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上海翻譯出版與文化變遷/20世紀中國出版文化叢書

出版時間:2000年12月  出版社:廣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鄒振環(huán)  頁數:488  字數:326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翻譯本身,是溝通著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不同的文化體系,甚至不同的文明。而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翻譯家,關注的重點及熱點之所以常常有很大差異,除去個人興趣外,更多的是根源于文化自身的變遷。同一部著作,在不同的譯者、不同的讀者那里,解讀可以完全不同,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誤讀、甚解,除去個人水平外,更多的是文化背景的相異。近代以來,從西方,從日本,引進了大量新的詞匯,并使大量老的詞匯具有了全新的內涵,但是,同一詞匯,人們的理解或人們所作的意義詮釋,差異卻是如此驚人,便是明證。翻譯出版史的研究,將引導我們從這種文化的對話、誤解與正解,從更深的層次上去考察近代以來中國思想變遷。

作者簡介

鄒振環(huán),1957年生,副教授,中國古代史教研室。 
本人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歷史系,1982年6月獲歷史學學士,同年考入本校歷史學專門史(中國文化史)專業(yè)攻讀碩士。研究方向是“明清思想文化史”,1985年獲史學碩士學位。論文題目為《晚清西書中譯與文化界》。畢業(yè)后

書籍目錄

序言緒論  一 “翻譯出版”概念的釋義  二 翻譯出版與文化變遷  三 區(qū)域翻譯出版與上海文化傳統(tǒng)第一章  文化的挑戰(zhàn)與應戰(zhàn)——徐光啟與上海翻譯出版之源頭  一 《幾何原本》的譯述與徐光啟的翻譯旨趣  二 墨海書館與近代上海翻譯出版史的開篇  三 江南制造局翻譯館與清末科技的引進  四 教會的翻譯出版與傳統(tǒng)文化的叛逆者群體  五 小結 第二章 “求術”與“求方”——世紀初的民營翻譯出版業(yè)  一 嚴譯《天演論》與林譯《巴黎茶花女遺事》  二 南洋公學譯書院  三 商務印書館早期的翻譯出版  四 廣智書局出版的譯著  五 作新社、金粟齋與新學會社  六 會文學社與《普通百科全書》的譯刊  七 《小說林》民小說林主的翻譯  八 小結第三章  “竊火”者的足跡——“五四”時期的翻譯出版  一 《新青年》的“易卜生號”與《娜拉》的譯刊  二 《新青年》的“俄羅斯研究”與蘇俄問題譯者  三 《共產黨宣言》第一個全譯本和“天火”在中國的燃燒  四 中華書局的“新文化叢書”與商務印書館的“共學社叢書”    五 上海出版界的“杜威熱”、“羅素熱”和“泰戈爾熱”  六 女權、家庭、婚戀問題的譯述與婦女解放運動  七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著作在上海的譯刊  八 小結第四章  西書中譯史上的“名著時代”——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譯界第五章  “孤島”的聲音——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前的爐上翻譯出版活動第六章  為“起義的奴隸”偷運“軍火”和為新世界輸入健康的血液第七章  潮起潮落——1949年至41966年的上海譯壇第八章  荒蕪年代的白皮書——“文革”時期上海的翻譯出版第九章  新時期的譯潮——1978年至1999年的上海翻譯出版界簡短的結語:翻譯·會通·超勝——歷久彌新的世紀課題附錄:20世紀上海重要翻譯出版機構一覽表參考征引文獻舉要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20世紀上海翻譯出版與文化變遷/20世紀中國出版文化叢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要研究晚清西學東漸,鄒振環(huán)先生的書肯定是不能不看的,當然相比于熊月之先生來說,少了份磅礴,但多了分力道。
  •      寫共和國史的課程論文,偶遇此書。隨手翻了幾章,有幾處看得我潸然淚下,包括文革間各翻譯家遭受迫害,傅雷夫婦含冤自殺的一段。隨手摘抄兩段與那個時期的讀者有關的段落(第319-320頁,350-351頁):
      
       1966年的夏季,上海歷史上空前的無組織的群眾性焚書運動開始了。上海都市的每個大大小小的廢品回收站門口,都排滿了賣舊書的長蛇陣。整套的《約翰·克里斯多夫》、精裝的《圣經》被撕成碎片,垃圾箱里隨處可以找到莎士比亞的戲劇和托爾斯泰的小說。即使共和國誕生后問世的《安徒生童話》和《木偶奇遇記》也未能幸免。記得當時還不懂事的我也興高采烈地投入了“掃四舊”的斗爭,幫助父親、哥哥將撕開的書頁投進燒得滾燙的鐵皮桶里,然后再傾入抽水馬桶沖掉。父親的臉在煙灰的飛舞中,變得越來越陰沉。這種與自己心愛的名著訣別時的痛苦,我是在若干年后才真正體會到的。曹雷寫下過她當時的痛楚:“不相信會有這樣的一天,我咬著牙,把心愛的書,一捆一捆送去當廢紙賣了!父親寫的書,也被撕成一片片點火燒了,連燒成的灰也倒在水溝里用水沖走了!回憶當時心情,一半出于恐懼,一半出于迷惘,那真是一個瘋狂的年代!“
      
       1977年8月,中國共產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宣布了“文革”的終結,同年10月正式啟動高等院校的招生,知識重新顯示了自己的力量。南京路,淮海路等大大小小的新華書店外面,排起了長長的買書隊伍,南京西路新華書店由于買書隊伍太長,不得不提前開門售書。曹雷真實地描繪了當時的場景:“我像個餓狠了的饕餮之士,生怕看到的珍饈一轉眼又會給人搶走。有我這種心理的人竟是無數,于是書店前排起了空前的長龍,從書店門口起,能繞過一個街區(qū)排到后街上。人們耐心地等待著。無論哪本作品,只要放上書柜就會被人買走。那抱著一捧捧書走出書店的人,個個臉龐都被心中的喜悅照得發(fā)亮。挨到我時,我竟謊了神,說不出我要買什么。無論是我曾有過的,我曾讀過的,或者沒看過的,我都想買下,我還要為當時才兩歲的兒子買下他以后要看的故事。這種恐慌的心理,幾乎持續(xù)了兩三年才慢慢淡卻?!庇捎谫I書的隊伍太長,新華書店的職工有時不得不加班晚上繼續(xù)賣,于是就有了陳丹燕看到的那種情形:“淮海路新華書店外面,買書的隊伍一直排到思南路上,簡陋的木頭門里面白熾燈放著淡灰色的光,燈下所有的人都面有菜色。重印的書,簡樸而莊重,就像那時的人心。這情形曾把王元化感動得在街上流了淚?!边@種萬人空巷搶購世界文學名著的景觀,至今回想仍然讓人神往。
  •   看到留言了,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