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8 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作者:徐崇德 頁數(shù):192
Tag標簽:無
前言
如何發(fā)揮紀實攝影的社會功能,這看似是一個理論性的問題,而實際上是一個現(xiàn)實性的問題,從理論到行動,如何踐行,徐崇德的《石階路上的青島》就是一個最好的回答。眾所周知,新聞攝影是用鏡頭語言反映新聞事實,其作用在于宣傳報道,時效性強。而紀實攝影則偏重于社會生活的圖像記錄,不受時間限制。紀實攝影的題材涉及到人類社會及其生活環(huán)境的各個方面。從選題方面來看,有些攝影家則以人文關懷的情結和態(tài)度,關注社會邊緣人群,拍攝平民百姓的世俗生活。而徐崇德則以歷史的意識和歷史的眼光看待青島老城區(qū),把鏡頭對準了即將消逝的老石階路,鍥而不舍,拍攝時間‘長達十年之久,攝取了近萬幅圖片,可謂是十年磨一劍。拆遷,再建,是城市發(fā)展不可避免的一種選擇。隨著城市發(fā)展步伐的加快,青島的石階路也面臨著拆遷、改建的尷尬處境。作為一名攝影記者,徐崇德能在十年之前就認識到石階路存在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用獨特的視角關注著青島石階路的不斷變化,用個性的視覺語言記錄下發(fā)生在石階路上的人和事,并從中挖掘出與石階路相關的文化名人和歷史事件,編輯出版了這本《石階路上的青島》,這種刻苦鉆研、嚴謹治學的精神是十分可貴的。從這方面看,徐崇德不僅是一位優(yōu)秀的攝影記者。也是一位有社會責任心的紀實攝影家。無論是新聞攝影記者,還是紀實攝影家,關注社會,關注民生,責任心是第一位的。其責任就是把即將消失的瞬間變?yōu)樗查g的永恒,留給歷史,告訴未來。
內容概要
用原生態(tài)的拍攝方法,為青島老百性留下一份真實的影像資料,用最素樸的視覺語言,為青島這座城市留下一份城市的建筑檔案?! 《嗌賯€名人,多少個記憶,多少個故事,多少個傳說,都與石階路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一代文人的風雅,一座城市的風光,一個時代的印記,已然嵌進了這些石階路的層層縫隙。
作者簡介
徐崇德,畢業(yè)于湘潭師范學院攝影專業(yè),進修于復旦大學新聞系研究生班,現(xiàn)任青島日報報業(yè)集團《青島早報》攝影記者,系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員,2006年獲中國地市報百佳攝影記者稱號。
從事攝影工作幾十年來,先后有若干幅攝影作品發(fā)表于《中國攝影報》《人民攝影》《大眾攝影》等專業(yè)報刊上,多次在國內外重大攝影比賽中獲獎,并出版有《節(jié)日青島》攝影作品集近幾年來,多從事攝影理論研究,先后在《中國攝影報》《人民攝影》《大眾攝影》《攝影世界》《攝影之友》《中國記者》《新聞實踐》《新聞記者》《新聞與寫作》《青年記者》等專業(yè)報刊上發(fā)表了30多萬字的攝影理論文章,其代表作有《時代呼喚攝影記者要“圖文并能”》《新聞攝影與美學》《淺析“荷賽”的評價標準》《從災難中解讀“荷賽”》《淺談旅游攝影的文化內涵》等。
書籍目錄
漫話青島石階路信號山支路石階路江蘇路32號至觀象二路石階路萊蕪二路13號至登州路8號石階路臨邑路10號至熱河路69號石階路青島海底世界至金口一路石階路江蘇路26號至觀象二路6號石階路觀海一路1號丁至觀海山公園石階路棲霞路8號至福山路22號丙石階路萊陽路9號乙至金口一路石階路市場三路72號至滄口路41號石階路萊陽路23號至萊陽支路石階路棲霞路20號甲至福山路7號石階路觀海一路23號甲至觀海二路47號石階路萊州路至陵縣路石階路市場三路84號至滄口路51號乙石階路無棣緯二路石階路平原路12號丙至觀海一路3號石階路承德路石階路蘇州路23號至江蘇路59號石階路登州路至興安路石階路華山路石階路黃臺支路石階路金口一路10號至金口二路、金口三路石階路黃島路石階路李村支路石階路陵縣支路5號石階路齊東路12號石階路青島路石階路熱河路16號至陽信路17號石階路市場三路18號至陽谷路1號石階路無棣二路40號甲至無棣四路12號石階路觀海一路28號乙至觀海二路59號石階路王村路石階路萊陽路5號至金口一路37號石階路信號山路11號戊至齊東路39號甲石階路萊陽路37號甲至金口一路21號石階路平原路石階路丹東路13號至登州路20號乙石階路萊蕪二路至登州路石階路無棣緯一路石階路吳縣一路石階路新疆路至商河路石階路魚山支路石階路延安一路至福山路13號石階路禹城路石階路陽谷路52號至滄口路23號石階路蘇州路19號至江蘇路49號石階路魚臺路石階路蘇州路26號至江蘇路67號石階路第一海水浴場至魚山路石階路雙載體用鏡頭語言講述故事后記附錄:主要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漫話青島石階路青島是一座海濱城市,三面環(huán)海,憑海立市,以海為防,更是以島成名。從窄中看青島,整個市區(qū)就像一個狹長的半島伸向海灣,三面被蔚藍色大海所捌抱。在連綿起伏的海岸線上,山與海相連接,城與島相呼應。山中有城,城中有山,海中有島,島中有城。山、海、島、城渾然一體,是座名符其實的山城、海城、島城。郁達夫在《青島、濟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一文中寫道:“青島的特色之一,是在她的市區(qū)高低不平,與夫樹木的青蔥。都市的美觀,若一味平直,只以顏色與摩天的高閣來調和,是不能夠引人入勝的;而青島的地面,卻盡是一枝枝的小山,劍處可以看得見海,到處都是很適宜的住宅區(qū)……街的兩面,一走上去,就是小山,就是眺望很好的高地?!闭f起青島的山,在青島市老城區(qū)內就有觀海山、小魚山、八關山、太平山、信號山、伏龍山、青島山、觀象山、貯水山、芙蓉山等。說起青島的島,除了青島灣中的小青島以外,在市區(qū)內還有大鮑島、小鮑島、燕兒島、團島、麥島、湖島等帶有島字的地名。有山、有島,也就有了溝溝洼洼。于是,就出現(xiàn)了大窯溝、大花溝、仲家洼這樣一些帶有明顯地理特征的地名。從這些山名、島名、溝名、洼名中,我們可以看出青島的城市框架是依附在山、海、島、溝、洼這些地理要素上構筑而成的。
編輯推薦
《石階路上的青島》由青島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