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12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河北麥田圖書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鐘海濤 頁數(shù):309 字數(shù):235000
內容概要
歷史的長河悄然流逝,蒼天無語,歲月無聲。而百年的家族,卻生生不息,代代相衍??偸且赃@樣或那樣的方式于此光陰的輪回中留下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的印跡,賜予后人以咀嚼不盡的傳奇和擦抹不去的記憶。 馮玉祥家族便是這“家國同構”歷史長河中的一支,以其獨有的榮光和輝煌,于此中流光溢彩,熠熠生輝。 先看馮玉祥將軍(1882~1948),身經晚清、民國(從光緒、宣統(tǒng)、北洋時期至蔣介石國民黨政府),歷盡滄桑,飽經磨難,但終始不墜青云之志,竭誠報國,盡力經世,彌天大勇與苦心孤詣終于造就了赫赫戰(zhàn)功和政績。 從出身孤寒的貧家子弟到擁雄兵數(shù)十萬的統(tǒng)帥;從“清黨分共”的同謀到 “與我黨長期合作的朋友”;從蔣介石的結盟大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副委員長到大洋彼岸的勢不兩立、水火難容……其人生軌跡蜿蜒曲折,而個中情由,更耐人尋味,發(fā)人深思。 代際流動,薪火相傳。 馮家的子女,秉承父志,業(yè)績驕人。他們中既有人效命疆場,為國驅馳;又有人獻身醫(yī)學,譽滿全球;還有人致力科研,名動異國……各領風騷,盡顯風流。俗話說,“富不過三代”,而馮氏第三代中卻人才輩出,遍及軍、政、商、學界,正可謂是后生可畏,長江后浪推前浪。 綜觀馮氏一門,百年中有將軍四人,全國政協(xié)常委、委員五人,其家勢之盛,可以想見! 考問歷史,馮氏家族緣何歷經百年而不衰,屢處巨變而不敗呢?且讓我們翻開本書,邊看邊思邊品味——循著這一家族的心路和足跡,由此及彼,由小見大,走近風起云涌的百年歷史,走進滄桑更替的近現(xiàn)代中國!
作者簡介
鐘海濤:男,1979年生。湖南省平江縣人。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讀研期間擔任首都師范大學研究生會主席。曾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十余篇?,F(xiàn)供職于北京市政府部門。
書籍目錄
一 艱辛起家 崛起軍旅 家道離亂中 少年從軍 灤州舉義 民主先鋒 馳騁南北 揚威陜豫 苦練雄兵二 梅開二度 兩位“德”夫人 平民夫人劉德貞 甘苦共嘗李德全三 北京政變 雷霆萬鈞 義旗聿舉 迫吳南逃 逼宮除帝孽 迎孫北上四 消極自保 退守西北 拓荒大西北 初聯(lián)蘇、共 支援“五卅” 馮郭密約 血戰(zhàn)南口五 北伐中堅 縱橫捭闔 游歷蘇聯(lián) 五原誓師 固甘援陜聯(lián)晉圖豫 立馬中原 清黨分共 調和寧漢 底定京畿六 鏖戰(zhàn)中原 一敗涂地 籌劃反蔣 韓、石叛馮 反復無常閻錫山 狼煙起中原 敗走麥城七 避居一隅 憂天下安?!擙堅跍Y 力主抗日 一上泰山八 袍澤同仇 察綏起義師 應者云集 “西瓜政策”:里紅外不紅 以勝獲罪 再居泰山九 困處中央 人事兩茫?!】疹^副委員長 再赴戎機 痛砭國賊 視察大后方 肝膽相照 獻金救國力倡“利他”十 故國明月 鄉(xiāng)關在何處 遠渡重洋 勢不兩立 黑海遇難千古之謎 是非功過后人評說十一 婚姻互聯(lián) 助成千秋功業(yè) 知遇第一人 民國總理張紹曾 傳奇連襟張克俠 患難相恤余心清十二 言傳身教 將門出虎子 獨特的家教 “死而復生”的抗倭斗士 將門里走出的大科學家 情系海疆志未酬十三 馮家女兒 巾幗何需讓須眉 兒童保育會的大功臣 求學生涯 劍橋五百名人錄 佳偶天成 淡如秋水十四 馮家第三代江山代有才人出 商界精英:名動美國國會山的中國女性 孫承祖業(yè)將星閃耀 星云海內外附錄一 馮玉祥家族世系簡表附錄二 馮玉祥家族年表附錄三 主要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書摘俗話說: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童年的馮玉祥,就是在苦水中浸泡長大的。1882年9月26日寅時,馮玉祥出生于直隸青縣的興集鎮(zhèn),乳名科寶。此時,其父雖擔任哨官,但因職位較低,薪餉微薄。為了減輕負擔,全家于1885年遷往距保定城東約一公里的康格莊。 這是一座窮苦的小村落,居民約兩百余家,大多務農為生,除油鹽店外,商販很少,生活都很艱苦。馮有茂的薪餉經常入不敷出,馮家的生活和康格莊一般窮苦群眾的生活一樣艱難。馮玉祥自幼很少穿新鞋,大都是穿不合腳的“二鞋”(即別人穿過的舊鞋),常常光著大腿僅穿一條短褲。他常和一般農民孩子共同割草、拔麥、擗高梁葉、打枯草等,以補貼家用。這種艱辛勞動使他體驗了勞動者的苦楚,并習慣于吃苦耐勞。即便如此,家中每月仍需典當和賒糧。每月上旬還能拿些較值錢的東西送去當鋪,一到下旬就只好把炕上用的褥子、隨手用的什物都送去典當,直到家中無可當之物,父親的薪餉才發(fā)下來,然后趕快進當鋪贖回東西,否則錢花光了贖不回典押的東西,下個月的生計就成問題了。因此,馮玉祥自幼就感受到生活的艱難窘迫與高利貸盤剝之苦??梢哉f,正是童年的苦難,深刻地影響到馮玉祥日后的思想與情感,提醒他時刻不忘改變勞苦大眾生活的志愿。 為了維持生活,馮父極力想為才滿十歲的兒子在兵營中補額領餉。這是當時軍中一種常見的腐敗現(xiàn)象,即并不入營當兵,卻白領薪餉。常常是爭補者多而缺額少,很難補上。有一次,好不容易留出一空缺,馮父的好友苗管帶(相當于營長)為搶先替馮玉祥補缺,但又不知其名,情急之中,順手填上“馮玉祥”三字。苗管帶決不會想到,若干年后,“馮玉祥”這三個字會響徹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從此,馮基善即改名為馮玉祥。 1894年,馮玉祥十二歲,母親生病,因無錢醫(yī)治而死,他悲痛萬分。也是這一年,他開始到營中練習打靶。當時,西方列強加緊侵略中國,而日本更是兇相畢露。這年7月1日,清政府終于被迫對日宣戰(zhàn),保定駐軍奉令開赴大沽警備。尚未正式入伍的馮玉祥也隨父前往修大沽炮臺,正值日本軍艦在對岸的攔沙崗挑釁,他親眼目睹了國家被威脅凌辱的情形,受到很大刺激,及后又聽到被迫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這更激起了少年馮玉祥心中的反帝愛國思想,他發(fā)誓:“今后我不當兵則已,要當兵,誓死要打日本,尺土寸地決不許由我手里讓日本奪了去!” 1895年,馮玉祥跟隨他父親所在隊伍開回保定原防。翌年,馮玉祥年將十五歲(虛歲),正式入營當兵,參加軍事操練。當兵后,他認為今后要有點出息,就不能整天瞎混,應當讀書。于是在僅讀過一年零三個月私塾的基礎上,他發(fā)奮自學,并求教于營中伙伴賈少書和劉得喜,除了學習《士兵教范》等類軍人讀本,他還開始看小說,如《封神演義》、《彭公案》、《施公案》等,讀完一遍,又從頭再讀,遇有疑問則隨時虛心請教,這樣提高很快,且書中那種“除邪扶正,殺富濟貧”的精神,使他很受感動??恐@種孜孜不倦的求知欲和進取心,他的文化歷史知識有了很大長進。拿破侖說過,不想當元帥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馮玉祥最初完全是個老粗式的大兵,可有心的他卻在不斷努力上進,為他日后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也許正應了拿破侖的那句名言。 但隨之發(fā)生了一件對馮家來說很不幸的事。1899年,馮父因年老體衰而被軍中裁汰,在保定無以為生,又因川資缺乏,只得留馮玉祥于營中而獨自歸還故里。馮玉祥十分難過,于是每月能多掙幾兩銀子,能夠早日迎養(yǎng)慈父,便成了馮玉祥軍中生活的重要目標。當時,軍隊腐敗,大部分軍官連喊操也不會,所以每哨里要設一個專代官長喊操的教習,教習的待遇隨能喊的人數(shù)多少而定。馮玉祥為了多掙幾個錢,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東大校場練習喊操,不管春夏秋冬,天天苦練。一直練了四年,居然獲得驚人成績。當時,同伴中一些人送他一個綽號,叫“外國點心”,意思是如此拼命喊操,早晚還是會被洋鬼子打死。而馮玉祥卻特意刻了一枚“外國點心”的圖章以自勵。 馮玉祥自少年時期就酷愛各種武術。打拳、踢腿、摔跤、舉石頭等都下苦工夫練過。當時,練軍雖不注重操練,卻流行各種拳術。馮玉祥在軍中學到了刀槍劍戟各種武藝。他本來就體格健壯,身材高大,經過苦練武術,身板更是強壯。 P5-P7
編輯推薦
《馮玉祥》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