且發(fā)前人未發(fā)之覆,創(chuàng)立了獨樹一幟的治學新觀點、新方法。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先生時時上進,時時創(chuàng)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站在21世紀的戰(zhàn)略高度,預言世界文化發(fā)展的新趨勢,提出在人文社會科學領(lǐng)域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先生在全面闡述學術(shù)理論的同時,還具體地介紹了治學方法和必備條件,具有極其普遍的指導意義,使人蒙受其利。

書籍目錄

再版前言——我為季羨林先生做責任編輯編者的話治學生涯 一 發(fā)軔階段 二 負笈德意志   1.進入哥廷根大學   2.入學五年內(nèi)我所選修的課程   3.梵文和巴利文的學習   4.吐火羅文的學習   5.其他語言的學習    6.博士論文   7.最早的幾篇德文論文   8.十年回顧 三 回到祖國    1.1946年-1949年    2.1950年-1956年    3.1957年-1965年    4.1966年-1977年    5.1978年-1993年上下求索 一 陳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1.站在學術(shù)新潮流的前面    2.陳寅恪先生的治學方法    3.中國的考據(jù)學    4.德國的考據(jù)學    5.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    6.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    7.文化與氣節(jié)    8.愛國主義    9.陳寅恪先生一家三代的愛國主義 二 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治學經(jīng)驗之談 三 朱光潛先生的為人與為學 四 湯用彤先生的為人與為學 五 胡適先生的學術(shù)成就和治學方法    1.作為學者的胡適    2.作為思想家的胡適 六 關(guān)于考證    1.為考證辯誣    2.清代考證學之興起與文字獄無關(guān) 七 關(guān)于義理、文章與考證    1.談義理    2.說文章    3.論考證 八 才、學、識    1.理論    2.知識面    3.外語    4.漢語 九 如何搜集資料 十 如何利用時間 十一 從宏觀上看中國文化    1.實事求是地認識和評價中國文化    2.湯因比看中國文化    3.歌德看中國文化  十二 21世紀:東西方文化的轉(zhuǎn)折點  十三 再談東方文化    1.綜合與分析    2.把人類文化的發(fā)展推向一個更高的階段    3.續(xù)補  十四 “天人合一”新解    1.“天人合一”命題的來源和含義    2.印度的“天人合一”思想    3.“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  十五 關(guān)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1.張載的“天人合一”思想    2.日本和朝鮮的“天人合一”思想    3.“求異存同”    4.科學決非萬能    5.“東風壓倒西風”    6.正一反一正    7.雪萊預言工業(yè)發(fā)展的惡果    8.藥方    9.西方向東方學習    10.兩種思維方式  十六 漫談東西文化    1.漢語是一種“模糊”語言    2.對于中西文化差異的新闡釋  十七 國學漫談    1.順乎人心,應乎潮流    2.國學激發(fā)中華民族的愛國熱情  十八 略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其特點  十九 中國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問題    1.文化交流的必然性    2.文化交流的復雜性  二十 我同外國文學的不解之緣 二十一 正確評價和深人研究東方文學    1.東方文學的來歷和含義    2.關(guān)于西方國家對東方文學的評價問題    3.如何正確評價東方文學    4.怎樣才能學好東方文學 二十二 我與東方文化研究 二十三 關(guān)于中國美學的一點斷想——為老友王元化教授八秩華誕壽 二十四 門外中外文論絮語    1.從《中外文化與文論》談起    2.論所謂“失語癥”    3.中外(東西)文論的根本差異    4.試論王靜安的“境界”說    5.言意之辨    6.中國文論的“話語”    7.怎樣在世界文論中發(fā)出聲音 二十五 漫談散文 二十六 我怎樣寫散文(一) 二十七 我怎樣寫散文(二) 二十八 歷史研究斷想 二十九 大學外國語教學法芻議 三十 漢語與外語    1.問題的提出    2.當前的情況    3.我對出國留學的看法    4.語言,特別是外語的功能    5.翻譯的危機    6.學習哪一種外語    7.怎樣學習外國語 三十一 談翻譯    1.論重譯    2.著者和譯者 三十二 翻譯的危機學術(shù)總結(jié) 一 我的學術(shù)研究的特點 二 我的研究范圍 三 學術(shù)研究發(fā)展的軌跡——由考證到兼顧義理 四 我的義理 五 一些具體的想法   1.關(guān)于漢語語法的研究   2.中國通史必須重寫   3.中國文學史必須重寫   4.美學研究的根本轉(zhuǎn)型   5.文藝理論在國際上“失語”問題 六 重視文化交流 七 佛教梵語研究 八 吐火羅文 九 《糖史》 十 抓住一個問題終生不放 十一 搜集資料必須有竭澤而漁的氣魄 十二 我的考證 十三 學術(shù)良心或?qū)W術(shù)道德 十四 勤奮、天才(才能)與機遇 十五 滿招損,謙受益 十六 沒有新意,不要寫文章 十七 對待不同意見的態(tài)度 十八 必須中西兼通,中外結(jié)合,地上文獻與地下考古資料相結(jié)合 十九 研究、創(chuàng)作與翻譯并舉季羨林先生大事年表

章節(jié)摘錄

  治學生涯  一發(fā)軔階段  我少無大志,從來沒有想到做什么學者。中國古代許多英雄,根據(jù)正史的記載,都頗有一些豪言壯語,什么“大丈夫當如是也!”什么“彼可取而代也!”又是什么“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真正擲地作金石聲,令我十分敬佩,可我自己不是那種人?! ≡谖易x中學的時候,像我這種從剛能吃飽飯的家庭出身的人,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用當時流行的口頭語來說——能搶到一只“飯碗”。當時社會上只有三個地方能生產(chǎn)“鐵飯碗”:一個是郵政局,一個是鐵路局,一個是鹽務稽核所。這三處地方都掌握在不同國家的帝國主義分子手中。在那半殖民地社會里,“老外”是上帝。不管社會多么動蕩不安,不管“城頭”多么“變幻大王旗”, “老外”是誰也不敢碰的。他們生產(chǎn)的“飯碗”是“鐵”的,砸不破,摔不碎。只要一碗在手,好好干活,不違“洋”命,則終生會有飯吃,無憂無慮,成為羲皇上人。  我的家庭也希望我在高中畢業(yè)后能搶到這樣一只“鐵飯碗”。我不敢有違嚴命,高中畢業(yè)后曾報考郵政局。若考取后,可以當一名郵務生。如果勤勤懇懇,不出婁子,干上十年二十年,也可能熬到一個郵務佐,算是郵局里的一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了;就這樣混上一輩子,平平安安,無風無浪。幸乎?不幸乎?我沒有考上。大概面試的“老外”看我不像那樣一塊料,于是我名落孫山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才報考了大學。北大和清華都錄取了我。我同當時眾多的青年一樣,也想出國去學習,目的只在“鍍金”,并不是想當什么學者?!板兘稹敝?,容易搶到一只飯碗,如此而已。在出國方面,我以為清華條件優(yōu)于北大,所以舍后者而取前者。后來證明,我這一寶算是押中了。這是后事,暫且不提?! ∏迦A是當時兩大名牌大學之一,前身叫留美預備學堂,是專門培養(yǎng)青年到美國去學習的。留美若干年鍍過了金以后,回國后多為大學教授,有的還做了大官。在這些人里面究竟出了多少真正的學者,沒有人做過統(tǒng)計,我不敢瞎說。同時并存的清華國學研究院,是一所很奇特的機構(gòu),仿佛是西裝革履中一襲長袍馬褂,非常不協(xié)調(diào)。然而在這個不起眼的機構(gòu)里卻有名聞宇內(nèi)的四大導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另外有一名年輕的講師李濟,后來也成了大師,擔任了臺灣中央研究院的院長。這個國學研究院,與其說是一所現(xiàn)代化的學堂,毋寧說它是一所舊日的書院。一切現(xiàn)代化學校必不可少的煩瑣的規(guī)章制度,在這里似乎都沒有。師生直接聯(lián)系,師了解生,生了解師,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誘,因材施教。雖然只辦了幾年,梁、王兩位大師一去世,立即解體,然而所創(chuàng)造的業(yè)績卻是非同小可。我不確切知道究竟畢業(yè)了多少人,估計只有幾十個人,但幾乎全都成了教授,其中有若干位還成了學術(shù)界的著名人物。聽史學界的朋友說,中國20世紀30年代后形成了一個學術(shù)派別,名叫“吾師派”,大概是由某些人寫文章常說的“吾師梁任公”、 “吾師王靜安”、“吾師陳寅恪”等衍變而來的。從這一件小事也可以看到清華國學研究院在學術(shù)界影響之大?! ∥嵘餐?,沒有能親逢國學研究院的全盛時期。我于1930年人清華時,留美預備學堂和國學研究院都已不再存在,清華改成了國立清華大學。清華有一個特點:新生投考時用不著填上報考的系名,錄取后,再由學生自己決定人哪一個系;讀上一陣,覺得不恰當,還可以轉(zhuǎn)系。轉(zhuǎn)系在其他一些大學中極為困難——比如說現(xiàn)在的北京大學,但在當時的清華,卻真易如反掌??墒歉鶕?jù)我的經(jīng)驗:世上萬事萬物都具有雙重性。沒有人系的選擇自由,很不舒服;現(xiàn)在有了人系的選擇自由,反而更不舒服。為了這個問題,我還真?zhèn)c腦筋。系科盈目,左右掂量,好像都有點吸引力,究競選擇哪一個系呢?我一時好像變成了莎翁劇中的Hamlet碰到了To be or not tobe-That is the question。我是從文科高中畢業(yè)的,按理說,文科的系對自己更適宜。然而我卻忽然一度異想天開,想人數(shù)學系,真是“可笑不自量”。經(jīng)過長時間的考慮,我決定入西洋文學系(后改名外國語文系)。這一件事也證明我“少無大志”,我并沒有明確的志向,想當哪一門學科的專家?! ‘敃r的清華大學的西洋文學系,在全國各大學中是響當當?shù)拿?。原因?jù)說是由于外國教授多,講課當然都用英文,連中國教授講課有時也用英文。用英文講課,這可真不得了呀!只是這一條就能夠發(fā)聾振聵,于是就名滿天下了。我當時未始不在被振發(fā)之列,又同我那虛無縹緲的出國夢聯(lián)系起來,我就當機立斷,選了西洋文學系?! ?930年到現(xiàn)在,六十七個年頭已經(jīng)過去了。所有的當年的老師都已經(jīng)去世了。最后去世的一位是后來轉(zhuǎn)到北大來的美國的溫德先生,去世時已經(jīng)活過了一百歲。我現(xiàn)在想根據(jù)我在清華學習四年的印象,對西洋文學系做一點評價,談一談我個人的一點看法。我想先從古希臘找一張護身符貼到自己身上:“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庇辛诉@一張護身符,我就可以心安理得,能夠暢所欲言了?! ∥蚁牒喡缘貙嵤虑笫堑貙ξ餮笪膶W系的教授陣容作一點分析。我說“實事求是”,至少我認為是實事求是,難免有不同的意見,這就是平常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我先從系主任王文顯教授談起。他的英文極好,能用英文寫劇本,沒怎么聽他說過中國話。他是莎士比亞研究的專家,有一本用英文寫成的有關(guān)莎翁研究的講義,似乎從來沒有出版過。他隔年開一次莎士比亞的課,在堂上念講義,一句閑話也沒有。下課鈴一搖,合上講義走人。多少年來都是如此。講義是否隨時修改,不得而知。據(jù)老學生說,講義基本上不做改動。他究竟有多大學問,我不敢瞎說。他留給學生最深的印象是他充當冰球裁判時那種腳踏溜冰鞋似乎極不熟練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的神態(tài)。  現(xiàn)在我來介紹溫德教授。他是美國人,怎樣到清華來的,我不清楚。他教歐洲文藝復興文學和第三年法語。他終身未娶,死在中國。據(jù)說他讀的書很多,但沒見他寫過任何學術(shù)文章。學生中流傳著有關(guān)他的許多軼聞趣事。他說,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他最喜愛的是伊斯蘭教,因為伊斯蘭教的“天堂”很符合他的口味。學生中流傳的軼聞之一就是:他身上穿著五百塊大洋買來的大衣(當時東交民巷外國裁縫店的玻璃櫥窗中擺出一塊呢料,大書“僅此一塊”。被某一位冤大頭買走后,第二天又擺出同樣一塊,仍然大書“僅此一塊”,價錢比平常同樣的昵料要貴上五至十倍),腋下夾著十塊錢一冊的《萬人叢書》(Everyman’s Library)(某一國的老外名叫Vetch,在北京飯店租了一間鋪面,專售西書。他把原有的標價剪掉,然后抬高四五倍的價錢賣掉),眼睛上戴著用八十塊大洋配好但把鏡片裝反了的眼鏡,徜徉在水木清華的林陰大道上,昂首闊步,醉眼朦朧?! ‖F(xiàn)在介紹翟孟生教授。他也是美國人,教西洋文學史。聽說他原是清華留美預備學堂的理化教員。后來學堂撤消,改為大學,他就留在西洋文學系。他大概是頗為勤奮,確有著作,而且是厚厚的大大的巨冊,在商務印書館出版,書名叫“A Survey of European Literature”。讀了可以對歐洲文學得到一個完整的概念。但是,書中錯誤頗多,特別是在敘述某一部名作的故事內(nèi)容中,時有張冠李戴之處。學生們推測,翟老師在寫作此書時,手頭有一部現(xiàn)成的歐洲文學史,又有一本Story Book,講一段文學發(fā)展的歷史事實;遇到名著,則查一查StoryBook,沒有時間和可能盡讀原作,因此名著內(nèi)容印象不深,稍一疏忽,便出訛誤。不是行家出身,這種情況實在是難以避免的。我們不應苛責翟孟生老師?! ‖F(xiàn)在介紹吳可讀教授。他是英國人,講授中世紀文學。他既無著作,也不寫講義。上課時他順口講,我們順手記。究竟學到了些什么東西,我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他還講授當代長篇小說。他共選了五部書,其中包括當時才出版不太久但已赫赫有名的《尤里西斯》和《追憶逝水年華》。此外還有托馬斯·哈代的《還鄉(xiāng)》,吳爾芙和勞倫斯各一部。第一、二部誰也不敢說完全看懂。我只覺迷離模糊,不所云。根據(jù)現(xiàn)在的研究水平來看,我們的吳老師恐怕也未必能夠全部透徹地了解。  現(xiàn)在介紹畢蓮教授。她是美國人。我也不清楚她是怎樣到清華來的。聽說她在美國教過中小學。她在清華講授中世紀英語,也是一無著作,二無講義。她的拿手好戲是能背誦英國大詩人Chaucer的“Canterbury Tales”開頭的幾段。聽老同學說,每逢新生上她的課,她就背誦那幾段,背得滾瓜爛熟,先給學生一個下馬威。以后呢?以后就再也沒有什么新花樣了。年輕的學生們喜歡品頭論足,說些開玩笑的話。我們說:程咬金還能舞上三板斧,我們的畢老師卻只能砍上一板斧。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學問之道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對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很有幫助
  •   主要喜歡前半部分,后面收錄文章有湊數(shù)的嫌疑
  •   發(fā)貨速度很快,滿意。
  •   讀了一部分,讓我深受啟發(fā)!
  •   Themoreyouknow,thelessyouunknow。。。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