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5 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作者:朱文華 頁數:33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胡適評傳》以胡適的生活經歷為線索,評述了他的主要社會政治活動和學術成就。獲1990年全國計劃單列市出版社優(yōu)秀圖書一等獎,本書研究胡適的思想、生活和學術文化活動,都圍繞胡適于80多年前發(fā)起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所產生的劃時代的進步意義。
作者簡介
朱文華,1949年3月出生于上海,浙江鄞縣人。畢業(yè)于復旦大學,現(xiàn)為該校中文系(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兼臺灣香港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著有《胡適評傳》、《陳獨秀評傳》、《魯迅胡適郭沫若連環(huán)比較評傳》、《鄭振鐸評傳》(合著)、《傳記通論》、《風騷余韻論》、《上?,F(xiàn)代文學史》(合著)、《中國近代文學潮流》,以及論文集《再造文明的奠基石》等。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家世:臺灣官員的兒子(1891—1895)一 父親的仕途和父母的結合二 跟隨母親來去臺灣三 小結:父親對兒子的影響第二章 在故鄉(xiāng):績溪農村的“糜先生”(1895—1904)一 在“來新書屋”里二 幾件有特殊意義的小事三 小結:“糜先生”的兩重思想性格第三章 在上海:自命為“新人物”的青年學生(1904—1910)一 梁啟超的未謀面的弟子二 民主主義思想的初步形成三 學潮的沖擊和家庭破產的影響四 考取留美庚款生五 小結:具有可塑性的時代幸運兒第四章 留美期間:中國的實驗主義者(1910—1917)一 棄農學文的種種背景二 政治興趣和政治訓練三 矛盾的愛國言行四 接受實驗主義五 新的方法論和舊的治學對象的初步結合六 “文學革命”理論的形成和新詩寫作的嘗試七 小結:得與失的相互滲透第五章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漩渦里(1917—1925)一 參加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基礎二 全面參戰(zhàn)的基本情況三 基本理論主張的深淺得失四 文藝創(chuàng)作的基本成績五 “整理國故”的兩重性六 小結:在新文化運動中的作用和地位第六章 大革命前后:落伍的契機和軌跡(1925—1927)一 五四時期埋下的思想根子二 《努力周報》時期改良主義思想的惡性發(fā)展三 五卅前后的政治活動和言論四 游歷歐美和兩重影響的此消彼長五 小結:開始走向反面的必然性第七章 《新月》時期:“人權論”的提出與拋棄(1927—1931)一 對蔣政權的觀察、期待和一度的失望二 “人權”和“約法”問題三 接受“招安”前后四 禪宗史研究五 小結:喜劇性言行的社會背景第八章 《獨立評論》時期:并不“獨立”的政治立場(1931—1937)一 對于國內重大政治事件的反應二 復雜和矛盾的政治文化思想三 其他學術觀點的變化四 小結:“獨立”道路破產的必然性第九章 出任駐美大使前后:特殊形態(tài)的“過河卒”(1937—1946)一 走出“低調俱樂部”二 為抗戰(zhàn)出力三 再次轉入學術研究領域四 小結:愛國與“忠君”的結合第十章 北大校長任內:學者型戰(zhàn)犯(1946—1949)一 淪為戰(zhàn)犯的思想基礎二 北大校長任內的反動活動三 學者型戰(zhàn)犯的各個側面四 從大陸出走前后五 小結:又走了條走不通的路第十一章 流亡美國:不安分的“寓公”(1949—1958)一 堅持頑固的反共立場二 對大陸批判運動的反應三 學術工作趨于平庸四 小結:“可憐無補費精神”第十二章 老死于臺灣:悲劇性的“哀榮”(1958—1962)一 為何回臺灣定居二 卷入“雷震案”三 主要社會政治活動和學術研究工作四 圍繞胡適的爭論五 猝死和“哀榮”六 小結(代全書結束語):胡適的悲劇胡適年譜簡編(1891—1962)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六 ”文學革命”理論的形成和新詩寫作的嘗試 胡適對于中國現(xiàn)代思想文化史的主要貢獻之一在于倡導了“文學革命”,而胡適關于“文學革命”的理論主張也是在留美期間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 『m為什么能夠在留美期間提出“文學革命”的理論主張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從環(huán)境的刺激和影響來說,有兩個誘發(fā)點?! ∫皇窃诿绹那迦A留學生監(jiān)督處有一位名叫鐘文鰲的書記(辦事員)所散發(fā)的宣傳品。鐘氏乃基督教徒,受傳教士和青年會的影響很深,于是在按月向在美各大學學習的留美學生寄津貼費支票時,夾進去一些自己編印的諸如“不滿二十五歲不娶妻”、“廢除漢字,取用字母”和“多種樹,種樹有益”一類的傳單,想由此來做一點社會改革的宣傳。起先胡適總是把這類傳單扔掉,時間一長,更感到討厭。有一次,當胡適再次收到“中國應該改用字母拼音”的傳單時,竟動了氣,寫了封短信去斥責他,大意謂:“你們這種不通漢文的人,不配談改良中國文字的問題。你要談這個問題必須先費幾年工夫,把漢文弄通了,那時你才有資格談漢字是不是應該廢除?!贝诵偶某龊?,胡適細細一想又為自己盛氣凌人的態(tài)度而懊悔,由此還覺悟到:既然說鐘文鰲不夠資格討論這個問題,那么自己作為夠資格的人應該用點心思去研究這個問題。1915年8月26日,康奈爾大學留美中國學生會成立了“文學科學研究部”(Institute of Arts and Sciences),胡適被選為文學股委員。為了準備年會的討論,胡適與趙元任分別寫了有關論文。胡適論文的題目是“如何可使吾國文言易于教授”。在文章中,胡適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謂:古文是半死的文字,白話是活的文字;文言文是死的語言,白話文才是活的語言。這樣,新文化運動中“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主張就萌芽了。由于認定白話文是活的語言,胡適稍后就進一步提出要用白話來寫詩。接著,胡適又明確地提出了“文學革命”的口號。例如:同年9月17日,他為送同學梅光迪去哈佛大學而作的一首白話詩中寫道:“神州文學久枯餒,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來不可止,文學革命其時矣?!薄 《鞘艿阶?911年前后興起的“美國文藝復興運動”(An American Renaissance)的影響。在“美國文藝復興運動”中,出現(xiàn)了許多新事物,也提出了許多新概念、新名詞,如“新婦女”、“新人文主義”、“新藝術”、“新民族主義”、“新自由主義”、“新歷史主義”、“新文學”、“新思想”和“新體詩”等。其中,1912—1918年間更是美國詩歌創(chuàng)作推陳出新的時期,如哈里特·門羅(Hairiet Monroe,又譯“盂祿”)于1912年在芝加哥創(chuàng)刊了《詩·韻文雜志》(《Poetry:A Magazine of Verse》),在美國詩歌界產生了重大影響。1913年,該雜志發(fā)表了意象派(Imagistes)詩人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的著名論文《幾個不》(《A Few Donts》),該文提出了幾個反傳統(tǒng)的觀點,包括不用典、不用陳腐的套語等。此后,“新體詩”在美國大量出現(xiàn)。這類詩的總特點是:從傳統(tǒng)的模仿英國詩的“高雅派”的拘謹的句法中解放出來,開始使用乎淡易懂的口語韻文。用美國另一意象派詩人休姆(T.E.Hulme)的話來說,這些新詩“愉快、平淡、精細”,它們“不折不扣是文字上的鑲嵌細工,每一個字都須十分確實”。另外,在美國的新詩運動中,人們對于中國古代詩歌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度形成了“中國熱”。美國新詩運動的倡導者(包括龐德)有一個基本觀點,認為中國古典詩歌是自由詩。由此出發(fā),他們約定俗成般地用自由體來翻譯中國古詩,而翻譯的對象主要是語言藝術風格上屬簡樸、恬淡和清靜一類的作品,并且在翻譯時又幾乎刪去了原作中的全部典故。胡適對美國社會的一切都是崇拜的,他在留學期間恰逢美國新詩運動的興起與發(fā)展,憑其敏感,反省已不適應新時代和表現(xiàn)新思想的中國文言文和舊詩就極為自然了?! ≡購暮m“文學革命”理論主張的形成和嘗試白話新詩寫作的具體原因來看,也有主客觀兩個方面?! 】陀^方面,主要是胡適的理論主張的萌芽曾受到同學的猛烈反對,而這更刺激他進一步研究問題,使自己的理論主張在形態(tài)上漸趨完善。誠如胡適后來所說:“若沒有那一班朋友和我討論,若沒有那一日一郵片,三日一長函的朋友的切磋的樂趣,我自己的文學主張決不會經過那幾層大變化,決不會漸漸結晶成一個有系統(tǒng)的方案,決不會慢慢的[地]尋出一條光明的大道來?!笔聦嵉拇_如此。上面提到的胡適為梅光迪送行的那首白話詩,60行420字中,竟用了11個外文名詞的音譯。胡適的另一位也是不同意“文學革命”主張的同學任叔永見了此詩后,便把這些外文名詞串綴起來,仿作了一首詩戲贈胡適:“牛敦愛迭孫,培根客爾文,索虜與霍桑,‘煙士披里純’。鞭笞一車鬼,為君生瓊英。文學今革命,作歌送胡生?!焙m理解此詩是在挖苦他的“文學革命”主張,便于同年9月20日用任叔永戲作的韻腳寫了一首很莊重的答詩:“詩國革命何自始?要須作詩如作文。琢鏤粉飾喪元氣,貌似未必詩之純。小人行文頗大膽,諸公——皆人英。愿共戮力莫相笑,我輩不作腐儒生?!钡?916年初,胡適與同學間又圍繞著“要須作詩如作文”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梅光迪致函胡適:對于“詩國革命始于‘作詩如作文’”,“頗不以為然”,因為“詩文截然兩途”。任叔永的信也竭力反對胡適的意見,認為胡適這一主張僅是強調“以‘文之文字’人詩”。針對朋友們的反駁,胡適又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是年2月3日,他回信說:“今日文學大病在于徒有形式而無精神,徒有文而無質,徒有鏗鏘之韻,貌似之辭而已。今欲救此文勝之弊,宜從三事人手:第一須言之有物,第二須講文法,第三當用‘文之文字’時,不可避之。三者皆以質救文勝之弊也?!焙m這里提出的三點,是他后來倡導的“八不主義”中最基本的幾條。稍后,胡適根據進化論原理又悟出了一個道理:文學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陳代謝的歷史,是“活文學”隨時起來替代“死文學”的歷史,文學的生命在于用一個時代的活的工具來表現(xiàn)一個時代的情感與思想。所以,歐洲各國文學革命以及中國文學史上的幾番革命,就其根本點來說,是文字工具的革命。當胡適把這一見解告訴梅光迪時,梅竟然表示贊同,這使胡適喜出望外,便于同年4月5日以“吾國歷史上的文學革命”為題再次寫下了自己的意見:“文學革命,在吾國史上,非創(chuàng)見也。即以韻文而論,三百篇變而為騷,一大革命也。又變?yōu)槲逖云哐灾姡蟾锩?。賦之變?yōu)闊o韻之駢文,三大革命也。古詩之變?yōu)槁稍?,四大革命也。詩之變?yōu)樵~,五大革命也。詞之變?yōu)榍?,為劇本,六大革命也。何獨于吾所持文學革命而疑之廠在這里,胡適明確地用進化論的觀點解釋了文學革命的必然性,實際上已經提出了“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的命題。這些見解雖然粗糙了一些,但已經找到了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用白話新詩來代替舊體詩這一個“文學革命”的實際突破口,意義至為明顯。同年4月13日,胡適寫下了《沁園春·誓詞》,其下闋為:“文章革命何疑!且準備搴旗作健兒。要前空千古,下開百世,收他腐臭,還我神奇。為大中華,造新文學,此業(yè)吾曹欲讓誰?詩材料,有簇新世界,供我驅馳?!币环N為搞文學革命而當仁不讓的氣概、義無反顧的決心和開一代風氣的抱負躍然紙上。4月17日,胡適在反復(5次)修改此詩時,又寫下了幾句話:“吾國文學大病有三:一曰無病而呻……二曰摹仿古人……三曰言之無物?!边@同胡適是年2月3日的信相比又增加了一些內容,其“八不主義”的主張至今已形成了5點。接下來,在該年6—7月間,胡適因外出開會,途中兩次回到康奈爾大學小住,與任叔永、梅光迪等人又討論文學革命問題。討論之后,胡適將自己的理論又推進了一步,即更加強調白話文學的意義。他在日記中寫道:“白話可以產生第一流文學”,“白話的文學為中國千年來僅有之文學”,所以也當“以白話文作文作詩作戲曲小說”。胡適還說:“文學在今日不當為少數文人之私產,而當以能普及最大多數之國人為一大能事。”這樣,胡適的文學革命理論主張又同啟蒙主義立場結合起來了。然而,胡適與同學間的爭論還沒有結束。同年7月8日,胡適和同學們去綺色佳凱約嘉湖劃船游玩,事后任叔永做了一首四言詩《泛湖即事》并寄胡適,詩中有“言棹輕楫,以滌煩疴”、“猜迷賭勝,載笑載言”句。胡適對“言”字頗有研究,見此詩句,即致函任叔永說:“詩中所用‘言’字‘載’字,皆系死字”,“載笑載言”“為三千年前之死句”。任叔永不服,回信反駁。梅光迪聞訊也為任叔永打抱不平,他致函胡適說:“夫文學革新,須洗去舊日腔套,務去陳言,固矣”,然而“文字者,世界上最守舊之物也……一字意義之變遷,必經數十或數百年而后成,又須經文學大家承認之,而恒人始沿用之焉。足下乃視改革文字如是之易易乎?……總之,吾輩言文學革命,須謹慎以出之。尤須先精究吾國文字,始敢言改革”。這種語氣和當年胡適寫信斥鐘文鰲十分相似。對此,胡適于7月22日寫了一首打油詩答梅光迪,而且全詩皆用白話寫成:“老梅牢騷發(fā)了,老胡呵呵大笑。且請平心靜氣,這是什么論調!文字沒有古今,卻有死活可道……”梅光迪讀罷,又來信諷刺說:“讀大作如兒時聽‘蓮花落’,真所謂革盡古今中外詩人之命者!”任叔永也站在梅光迪一邊,致信胡適說:“足下此次試驗之結果,乃完全失?。簧w足下所作,白話則誠白話矣,韻則有韻矣,然卻不可謂之詩。”梅、任認為白話文可以寫小說,但不可作詩。就胡適的那首詩來說,孤立地看,當然是算不得詩,但是詩是否就不能用白話寫呢?胡適卻不服氣,他致函任叔永說:“白話之能不能作詩,此一問題全待吾輩解決。解決之法,不在乞憐古人……而在吾輩實地試驗?!焙m還聲明:“吾自此以后,不更作文言詩詞”,而決意“練習白話韻文”,“新辟一文學殖民地”。事實上也是這樣,從該年8月起,胡適中斷了與朋友間的爭論,正式開始白話詩的寫作。到8月23日,胡適就寫下了著名的白話詩《蝴蝶》。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