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張宏杰 頁數(shù):440 字數(shù):401000
Tag標簽:無
前言
得不償失的盛世一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國派出的第一個訪華使團到達中國。英國人對這個神秘的國度充滿好奇。他們相信,中國就像馬可?波羅游記中所寫的那樣,黃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綾羅綢緞。然而,一登上中國的土地,他們馬上發(fā)現(xiàn)了觸目驚心的貧困。清王朝雇用了許多老百姓來到英使團的船上,為英國人端茶倒水、掃地做飯。英國人注意到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國人中間,人們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國農(nóng)夫喜氣洋洋的臉”。這些普通中國人“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后煮水泡著喝”。使團成員約翰?巴羅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說:“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nóng)村富饒繁榮的證明……除了村莊周圍,難得有樹,且形狀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墻平房,茅草蓋頂。偶爾有一幢獨立的小樓,但是決無一幢像紳士的府第,或者稱得上舒適的農(nóng)舍……不管是房屋還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國泰晤士河邊的兩個城鎮(zhèn))兩岸的相提并論。事實上,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后的景象?!倍翢o疑問,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有的評論者甚至還去掉“之一”二字。確實,乾隆統(tǒng)治下的中國,縱向比,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中人口最多、國力最盛的時期。橫向比,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何以我們五千年文化得出的這個集大成的盛世在英國人眼中如此黯淡?原因是,乾隆時代中國人和歐洲人的生活水平差距實在太大了。14世紀,歐洲人并不比中國人富裕多少。他們的食物中肉食比重并不算高,一大塊面包加一碗濃湯就已經(jīng)讓辛苦了一天的英國農(nóng)夫心滿意足。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歐洲人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18世紀工業(yè)革命前期,英國漢普郡農(nóng)場的一個普通雇工,一日三餐的食譜如下: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豬肉;午飯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豬肉、馬鈴薯、白菜或蘿卜;晚飯是面包和奶酪。星期天,可以吃上鮮豬肉。工業(yè)革命后,英國人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1808年,英國普通農(nóng)民家庭的消費清單上還要加上2.3加侖脫脂牛奶、1磅奶酪、17品脫淡啤酒、黃油和糖各半磅,還有1英兩茶。而乾隆年間的中國人吃的是什么呢?幾千年來,中國農(nóng)民的主要食物一直是粗糧和青菜,肉、蛋、奶都少得可憐,通常情況下,在春荒之際,還要采摘野菜才能度日。乾隆時代,民眾吃糠咽菜的記載比比皆是。據(jù)《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nóng)民卷》介紹,普通英國農(nóng)戶一年消費后,可剩余11鎊,約合33~44兩白銀。而一個中等中國農(nóng)戶一年全部收入不過32兩,而年支出為35兩,也就是說,辛苦一年,還要負債3兩,才能過活。所以一旦遇到饑荒,普通人家會立刻破產(chǎn),賣兒賣女的情況十分普遍。三乾隆盛世的貧困,不僅僅體現(xiàn)在物質(zhì)上,更主要的是體現(xiàn)在精神上。到達浙江沿海后,因為不熟悉中國航線,英國人請求當?shù)乜偙鴰退麄冋乙粋€領航員。總兵痛快地答應了。英國人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偙霓k法是派出士兵,把所有從海路去過天津的百姓都找來。使團成員巴羅說:“他們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帶回了一群人。他們是我平生所見神情最悲慘的家伙了,一個個雙膝跪地,接受詢問……他們徒勞地哀告道,離家遠行會壞了他們的生意,給妻子兒女和家庭帶來痛苦,總兵不為所動,命令他們一小時后準備妥當?!边@一幕在歐洲是不可想象的。英國人說:“總兵的專斷反映了該朝廷的法制或給予百姓的保護都不怎么美妙。迫使一個誠實而勤勞的公民、事業(yè)有成的商人拋家離子,從事于己有害無益的勞役,是不公正和暴虐的行為。”這僅僅是英國人一連串吃驚的開始,比這更讓他們震驚的事還在后面。在船只行駛于內(nèi)河時,英國人注意到,官員們強征大批百姓來拉纖,拉一天“約有六便士的工資”,但是不給回家的路費。這顯然是不合算的,許多人并不想要這份工資,不斷逃亡?!盀榱苏业教媸郑賳T們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莊,出其不意地把一些村民從床上拉起來加入民夫隊。兵丁鞭打試圖逃跑,或以年老體弱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幾乎沒有一夜不發(fā)生??吹剿麄儺斨幸恍┤说谋瘧K狀況,真令人痛苦。他們明顯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他們總是被兵丁或什么小官吏的隨從監(jiān)督著,其手中的長鞭會毫不猶豫地抽向他們的身子,仿佛他們就是一隊馬匹似的?!鼻∈⑹赖闹刃蛟瓉硎沁@樣建立起來的。而同時代的歐洲,人權觀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一個人不管地位多高,都不能任意將另一個人置于腳下。1747年,也就是乾隆十二年,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建了一座夏宮,叫無憂宮。沒想到這個無憂宮卻給他帶來了麻煩。原來他的這個王宮選在了一個平民百姓的風磨邊上。在修建期間,磨坊主向法院起訴國王,說新建的王宮擋了風,不利于風磨轉(zhuǎn)動。最后國王不得不屈膝讓步,同意對磨坊主賠償。這個故事有助于我們理解英國人何以對乾隆年間中國人的人權狀況如此吃驚。四乾隆盛世的出現(xiàn),有賴于乾隆皇帝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了傳統(tǒng)人治明君的所有技術資源。如果這一盛世出現(xiàn)在漢朝或者唐朝,當然無愧于偉大二字。然而不幸的是,在乾隆出生約二百年以前的1522年,麥哲倫就已經(jīng)完成了環(huán)球航行。接著,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相繼來到中國南面的海域,全球化進程從此開始。任何國家想永遠閉關自守,已經(jīng)不可能。而乾隆所處的18世紀,更是人類歷史偉大的轉(zhuǎn)折點。在這以前,人類進步的腳步一直是遲緩的。而從這個世紀起,歷史開始跑步前進?!扒≡谖涣?,正好是英國經(jīng)歷了產(chǎn)業(yè)革命的全過程?!薄霸诖酥啊厍虻牡讓犹N含著龐大的資源和能量,人們一直在探求而少收獲。18世紀,一下子得到了打開寶庫的鑰匙,新的生產(chǎn)力像蟄伏地下的泉水,突然地噴涌迸射出來。工農(nóng)業(yè)產(chǎn)值幾百倍、成千倍的增加,物質(zhì)財富滾滾而來,源源不絕?!倍@個世紀政治文明的進步并不慢于物質(zhì)文明。乾隆十三年(1748年),孟德斯鳩發(fā)表了名著《論法的精神》。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美國宣布獨立。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國爆發(fā)資產(chǎn)階級大革命,提出了“主權在民原則”。乾隆皇帝退位后的第二年(1795年),華盛頓宣布拒絕擔任第三任總統(tǒng),完善了美國的民主政體。18世紀,世界文明大潮的主流是通過立憲制和代議制“實現(xiàn)了對統(tǒng)治者的馴化,把他們關到法律的籠子里”。五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乾隆皇帝卻在做著相反的事情。雖然乾隆的爺爺康熙皇帝已經(jīng)知道地球是圓的,知道世界上有五大洲,知道有人環(huán)繞航行過整個地球。雖然乾隆年間西方傳教士已經(jīng)向他介紹了日心說,雖然英國使團給他帶來了天體運行儀、地球儀、赫歇耳望遠鏡、帕克透鏡、巨型戰(zhàn)艦“君王”號艦艇模型,甚至還有熱氣球和復滑車表演,他卻對世界大勢的變化沒有絲毫敏感。他視民間社會的活力和自發(fā)精神為大清江山永固的最大敵人,積六十余年努力,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縝密、最完善、最牢固的專制統(tǒng)治,把民眾關進了更嚴密的專制統(tǒng)治的籠子里。大清社會各個層面都處于他的強力控制之下:他通過胡蘿卜加大棒的手段,杜絕了皇族、外戚干政的可能,使他們只能老老實實地安享俸祿,不敢亂說亂動一下。他以高明的權術和超常的政治恐怖把大臣們牢牢控制在自己的股掌之間,以確保君主的意志在任何時候、任何領域都暢通無阻。對敢于反抗的“刁民”,他的態(tài)度是一味鎮(zhèn)壓。在他眼中,皇帝、官員和百姓,是父親、兒子和孫子的關系。不管父親如何虐待兒子,兒子也不許有絲毫反抗。因此,老百姓無論被貪官污吏如何壓榨剝削,走投無路,也只能聽天由命,不得“越級上訪”。對于群眾聚眾抗議,維護自己的權利,他總是視如大敵,一再強調(diào)要“嚴加處置”,甚至“不分首從,即行正法”。對于知識分子,他更如臨大敵。他以超級恐怖為手段,掃除一切可能危及統(tǒng)治的思想萌芽。乾隆年間僅大的文字獄就出現(xiàn)了一百三十件。三十余年的文字獄運動,如同把整個社會放入一個高壓鍋里進行滅菌處理,完成了從外到里的全面清潔,消滅了一切異端思想萌芽,打造了一個他自認為萬代無虞的鐵打江山。六因此,乾隆盛世是逆人類文明主流的產(chǎn)物。乾隆盛世的功績是創(chuàng)造了空前的政治穩(wěn)定,養(yǎng)活了數(shù)量空前的人口,奠定了今天的版圖。然而乾隆時代給中華民族精神上造成的永久性創(chuàng)傷,遠大于這一時的成就。橫向?qū)Ρ?8世紀世界文明的發(fā)展,乾隆時代是一個只有生存權沒有發(fā)展權的盛世??v向?qū)Ρ戎袊鴼v史,乾隆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民眾權利被剝奪得最干凈、意志被壓制得最靡弱的時代。乾隆盛世是一個饑餓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是基于少數(shù)統(tǒng)治者利益最大化而設計出來的盛世。乾隆時代的中國人,是“做穩(wěn)了的奴隸”,只許有胃腸,不許有頭腦。只有這樣,大清江山才能億萬斯年。乾隆的盛世監(jiān)獄精心塑造出來的國民,固然是馴服、聽話、忍耐力極強,卻無法挺起腰板,擦亮眼睛,迎接撲面而來的世界大潮。英國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接觸過中國人。在菲律賓群島、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檳榔嶼,“和其他我們東印度公司屬地”,中國移民的“誠實跟他們的溫順和勤奮一樣出色……在那些地方,他們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聰敏似乎也跟學習模仿的精確一樣出色”。然而來到中國,他們卻發(fā)現(xiàn)生活在自己國家里的中國人遠沒有海外中國人那樣活潑自然,也缺乏創(chuàng)造力。他們比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更膽小,也普遍缺乏自尊心,自私、冷漠、對公眾事務漠不關心。使團的船經(jīng)過運河時,一伙看熱鬧的人壓翻了河中的一艘小船,許多人掉進河中。巴羅說:“雖然這一帶有不少船只在行駛,卻沒有一艘船前去救援在河里掙扎的人……勸說我們船上的人開過去援救也得不到響應。不錯,我們當時船速是1小時7英里,這居然就成了他們不肯停船的理由。我確信這些不幸的家伙中有幾個一定是喪命了?!庇朔治稣f,這種畸形的民族性格是中國統(tǒng)治者精心塑造的結果:“就現(xiàn)政權(清廷)而言,有充足的證據(jù)表明,其高壓手段完全馴服了這個民族,并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這個民族的性格。他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完全由朝廷的意識形態(tài)所左右,幾乎完全處在朝廷的控制之下?!瘪R戛爾尼對中國政權的結論更廣為人知:“這個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狀況,嚴格地說是一小撮韃靼人對億萬漢人的專制統(tǒng)治?!边@種專制統(tǒng)治有著災難性的影響?!白詮谋狈交驖M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的一百年里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成為半野蠻人?!逼唠m然登峰造極,但乾隆的統(tǒng)治并沒有任何新意。乾隆盛世不過是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大總結和大重復。不幸的是,這個盛世出現(xiàn)在不應該出現(xiàn)的時候,因此其成就如果燭火遇到了太陽,一下子暗淡無光。面對幾千年未有之世界大變局,如果專制統(tǒng)治不那么密不透風,中國社會不那么鐵板一塊,西方涌來的文明新潮就有可能自然地浸潤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中國恰逢了一個執(zhí)政能力空前提高的“盛世”。以乾隆為代表的專制精神造成的中華民族精神上的孱弱、保守、僵化,不但是鴉片戰(zhàn)爭中中國失敗的原因,更是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在現(xiàn)代化路上走得如此跌跌撞撞、艱難曲折的原因之一。然而,在乾隆死去兩百多年后,仍然有許多人堅定地認為,只有乾隆的風格和方法才適合這片獨特的土地。只有透徹了解了乾隆時代的另一面,對這個時代的得與失進行一個全面準確的評估,我們這個民族才算沒有白白經(jīng)歷“乾隆盛世”。
內(nèi)容概要
乾隆盛世是傳統(tǒng)中國的巔峰,GDP占全球三分之一,國庫充盈,四海臣服,威加海內(nèi),但光鮮的外表卻掩蓋不了內(nèi)在的腐爛。中國歷史上最縝密、最完善、最牢固的專制統(tǒng)治,培養(yǎng)出來的民眾只能做“奴隸”,自私、麻木、冷漠、對公共事務毫不關心;屈服于皇權淫威的官員們用貪腐侵蝕著帝國的肌體;中國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文字獄打斷了士人的脊骨,從此中國的知識分子再也沒能站起來;1793年,馬戛爾尼來華,在世界大勢面前整個帝國茫然無知,錯失了最后一次主動融入世界的機會,種下了鴉片戰(zhàn)爭的種子。
本書為讀者描繪了一幅五彩斑斕的“盛世”圖景,通過對乾隆時代的解構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國失落的秘密。
作者簡介
張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遼寧。東北財經(jīng)大學經(jīng)濟學學士,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曾先后就職于某大型金融機構及某大學。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曾國藩的正面與側(cè)面》等。即將出版作品有《坐天下很累》及《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信箱:zhj1368@163.com微博:http://weibo.com/zhjwb
書籍目錄
第一章?帝國遺產(chǎn)的繼承人
一?被八字決定的歷史
二?毫無心理準備的接班
三?轉(zhuǎn)變帝國的航向
第二章?盛世的保障——集權
一?政治改革的犧牲品
二?馭臣之術
第三章?統(tǒng)治風格劇變——孝賢皇后之殤
一?長恨歌
二?乾隆十三年的風暴
第四章?權臣的結局
一?張廷玉的過人之處
二?被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間
第五章?盛世之巔
一?“以民為本”
二?“盛世”的武功
三?“盛世”的四個支點
第六章?文字獄——盛世須用重典
一?打擊“越級上訪”
二?儒家治國理想的破滅
三?消滅記憶
四?大清的“精神文明建設”
五?由馴身到馴心
第七章?盛世的崩坍
一?尹壯圖的奏折
二?大規(guī)模動蕩的前奏
三?帝王私欲
四?和珅與議罪銀
五?腐敗集團化
六?君臣賭局
七?中國人的“盛世夢”
第八章?鴉片戰(zhàn)爭的種子
一?世界留給中國的最后一個機會
二?英國人眼中的“康乾盛世”
三?帝國的遺傳基因
第九章?烈日余暉
一?權力平穩(wěn)交接
二?“千古第一全人”
三?太上皇
尾?聲?萬劫不復的沉淪
跋:乾隆皇帝的外表、性格及傳說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經(jīng)過九個月的行駛,英國使團終于抵達了中國海面。 乾隆盛世是中國史上的登峰造極,一直為后世所艷稱。為了向遠人展示帝國的富庶繁榮,皇帝更是精心準備,一擲千金。那么,這樣一個空前絕后的傳統(tǒng)盛世,在英國人眼中是什么樣子呢? 英國人首先注意到的是這個東方大國的人口眾多和市井生活的繁榮。從馬可?波羅時代起,這一點就一直為歐洲人所驚嘆。關于中國的人口,長期以來在歐洲是一個謎。馬可?波羅說,汗八里城(元代蒙古人對大都的稱呼,即今北京市)的“人數(shù)之多……是世人想不到的”。(《馬可?波羅游記》)這已經(jīng)讓歐洲人產(chǎn)生懷疑,明清時傳教士的說話更令人難以相信:全人類人口的三分之一會集中在一個國家之內(nèi),而這個國家的面積雖然廣大,也不過是整個陸地面積的十二分之一。不過英國人的訪問為歐洲得出了定論:“人們給予這個國家人口數(shù)量的上限不僅是可能的,甚至是真實的?!保ㄋ巩敄|《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人口眾多的最有力證明是自然資源的稀缺。英國人剛剛抵達中國就感覺到了這一點。 1793年7月初,英國艦隊抵達第一片中國領土舟山群島。由于遇到落潮,“克拉倫斯”號只得在一個叫六橫島的小島邊拋錨稍停。英國人想“利用等候潮水的時間上岸對中國領土進行第一次的觀光”,于是他們爬上了六橫島。爬過海邊陡峭的石壁后,他們在山下發(fā)現(xiàn)了一塊人工填海填出來的小平原。很顯然,為了造出這塊小平原,本地的居民們沒少費力氣?!盀榱朔乐购K臎_洗,前面筑了一條三十呎高的土堤。但這塊平原的面積并不大,我們懷疑花費這樣大的力氣搞出這么小的一塊土地來是否合算。平原上種的是稻米,耕作得很精細。”(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這就是展現(xiàn)在英國人面前的典型中國國情:土地稀缺,人口密布。這有點出乎英國人的預料。在他們的印象中,中國固然人口眾多,但同時疆土也極其遼闊。他們完全沒有預料到這個東方大國的人口壓力已經(jīng)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 隨著后面行程對中國的深入,他們越來越體會到土地對中國人的珍貴: 中國的全部土地,只有極少數(shù)例外,主要是種植人吃的糧食。中國沒有大的牧場,也沒有專為種植牲口吃的燕麥、豆類和蕪菁等等。除了皇帝的御花園外,全國很少公園和其他公共娛樂游玩地帶。中國交通主要依靠水路,公路既少又窄。全國沒有公地。大地主們也不肯劃出大塊土地來不事生產(chǎn)而改作娛樂或者運動的場所。所有耕地從不休耕。(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確實,傳統(tǒng)中國似乎從來沒有“公園”和“休耕”的概念。土地在我們眼中,唯一的使命就是生產(chǎn)糧食,養(yǎng)活更多的人口。 歷史學家們認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實際的人口數(shù)比政府統(tǒng)計的還要多。乾隆晚年中國人均耕地的樂觀估計是3.5畝,而同時期的英國,人均占有耕地10畝,是中國的3倍。此外,當時英國還有800萬英畝荒地,也就是說,全英國每人尚能擁有1英畝(合6畝左右)的土地儲備。整個歐洲情況與英國相似,“歐洲是一個遍布草原、休耕地和森林的地區(qū),它從來不缺少可耕地”。(謝和耐《中國社會史》)了解了這個事實,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英國人對中國的耕地緊張狀況如此驚訝了。
編輯推薦
《饑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在世界視野下對乾隆時代進行了全面的考察,分析近代以來中國落后的根源。與當時西方主張民主、自由與人權的革命、改革相比,乾隆時代不過是一個只有生存權而無發(fā)展權的盛世。乾隆放棄了中國最后一次主動融入世界的機會,直接帶來了近代以來中國的屈辱。他欠下的債我們今天還在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