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邏輯史

出版時間:2004-7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周云之 編  
Tag標簽:無  

前言

一、我們?nèi)蛔髡唠m然都參加了20世紀80年代李匡武任主編的五卷本《中國邏輯史》的編寫,但五卷本《中國邏輯史》是由當時全國20多個單位的20多位學者共同參加編寫的,而且我們?nèi)硕贾粎⒓恿宋寰肀尽吨袊壿嬍贰返牡谖寰恚磸?919年到1949年的《現(xiàn)代卷》)部分內(nèi)容的撰寫,并未參加自先秦至"五四"的前四卷內(nèi)容的撰寫。所以,五卷本《中國邏輯史》特別是前四卷的古代部分并不能直接、完全地反映我們對中國古代邏輯及唐代因明研究的全部觀點,更不能充分反映我們今天對整個中國邏輯史研究的學術(shù)觀點和學術(shù)水平。現(xiàn)在的這本《中國邏輯史》專著才全部是由我們?nèi)朔止ぷ珜懙?。特別是整個先秦部分、先秦以后及唐代因明等重點內(nèi)容都是由我們?nèi)俗约鹤珜懙?。所以,現(xiàn)在這本《中國邏輯史》專著絕不是五卷本《中國邏輯史》的重復(fù)或縮寫,而是一本直接反映我們?nèi)齻€人二三十年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中對中國邏輯史研究的基本觀點、學術(shù)成果和學術(shù)水平的新作。

內(nèi)容概要

我們這本《中國邏輯史》專著堅持以形式邏輯思想在中國的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為主要對象和范圍,堅持以科學的現(xiàn)代數(shù)理邏輯和正確的傳統(tǒng)邏輯為主要的研究方法。鑒于目前在中國邏輯史研究領(lǐng)域存在著對象、性質(zhì)、方法等問題上的許多混淆和誤解。我們這本《中國邏輯史》專著決定用比以往任何中國邏輯史著作更多的篇幅,努力站在現(xiàn)代邏輯科學的高度,詳細論述中國邏輯史的對象、范圍和方法,并第一次討論了中國邏輯史與哲學史、辯證邏輯史、語言學史、符號學史、語義學史、名辯學史等相關(guān)學科史的關(guān)系。所以,我們這本書的“緒論”實際上具有為“中國邏輯史”這門學科重新正名的意義和作用。以澄清對“中國邏輯史”這門學科的種種混淆或誤解。這是我們這本《中國邏輯學》專著的重要特點之一。

作者簡介

周云之,男,江蘇宜興人,1934年2月24日出生,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62年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擔任潘梓年的科研和機要秘書,現(xiàn)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曾兼任過中國邏輯研究會理事長、墨經(jīng)研究會副理事長、金岳霖學術(shù)基金會學術(shù)委員等。主要從事哲學、邏輯學特別是中國邏輯史的研究工作。著作有《先秦名辯邏輯指要》、《墨經(jīng)邏輯學》、《公孫龍子正名學說研究》、《名辯學論》著。合著有《形式邏輯原理》、《先秦邏輯史》、五卷本《中國邏輯史》(副主編)等。在國內(nèi)外發(fā)表過學術(shù)論文50余篇。

書籍目錄

前言緒論:中國邏輯史研究的對象、范圍、方法、意義第一編 先秦時期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開拓、發(fā)展和創(chuàng)立  第一章 春秋末年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開拓者    第一節(jié) 鄧析在“刑名之辯”和“兩可之說”中的正名思想    第二節(jié) 孔子的正名思想和類推方法    第三節(jié) 墨子關(guān)于“辯”的思想和立論的“三表說”  第二章 惠施和公孫龍的邏輯思想    第一節(jié) 惠施的自然觀和推理思想    第二節(jié) 公孫龍的二元論名實觀    第三節(jié) 公孫龍的邏輯正名學說  第三章 后期墨家的邏輯學說和理論體系    第一節(jié) 關(guān)于辯學的對象、作用和客觀基礎(chǔ)    第二節(jié) 以名舉實的概念學說    第三節(jié) 以辭抒意的命題學說    第四節(jié) 以說出故的推理、論證學說    第五節(jié) “說”和“辯”的各種具體論式    第六節(jié) “辯”的邏輯規(guī)律和有關(guān)規(guī)則  第四章 荀子和韓非的邏輯思想    第一節(jié) 荀子的正名學說體系    第二節(jié) 荀子的辯說邏輯體系    第三節(jié) 荀子“三惑”說的基本內(nèi)容和理論價值    第四節(jié) 韓非的“刑名邏輯”和“矛盾之說”第二編 先秦以后至宋明時期對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第五章 秦漢之際的邏輯思想    第一節(jié) 《呂氏春秋》中的正名和推理思想    第二節(jié) 《淮南子》的推類思想    第三節(jié) 王充的論證邏輯    第四節(jié) 王符論證邏輯    ……第三編 唐明以來印度因明和西方邏輯的傳入和研究第四編 20世紀對中國古代邏輯的全面整理和研究展望 關(guān)于21世紀的中國邏輯史研究

章節(jié)摘錄

公孫龍,姓公孫,名龍。約生活于公元前320年左右至公元前250年左右。戰(zhàn)國末年趙國人,曾在平原君家當門客(客卿),他善于辯論,提倡“白馬非馬”之說,并跟孑L穿、鄒衍等儒家、陰陽家進行過面對面的爭辯,是名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由于堅持“堅白石相離”的觀點,所以歷史上有人稱他的學說為“離堅白”。應(yīng)當承認,公孫龍對“名”(概念)作了比較深刻的邏輯分析,并且第一次從理論的高度提出了關(guān)于“正名”的邏輯學說,對中國古代邏輯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是中國邏輯史上一位有重要影響的邏輯思想家。但公孫龍也接受了當時某些詭辯思潮的影響,因而在哲學上和邏輯上都犯有較嚴重的詭辯錯誤。關(guān)于公孫龍的著作,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共有十四篇,后來多數(shù)散失,現(xiàn)存的《公孫龍子》①一書只有六篇,被保存在《道藏》中,雖然已有人對現(xiàn)存的《公孫龍子》的真?zhèn)翁岢隽藨岩?,但多?shù)人還是承認除《進府篇》是后人摘錄公孫龍言行的材料外,《白馬論》、《指物論》、《通變論》、《堅白論》和《名實論》五篇,都是公孫龍本人的著作,是我們今天研究公孫龍思想的主要根據(jù)。由于公孫龍的邏輯思想比較豐富,也比惠施更為突出和重要,我們決定將公孫龍的名實觀和正名學說分為兩節(jié)加以論述。本節(jié)先討論公孫龍二元論的名實觀。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本書的最大特點和優(yōu)點之一,是第一次全面總結(jié)了20世紀后50年對中國古代邏輯研究的歷史與成果,從而使這本《中國邏輯史》成為一本包括年代最長和最具有新意的中國邏輯史  ——張家龍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中國邏輯學會會長本書在運用傳統(tǒng)邏輯的方法和初步運用現(xiàn)代命題邏輯和謂詞邏輯的方法來研究、表述、論證中國古代的邏輯思想方面,是積極可取的。  ——張清宇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學術(shù)委員會評審意見該著作力圖以傳統(tǒng)邏輯觀點為基礎(chǔ)來研究中國邏輯史,并把這一觀點貫徹始終。在這個研究領(lǐng)域中,這一現(xiàn)象是比較獨特的。  ——王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學術(shù)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邏輯研究主任

編輯推薦

《中國邏輯史》的最大特點和優(yōu)點之一,是第一次全面總結(jié)了20世紀后50年對中國古代邏輯研究的歷史與成果,從而使這本《中國邏輯史》成為一本包括年代最長和最具有新意的中國邏輯史通史性著作?!吨袊壿嬍贰吩谶\用傳統(tǒng)邏輯的方法和初步運用現(xiàn)代命題邏輯和謂詞邏輯的方法來研究、表述、論證中國古代的邏輯思想方法,是積極可取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邏輯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可以順著歷史的方向探明邏輯的發(fā)展。
  •   這本書對于專業(yè)研究人員來說價值很高
  •   有些臟了。不過這書也比較難買到了。
  •   書有壓壞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