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中國-文明中國書典

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楊洲,張棟 編著  頁數(shù):280  字數(shù):237000  

內(nèi)容概要

  《錦繡中國》從自然和文化兩個大方面對我國的錦繡河山進行了描繪和展示,內(nèi)容豐富,資料翔實;在形式上八編六十四章,整齊劃一,顯得自然流暢。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河清海晏
第二章 山形地貌
第三章 湖秀園雅
第四章 名山奇峰
第五章 自然勝景
第六章 人文遺產(chǎn)
第七章 泉瀑洞閣
第八章 古鎮(zhèn)民居

章節(jié)摘錄

  流經(jīng) 黃河流經(jīng)9個省區(qū),在中國北方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 個巨大的“幾”字,隱隱就是我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龍。它從 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nèi)蒙古的河套平原; 奔騰于晉、陜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岳華山腳下 掉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支流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 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為黃河的最 大支流。古文化遺址遍布 黃河是一條相對年輕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流域內(nèi)還只有 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nèi)陸水系。此后,隨著西部高 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 形。到距今10萬至1萬年,黃河才逐步演變成為從河源到人海口上下 貫通的大河。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于原始人 類生存。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平原,土質(zhì)疏松,易于墾殖,適于原始農(nóng) 牧業(yè)的發(fā)展。黃土的特性,利于先民們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環(huán) 境,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fā)育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早在110萬年前,“藍 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 流 域內(nèi)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大量 古文化遺址遍布大河上下。五代至北宋的200年間,中國經(jīng)濟重心進 一步轉往東南;北部契丹、女真等半牧半農(nóng)民族的興起與南下,又使 中原地區(qū)戰(zhàn)事紛紛;再加上運河淤廢,海運興起,黃河泛濫,自1127年 宋室南渡后,至元;明、清三代,沿黃地區(qū)運業(yè)輝煌不再。黃河泛濫與治理 黃河是一條災害性的河流。它的災害主要是水災。黃河水災之所 以特別嚴重,不但是因為黃河流域的夏季暴雨,更重要的還是由于黃 河下游的泥沙淤積。黃河的含沙量在世界各國的河流中占第一位。黃河下游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在距今2500~!間,黃河決口泛濫1500多次,平均每三年發(fā)生兩次 決口,大的改道26次,其影響范圍北到天津,南到淮河??梢哉f.整個 華北平原到處都可以找到黃河改道的遺跡。黃河泛濫與改道頻繁,給 下游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許多古代繁華都市都被掩埋在黃土之下。新中國成立后,在總結歷史經(jīng)驗的基礎上,治黃工作由分區(qū)治理 走向了全河統(tǒng)一治理。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針對50#.代規(guī)劃中出 現(xiàn)的一些問題,黃河水利委員會遵照國務院要求,會同流域內(nèi)有關 省、自治區(qū),對治理開發(fā)做了大量的修訂工作,于1988年完成《黃河治 理開發(fā)規(guī)劃報告》,初步擬定:保證下游防洪安全仍然是治黃的首要 任務;防洪減淤,要采取多種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在黃河中上游河段 修建小浪底、磧口、龍門大型水庫,配合三門峽水庫聯(lián)合運用,調(diào)水調(diào) 沙,在100年內(nèi)外保持下游河道的穩(wěn)定和安全。歷史價值: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 奔騰萬里的黃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懷,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 一代生靈,創(chuàng)造出一段段歷史的輝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黃河被譽 為中華民族的搖籃,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特別是19世紀末甲骨文的發(fā) 現(xiàn)和20世紀上半葉安陽殷墟的累累發(fā)掘成果,為傳說中的殷王朝找 到了存在的證據(jù),黃河文化的地位被不容置疑地確定下來。從黃帝開始,直至北宋的5000余年間,沿黃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 展一直走在中華民族的前列,華夏文明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也一 直在沿黃地區(qū)。黃河鯉魚 黃河鯉魚同淞江鱸魚、興凱湖大白魚(翹嘴紅鮐)、松花江鱖魚(鰲 花)一起被譽為我國四大名魚。黃河鯉魚,自古就有“豈其食魚,必河 之鯉”“洛鯉伊魴,貴如牛羊”之說,向為食之上品。黃河鯉魚以其肉質(zhì) 細嫩鮮美,金鱗赤尾、體型梭長的優(yōu)美形態(tài),馳名中外,是我國的寶貴 魚類資源。黃河三峽 黃河三峽,因甘肅永靖境內(nèi)黃河之上的炳靈峽、劉家峽、鹽鍋峽 而得名。在流經(jīng)永靖縣境內(nèi)107千米的黃河主道上,大自然奇跡般地 造化出了三大峽谷無比秀麗的山水風景。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 座大壩在黃河上巍然而起,炳靈湖、太極湖、毛公湖三大人工湖泊浩 蕩高峽之間,更勾勒出風情萬千的絢麗畫卷。黃河鐵牛 黃河鐵牛(開元鐵牛)亦稱唐代鐵牛,位于山西省永濟市城西15 千米、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各四尊。鑄于唐開元十三年(725 年),為穩(wěn)固蒲津浮橋,維系秦晉交通而鑄。元末橋毀,久置不用,故習 稱“鎮(zhèn)河鐵?!?。因黃河變 遷,逐漸為泥沙埋沒。1988年,永濟縣博物 館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 支持下,經(jīng)過一年多的查 訪勘探,于次年8月發(fā)現(xiàn) 并出土了唐開元鐵牛、鐵 人,引起各界人士關注。P7-9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錦繡中國-文明中國書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