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畫北渡

出版時間:2008年  出版社: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劉金庫  頁數(shù):320  
Tag標簽:無  

前言

書畫鑒藏,是高雅的文化生活,也是雄厚的文化象征。在古代,它是一種雅人高致,在現(xiàn)代,它又成為兩岸三地的當下時尚,影響所及,甚至遍于全球華人文化圈中。書畫鑒藏,包括相互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一是藏,即對書畫作品的收藏與保護;二是鑒,是對書畫作品的鑒定與鑒賞。鑒定在于判明作品的時代與真?zhèn)危b賞在于區(qū)分作品的優(yōu)劣與高下。一般而言,鑒是藏的前提,只有具備了“真鑒”的眼光,才能分享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愉悅并能承擔起典藏書畫守護精神文化的職責。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遠在公元4世紀,就擺脫了附禮教而行的從屬地位,獲得了獨立的觀賞價值,成為收藏玩賞的對象。收藏者既用以作為“玄賞”、“暢神”的寶鑒,在審美觀照中感悟其歷史文化內(nèi)涵,與古人對話,與自然應(yīng)答,實現(xiàn)“神超理得”后的精神逍遙;又以之顯示對文化財富和文化品味的擁有,樹立引人矚目的文化形象。茲后,皇家總以法書(具有后世楷模意義的書法)、名畫為“國之重寶”,體現(xiàn)其傳承中華文化的合法身份,不因改朝換代而廢置。私人亦以書畫為“無味之珍”,競相搜求,滿足文化欲求,而且官私收藏均以跋尾署和收藏印記標志自己的擁有。收藏家的隊伍亦在歷史進程中壯大,由士族顯宦擴大到庶族文人,進而波及到富商巨賈。由于書畫作品歷經(jīng)水火刀兵,不斷減少,幸存下來的為數(shù)有限,但收藏需要卻與日俱增,于是,下真跡一等的古摹本便成了收藏物件,甚至被誤認為原作,牟利者和欺世盜名者生產(chǎn)的各種各樣的偽作也魚目混珠的進入了收藏界,這一現(xiàn)象又從反面推動了鑒定的講求。隨之在收藏家中出現(xiàn)了兩類人:一類是“好事者”,本人未必真正喜愛書畫,亦缺乏鑒定鑒賞能力,但雄于資財,追隨時尚,附庸風雅,不免假耳目于人,以樹立文化形象,雖自我感覺良好,實屬上當受騙角色;另一類是“賞鑒家”,他們酷愛書畫,具備豐富的書畫史和文化史之知識,甚至因能書畫,在把握書畫的時代風格和個性上深有心得,也肯于查閱資料進行考證,更懂得裝裱、修復(fù)和作偽手段,故擁有較強的鑒定鑒賞能力。像書畫家一樣,這些收藏家——賞鑒家和好事者,還有投合收藏者需要的作偽者都參與了藝術(shù)史的創(chuàng)造。由于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從未中斷的國家,文學(xué)藝術(shù)的發(fā)展也往往推陳出新(以繼承求創(chuàng)新),直接擁有視覺文化資源的鑒藏家,他們的收藏理念、鑒賞取向、品評標準和審美好尚,乃至他們據(jù)作品梳理出的藝術(shù)源流,都強有力地影響書畫創(chuàng)作。明代中后期,江南人家以有無倪云林的作品為雅俗,清初對倪氏作品的需要劇增,收藏便轉(zhuǎn)向了淵源于倪氏畫法的弘仁作品,恰恰說明了這個問題。

內(nèi)容概要

中國書畫的鑒定歷史,從十二世紀到今天,幾個重要的關(guān)鍵人物分別是:米芾、趙孟頫、董其昌、梁清標和乾隆等五人。他們每個人都有主張,正誤并存,特別是乾隆,他是書畫鑒定誤區(qū)的集大成者。然這正是權(quán)力使然,清朝取代明朝,勢強力大,使得收藏圈從江浙地區(qū)北移到清官內(nèi)府,從散落于民間的收藏漸漸向皇宮集中,其間變化頗大,真跡贗品并過,過程藏者秘辛,往往被人忽略。作者劉金庫長時間研究遠方面,從藏家到偽作,從鑒定到調(diào)包等,爬梳資料,交叉考據(jù),為“南畫北渡”的移轉(zhuǎn)過程拔云見日,值得一探究竟。

作者簡介

劉金庫,1965年1月6日生于遼寧撫順。1989年遼寧大學(xué)史學(xué)碩士。曾任職于遼寧省博物館十三年,任副研究員八年,2005年獲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美術(shù)學(xué)(中國書畫鑒定專業(yè))博士。專門研究書畫鑒定十八年,寓目過近三萬件中國書畫藏品。曾在中國幾家大型拍賣行擔任過書畫鑒定顧問,本書《南畫北渡》為博士論文之一部分。     
曾作為美國新聞總署訪問學(xué)者,于1991年至1993年間赴美國研究過當?shù)仄呤嗉也┪镳^之中國藏品部分。從1990年起,在中國本上研究過美術(shù)考古、書畫鑒定,遍訪北京、廣州、上海、蘇州、南京等地的博物館,在中國書畫鑒藏史、書畫鑒定學(xué)的研究有獨到之處。
現(xiàn)任天津美術(shù)學(xué)院美術(shù)史系教授,出版十數(shù)本專著,如《國寶流失錄》、《指點丹青有色墨》、《滿地香泥夢有痕》等。合著有《陳納德將軍傳》、《遼寧省文物志》等。目前正在研究《中國美術(shù)病理學(xué)》、《當代中國美術(shù)創(chuàng)作方法論》和兩本高校教材的撰寫工作。

書籍目錄

導(dǎo)論:明末清初文人官僚的書畫鑒藏透析第一章  誰掌握了中國書畫鑒定的發(fā)言權(quán)  第一節(jié)  明代文人官僚與他們的書畫收藏  第二節(jié)  董其昌自稱:三百年來一巨眼人第二章    明末的書畫鑒定與作偽  第一節(jié)  宋代書畫博士米芾在明清的影響  第二節(jié)  項元汴及其“六大房物”  第三節(jié)  張?zhí)╇A與他的偽著錄《寶繪錄》  第四節(jié)  “蘇州片”辨析第三章    明末的書畫著錄  第一節(jié)  張丑與《清河書畫舫》  第二節(jié)  汪砢玉與《珊瑚刪》第四章  南畫北渡與明末清初的書畫市場  第一節(jié)  明末的書畫市場  第二節(jié)  吳其貞與他的《書畫記》  第三節(jié)  南畫北渡的途徑與主要人物  第四節(jié)  南畫北渡的交通路徑  第五節(jié)  清初市場的價格第五章  “貳臣”孫承澤、曹溶的收藏  第一節(jié)  孫承澤的生平與著述  第二節(jié)  孫承澤的鑒定水準  第三節(jié)  曹溶書畫藏品綜合研究第六章  最大私人鑒藏家梁清標  第一節(jié)  梁清標的家世  第二節(jié)  梁清標的生平  第三節(jié)  梁清標的書畫鑒定  第四節(jié)  梁清標的鑒藏印與裝裱第七章  宋犖、周亮工書畫藏品綜合研究  第一節(jié)  宋犖的家世與生平  第二節(jié)  通過藏品對未犖的鑒定水準做定位分析  第三節(jié)  周亮工的生平與家世  第四節(jié)  周亮工的交游與書畫收藏第八章  清初其他鑒藏家的書畫收藏  第一節(jié)  清初北方耿、索二家藏品的命運  第二節(jié)  高士奇真的斗膽進贗康熙嗎  第三節(jié)  王雞緒的書畫收藏第九章    安岐與《墨緣匯觀》  第一節(jié)  《墨緣匯觀》的作者究竟是誰  第二節(jié)  安岐的生平與家世  第三節(jié)  安岐的書畫鑒定水準第十章    鑒藏史意義的中國古代書畫譜系——《石渠寶笈》  第一節(jié)  “中國古代書畫譜系”的提出  第二節(jié)  乾隆皇帝與《石渠寶笈》  第三節(jié)  中國古代書畫譜系的標識系統(tǒng)附錄  附錄一:曹溶書畫藏品輯佚目錄  附錄二:棠村藏品輯佚目錄  附錄三:宋犖藏書畫輯,失目錄  附錄四:耿昭忠、索額圖二家族的書畫藏品輯佚后記一后記二

章節(jié)摘錄

導(dǎo)論:明末清初文人官僚的書畫鑒藏透析在中國書畫鑒藏史上,公私鑒藏出現(xiàn)的是相互消長的歷史態(tài)勢,公家收藏是指歷史上的皇家收藏。在皇家收藏臻于高峰之際,相對而言,正是私人收藏的低靡時期;而在私家收藏興盛之時,皇家收藏則處于低谷。明代是私人收藏的高潮,皇家收藏是微不足道的;相反,清代乾隆時期是皇家收藏的全盛時期,私人收藏則微乎其微。幾十年來,我們的學(xué)術(shù)研究呈現(xiàn)的是不平衡的狀態(tài),學(xué)者們對宋、元兩代的鑒藏研究、資助人與畫家互動都有強勁勢頭。對于明清兩代鑒藏史的研究略顯不足,許多個案研究還沒有深入下去。相對而言,明清兩代的書畫鑒定知識對于我們今天來說,我們既離不開他們的鑒定知識,又不能完全依賴他們所建構(gòu)起來的書畫鑒定知識體系。我們?nèi)绾螌Υ湃肆艚o我們的鑒定知識?我們選擇與揚棄的標準是什么?我們要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古人流傳下來的著錄文本?基于這些思考,遂有此書。  一、明末清初特定的歷史時空  在上個世紀,學(xué)者通過收藏印章、交游考證、藏品本身等方法建立起對鑒藏家的個案研究,為重點研究明末清初書畫鑒藏家的收藏與鑒定提供了借鑒,中外博物館界研究人員、美術(shù)史系學(xué)者、碩博士針對個案的不斷深入研究,已在很大程度上探明和糾正明、清兩代鑒賞家們的鑒定謬誤,形成了零散紛呈的一種鑒定知識結(jié)構(gòu),局部上有所突破,但就整體而言,對于明清兩代的書畫鑒定知識形成的歷史過程、產(chǎn)生的方法及中國古代書畫譜系,缺乏全面性的掌握,目前還沒有一本“中國書畫鑒藏史”問世,其原因在于對這一學(xué)科的設(shè)立沒有足夠的認識,學(xué)科的規(guī)范也尚未確立。之所以選擇與定位在明末清初的“南畫北渡”這一課題是因為:(一)這一時期形成的書畫鑒定知識左右著我們今天的書畫鑒定、對鑒定知識的認知,甚至在方法論上都影響著我們的鑒定思維模式。經(jīng)過明末清初南北兩個中心書畫鑒賞家所收藏過的晉唐、宋元、明清的書畫是清內(nèi)府的主要藏品,也是今天各大博物館中國書畫藏品的精品,是我們今天研究晉唐、宋元、明清傳世書畫的主要內(nèi)容。(二)清代是皇家書畫收藏的高峰時期,在乾隆時期,天下的書畫藏品絕大部分納入皇家收藏之列,而南畫北渡前后的書畫鑒定、書畫著錄、流傳經(jīng)過均影響著清代皇家書畫著錄《石渠寶笈》、《秘殿珠林》三次著錄的整體性結(jié)構(gòu)、鑒定意見、書畫認知方式等,清內(nèi)府的晉唐、宋元書畫的主體部分又長期影響著我們上一代書畫鑒定的學(xué)者們。對于古人所存留下的書畫譜系,我們雖有諸多的突破,但從根本上研究這一書畫譜系的知識形成過程、鑒定模式、鑒定方法、考察他們的鑒定水準,哪些是值得我們繼承與發(fā)展的?哪些是我們所要避免的?我們需要做統(tǒng)一的梳理與認知。(三)對“南畫北渡”的關(guān)鍵人物進行研究,對形成皇家收藏最高峰,這一社會歷史過程至關(guān)重要。

后記

清代大學(xué)者戴震曾經(jīng)說過學(xué)有三難:淹博難,識斷難,精審難。的確如此,學(xué)問之道,本乎寂寞之道。然而,四年彈指之間滑逝,《南畫北渡》重而出版簡體版,得賴于河北教育出版社之好友劉崢、張?zhí)炻慌浚c同仁臺灣石頭出版社總編黃文玲的幫助,幾次協(xié)商一致,從中多有勞累,在此十分感謝?!赌袭嫳倍伞芬粫m然只是《中國書畫鑒藏史》中的“涓涓一滴”,但對于未來研究中國人骨子里的人文精神“中國書畫鑒定與收藏”是至關(guān)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對于書畫的鑒藏,最早是從文人士大夫的品藻鑒藏開始的,如北宋郭若虛在其《圖畫見聞志·論氣韻非師》中曾說“竊觀自古奇跡,多是軒冕才賢,巖穴上士;依仁游藝,探賾鉤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畫?!北M管在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有著不同的藝術(shù)觀念(書畫收藏觀念),然則不同時代的文人觀念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如唐代書論家張懷瑾在著名的《書估》(天寶十三年,754年所作)中提到當時鐘紹京尚書愛好收藏,不惜重金,破產(chǎn)求書,曾經(jīng)花費幾百萬貫巨資,方才買到王羲之行書五張,沒能買到f羲之一件正楷書法作品。書中估價古代書法,以王羲之作為標準,分為上、中、下“三估”:“三估者,篆、籀為上估,鐘、張為中估,羲、獻為下估?!辈⒔忉尩溃骸吧瞎赖衅湎?,蓋無其跡;中估乃曠世奇跡,可貴可重,有購求者,宜懸之千金?!倍诮裉焱豸酥恼孥E也無從尋覓,唐代名人的書法已經(jīng)成為“無價國寶”,時過境遷,中國的人文精神也在變化,從書畫的收藏與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無不從中國書畫鑒藏史中反映出來。中國書畫作品作為商品流入市場,并成為一種商品經(jīng)濟活動,是經(jīng)過了一個漫長而緩慢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在宋代以前,中國書畫的收藏主要是以皇宮貴族的收藏為主要趨勢,對于書畫的收藏也成為“皇權(quán)”的象征,朝代更替,對書畫藏品的古有則是“正統(tǒng)”皇位的標識。然而,在元代之后,隨著元代書畫市場繼續(xù)發(fā)展,商業(yè)意識、市場觀念在書畫家和收藏家頭腦中均更為強烈,元代的私人收藏較之宮廷顯得要活躍得多。一些文人士大夫和書畫家都喜愛收藏鑒別書畫,并以臨安為中心,形成了一個文人上大大鑒藏書畫的集會之地。今天我們知道的著名的有郭天賜、趙孟頫、鮮干樞、喬簣成、柯九思、倪瓚、龔開等人,他們既擅長書畫,又精于鑒定,并將書畫收藏與繪畫創(chuàng)作有機結(jié)合起來,使文人士大夫書畫家們收藏達到一個新的起點。

編輯推薦

《南畫北渡》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南畫北渡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條)

 
 

  •   值得擁有的一本書,內(nèi)容裝幀開本均不錯。。
  •   很專業(yè),讀自己很有幫助,繼續(xù)深度中
  •   我們接受古人遺產(chǎn)有時是很被動的,我在書店看到此書,第一想法,購買,現(xiàn)在心想事成了,剩下的就是讀他
  •   書做的好,但內(nèi)容好像并不如期望的那么好。
  •   看得出資料收集作者確實花了很大功夫,但細節(jié)處嚴謹不足,比如第六章梁清標部分,一會說梁清標過繼給伯父梁維基,一會又說是過繼給叔叔梁維樞,讀完竟然無法判斷究竟。引文斷句偶有誤,試舉163頁:“其裝護亦精,用粉綠色官窯軸。子堅粟如玉留之旬日,囊空羞澀,終無以應(yīng)。”應(yīng)斷為:“用粉綠色官窯軸子,堅粟如玉。留之旬日,……”
  •   作者在寫到宋犖那一章節(jié)的時候,把惲向理解成是惲壽平。在書中這樣的錯誤不少。當然,從整體考慮,書中對于明末清初重要收藏家的全面考察(尤其是梁清標等人),依然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參考資料。如果要研究明末清初的藝術(shù)市場,還是推薦《品鑒與經(jīng)營》,學(xué)問嚴謹,研究深入。
  •   這本書真的好。很實用。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