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湖南人民 作者:沈忱 頁數:317
Tag標簽:無
前言
三國——永恒的魅力聶雙武說到三國,從三歲孩童到耄耋長者,恐怕誰都能說出幾個人物和故事來:桃園結義、三英戰(zhàn)呂布、煮酒論英雄、火燒赤壁、過五關斬六將、空城計、六出祁山、七擒孟獲……人們甚至把對三國的了解程度當做歷史知識多寡的衡量標準。于是,三國時代成了人們向往的時代,三國英雄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你做曹操,我就做劉備;你當司馬懿,我就當諸葛亮;你是夏侯淵,我就是黃忠,專和你作對。唯有如此,才顯出我的本事、我的風格、我心中的向往。三國,如此的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不外乎兩大原因:一是三國時代濃縮了歷史的精華,三國的時間不長(若從黃巾軍起義算起,也不足百年),卻蘊涵豐厚。三國是聚寶盆,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且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三國是英雄輩出的時代,群雄逐鹿,叱咤風云,縱橫捭闔,斗智斗勇。在經歷了400多年的漢朝盛世之后天下大亂,那些被禁錮已久的英雄好漢們呼嘯而出,在三國的舞臺上盡情地揮灑自己的熱血和才情,演繹出了一幕幕驚心動魄、驚世駭俗的悲喜劇,給后世留下了一筆巨大而寶貴的歷史遺產。二是唐朝以來眾多的“說家”和“書家”對三國歷史的不斷挖掘和傳播。陳壽著《三國志》和裴松之注《三國志》時,引用了不少雜書的材料,揭了不少三國英雄的“隱私”,于是三國便成為民間傳說與文人演義的極佳話題。唐朝已有說三國故事的,宋代“說話”(講故事)的風氣更為發(fā)達,北宋后期的“說三分”(即講三國)已成為一種???。南宋時期,北方的院本,南方的平話,都有許多關于三國的故事。到元末明初羅貫中撰成《三國演義》,終將三國故事系統(tǒng)化,成為影響十分深遠的三國名著。自此,三國故事便婦孺皆知。三國故事,是很好的歷史啟蒙教材,讀三國故事,往往令人熱血沸騰、快樂無比。然而,眾多的三國讀物都是以《三國演義》作為藍本提煉而成的,而《三國演義》是小說家之言,其中有很多虛構和不真實的成分。眾多的英雄人物、許多的歷史事件都被修飾和潤色,變得真真假假、虛實難辨。市場上更是有許多“戲說三國”的圖書,依照作者自身的想象和推理推動三國歷史的發(fā)展,生造出眾多的謬誤和虛假?;诖?,沈忱的《三國,不能戲說的歷史?諸侯》和《三國,不能戲說的歷史?英雄》二書專注于挖掘歷史細節(jié),一改“戲說三國”的趣味,轉而謀求還原歷史人物真實、歷史事件真相的做法,另辟蹊徑,獨樹一幟,令人欽佩。沈忱被稱作“三國書庫”,潛心研習三國、水滸20多年,是三國歷史方面的專家級人物,本次出版的《三國,不能戲說的歷史?諸侯》和《三國,不能戲說的歷史?英雄》二書是其傾力之作。其中《三國,不能戲說的歷史?諸侯》一書考察了包括劉備、曹操、孫權在內的20余路諸侯,詳細分析了各路諸侯的生存環(huán)境、致命缺陷、成敗原因、功過是非;《三國,不能戲說的歷史?英雄》一書列舉了36位三國人物,深入探討了每位人物的性格缺陷、自身素質、奮斗歷程和成敗得失。二書均依據正史記載,旁征博引,力求真實準確。二書的文筆輕松活潑,所議所論均有所據,對讀者頗有啟發(fā)和借鑒。讀三國,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因為三國發(fā)生了太多激動人心的故事,有著不可替代的永恒魅力。如果在展開自己豐富想象的同時,能夠讀到三國人物真實的一面,領略到三國歷史的真實,那便是最快樂不過的了。因為只有這樣,你才算是真正的“三國迷”、真正的“三國通”。2010年5月于長沙
內容概要
《三國,不能戲說的歷史英雄》列舉了36位三國人物,深入探討了每位人物的性格缺陷、自身素質、奮斗歷程和成敗得失?! 度龂?,不能戲說的歷史英雄》依據正史記載,旁征博引,力求真實準確。二書的文筆輕松活潑,所議所論均有所據,對讀者頗有啟發(fā)和借鑒。
作者簡介
沈忱,1967年10月生,受父親沈家仁影響,1983年開始在全國各大報刊、雜志發(fā)表歷史、古典文學文章,曾開設“三國趣談”專欄,演習三國、水滸已有二十余年,著有《煮酒品三國》。
書籍目錄
序言:三國——永恒的魅力諸葛亮——熱議背后辨真?zhèn)蝿洹媒浗畧鲎居帽M詩——直言進諫卒于家黃權——三易舊主不失節(jié)孟達——恃才好術屢反復郁正——顛沛守義不違節(jié)劉封——易世之后難制御張裔——機敏聰慧氣量狹廖化——老驥伏櫪作先鋒孫夫人——深陷迷霧難辨清郭嘉——算無遺策輕行檢劉曄——明智尚計輕德行程昱——急流勇退而善終茍攸——漢魏兩朝之完人崔琰——智不存身世嘆息毛玠——剛直固執(zhí)遭免官董昭——識時務者為俊杰高柔——處法公允以壽終于禁——毅重著稱晚受辱曹皇后——逼宮一怒為漢獻田疇——堅守大節(jié)辭封賞孫權——立威之戰(zhàn)顯威名孫堅——匿璽背約難為據周瑜——天縱英才美周郎黃蓋——管理一方受愛戴張絨——三大功勞修德政張昭——顧命輔政歷興衰諸葛瑾——東吳政壇不倒翁劉表——出讓荊州是與非龐德公——琴書自娛隱田間張松——思得明君身喪命秦旦——千里單騎回故鄉(xiāng)沮授——算無遺策多權略麴義——悍將謀反終殞命陳登——名重天下民敬愛陳宮——自負才智尚孝義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三顧茅廬“三顧茅廬”的故事可說是后世談論諸葛亮的第一個話題了。關于這個話題,在歷史上有兩組不同的記載。首先是西晉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該傳中出現了兩個證明劉備“三顧茅廬”的地方: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笔唬骸按巳丝删鸵?,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庇墒窍戎魉煸劻?,凡三往,乃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兩者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出現的時間相距甚遠。第一個的時間大概是在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而后者則是在蜀后主建興五年(公元227年),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后者的出處是諸葛亮給后主劉禪的《出師表》中。以上是“三顧茅廬”的兩個最早的歷史記載。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記載,同樣出自西晉,作者是比陳壽晚了近60年的常璩,其作品的名字叫《華陽國志》。在該書《劉先主志》中也有相關的記載:潁川徐[庶]元直,致瑯琊諸葛亮曰:“孔明,臥龍也。將軍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毕戎魉煸炝?。凡三往。從《華陽國志》的記載看,很明顯是按陳壽的《諸葛亮傳》加以修改的,大體的內容與陳壽沒有絲毫的差別。以上的這兩種史料說的都是“三顧茅廬”的故事,但是在三國時期還有一個截然不同的版本:登門自薦。這個故事的作者叫做魚豢,是三國末期曹魏集團的郎中,其作品的名稱叫做《魏略》,可惜后來該書失傳,南北朝裴松之在為《三國志》做注的時候還引用過著作中的部分內容。先將這個登門自薦的說法摘錄如下:劉備屯于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備性好結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耳毛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耳毛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亮遂言曰:“將軍度劉鎮(zhèn)南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绷劣衷唬骸皩④娮远群稳缫??”備曰:“亦不如?!痹唬骸敖窠圆患?,而將軍之眾不過數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fā)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zhèn)南,令國中凡有游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眰鋸钠溆?,故眾遂強。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裴松之還特別加上了一句:“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九州春秋》是西晉司馬彪的作品,此人卒于公元306年,與魚豢、陳壽大致處于同一個歷史時期,裴松之雖然看到了司馬彪關于登門自薦的記載,但是并沒有專門把具體的內容注入,隨著該書的失傳,也就’看不到司馬彪的記載到底說了些什么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到底哪一個是正確的呢?最早提出自己看法的是裴松之。他在《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了魚豢的《魏略》之后,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臣松之以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則非亮先詣備,明矣。雖聞見異辭,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為可怪。從裴松之的觀點來看,顯然他是不認同魚豢的記載的。近些年來,關于三顧茅廬和毛遂自薦的爭論又重新被熱議起來。而且就這個問題爭論的相關范圍越來越廣,說法也越來越多樣化。針對這些爭論,筆者想談談自己的看法。首先,三顧茅廬的說法不但從上面列舉的記載中可以找到依據,而且作者陳壽的個人經歷也決定了他比魚豢更有權威性,這是三顧茅廬說的最大優(yōu)勢。陳壽(233-297年),字承祚,巴西安漢人,師從蜀漢大儒譙周。陳壽在蜀漢政權曾經擔任過衛(wèi)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入晉以后,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從他的生平來說,他對蜀漢人物的了解顯然要比魚豢、司馬彪要熟悉得多。因此,在同樣的幾率下,關于蜀漢人物的記載上,陳壽的作品的可信度自然也要比魚豢、司馬彪高的多。同樣的道理,有一些登門自薦的說法中拿魚豢要否定陳壽的記載是沒有依據的。其次,三顧茅廬的說法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可以找到一個最關鍵的佐證:諸葛亮的《出師表》。有人認為《出師表》中的說法是諸葛亮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而編造出來的。這種說法就很有問題了。首先,編故事要看在什么時間、什么場合?!冻鰩煴怼肥侵T葛亮上奏給后主劉禪的一份官方文件,上奏的時間距離“三顧茅廬”也就20年,諸葛亮上《出師表》的時候,雖然劉備已死,但很多同劉備、諸葛亮一起從荊州到益州的大臣都在,這個瞎話編出來是自取其辱,這與諸葛亮的性格特點明顯是不符的。登門自薦的說法大都不被后人采信,最大的原因就出在這里。第三,采信登門自薦說法的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諸葛亮不可能等著劉備來三顧。這個觀點沒有多大的說服力。持這種觀點的主要意見有兩個,一是認為諸葛亮是一定要出山的,二是諸葛亮出山就一定要找劉備的。筆者認為諸葛亮這兩個理由并不能完全成立。首先,如果諸葛亮想出山,他也可以去找劉表,他和劉表原本就沾親帶故的;也可以去找孫權,哥哥在江東也很受重用。之所以這二者諸葛亮沒有去找,是因為他們的性格特點和理念與諸葛亮有很大的差異。諸葛亮看不上劉表,因為劉表只知道閉關自守,不符合諸葛亮的政治理想;諸葛亮不選擇孫權,是因為孫權“能賢亮而不能盡亮”,說明了諸葛亮要的是完全而徹底的發(fā)揮,在孫權手下做不到這點,此外,孫權的政治理念也不符合諸葛亮的理想。所以諸葛亮選擇了繼續(xù)隱居。因此,諸葛亮出山是有很多先決條件的,如果這些條件不能滿足諸葛亮,很有可能諸葛亮就會在隆中隱居一輩子了。其次,諸葛亮也不見得一定就要去找劉備。雖然劉備的聲望很高,袁紹、劉表甚至曹操對他都十分敬重,但是劉備的政治聲譽卻是很差的。這個可以從史料的記載中找到很多的例證。而且劉備在荊州數年時間,諸葛亮可以選擇在任何的時間去找劉備,但為什么一定要等到劉備在荊州寄寓的最后一年才去找他呢?或許正是因為諸葛亮對劉備的性格特點和政治理念不是完全的了解,才導致了他高臥隆中,直到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才得以徹底了解劉備,認定劉備是自己可以終生為之奮斗的明君,這才答應跟隨劉備的。第四,認為諸葛亮不會那么大的架子要劉備三顧也是登門自薦說的另外一個觀點。這個觀點其實忽略了一個最簡單的假設:如果諸葛亮前兩次真的不在呢?這種觀點似乎有點搞錯方向了。而且這種觀點似乎是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因為小說中把三顧茅廬安排在了兩年的時間間隔里,但在歷史中并沒有這樣的記載。第五,認為登門自薦與三顧茅廬都是歷史真實的說法,也是經不起推敲的。這種觀點是建立在同時承認《魏略》及《三國志?諸葛亮傳》基礎上的,而恰恰是這兩種記載的并存就確定了這種觀點的錯誤。因為按照《魏略》的說法,諸葛亮登門自薦,劉備是發(fā)現了諸葛亮的才能的?!段郝浴分姓f:“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彪m然不能證明劉備經過這次談話就已經把諸葛亮留在了自己的身邊,但也能夠證明劉備對諸葛亮表現出了強烈的招納意識。那么就不可能出現《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徐庶推薦諸葛亮時候說的“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之類的話了,因為諸葛亮已經是“屈致”了。另外,如果知道劉備的意圖,也就不可能要等劉備三顧了,否則就真的成了擺架子了。筆者認為:無論這三種觀點中的任何一點屬于歷史的真實,都對諸葛亮的歷史地位沒有絲毫的影響。之所以產生這么多種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反映的是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真相的一種探索精神。較之目前社會風氣的一種浮躁,這種探索精神是非常值得提倡的。P2-6
后記
研究三國,是我少年時期的一個夢想。為了實現這個夢想,自從20世紀80年代發(fā)表第一篇“豆腐塊”至今,已經快30年了。同時也是我這幾十年來遇到的一個最大的挑戰(zhàn)。既非科班出身,缺乏名師指點,又要忙于生計而四處奔波,因此也只能斷斷續(xù)續(xù),無法集中精力和時間,心中不免有些遺憾。不過,路是自己選擇的,既然已經步履蹣跚地走了這么多年,就更沒理由停下來。因此,哪怕是在最困頓的時刻,我也不會忘記拿起三國的書籍和資料來看看、想想,一旦進入了三國的世界里,仿佛一切都變得不重要了。《三國,不能戲說的歷史?英雄》的寫作始于2006年。當時正值三國熱的再度興起,面對著市場上眾多的大話、戲說三國的書籍,我不禁在想:能否將自己多年來對三國人物的一些看法和心得變成文字,來和其他的三國愛好者一起進行交流和溝通,以增強自己的三國研究水平呢?在夫人張麗平的支持下,我開始了該書的寫作工作。直到今年年初才寫完了初稿。要說感謝,首先要感謝我的夫人張麗平。她對我的支持和幫助讓我能夠專心進行寫作工作,不必為照顧我的兩個孩子和家務事而分心。其次,感謝這么多年來對我的寫作進行過幫助的好友們。在該書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得到了各大網站、論壇的很多朋友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天涯社區(qū)煮酒論史的毒酷求敗、劍眉枉凝以及新浪三國論壇的三國統(tǒng)一促進會、秦風、陳瓷、燕京曉林等好友,都對初稿提供了寶貴的意見,在此,對他們的協助表示衷心的感謝。這里還要特別感謝郭一棟先生。如果沒有他的寬容,這幾年來我根本沒有時間利用工余進行資料的閱讀和寫作。承蒙湖南人民出版社垂青,將拙作結集出版,不勝感激。同時感謝聶雙武先生百忙之中為本書作序。限于水平,本書論述難免有錯,請學者、讀者指正。沈忱2010—5—9于廣東江門
編輯推薦
《三國,不能戲說的歷史英雄》專注于挖掘歷史細節(jié),一改“戲說三國”的趣味,轉而謀求還原歷史人物真實、歷史事件真相的做法,另辟蹊徑,獨樹一幟。深入探討了30多位三國人物的性格缺陷、自身素質、奮斗歷程和成敗得失。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