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1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英)布蘭德,(英)白克浩斯 著,王紀卿 譯 頁數(shù):256 字數(shù):220000 譯者:王紀卿
Tag標簽:無
前言
譯者的話本書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權勢的女人慈禧皇太后的傳記,作者是與她同時代的兩位英國人,一位是曾任上海租界工部局書記官的《泰晤士報》駐華記者約翰·奧特維·布蘭德,傳記名著《李鴻章傳》的作者,另一位則是在《滿人的衰落》一書中公然聲稱自己與慈禧皇太后有過長達六年情人關系的英國貴族埃特蒙德·白克浩斯。雖然本書的這兩位作者只是聲稱,他們當中的一位“有幸見過一次皇太后”,并曾幫助慈禧的死敵康有為在遭到朝廷通緝時逃亡,但我們也無法斷言二者與慈禧沒有更為親密的接觸。相反,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兩位作者非常貼近慈禧的時代,貼近她本人,他們的作品會具有很大的權威性。事實上,這部傳記自1910年出版之后即風靡世界,因為它首次以獨特的視野,向讀者展示中國帝制史上最后一位強權統(tǒng)治者與清朝搖搖欲墜的形象,被傳為曠世之作。兩位作者展示了葉赫那拉氏作為一個弱質女人的善變、虛榮、愛玩、貪財、節(jié)嗇、記恨,又深刻揭示了這個女強人精神層面上的男性氣質,如熱愛權力、冷靜沉著、果決明快、熟稔歷史、擅長對洋人玩障眼法等。而對于慈禧備受爭議的問題,如她究竟是慈悲為懷還是殘忍嗜殺,究竟是放蕩不羈還是恪守傳統(tǒng)美德,究竟是愚昧無知還是熟讀詩書、熱愛文藝,究竟是仇洋還是媚外,究竟是迷信還是輕信人言,究竟是保守透頂還是有意維新等,都有獨到的見解和佐證。把慈禧放在其所受教養(yǎng)、所處環(huán)境之中來考察,來加以評價,是本書的一個特點。作者沒有企圖以民主意識的高標準來要求傳主,而是比較寬容地看待其歷史局限性,因此給人的印象是對這個統(tǒng)治中國長達半個世紀的滿族女人褒多于貶,因而民國筆記小說大家徐凌霄、徐一士兄弟認為,“似是書取材,以得之接近西后、榮祿者為多,故大為二者宣傳耳”,并有多處記載失實。例如,本書作者認為慈禧于丈夫咸豐皇帝在世時就參與政務,主持大計;又如,本書記載同治皇帝駕崩后議立新君時,慈禧采用了投票法;又如,本書稱頌榮祿公忠體國,可與曾國藩媲美。凡此種種,徐氏兄弟都認為有悖于歷史事實,甚至不符合常識。這些指責,譯者在此無意于辨其是否合理,只想指出,就連徐氏兄弟也認為,本書中“亦不乏可供史家之參考者,是在吾人分別觀之”。在譯者看來,清末由于太平天國運動與湘軍的崛起,名臣輩出,其中有我們今天日益給予高度關注的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等人,而我們在探究這些人赫赫事功、步步高升的生涯時,總是會看到有個女人如影隨形地出現(xiàn)在他們的背景上,這個女人就是慈禧皇太后??梢哉f,研究晚清名臣,就繞不過這個女人,而晚清名臣的建樹,都離不開這個女人的拔擢與支持。除了湘淮軍與太平軍、捻軍與回民軍的作戰(zhàn)和她密切相關以外,左宗棠收復新疆,更是在她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蕆功。而我們過去僅限于將慈禧放在宮闈秘史、道德評判的背景上來考察,而較少探究其治國之術和統(tǒng)治思想,因此,對于這個女人嚴肅的研究與評價,在其逝世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也許可以說還是剛剛起步。而本書對于澄清史實、提供研究的角度,確實具有很大的價值。這個譯本所依據(jù)的原本,是1913年經過作者認真增刪修訂的插圖本,這個更優(yōu)秀版本的譯文,還是第一次與中國的讀者見面。修訂版在四個方面做了改進。其一,初版引用清朝文牘較多,行文較為刻板,可讀性較差,而修訂版在許多地方以作者的解說代替引文,閱讀起來輕松許多;其二,改正了初版的錯訛;其三,根據(jù)初版后發(fā)生的時事增補或修改了內容,使修訂版得以與時俱進;其四,在卷首增刊了各家傳媒的評論、出場人物簡介以及北京地圖及索引,使讀者對本書的人物與場景一目了然,并便于記憶。需要說明的是,本書中引用的《景善日記》,經專家們考證,皆以為并非出自景善之手,即系偽作,而其中所記之事則非盡偽。此種偽作,與出自美國人曼尼克斯(Mannix)之手的偽作《李鴻章回憶錄》一樣,作偽者的技巧與功底確實令人驚嘆,甚至難以置信。所以,其本身就是一種很值得探討的現(xiàn)象。盡管本書中的許多記述和結論以此偽作為憑,但因本書除此之外作為依據(jù)引用的大量國事文件都是真憑實據(jù),所以我們并不能因一篇偽作的引用而否定本書史學和文學的價值。本書中對于中文文牘的引用,在譯文中已盡可能依據(jù)中文原著還原,其中各位皇帝的上諭和兩宮太后的懿旨及大臣們的奏疏,分別依據(jù)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和《光緒宣統(tǒng)兩朝上諭檔》,以及中華書局出版的《光緒朝東華錄》,其余各種日記、文章的原文出處,除了在正文譯注中做了說明的之外,其余都是錄自有關出版物,不再一一標明出處。
內容概要
兩位作者通過全面記述慈禧的少年時代、與咸豐帝北逃、處置顧命八大臣、與恭親王反目、戊戌政變、辛丑之變等眾多重大歷史事件,展示了葉赫那拉氏作為一個弱質女人的善變、虛榮、愛玩、貪財、節(jié)嗇、記恨,又深刻揭示了這個女強人精神層面上的男性氣質,而對于慈禧備受爭議的問題,如她究竟是慈悲為懷還是殘忍嗜殺,究竟是放蕩不羈還是恪守傳統(tǒng)美德,究竟是愚昧無知還是熟讀詩書、熱愛文藝,究竟是仇洋還是媚外,究竟是迷信還是輕信人言,究竟是保守透頂還是有意維新等等,都有獨到的見解和佐證。
作者簡介
約翰·奧特維·布蘭德,英國《泰晤士報》派駐上海的記者,兼任上海國際租界市政委員會秘書,曾經受英國領事委托,幫助康有為出逃,著有《李鴻章傳》等書。
埃特蒙德?白克浩斯,英國作家,曾經在華執(zhí)教,著名的漢學家,在生命中的最后20年,在北京過著隱居生活。1913年他將精心保存的六卷《永樂大典》呈交給了英國牛津博德利安圖書館。布蘭德和白克浩斯還曾合著并出版過《清室外記》(即《北京宮廷的編年史和研究報告》)等書。
王紀卿,著名文史作家、翻譯家。湖南長沙人,1953年生,潛心研究湘軍及湖湘文化二十余年。主要著作有:《湘軍為什么這么牛1:亂世豪杰多書生》《湘軍為什么這么牛2:一朝天子一朝臣》《湘軍》(上,下)《清末有個左宗棠》《血肉長城:血戰(zhàn)十四年》《我是湖南人》,譯著有《左宗棠傳》等。
書籍目錄
第一章 葉赫那拉氏的家世與少女時代
第二章 逃往熱河
第三章 載垣陰謀
第四章 首度聽政
第五章 慈禧與太監(jiān)
第六章 同治帝親政與駕崩
第七章 吳可讀尸諫
第八章 慈禧獨自聽政
第九章 慈禧“退隱”
第十章 1898年的維新運動
第十一章 百日維新
第十二章 戊戌政變
第十三章 再度垂簾(1898年)
第十四章 景善日記
第十五章 逃離北京與朝廷流亡
第十六章 老佛爺懺悔
第十七章 回鑾京城
第十八章 慈禧新政
第十九章 最后的日子
第二十章 慈禧的死與葬
第二十一章 結論
章節(jié)摘錄
第八章 慈禧獨自聽政哀悼同治皇帝的日子過去了,他的遺體以欽天監(jiān)所期望的吉祥方式安置了,他的靈魂得到了撫慰。虧了吳可讀,他的母后做出了莊嚴的承諾:在適當?shù)臅r候,將會為他提供一位合適并合法的后嗣。紫禁城的生活再次平靜下來,重新踏上了東西兩宮皇太后聯(lián)合聽政之下的舊轍。但沒過多久,那位新皇帝,一個神經質的身體虛弱的小男孩,在不知不覺之間,對于把他扶上皇位的那個女人而言,成了一根肉中刺。隨著他從嬰兒進入童年,眾所周知,且紛紛傳言,他明顯地偏愛慈安皇太后,后者性情溫和,待人友善,贏得了這孩子的心。于是,在天真而孤獨的孩提時代,他常去東宮;而慈禧皇太后,她的自尊容忍不了任何競爭對手,哪怕是爭奪一個孩子的心,但她卻被迫當個旁觀者,意識到未來統(tǒng)治者心智的成形掌握在另一個女人手中了。不乏愛嚼舌根的人告訴她:她的同事總是悄悄地,心懷不可告人的動機,慫恿這孩子跟她作對,惹她生氣。在這種情況下,小皇帝逐漸成為這兩個女人之間與日俱增的猜忌摩擦的根源。毫無疑問,慈禧既恨這孩子偏心,也恨她的同事慫恿其偏心的行為。在朝廷,每個人和每件事都是陰謀與黨爭的潛在工具,小皇帝的態(tài)度不會不引起她的嚴重關注。她很清楚,慈安本人決不會成為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但她此后會享有皇帝的信任與支持,教唆皇帝成為反慈禧派系的中心(后來他果然如此),這種形勢就會構成對慈禧本人的危險。因此,隨著皇帝親政的日子日益逼近,她有更大的必要竭力小心預防。她不想遭遇乾隆的皇后被打入“冷宮”的那種厄運,這位皇后因被控“生活奢靡,縱情宴樂,違抗母后”而被褫奪了榮銜。進一步摩擦的導火索,在兩宮皇太后于1880年前往東陵時引發(fā)了,當時小皇帝只有九歲。這一次,慈安明顯受到恭親王的鼓動,維護并堅持自己的權利,在皇陵祭祖的所有儀式上,在每一座被稱為“寶城”的覆蓋皇帝墓室的小土丘前依照習俗匍匐敬拜時,她都要求居于首位。當兩宮皇太后走到咸豐皇帝墓前時,嚴重的摩擦發(fā)生了。慈安,作為已故君主的正宮,主張其居于中心位置的權利,同時把她的同事貶至她右手邊的位置,而把左手邊的尊位空出來。慈安還不滿足于此,還要提醒她的同事:凡是祭祀咸豐的時候,慈禧只享有一名貴妃的資格,她被提升為圣母皇太后,是在咸豐去世之后發(fā)生的事情。作為妃子,禮儀要求她在祭祀時站在側邊,稍微靠后,而慈安左側空出的尊位,屬于咸豐第一位皇后的陰魂,此女雖然在咸豐登基之前就去世了,但死后已被晉封為皇后。慈禧意識到,對她的這份侮辱,是恭親王和其他宗室親貴唆使的,她無意于束手就范,于是不由分說,堅持要占據(jù)其實際級別和權力所賦予她的那個位置。這場爭執(zhí)尖銳而短暫。可以想象到,慈禧贏了,但她感到在皇陵前發(fā)生的這一幕,已為隨從們所目睹,有瀆圣之嫌,無論如何都是甚不得體的。她在此事中丟了臉,明顯出于別人的預謀,這個事實直接影響到她此后的行為,以及她與聽政同事之間的關系。·在皇陵祭祖之時,榮祿擔任京兆神機營統(tǒng)領,負有護衛(wèi)兩宮皇太后的職責。然而,回京后不久,他便惹得慈禧大為生氣,原因是他做出了慈禧不能原諒的事情,即便是最受她寵愛的人,她也不會原諒。自從載垣謀逆的那些日子以來,尤其是在同治去世后發(fā)生危機的那個時期,這個強悍的滿人總是得到她格外的青睞和信任,作為內務府的總管,他有權隨意進入紫禁城。但在1880年,無疑是因為耐不住宮廷生活的死板所導致的煩悶,他輕率地與已故皇帝的一名妃子私通。帝師翁同龢,與榮祿之間從來只有敵意,把這個丑聞奏聞皇太后。此事過后,宮內盛傳,慈禧在宮內的女眷區(qū)逮到了罪犯,這是一樁極為可恥的罪行。即便如此,榮祿也只是草草而靜悄悄地被開革一切職務,在接下來的七年內賦閑在家。在這件事情里,慈禧以其自身的舒適與安全感為代價,維護她的自尊,而過了不久,她就有理由后悔趕走了她最忠實最可信賴的顧問。她在廷臣中找不到一個人可以取代榮祿;她想念榮祿明智的忠告,想念他的勇氣與忠誠。但是,她一旦邁出了將榮祿革職的這一步,就不愿回心轉意,以免在榮祿和朝廷面前丟臉。然而,榮祿的離去,無疑導致了她與慈安之間日益嚴重的摩擦,她懷疑慈安與榮祿的通奸有干系。終于,在1881年3月,兩宮皇太后之間發(fā)生了嚴重的爭吵,事關總管太監(jiān)李蓮英施加的影響,以及他的驕橫跋扈。慈安抱怨說,她同事的這位寵監(jiān)和心腹奴才不把她放在眼里,視其權威為無物,以至于就連她自己的手下人都嘲笑她。她悲嘆并譴責現(xiàn)存的狀況,郁悶地評論一樁人人皆知的丑事:這位太監(jiān)公開被稱作“九千歲”,這個頭銜暗示,他只比皇帝(“萬歲”)低一級,有資格享受近似于皇帝的榮耀。·這次爭吵極為激烈,兩宮皇太后之間事后也未達成任何形式的和解。人人認為,并在當時毫不隱諱地議論:由于怒不可遏,再也無法忍受對其權力的干涉,慈禧造就了其聽政同事的死亡,一般認為用的是毒藥。在東方宮廷的氛圍中,這種指控是不可避免的,同樣不可避免的是,這些指控既沒有證據(jù),也得不到反證。然而,由于存在一個不幸的事實,即那些妨礙慈禧實現(xiàn)野心或是招致她不快的人往往都活不長久,我們不能無視人們對于諸如此類不公平競爭的指控。這種情況為數(shù)太多,我們無法忽略,或將之當作純粹的巧合。就目前這件事而言,慈安皇太后突發(fā)神秘的怪病,用上諭里的話來說,她于三月初十日夜間“仙馭升遐”。按照常規(guī),她在臨終前擬寫了一份遺詔,我們將會看到,其中幾乎只字未提當時的政治問題。哪怕在她臨終的時刻,她似乎都理所當然地把這些事情留給了她那位富有主見的同事。她提到了自己作為咸豐皇帝正宮的地位,記載了小皇帝沖齡期間勤奮學習的事實(對于小皇帝的教育她總是非常關心),遺詔接著寫道:雖當時事多艱,昕宵勤政,然幸體氣素稱強健,或冀克享遐齡,得資頤養(yǎng)。本月初九日,偶染微疴,皇帝侍藥問安,祈予速痊。不意初十日病勢陡重,延至戌時,神思漸散,遂至彌留。予年四十有五,母儀尊養(yǎng)垂二十年。屢逢慶典,疊晉徽稱,夫復何憾?遵照她的要求,也是按照習俗所規(guī)定的謙謹,服喪期從二十七個月減為二十七天。這份遺詔的結尾令人有人性的感動,排除了慈禧插手遺詔起草的可能性,因為它把慈安描述為處心積慮“以儉約樸素為宮壺先”。由于多年來御史和大臣們針對慈禧的許多指控,都提到她那臭名遠揚的奢侈揮霍,這一點,以及慈安對于喪事從簡為其簡樸一生畫上圓滿句號的臨終要求,都對慈禧構成了明顯的抨擊。慈安死了。她兒時的玩伴,那個曾與她一起面對紫禁城莊嚴神秘的小姑娘,后來因為未能產下皇位后嗣而在圣母皇太后的魅力比照之下黯然失色的那個女人,她多年以來有氣無力的競爭對手,即慈安皇太后,再也不會令她心煩了。從今往后,無人篡權,慈禧可以放開手腳,獨自領航國之大船,成為帝國唯一的攝政者。隨著其聽政同事的去世,慈禧產生了一個愿望,要擺脫既存權勢約定俗成的權利對她的指指點點;她還滋生出一種野心,要成為國家命運唯一而無可爭辯的控制者,以及公認的國家元首。多年以來,事實上,自從她的寵監(jiān)安德海被恭親王和她的聽政同事處死·以后,她就一直與恭親王不和,妒忌他的影響力,以及他在經邦治國方面當之無愧的名聲。若干年前,她把恭親王的“議政王”頭銜革去了,其原委已如前述。但她不能沒有恭親王效勞,希望得益于他那成熟的經驗,尤其是在外交方面,于是她很不情愿、迫不得已地容忍了恭親王。然而,到了1884年,她認為自己強大到足以自立,而對法戰(zhàn)爭(是關于中國主張對東京的宗主國地位的爭論而引發(fā)的)給了她一個機會,一個借口,一舉擺脫恭親王及其在軍機處的同僚。將他們革職的表面借口是中國水師被法國人在閩江摧毀,而皇太后的真正理由是,她認為恭親王與年輕的皇帝串通一氣跟她作對,而且恭親王在某種程度上要對最近的一份奏疏負責,幾名御史在那份奏疏中嚴厲地抨擊她道德墮落、奢侈無度。于是恭親王退下了舞臺,從此未任官職,隱沒無聞,直至1894年,在對日戰(zhàn)爭的第一次災難過后,慈禧隨著年齡增長,變得更為明智,再一次向他求援。他再也未能重獲第一次聽政早期對皇太后的那種影響力,但他復官之后,直到他于1898年去世,他的威望一直很高,尤其是在外國人當中。慈禧雖不喜歡他,卻也被迫承認,他很有尊嚴地接受并容忍了對他的降黜。在上述上諭發(fā)布之后,恭親王的職位由禮親王取代,此人為八王家族之首,是努爾哈赤一位幼子的后裔。與他一起在軍機處共事的還有張之洞的兄長張之萬與孫毓汶·,后者是帝師翁同龢的死敵。在任命他入值軍機處的問題上,慈禧玩了一手她最愛用的策略,在其顧問們當中制造不和,作為其沖突勢力的必然結果,她便能維護自己權威的均勢?;侍蠼酉聛聿扇〉牟襟E,激起了一陣反對批評的風暴。她頒下懿旨:一切緊要事務,軍機處在向皇上進言之前,都要先跟帝父醇親王商議;但又補充道:待皇帝成年之后,她將再就這個問題另行頒旨。這不僅是一次全新的離經叛道,因為它使帝父成了事實上的行政首腦,而且還意味著有可能違背1875年就為同治皇帝立嗣而對全國的莊嚴立誓。這再次激起了人們的強烈擔心:醇親王今后有可能會說服他的兒子無視已故皇帝的祖?zhèn)鳈嗬虼硕_立醇親王家族為新的皇室支系。采取這個政策對醇親王有強大的誘惑力,因為這將使他和妻子(慈禧之妹)在有生之年得到帝王的品級,而在生后獲得帝王的榮耀。倘若如此,同治皇帝的統(tǒng)治實際上就被抹殺了,繼而讓后代丟臉,因為他們讓大清王朝的長支有了一個不光彩的結局。而葉赫那拉家族會成為至高無上的勢力。如此,就給未來的分裂、背叛、詭計和宮廷陰謀留出了廣闊的空間。事實上,由此導致的局面,跟英國歷史上約克家族與蘭開斯特家族之間競爭導致的局面有些類似。一位名叫盛昱的宗親,還有其他學者,以最聳人聽聞的言辭上奏,懇求皇太后取消這項任命,并且提議:如果醇親王的忠告確系必需,那也只能直接向她本人提出,而不是向軍機處。對于這些抗議,慈禧答復如下:圣謨深遠,允宜永遵。惟自垂簾以來,揆度時勢,不能不用親藩進參機務,此不得已之深衷,當為在廷諸臣所共諒。本月十四日諭令醇親王奕譞與軍機大臣會商事件,本為軍機處辦理緊要事件而言,并非尋常諸事概令與聞,亦斷不能另派差使。醇親王奕譞再四堅辭,磕頭懇恩,當經曲加勉勵,并諭俟皇帝親政后再降懿旨,始暫時奉命。此中委折,爾諸臣豈能盡知耶?至軍機處政事委任樞臣,不準推諉希圖卸肩,以專責成。經此次剴切曉諭,在廷諸臣自當仰體上意,毋再多瀆。盛昱等所奏,應毋庸議。這種回復,很奇怪地讓我們聯(lián)想到伊麗莎白女王,以及她對待盡忠職守的臣子們所提請愿的方式。……
編輯推薦
1.《政治強人慈禧》是古典版的《尋路中國》,西方學者、記者筆下的中國晚清社會寫實作品。2.在中國,關心體制、關心文化,不如關心政治強人!3.政治傳統(tǒng)從未中斷,相同的政治智慧還在上演。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