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1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季羨林
Tag標簽:無
前言
時間過得真快,恩師季羨林先生仙逝已近四年了。2009年7月11日上午,我接到上?!稏|方早報》首席記者石劍峰兄的電話,驚悉恩師的好友、同為山東籍的著名學者任繼愈先生剛剛?cè)ナ?。驚訝哀悼之余,我走進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的錄制棚,正準備關閉手機,突然又接到一個電話。這個電話距離上一個只有兩三分鐘時間,而傳來的竟然是恩師不幸去世的噩耗。我完全驚呆了,魂不守舍,根本無法進行節(jié)目錄制了,只好趕緊向現(xiàn)場的觀眾說明情況,連衣服也顧不上換,直接趕往解放軍三。一醫(yī)院。這哀痛的一幕,猶在眼前,怎么也感覺不出來,那已是四年前的事情了。 恩師被尊為學術(shù)泰斗,他的學術(shù)成就當然是學術(shù)界公認的。但是,恩師的專業(yè)學術(shù)領域即便在世界范圍內(nèi),也是非常冷僻的。恩師仙逝前兩年的2007年,我曾將四篇論述恩師專業(yè)學術(shù)研究的論文匯編成了《季門立雪》(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在封底特意印了這樣一段話:“如果說季羨林先生的學術(shù)研究有一條貫穿其中的紅線,那么,這條紅線非印度古代語言研究莫屬。無論是對于研究中印關系史、印度歷史與文化、東方文化、佛教、比較文學和民間文學、吐火羅文、糖史,還是翻譯梵文等語種文學作品,先生在印度古代語言研究領域的工作、成就、造詣,都具有首要的、根本的重要性?!边@些,確實是行外人士難以把握的。 那么,人們是通過什么來了解恩師這位“世紀老人”的呢?恩師又是通過什么使自己走出專業(yè)學術(shù)研究的“象牙塔”,從青燈下古卷中走向大眾讀者的呢?答案就是:散文。 恩師享壽98歲,在其漫長而輝煌的一生中,正如上述,從事過很多領域的研究工作。由于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這些領域的工作都出現(xiàn)過無奈的中斷??梢哉f,基本沒有哪一項研究有持續(xù)三十年以上不斷的歷史。而散文,只有散文創(chuàng)作是和老人家相伴最久的,時間超過了80年。 從濟南的高中時代起,恩師就開始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散文作品。考入清華大學以后,雖然就讀于西洋文學系的德文專業(yè),但是恩師也沒有停止散文寫作,屢有發(fā)表,佳作疊出。也正是散文,讓年輕時代的恩師在當時的文壇嶄露頭角,并且受知于吳宓、鄭振鐸等前輩先生。大學畢業(yè)后,恩師陷入了“畢業(yè)即失業(yè)”的困境。也正是散文,使得恩師的中學母校將這位西洋文學系畢業(yè)的高材生聘回濟南,擔任高中國文教員。當時高中學生的底子、眼界和心氣,不是今天的高中生可以想象的;更何況,不少學生還比大學剛畢業(yè)的恩師年長。所以,要站穩(wěn)腳跟、拿住教鞭、端牢飯碗,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正是不斷見諸報章雜志的散文,使初為人師的恩師被同事、學生認可和尊敬。 不久,恩師就遠渡重洋,留學德國。原計劃不過是兩年,豈料這一去就是漫漫十年。鄉(xiāng)關萬里、烽火連天、饑腸轆轆、音問斷絕,恩師刻苦學習、埋頭研究各種在常人看來稀奇古怪的古代語言和文字,多少凄苦、多少哀愁、多少思念、多少悲戚,都只有通過用母語寫就的散文來表達和宣泄。 回國以后,由于不同時代的不同原因,恩師在自主或不自主、情愿或不情愿之間,不斷地調(diào)整改換著學術(shù)研究的方向。唯有散文創(chuàng)作一如既往,平衡著劇變時代里恩師復雜波動的內(nèi)心世界。恩師的名字走出狹小的專業(yè)圈子而廣為人知,也是由于在這個時期,恩師大量地發(fā)表散文,有的還被廣播,有的則被選人了中學課本。 也許,讀者朋友們會問:在文化大革命的瘋狂歲月里,季羨林先生備受迫害,慘遭批斗和毆打,所有的研究工作都被迫停止了,難道老人家也沒有停止散文創(chuàng)作嗎?我的回答是:發(fā)表散文當然是沒有可能了,但是,寫作散文確實沒有停止。只不過,換了一種形式。在這個時期,恩師的筆觸更洗練、曲折甚至隱晦,老人家將散文寫作轉(zhuǎn)換成了日記的形式。恩師的日記持續(xù)70多年,基本沒有中斷。讀過恩師這個時期日記的人,都會贊同,這是特殊時代的特殊散文。也正是這些特殊的散文,給了恩師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使老人家度過了最為艱難的日子。 文革結(jié)束后,生于1911年的恩師已近古稀之年,老人家不知老之將至,拼命想追回失去的時間。過去的專業(yè)研究接續(xù)上了,新的學術(shù)領域不斷開辟出來了,重要的學術(shù)成果接踵問世;同時,年壽既尊、德高望重的恩師最多時候還擔任了上百個學術(shù)組織的領導工作。但是,令人驚奇的是,恩師的散文創(chuàng)作不僅沒有稍減,反而迎來了嶄新的高潮,名篇佳構(gòu)層出不窮。 在生命最后的十余年里,恩師基本上在醫(yī)院里了。離開了必須參考的圖書資料,恩師的專業(yè)學術(shù)研究不得不停止了。然而,也正是散文,成了晚年的恩師抒寫自己的思緒、思考、思想的唯一載體。恩師晚年的許多重要思想都是通過散文,也只有通過散文,才廣為世人所知的。 這也就是為什么,通過閱讀恩師的散文,我們完全可以了解老人家不平凡的一生,感悟老人家的精神世界。 借此機會,我也想順便向讀者朋友介紹一兩個和恩師散文創(chuàng)作有關的小掌故。恩師散文風格多樣,早年頗多“文藝青年范兒”,氣息哀怨、惆悵,筆調(diào)沉重、濃郁。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加深,恩師的散文越來越由絢爛歸于平淡。恩師早年的散文創(chuàng)作思路我不了解。我是在1984年考人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梵文巴利文專業(yè)的,起碼從那個時候起,恩師已然是“我手寫我心”,信筆寫來,自由揮灑。就我所知,恩師寫散文是不起草稿的。一個題目,也許會長久縈繞在恩師的腦海中。動手寫作之前,恩師都會端坐凝神一段時間,整理完思緒,一旦起筆,則是一揮而就,罕見增刪涂改。 世所共知,恩師畢生謙抑,從無一語自許自贊。我僅見的例外,也正是恩師對自己散文的評價了。恩師對我說這個故事是在1985年的樣子:當時的恩師早已是著名的大學者了,約稿邀稿都無暇應付。但是,可能還是出于“文藝青年范兒”或者“情結(jié)”,恩師居然還將散文以投稿的方式寄往某家雜志。結(jié)果竟然是退稿。那位編輯很年輕,應該是不知道恩師何許人也,但很負責任,洋洋灑灑回了一封幾千字的退稿信,諄諄教導恩師應該怎樣寫散文。恩師哭笑不得,卻對我說了一句絕對自負的話:“唉,難道我季羨林還要別人教我怎么寫散文嗎?”我追隨恩師二十五年,從老人家嘴里,絕對就只聽到過這么一句自負的話??梢?,恩師對自己的散文是非??粗氐摹? 當然,不必說,一定是認可和喜愛恩師散文的人多了!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恩師此套經(jīng)典散文系列,既存緬!懷先哲之義,更在于讓廣大讀者朋友們借此體悟和感懷老人家畢生的人生經(jīng)歷和人生智慧,從不同的視角品鑒恩師的其人其文,以鏡鑒當下,以反躬自身。 本套文叢共有五種。 《季羨林私人史》,旨在真實地反映以恩師為代表的20世紀知識分子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和他們心懷祖國、與國家共命運的家國情愫。為此,在文章篇目的編排上,盡量采取以時間為序的組編方式,將恩師所撰寫的有關其人生經(jīng)歷及因此引發(fā)的抒懷感興之文逐一輯錄,使之成為一部記錄恩師坎坷一生窮究學術(shù)、追求真理的“私人史”,一部以私人的眼光見證和親歷20世紀中國歷史變遷的“口述歷史”。本書共分五輯,分別為第一輯:只道尋常;第二輯:游學夢憶(1917—1934);第三輯:留學哥廷根(1935—1946);第四輯:我和北大(1946—1993);第五輯:百年回眸。 《我們這一代讀書人》,意在通過輯錄恩師回憶、悼念其師友的文章,勾繪出恩師眼中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群像,揭示他們或張揚或內(nèi)斂、或率性或周正、或持正堅守或隱忍委曲的人生性格及因此遭際的不同命運,同時也借此揭示恩師的識人之術(shù)與交友之道。本書共分四輯,分別為第一輯:我的老師們;第二輯:我眼中的文化名人;第三輯:我眼中的學者;第四輯:我的同學朋友。 《季羨林的八堂人生課》。恩師近百年的人生閱歷,是一座可資后人汲取人生經(jīng)驗的富礦。在老人家豐贍的著述中,也常見論及人生之作。為此編選了本卷,讓讀者從恩師娓娓道來的人生哲學與人生經(jīng)驗中,感悟恩師所以能夠成為學術(shù)大師的做人“密碼”,以及所嘗言的人生“不完滿”的緣由所在。本書共分八輯,分別為第一輯:人生何為;第二輯:做人與處世;第三輯:做人的辯證法;第四輯:人生必修的“糊涂”課;第五輯:我的不完滿;第六輯:我的生死觀;第七輯:人生必修的“美德”課;第八輯:年少正是讀書時。 《季羨林的五堂國學課》。恩師是著名的文化大師,對于中外文化,尤其是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那么,老人家對中國文化本身又有哪些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觀察?本選集有意編選將恩師專論中國文化的文章,讓廣大讀者跟隨恩師學國學,曉悟中國文化的精神。本書共分五輯,分別為第一輯:何謂中國精神?第二輯:國學六講;第三輯:西方與中國文化;第四輯:大學與“學統(tǒng)”;第五輯:大師與“學脈”。 《季羨林美文60篇》。這是專門為廣大青少年及喜愛恩師散文的讀者編選的選本。恩師的散文具有鮮明的學者散文特質(zhì),常具學者特有的理性思考和對當下現(xiàn)實問題的觀照與反思,又不乏散文自身的靈動與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與以往恩師的散文選本有所不同,本集根據(jù)散文題材的特點,作了不同題材類別的分類,以便讀者朋友們更好地鑒賞與學習。本書共分六輯,分別為第一輯:人物篇;第二輯:記事篇;第三輯:景物篇;第四輯:游記篇;第五輯:抒懷篇;第六輯:論說篇。 作為季門弟子,我深深地感謝湖南人民出版社獨具心思的編選工作。我由衷地相信,這樣一套書,一定會受到讀者朋友的歡迎和喜愛。 受業(yè)錢文忠 2012年12月31日
內(nèi)容概要
旨在真實地反映以季羨林為代表的20世紀知識分子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和他們心懷祖國、與國家共命運的家國情愫。為此,在文章篇目的編排上,盡量采取以時間為序的組編方式,將季羨林所撰寫的有關其人生經(jīng)歷及因此引發(fā)的抒懷感興之文逐一輯錄,使之成為一部記錄恩師坎坷一生窮究學術(shù)、追求真理的“私人史”,一部以私人的眼光見證和親歷20世紀中國歷史變遷的“口述歷史”。
本書共分五輯,分別為第一輯:只道尋常;第二輯:游學夢憶(1917-1934);第三輯:留學哥廷根(1935-1946);第四輯:我和北大(1946-1993);第五輯:百年回眸。
作者簡介
季羨林,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東省清平縣(現(xiàn)并入臨清市)康莊鎮(zhèn),2009年7月11日病逝于北京。他博古通今,被稱為“學界泰斗”。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的交換研究生,赴德國人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等。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大學合辦的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他先后擔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著作已經(jīng)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有24卷,內(nèi)容包括印度古代語言、中印文化關系、印度歷史與文化、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佛教、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糖史、吐火羅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與其他語種文學作品的翻譯。季羨林創(chuàng)建東方語文系,開拓了中國東方學學術(shù)園地。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chuàng)獲良多、著作等身,成為享譽海內(nèi)外的東方學大師。
書籍目錄
第一輯:只道尋常 父輩 官莊歲月 大奶奶 我的母親 我的嬸母 我的妻子 第二輯:游學夢憶(1917—1934) 一師附小 新育小學 正誼中學 山大高中 省立濟南高中 清華大學 第三輯:留學哥廷根(1935—1946) 留學去! 初抵柏林 在哥廷根學梵文 漢學研究所講師 獲得博士學位 大轟炸、饑餓與鄉(xiāng)愁 我的老師們 學習吐火羅文 納粹末日 別了,哥廷根 附:重返哥廷根 第四輯:我和北大(1946—1993) 任東語系主任(1946—1948) “洗澡”(1949—1965) 牛棚雜憶(1965—1977) 新時期新生活(1978—1993) 第五輯:百年回眸 百年回眸 夢游21世紀 千禧感言 豪情半懷迎新紀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我們在旅店里休息了以后,走到大街上去置辦火車上的食品,這件事辦起來一點也不費事。大街上有許多白俄開的鋪子,你只要走進去,說明來意,立刻就能買到一大籃子裝好的食品。主體是幾個重約七八斤的大“列巴”,輔之以一兩根幾乎同樣粗大的香腸,再加上幾斤干奶酪和黃油,另外再配上幾個罐頭,共約四五十斤重,足供西伯利亞火車上約莫八九天之用。原來火車上本來是有餐車的,可是據(jù)過去的經(jīng)驗,餐車上的食品異常貴,而且只收美元。其指導思想是清楚的,蘇聯(lián)是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國家,要“念念不忘階級斗爭”。外國人一般被視為資產(chǎn)階級,是無產(chǎn)階級的對立面,只要有機會,就必須與之“斗爭”。餐費昂貴無非是斗爭的方式??上覀冞@些“資產(chǎn)階級”阮囊羞澀,實在付不出那樣多美元,于是哈爾濱的白俄食品店尚矣。 我們在哈爾濱住了幾天,登上了蘇聯(lián)經(jīng)營的西伯利亞火車,時間是9月4日。 第二天,車到了滿洲里,是蘇聯(lián)與“滿洲國”接壤的地方?;疖囃A讼聛?,據(jù)說要停很長的時間。我們都下了車,接受蘇聯(lián)海關的檢查。我決沒有想到,蘇聯(lián)官員竟檢查得這樣細致,又這樣慢條斯理,這樣萬分認真。我們所有的行李,不管是大是小,是箱是筐,統(tǒng)統(tǒng)一律打開,一一檢查,巨細不遺。我們躬身侍立,隨時準備回答垂詢。我們準備在火車上提開水用的一把極其平常又極其粗糙的鐵壺,也未能幸免,而且受到加倍的垂青。這件東西,一目了然,然而蘇聯(lián)官員卻像發(fā)現(xiàn)了奇跡,把水壺翻來覆去,推敲研討,又碰又摸,又敲又打,還要看一看壺里面是否有·。夾壁墻”。連那一個薄鐵片似的壺蓋,也難逃法網(wǎng),敲了好幾遍。這里只缺少一架顯微鏡,如果真有一架的話,不管是多么高度的,他們也決不會棄置不用。我怒火填膺,真想發(fā)作。旁邊一位同車的外國老年朋友,看到我這個情況,拍了拍我的肩膀,用英文說了句:“Patience is the great virtue(忍耐是大美德)?!蔽依斫馑男囊?,相對會心一笑,把怒氣硬是壓了下去,恭候檢查如故。大概當時蘇聯(lián)人把外國人都當成“可疑分子”,都有存心顛覆他們政權(quán)的嫌疑,所以不得不爾。 檢查完畢,我的怒氣已消,心里恢復了平靜。我們幾個人走出車站,到市內(nèi)去閑逛。滿洲里只是一個邊城小鎮(zhèn),連個小城都算不上。只有幾條街,很難說哪一條是大街。我們到一家木板房商店里去,買了幾個甜醬菜罐頭,是日本生產(chǎn)的,帶上車去,可以佐餐。
媒體關注與評論
恩師享壽98歲,在其漫長而輝煌的一生中……只有散文創(chuàng)作是和老人家相伴最久的,時間超過了80年……作為季門弟子,我深深地感謝出版方獨具心思的編選工作。我由衷地相信,這樣一套書,一定會受到讀者朋友的歡迎和喜愛。 ——著名學者、季羨林關門弟子 錢文忠
編輯推薦
《季羨林私人史:一個國學大師眼中的百年中國》是一位親眼見證了中國近百年來歷史變遷的知識分子歷經(jīng)劫波之后淡定的人生體悟;是一代國學大師燭照自我的心靈“自畫像”。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