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親

出版時間:2011-5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龔愛民  頁數(shù):297  字數(shù):300000  

內(nèi)容概要

龔愛民,湖南省作協(xié)會員?!秾びH》為作者創(chuàng)作的一部蕩氣回腸的長篇小說,被稱為“一部由犧牲、淚水與尋找編織的紅色家史;一部由草根百姓詮釋家國意義的生命傳奇?!?。
《尋親》講述在漫長的尋親過程中,一個家族的紅色家史被一頁頁翻開,一個家族的悲歡離合被一幕幕上演,一個民族的人性之光和一個國家的民族之魂被一抹抹重現(xiàn)。那些感動的人,那些感動的事,都在我們一次次悲愴的淚水里,浮現(xiàn)出家仇國恨、鐵血民魂、生死親情。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大愛大恨。故事中的奶奶是位富有文學魅力的母性形象,因為她的堅強和堅韌,因為她對兒女們杜鵑啼血般地呼喚,就連她的狹隘、自私和短視也變得可以理解。愛和牽掛是這位母親終生的行為理由。

作者簡介

龔愛民,湖南張家界人,土家族,中共黨員,現(xiàn)供職于《張家界日報》社,湖南省作協(xié)會員。先后在全國各大報刊發(fā)表小說、紀實文學作品40余部?!秾びH》為作者創(chuàng)作的一部蕩氣回腸的長篇小說,被稱為“一部由犧牲、淚水與尋找編織的紅色家史;一部由草根百姓詮釋家國意義的生命傳奇?!庇珊先嗣癯霭嫔?011年5月出版。欲閱讀小說完整版,請到書店購買單行本。

書籍目錄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章節(jié)摘錄

  張師長說,何樹林,我知道你是個敢扣敢拼又不怕死的種,可我要你能活著出去,就是我當師長的死了,你也要給我活著,你要把電臺隊完完整整地交到軍團指揮部?! 『螛淞诌@樣向戰(zhàn)士們交代任務:全連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十個人,每個小組保護一個電臺兵,要是人全都死光了,最后一個一定是報務員。  敵我雙方交戰(zhàn),當一方陷入重圍之時,最慣常的手段,就是留下一支精干強悍的隊伍打后衛(wèi),牽掣敵人,掩護主力突圍。這就如同人狼大戰(zhàn),勢單力薄的人逃走時,往狼群中丟下的一只羊,而這只羊能不能活著逃出去,就要看它自己的運氣與造化了。一般情況下,做后衛(wèi),打佯動,極有可能是彈盡糧絕、全軍覆滅的結果。中央紅軍湘江之戰(zhàn)時,打后衛(wèi)的紅五軍的三十四師、紅三軍的十八團,都沒逃脫這樣的命運?,F(xiàn)在,紅十八師若不重蹈他們的覆轍,殺開一條血路,從幾十倍于我方的敵人的重重包圍、前堵后截中,帶著一部分力量突圍出去,追趕上主力部隊,那一定是奇跡了。  紅十八師的這次突圍,說起來真是一次殺機四伏,兒度陷入絕境又幾度絕處逢生的經(jīng)歷。途中,他們與敵人打了無數(shù)次你死我活、昏天黑地的遭遇戰(zhàn),雙方陣亡的人,可以說是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兩個月后,他們趟著一條血腥之路,奔走劍貴州的江口才得以與主力部隊會合,而這時三千人的隊伍只剩下七百人了?! 『螛淞致暑I他的手槍連多次在絕境中突出奇招,施展神威,為整個十八師的突圍立下了汗馬功勞。最驚心動魄的兩次讓后來回想這段歷史的人充滿敬畏和慨嘆?! ∫淮问羌t十八師來到湖北來鳳縣一個叫卯洞的地方,止要越過一個小山凹時,遭遇了敵人的埋伏。一場猝不及防的交火過后,打前鋒的兩個營的人全部犧牲。張正坤這時接到偵察員報告,敵人已在周圍幾個方向重兵設下埋伏,兵力大約是四個師,而在前面設堵的敵人只有一個團。張正坤知道,這時如果退回去,傷亡會更加慘重,唯一的出路就是搶占前面的山頭,打開一個缺口,才能跳出敵人的包圍圈。卯洞過去幾公里便是一大片原始森林,到了那里,敵人就奈何不了他們了。張正坤卜令五個連五百多人發(fā)起沖鋒,誓死也要沖開前面的關卡。不成想敵人一個反沖鋒,五個連被打得稀里嘩啦,退下來的不到三百人。敵人占領崖頂,居高臨下,硬攻不行,仰攻又無法奏效,在此多待一分鐘,就會多些傷亡,而如果沖不出前面的崖口開塹,十八師將會全軍覆沒。  何樹林一直在張正坤身邊,他的手槍連除了保護電臺隊,還有保衛(wèi)師首長的任務。他向張師長建議,最好是打爛前面敵人的指揮系統(tǒng),部隊再從正面實施強攻,到時就可沖出去。然而要敲掉敵人的指揮部,人多不行,容易暴露目標。何樹林自告奮勇,挑選了一個班的精悍士兵,改裝成挖草藥的山民,從右邊懸崖縫隙間悄悄攀越到崖頂,繞至敵后。敵人的注意力正集中在正面的火力上,兩個拿著望遠鏡的敵指揮官正指手畫腳組織阻擊與沖鋒,萬萬沒想到何樹林的一個班已到了他們身后,打的就是他們幾個指揮官?! 『螛淞质殖蛛p槍,一槍一個,兩個敵指揮官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像樹樁一樣倒下去了。何樹林一揮手,一個班的戰(zhàn)士連迮放槍,敵指揮部的人來不及隱蔽的,全部死于非命。戰(zhàn)士們沖鋒過去,似神兵從天而降,敵人亂了陣腳,以為中了紅軍的反包圍,急忙調(diào)轉槍頭還擊。趁敵人陷入混亂狀態(tài),正面不失時機地強沖鋒,不到半小時便拿下了山凹口?! ∵@條生命通道終于打通了。部隊脫離堆滿尸骨流滿血水的溝谷,一清點人數(shù),折損了六百多人,來不及掩埋死去的戰(zhàn)友,也來不及休息片刻,部隊急匆匆地又向著生死未卜的前方開進?! ×硪淮问窃诤毕特S越過唐巖河后不久,部隊又遭到了敵人的埋伏。張正坤師長處變不驚,一邊讓部隊與占領高處的敵人繼續(xù)戰(zhàn)斗,一邊指揮師部機關和手槍連從敵人的包圍圈中撤退出來。他們向北一口氣奔了五六里,走在最前面的是張師長、何樹林和兩個抱著電臺的戰(zhàn)士,當幾個人爬上一個叫長嶺岡的山梁時,何樹林突然發(fā)現(xiàn)前面三十來米的地方有敵人的碉堡。他來不急朝后面的戰(zhàn)士招呼一聲,差不多一個排的敵人就從碉堡中沖了出來。那個排長模樣的敵軍官大聲喊叫道,他們沒子彈了,抓活的!敵兵們一聽,一窩蜂地撲過來。雙方來不及多想,立刻就展開一場短兵相接的肉搏戰(zhàn)。  何樹林在這情急之下,左右開弓,接連打倒幾個敵兵,然后伸出兩手,把張師長和兩個電臺兵一推,讓他們順著兩三百米的紅沙泥山梁滑下去。恰巧那天下了點雨,紅沙泥山坡又陡又滑,他們一口氣就滑到了坡底?! 『螛淞肿约耗?,則就地仰面朝天一倒,堵住追趕的敵人。敵兵發(fā)現(xiàn)這個對手很不好對付,立刻就圍上來四五個人,何樹林手里握著一根三米來長的檀木棒,他突然來了個三百六一卜度的掃堂棍,三四個敵人慘叫著栽倒。那是根剛干過漿的檀木,堅硬無比,又加上何樹林下手又準又狠,三四個敵人的踝骨全被掃斷。后面的敵人沒回過神來,怎么一眨眼的工夫三四人就全栽倒了,接著又有兩三個敵人圍過來,想不到又遭到同樣的打擊。山梁上慘叫聲不絕于耳。等到后面的敵人完全醒過神要開槍時,何樹林已經(jīng)撿起了他們的槍。何樹林的槍一響,敵人眼見著一個個倒下,在后面的人不敢再戰(zhàn),紛紛逃回去?! ∵@時手槍連和迂回過來的一個營的人已沖上山梁,迅速奪占了碉堡,消滅了敵人這一排,俘敵二十多人,繳槍三十余支。

媒體關注與評論

  故事中的奶奶是位富有文學魅力的母性形象,因為她的堅強和堅韌.因為她對兒女們杜鵑啼血般地呼喚,就連她的狹隘、自私和短視也變得可以理解。愛和牽掛是這位母親終生的行為理由?! ?-作家王躍文  在漫長的尋親過程中,一個家族的紅色家史被一頁頁翻開,一個家族的悲歡離合被一幕幕上演,一個民族的人性之光和一個國家的民族之魂被一抹抹重現(xiàn)。那些感動的人,那些感動的事,都在我們一次次悲愴的淚水里,浮現(xiàn)出家仇國十艮、鐵血民魂、生死親情.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大愛大恨?! ?-作家彭學明  這是一本極讓我感動的書!作者是一位出色的精神向導,引領著我們,在艱難而繾綣的“尋親”中,尋找的是那一段歷史的隱秘章節(jié),是逝去歲月的裊裊回聲,是人性深處最為絢麗的精神層面.是對所有活著的人的感動與啟迪?! ?-作家聶磊森  就文學性而言,小說中最具審美震撼力的是那種跨越時空的跳躍結構,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對侯家70年尋找與回歸的講述,以及對奶奶殷成福的描述。她是紅色文學史上至今不可多見的一個人物形象。  --作家鐘鐵人  傳奇感人的故事,大悲大喜的命運,執(zhí)著不渝的尋找.喚起我們對這個紅軍家族和一方紅色土地的敬重。  --作家巴陵  奶奶是這本書的靈魂人物.其形象具有突破性和顛覆意義。一個私心很重、無知短見的農(nóng)婦,卻詮釋了戰(zhàn)爭的真正涵義。人物形成一個意義鏈.部隊最高首長賀龍是起點.奶奶是終點,通過中間無數(shù)的傳奇人物,小說最終讓人性的光輝首尾相接,境界相通。奶奶的象征意義在于,她是一顆扣子,或者一個繩結.她把人性、人權、民生、人本主義統(tǒng)統(tǒng)裝在一個筐里,而這個筐是由人的生存理由和對人的大愛編織而成?! ≡谶@里,普通人其實都是真英雄。一個家庭的傳奇折射出整個家國民族的精神磨難?! ?-評論家卓今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尋親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一個家族的紅色歷史、一個紅軍家庭的和一方土地悲歡離合的故事,從1934年紅二、六軍團轉戰(zhàn)并長征開始,70多年的傳奇經(jīng)歷……是這些詞句吸引了我買下并一口氣讀完本書。但讀后卻有些與著名作家點評、介紹不同的觀感。
    在十大開國元帥中,我最敬重的是在文革中被直接“迫害”致死的兩位——彭德懷、賀龍。其他的幾位或者不是死在文革中,或者不是被“迫害”致死——羅榮桓死在文革前;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活到了文革后;朱德雖然死在文革中,但屬于善終;陳毅死在文革尚未結束的1972年,但他看到了林彪的滅亡,他在文革受到過沖擊,但還算不上“受迫害”,其死因也與受迫害沒有直接關系;林彪死在溫都爾汗,是他自取滅亡。只有彭德懷、賀龍兩位元帥,是在文革中因受迫害而直接死去的。恰巧,兩位都是我父親當年所在部隊的首長,都是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經(jīng)常聽父親不經(jīng)意間談到他們的故事。但凡有關于他們兩人的作品,我基本上都會毫不猶豫地購買。
    本書描寫紅二方面軍中的一個普通紅軍家庭,全家9口人,在長輩“爺爺”和“奶奶”的帶領下全部參加了長征,最大的“爺爺”當時大概40、50歲,最小的“幺叔”伢子不過7、8歲,此后故事展開一幅長達70多年的畫卷,從1934年11月一直到2005年的“尋親”結束。記得前幾年我讀到過一個類似的真實故事,也是一家9口人全部參加了長征,好像也是二方面軍的,最大的“爺爺”當時就已經(jīng)超過50多歲了,最小的孩子也只有7、8歲,在長征路上就犧牲了好幾個……
    我本以為找到了那個故事的文學本,會寫得更加感人至深。但是,沒有。本書最精彩的部分在長征之后就結束了,從參加紅軍到長征,爬雪山、過草地、槍林彈雨、九死一生,無不蕩氣回腸、可歌可泣、感人至深,我讀的時候甚至留下了眼淚。但在長征結束之后,所有的描寫,從文學上講,都黯然失色,在情節(jié)上甚至斧鑿痕跡明顯。作為標題的“尋親”故事也不那么動人,其宣揚的“血緣親情”也不被讀者看重,甚至質疑——到底是家族革命史還是宗族血緣史?
    顯然,前者能夠穿透歷史的煙塵,感動無數(shù)后人。而后者呢?如果沒有大的動蕩的時代背景,注定是蒼白無力的。這個故事有大的時代背景,但仍然不成功,為什么?我以為,在本書的后半段,作者抽取了“為理想獻身、為窮人翻身得解放而犧牲”的英雄主義、理想主義、浪漫主義的內(nèi)涵,只剩下血緣、親情,那在前半部分蕩氣回腸的、感人至深的文學力量,自然就突然消失不見了。這一點兒都不奇怪。我不同意書后附的數(shù)個著名作家的高度評價(不知是真是假,現(xiàn)在此類作假示例也不少),不覺得書中的“奶奶”是本書的靈魂人物,雖然“奶奶”活的時間最長,經(jīng)歷了所有的故事。我反而覺得剛剛過了草地就犧牲,從而在本書的后半部分無法出場的“爺爺”形象特別豐滿。
    總體來說,與同樣的題材相比,這本書顯然不如《白鹿原》和《最后一個匈奴》出色。
    但我對作者的“跨越時空”的跳躍式結構表示欣賞,否則無法在區(qū)區(qū)30萬字的篇幅里完成四代人、70年的故事講述。
    更遺憾的是,我所敬重的賀龍元帥,是故事的起點,但在后面,卻不見其形象了,顯然,任何理由都是牽強的。
    不過,作者的文字功底還算深厚,講故事的能力也算強,又是張家界(大庸)——屬于紅二方面軍湘鄂西根據(jù)地——的人氏,自然對那篇土地充滿情感,具備了寫好書的基本條件。希望他能寫出更好的故事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