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繆全集(全四冊)

出版時間:2002-5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柳鳴九,沈志明 主編  頁數(shù):4冊  字數(shù):209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柳鳴九先生是法國文學(xué)研究界的著名學(xué)者,早在80年代初,他主編的《薩特研究》就在國內(nèi)引起了強烈反響,為存在主義作品的譯介打開了道路。現(xiàn)在他又主編了《加繆全集》,并且親自翻譯了加繆的代表作《局外人》,在譯介存在主義作品方面可謂有始有終、功德圓滿。沈志明先生現(xiàn)居法國,不僅參與主編了《薩特文集》和《加繆全集》,而且主編過《阿拉貢研究》等許多作品,為中法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加繆全集》的特色,首先是作品齊全。它是按照法國加里瑪出版社權(quán)威的七星叢書版翻譯過來的,不僅重譯了加繆的《局外人》和《鼠疫》等著名小說,而且翻譯了他的所有劇作,以及包括政論和文論在內(nèi)的全部散文作品。尤為珍貴的是還有他基本完成、但尚未定稿和出版的小說《第一個人》。其次是質(zhì)量上乘。由李玉民、丁世中等資深翻譯家來擔(dān)負翻譯加繆作品的重任,完全稱得上是名家名譯,從而充分保證了譯文的質(zhì)量。最后是全書之前有柳鳴九先生寫的長篇總序,不僅簡明扼要地評析了加繆的生平和作品,而且對時代背景中涉及的一些重大問題都有獨到的精辟見解,對于讀者極有參考價值。凡此種種,對于我們深入理解加繆的哲理作品和文學(xué)創(chuàng)作,全面認識他的思想及其發(fā)展過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人所共知,這一思潮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曾經(jīng)有過重大的影響??墒沁@股思潮為什么會在廣泛流行之后迅速衰落?加繆為什么始終拒不承認自己是存在主義者?他與薩特本來是朋友,后來為什么反目成仇、勢不兩立?存在主義作家為什么只有薩特、加繆和波伏瓦3人,沒有任何傳人或弟子?這些問題,都只有在充分研究薩特、加繆和波伏瓦的作品的基礎(chǔ)上才可能得到解決。
對于普通讀者來說,加繆和薩特同屬于存在主義這個哲學(xué)和文學(xué)的流派,因此他們之間無疑是大同小異,不會有什么根本的分歧。加繆不承認自己是存在主義者,也許只是他的謙虛之詞。如果對存在主義思潮有所研究,我們就會知道存在主義不是一個流派,而是后人給薩特和加繆貼上去的標簽,只是薩特起初拒絕、后來卻接受了,而加繆卻始終沒有接受。關(guān)于加繆因發(fā)表《反抗者》而引起的激烈論戰(zhàn),以及他與薩特的決裂,由于當時薩特以社會主義的同路人著稱,而法國的左翼知識分子幾乎都站在薩特一邊,以至于加繆在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之后都備受孤立,一直保持沉默,所以人們通??赡軞w咎于加繆。
在歷史已經(jīng)證明加繆對于蘇聯(lián)的指責(zé)所言非虛的今天,我們再來閱讀《反抗者》,了解當時那場爭論的全過程,無疑可以對此作出比較客觀的評價了。加繆早在1935年就加入了法國共產(chǎn)黨的阿爾及爾支部,由于對黨在阿爾及利亞的政策持有異議,在1937年被開除出黨,從此對蘇聯(lián)抱有戒心。薩特在戰(zhàn)后走的是介于左翼與右翼之間的第三條道路,但是傾向于蘇聯(lián),他在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之后改變了態(tài)度,但是他直到1968年蘇聯(lián)侵略捷克之后才與蘇聯(lián)決裂。這種對蘇聯(lián)的認識上的差距,正是他們之間最終分裂的根源。因此可以說他們的分歧不僅僅是個人的原因,而是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和政治形勢造成的。
他們的文學(xué)作品也同樣如此。薩特在戰(zhàn)前對現(xiàn)實不聞不問,寫出了表現(xiàn)荒誕生活的小說《惡心》。他當了俘虜之后開始關(guān)心政治,在抵抗運動時期用《蒼蠅》和《禁閉》這樣的寓意劇來激勵人民反抗敵人的侵略。戰(zhàn)后他提出了“介入文學(xué)”的主張,寫了《恭順的妓女》和《臟手》等一些筆調(diào)沉重的、為現(xiàn)實斗爭服務(wù)的“處境劇”。但是他的作品被左翼和右翼的勢力所利用,他在不斷變幻的政治風(fēng)云面前更是無所適從,最后終于放棄了文學(xué)創(chuàng)作,成為專門從事政治斗爭的社會活動家了。加繆則在被開除出黨之后與現(xiàn)實保持了一定的距離,采用寓意和哲理的方式宣揚一種新的人道主義,他的作品充滿了地中海的陽光,在凝重之中不失幽默,在表現(xiàn)荒誕的同時給人以希望,而最后一部小說《第一個人》更具有寫實和抒情的風(fēng)格。由此可見他們的作品不僅涇渭分明,而且都在隨著形勢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因此這個所謂的存在主義文學(xué)流派是不可模仿的,當然也不可能有弟子或傳人。
加繆和薩特都是一代偉人,是他們那個時代的精神領(lǐng)袖,同樣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懷念。隨著《加繆全集》的出版,加繆的思想和作品一定會引起人們更為強烈的興趣和關(guān)注。

作者簡介

柳鳴九是法國文學(xué)研究界的著名學(xué)者,早在80年代初,他主編的《薩特研究》就在國內(nèi)引起了強烈反響,為存在主義作品的譯介打開了道路?,F(xiàn)在他又主編了《加繆全集》,并且親自翻譯了加繆的代表作《局外人》,在譯介存在主義作品方面可謂有始有終。
沈志明現(xiàn)居法國,不僅參與主編了《薩特文集》和《加繆全集》,而且主編過《阿拉貢研究》等許多作品,為中法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書籍目錄

局外人  第一部  第二部鼠疫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墮落流亡與獨立王國  不忠的女人  反叛者(混沌的頭腦)  無聲的憤怒  東道主  約拿斯或畫家在工作中  長出來的巨石第一個人  第一部 尋父  第二部 兒子或第一個人附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加繆全集(全四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4條)

 
 

  •   加繆的全集譯本非常少,這套現(xiàn)在看來是國內(nèi)最全的吧,我是研究加繆的,很遺憾加繆還有許多資料沒有譯介過來。雖然它沒有采用權(quán)威譯者郭宏安的譯本,可是可以同郭的譯本形成互補,互相參照一下。裝幀非常好,雖然里面的字有點小。
  •   加繆是很了不起的作家。個人覺得比沙特更接近文學(xué)和本質(zhì)。
  •   我相信人的性格中有某種傾向讓你不自覺喜歡和接近某類思想,和這些思想接近的過程就更強化你性格中的這些傾向,我讀過的很多書在L看來非常雜亂無章,根本不沾邊,但實際上它們都是一類東西。
  •   有西西弗的神話嗎?
  •   河北教育還是認真的這套這樣我很滿意了印刷和紙都好貴點也算了
  •   這套書也出版了有些年了,剛上市的時候就想買,但價格實在有點高,又很少有書店有賣.還好后來看到當當上有不錯的折扣.但拿到手后覺得翻譯水平還不能令人很滿意,特別是戲劇卷.
  •      一開始默爾索接到通知他母親去世的電報,整個敘事是刻意為之的冷漠,看的時候都會生出疲乏感來。他沒有做出解釋。默爾索的表現(xiàn)其實也就是以自然而然的態(tài)度對待自然而然的事情。這個屬于司空見慣的手法了。
       “院長說,我媽媽與貝雷茲先生,常在傍晚時分,由一個女護士陪同,一直散步到村子里。我環(huán)顧周圍的田野,一排排柏樹延伸到天邊的山嶺上,田野的顏色紅綠相間,房屋稀疏零散,卻也錯落有致,見到如此景象,我對媽媽有了理解。在這片景色中,傍晚時分那該是一個令人感傷的時刻。而在今天,濫施淫威的太陽,把這片土地烤得直顫動,使它變得嚴酷無情,叫人無法忍受。”
       默爾索的感受力和觀察力其實細膩而周到:“我一眼就看見棺材上的螺釘已經(jīng)擰緊”——這似乎不是什么“一眼”就可以注意到的事情。他體會到的是母親的感情。
       “后來,所有的事都進行得那么快速、具體、合乎常規(guī),所以我現(xiàn)在什么都不記得了。”這里突然竄進明顯的回憶腔調(diào),似乎所有情節(jié)都是在過濾、分析、追溯與定義。但并不是所有的段落都在一個同樣的時間點往回逆推,比如下面這處,回憶者立足的時間點就不同:
       “出了電影院,她隨我到了我的住所?!保ㄟ@里截住,馬上分段)“我醒來的時候,瑪麗已經(jīng)走了?!保ɑ叵耄八艺f過她得到她姨媽家去了。”(意識回到自己身上)“我想起了今天是星期天,這真叫我煩,我從來都不喜歡過星期天?!?br />    前文提過默爾索之所以平時不去養(yǎng)老院看望母親是因為要耗費他一個星期天,可見這是個借口。接下來是很長一段關(guān)于默爾索無所事事的描述,很可惜,加繆寫得太粗糙太簡單了。糟糕的倒不是主題平淡,而是用平淡的方式表現(xiàn)平淡?!八贌o聊賴,渾渾噩噩”,這樣的句子出現(xiàn)在這一大段描寫中,不僅僅是同義反復(fù),更是一種硬傷。
       接下來是第一部中的重要人物雷蒙的出場,默爾索莫名其妙同他結(jié)識,然后又受邀去他朋友的海濱木屋,默爾索也就是在那里殺了人,被殺的人也同樣是因為雷蒙的關(guān)系才到海濱去的。很難說這個人物有什么“精神意義”,我感覺他更像是用來讓劇情如此如此發(fā)展的。還想起一點是又一次默爾索同雷蒙出門,“他又要去逛妓院。我說不,因為我不喜歡?!边@大約是全書中默爾索不多的說不的時候,還有一次就是拒絕臨終懺悔。在這之前默爾索一直都是“沒什么看法”,怎么樣都行。
       盡管默爾索沒有意識到,或者沒有明說(因為很明顯第一部是回憶、追溯的語調(diào),這便使得這個“默爾索”不太可靠),母親之死的影響仍是巨大的。默爾索渴望溫暖的家庭,而不是雷蒙和他情婦的關(guān)系,比如“他妻子跟瑪麗已經(jīng)在說說笑笑了。這時,我萌生出要結(jié)婚的念頭,這也許是我生平的第一次。”;他也很渴望溫暖的人情,但不是鄰居沙拉馬諾老頭跟他的狗那樣的關(guān)系,這樣的關(guān)系里有著不自然的、自私自利而又感傷過度的成分,這是默爾索希望去避免的:“他關(guān)上自己的房門,我聽見他在房里走來走去。他的床嘎嘎作響,透過墻壁傳來一陣細細的奇怪的聲音,我聽出來他是在哭。不知道怎么搞的,這時我突然想起了我媽媽,但是明天早晨我得早起。我不餓,所以沒有吃晚飯就上床睡了?!?br />   
       第二部。默爾索被捕后接受審訊,在訊問時他拒絕說假話,看得出來不想為自己在母親葬禮的表現(xiàn)掩飾什么:“他問我,我當時是否難過。他這個問題使我感到很驚訝,我覺得假如是我在問對方這個問題的話,我會感到很驚訝的?!翢o疑問,我很愛媽媽,但這并不說明什么。所有身心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設(shè)想期待過自己所愛的人的死亡?!焙髞矸ü儆钟崋枮槭裁匆侨吮澈箝_四槍,默爾索當然答不出;他當然答不出,即使是回憶的狀態(tài)下,我們從第一部那種干癟的、緊巴巴的文體里可以感覺到,他覺得這一切了無趣味,到最后實在就是百無聊賴了,第一部最后一段的文字是這樣的:“我把汗水與陽光全部抖掉了。我意識到我打破了這一天的平衡,打破了海灘上不尋常的寂靜,在這種平衡與寂靜中,我原本是幸福自在的。接著,我又對準那尸體開了四槍,子彈打進去,沒有顯露出什么,這就像我在苦難之門上急促地扣了四下?!?br />    由于第一部的敘述經(jīng)過了過濾,所以保持著干燥固著的風(fēng)格,而第二部中默爾索學(xué)會了自我傾聽,風(fēng)格變得更清明、更容易讓人在閱讀中產(chǎn)生幸福感。在被判死刑后,默爾索的內(nèi)心活動(而非內(nèi)心對外界的被動反映)成為了主要內(nèi)容。默爾索拒絕接待神甫,他考慮怎樣逃避死刑,他想起媽媽講的一個關(guān)于父親的往事(觀看處決犯人的場景),他感覺到受刑者本人與審判無關(guān),他反復(fù)想到媽媽說過的各種話,并進行各種假設(shè),力圖“自然而然”“合情合理”——就像這個人在敘述第一部中的事件時想要做到的那樣。
      后來到底還是有個神甫要來看望他。
       “我對他說我壓根不知道何謂罪孽,法庭只告訴我是罪犯。我是犯人,我就付出代價,別人無權(quán)要求我更多的東西。他打斷我的話,他想知道我是如何設(shè)想另一種生活的。于是,我朝他嚷了起來:‘就是那種我可以回憶現(xiàn)在這種生活的生活?!?br />    默爾索認為,他最好的關(guān)于生活的結(jié)論都應(yīng)當從生活中得出,即使那種生活豬狗不如,他也珍視每一處細微感受而拒絕體系化,正如他記得媽媽的為人和她說過的話,卻拒絕把她定義為“媽媽”。
       而到生命的最后時刻,默爾索幾乎就“頓悟”了:
       “很久以來,我第一次想起了媽媽(這很明顯是個謊言)……在一個生命凄然而逝的養(yǎng)老院的周圍,夜晚就像是一個令人傷感的間隙。如此接近死亡,媽媽一定感受到了解脫,因而準備在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都沒有權(quán)利哭她?!?br />    “為了善始善終、功德圓滿(我很想知道這句原文。譯文傳神),為了不感到自己屬于異類,我期望處決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來看熱鬧,他們都向我發(fā)出仇恨的叫喊聲?!?br />   
       第二部帶來的是慰藉、是對第一部的闡釋,若把對默爾索的審判劃為中線,前后兩部可以看作相對照的、并不孤立的兩個斜面。鑒于第二部所占的篇幅,《局外人》的思想或主題問題是不能加以忽略的。存在先于本質(zhì),或者用更加加繆式的表述,生活高于意義。為什么?簡單說就是反秩序化。默爾索故事的核其實就是這個。他“拒絕”規(guī)范,像他受審時說的,他對整個“司法程序”一無所知。
       其實比較枯燥的是關(guān)于“我不在這里、我不在我生活的地方”的認識,占了相當大的篇幅。第一部是主體缺席,第二部是主體確認。但這個主題被表述得太抽象、又太瑣碎。另外就是對于生活的確認,或者用加繆的話說,“解脫”。法國人喜歡的表述方式:時間、或者回憶。也許正是由于基因良好,這是被表述得最完美的主題,同整篇小說的結(jié)構(gòu)方式、敘述文體都血肉相連。前面已說過這個問題,不再提了。
       讓我驚訝的是這篇小說中出現(xiàn)了各種紛繁復(fù)雜的主題樣式,它們中的大部分都被加繆處理做了道具,比如默爾索同母親的關(guān)系(我以為會更深入一些的),比如人與人之間動物式的慣性關(guān)系,比如瑪麗這個人物的意義,還有更重要的如“上帝”主題?;氐絹喞锸慷嗟拢骸八枷刖褪侨宋锏恼Z言”,所以當它們被推入背景,就不必侈談這些的意義。
      
  •     我肯定是褒獎他的,因為他的的確確是英雄,毫不回頭地走上真實。但這終究是悲劇,難道變通一定是要學(xué)會的嗎?總有一些時候你也會對如何圓謊也會不知所措,不安倒還好。要是你別人揭穿,那就更亂來了。默而索他最后還是被小說里的大眾否決了,那現(xiàn)實中的大眾呢,我們更富有精神力量(比較小說里被描寫得無情的大眾),能用這個來理解他,寬恕他,或者說支持他嗎?反正看小說時我是要崇拜他的。
  •     本來在讀單行本的《西西弗的神話》,可是讀了第一章,半懂不懂,故而一步一步來,《局外人》比《西西弗的神話》寫作時間早,文學(xué)性強得多,現(xiàn)在才感覺他和薩特完全不同。
  •     
      
      基督走向十字架,獨自承擔(dān)了人類沉重的罪?;绞芸嘌畴y,用圣愛的溫馨賦予了人類生活的意義,拯救了人類萬千心靈。據(jù)說,加繆視《局外人》主人公默爾索為人類唯一的基督、上帝唯一的基督。據(jù)說,默爾索的死是對荒誕的反抗,是對人類命運的獨自承擔(dān)。據(jù)說,默爾索蔑視社會約定觀念——荒誕,他的死是對非人生存境況的反抗,是人道主義的文學(xué)先聲。
      
      果真如此?“局外人”默爾索果真是人類與上帝唯一的基督?用魯迅的話,默爾索果真是那“肩住黑暗閘門”、“放我們到光明地方去”的人?
      
      為了追問的展開,首先對局外人默爾索進行一番正名?!熬滞狻币辉~令人想起另一個文本中的另一個詞——“檻外”。《紅樓夢》中妙玉自稱檻外人?!都t樓夢》的世界遍被凄涼之霧,其中人物命運悲苦,卻不失詩意。而《局外人》以驚人的冷靜的理智閹割了現(xiàn)世詩性的溫暖。
      
      兩個文本是詩與思的文本。一樣抒寫人的受難和愛之難,一樣心懷鄉(xiāng)愁去追尋家園?!毒滞馊恕穮s帶有一種漠然的可怖的荒誕,所謂人生不過是一局無謂的游戲。莎甕所言:“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 Signifying nothing.”( William Shakespeare, From Macbeth V, v )
      
      我也相信,那種能夠獨自承擔(dān)如此冷漠荒誕的人,是那“肩住黑暗閘門”、“放我們到光明地方去”的人,是人類和上帝唯一的基督??墒?,在默爾索身上我們看不見這樣的神性光輝。
      
      加繆在《西西弗神話》中說:“真正嚴肅的哲學(xué)問題只有一個,那便是自殺。判斷人生值不值得活,等于回答哲學(xué)的根本問題?!保涌姡骸段魑鞲ド裨挕?,沈志明譯,《加繆全集》3,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而荒誕感的存在,正在于對生命意義的無法確信。默爾索的冷漠源于對日常生活的厭倦感。他因此以一種極端隨意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近乎蔑視。加繆稱,西西弗是“荒誕的英雄”,“對諸神的蔑視,對死亡的憎恨,對生命的熱愛,使他吃盡苦頭”。(《加繆全集》3,p137)
      
      可是,局外人默爾索并不具有西西弗反抗荒誕的精神氣質(zhì),面對荒誕,他只是冷漠,只是無所謂。默爾索蔑視上帝,可是他無力充當新的神。抹殺上帝后,他無法使自己成為承擔(dān)荒誕的英雄,而是冷漠地參與了荒誕,重新回到荒誕的世界。那個荒誕的世界沒有愛,沒有愛的心靈。
      
      問題不是這個世界究竟有沒有上帝。這個問題已經(jīng)預(yù)設(shè)了一個上帝的概念,我們的心中早已有了上帝,何須再問。問題的關(guān)鍵是我們沉重的肉身、我們罪惡的心靈對上帝有多渴求——精神彼岸的饑渴。只有愛的溫馨才能反抗心靈的黑夜,反抗這個冷漠世界的荒誕。
      
      “希望不可能永遠被回避?!保ā都涌娙?,p134)
      
      “白晝屬你,黑夜也屬你。亮光和日頭,是你所預(yù)備的?!保ā杜f約全書?詩篇 74 :16》,和合譯本)
      
      能給我們冰冷心靈以溫暖慰藉的是十字架上的基督,不是默爾索。默爾索只會讓我們冰冷的心靈更加冰冷,讓我們荒誕的世界更加荒誕。默爾索并不是人類和上帝基督,更不是唯一的。
      
      “幸福和荒誕是共一方土地的兩個兒子,不可分開呀?!保ā都涌娙?,p139)荒誕是真的,對荒誕的抒寫也是真的。但是走出荒誕才是拯救。荒誕的苦痛在于對愛的剝離。對荒誕的反抗也只有呼喚愛。正因為荒誕,所以要愛。正因為愛在蒼涼的人間幾乎不可能,所以要呼喚愛。
      
      默爾索只是荒誕存在的一個符號,親自參與了荒誕。“世界依舊,認識唯一的主人。約束他的,是對彼岸的幻想?!保ā都涌娙?,p136)一個對彼岸沒有幻想的人,一個親自參與了荒誕的人,怎么可能是人類和上帝唯一的基督?
      
      我不相信!
      
      
  •     多么感謝上帝同時給了我書籍和黑夜,當然,還有眼淚。我一點也不想隱瞞我的真實感受:讀《第一個人》的時候,我哭了很多次,有時是眼淚自己就悄無聲息地流下來,有時是發(fā)自胸腔的悲慟,那是一種窒息的痛——也許這僅僅是因為頭腦一時發(fā)熱造成的軟弱行為吧,不過還是加繆的女兒善解人意:“那些沒有這類體驗的人將很難理解這一點?!蹦憧梢哉f,這種愛好只是出于一種任性,缺乏辨證,缺乏說服力,但這正合我心意,因我并不想推薦你一定要去看這本書,尤其是當你迷戀于各種各樣的表現(xiàn)技巧以及天花亂墜的自我時。
      
      我想,我是一個影子,是天上那個人的影子。在寧靜藍色的夢幻當中,我們額頭相碰,雙手相牽。一種主觀的、悲天憫人的、浪漫主義情感在我頭腦里產(chǎn)生,而且前所未有的強烈。我感覺,我曾經(jīng)就生活在那里(阿爾及利亞),我了解書里的一切:山坡上的風(fēng),以及生活本來的樣子。
      
      《第一個人》是加繆未完成的作品,連1/3都不到,從雅克(或者直接說加繆)的出生到他上中學(xué),并成為學(xué)校足球隊正式的守門員(不到15歲)。在戲劇卷里有一張加繆十四歲時的照片,一個詞:美艷不可方物。衣著體面,絲毫看不出潦倒的窘態(tài),正如他的小學(xué)老師熱爾曼先生說的那樣:“這是對你媽媽最好的贊譽”——我的小加繆!我親愛的小家伙!相貌多年保持不變,尤其是那雙眼。
      
      ……看完雅克與熱爾曼老師的兩封通信后,我趴在床上痛哭起來,因為愛,因為《第一個人》沒有下文,因為加繆,也因為自己——看不到了,圣奧迪爾修道院的寄宿女生們,雅克和皮埃爾經(jīng)歷的最深刻激情??床坏搅?,一如拼命離我遠去的驕傲的青春……Never More,Never More,Never More,想起那只叫“Never More”的烏鴉,以及一個重復(fù)著問烏鴉叫什么的人。
      
      PS:在小說卷總序部分,提到加繆在戲劇創(chuàng)創(chuàng)作與戲劇編導(dǎo)方面也野心勃勃,甚至對演電影也興致頗高。杜拉斯的著名小說《琴聲如聲》(《琴聲如訴》)由布魯克執(zhí)導(dǎo)搬上銀幕之前,杜拉斯、讓娜·莫羅都同意由加繆出演男主角,加繆也欣然同意,只是因為《第一個人》的寫作進度與電影拍攝的檔期有矛盾,男主角才由保羅·貝爾蒙多代替出演——禁不住地浮想聯(lián)翩……唉,當時的法國??!
      
      
      
      
      
  •     
       其實沒有誰是那種會為了自己而踐踏別人的人,天曉得,有一天
      這個世界會不會醒過來,開出一朵漂亮的達摩花。
      
       可是,越掙扎就越痛苦,人是一種多徒勞的動物,越徒勞就越沉醉,棄去天賦異秉,甘愿淪為最詭異又最明白的一代。卻依然不忍放棄,卑微的活著。
      
       在漫長和蕭條之間學(xué)會屏息。在顧盼和等待之間學(xué)會隱忍。這就夠了??墒俏移珔s是樂觀主義者。
  •     《局外人》曾經(jīng)影響20~22歲的我。
      加繆筆下的局外人是荒謬世界中痛苦孤獨的個人,在絕望、荒誕的環(huán)境中再現(xiàn)著精神自由和自由選擇。
      偉大的小說家都是哲學(xué)小說家,文學(xué)作品通常是一種難以表達的哲學(xué)的結(jié)果,是這種哲學(xué)的具體圖解和美化修飾。
  •     在鼠疫的境遇里
      
        鼠疫是人類一種災(zāi)難性的非常境遇,而加繆的《鼠疫》則是一個象征。
        老鼠的大量死亡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但是,看門人的死卻使奧蘭城的人們從震驚轉(zhuǎn)為恐慌,使人們感到不知所措。他們認為,這不過是一場很快就將消失的噩夢,雖然有些恐慌和不知所措,但他們依然做自己的買賣、出門旅行和發(fā)表自己的議論見解,誰也沒有想到,鼠疫會使他們前途毀滅、往來斷絕和議論停止,甚至生命終結(jié)。
        在里厄醫(yī)生被大家普遍認為是不合時宜的堅決要求下,省長召集會議討論,卻沒有宣布是否究竟是鼠疫。當疫情迅速惡化,死亡人數(shù)直線上升的時候,當局才決定正式宣布發(fā)生鼠疫,并采取封城措施。省城奧蘭與世隔絕,成為一座孤城。
        封城使人們面臨事先毫無思想準備的分離,他們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已陷入遠離親人、無依無靠、既不能重逢也不能通信的絕境。政府的禁令使任何特殊情況都不在考慮之列。
        鼠疫導(dǎo)致了封城,封城造成了隔絕,隔絕使人們普遍產(chǎn)生了一種被囚禁和流放之感。人們“體驗了一切囚徒和流放者的悲慘遭遇,那就是生存于無益的回憶之中”。加繆寫道,“這時他們的勇氣、意志和耐心一下子都垮了,垮得這么突然,以致他們感到好像再也爬不起來。因此他們強制自己不再去想解放的日期,不再去展望未來,或者可以說強制自己一直垂著腦袋過日子”,“對眼前他們感到心焦,對過去他們感到憎恨,對未來他們感到絕望。他們活像受到人世間的法律制裁或仇恨報復(fù)而度著鐵窗生涯的人?!?br />     精神、情感、心理的痛苦之外,當然還有鼠疫直接造成的人的身體的痛苦和生命的死亡。除了看門人外,加繆詳細描述了三個人的痛苦死亡:預(yù)審法官奧東先生的孩子、神父帕納盧和與里厄醫(yī)生一起并肩戰(zhàn)斗的“外鄉(xiāng)人”塔魯。這其中,尤以對奧東先生的孩子死亡過程的驚心動魄的描述最令人嘆為觀止。
        然而加繆并不僅僅在于描述鼠疫下的生存狀態(tài),而重要的是表現(xiàn)這種災(zāi)難性的境遇中,人們不同態(tài)度和命運。鼠疫是實驗室,他要通過鼠疫這一非常的境遇及其人們不同的態(tài)度、選擇和命運,來表現(xiàn)他的歷史、政治和哲學(xué)見解,來傳達一種更為本質(zhì)的信息。
        里厄醫(yī)生是《鼠疫》中作者理想的人物和哲學(xué)理念的載體。他是奧蘭城中的西西弗斯,是加繆反抗理念的詮釋者。
        書中另外的人物同樣也是意外深長的。為求得內(nèi)心寧靜而到奧蘭城定居的讓?塔魯,在鼠疫降臨時,領(lǐng)頭組織起了一支衛(wèi)生防疫隊伍,卻在瘟疫敗退、城門大開的前幾天感染了鼠疫。盡管他與病魔進行了殊死的搏斗,盡管里厄醫(yī)生盡了最大的努力,但塔魯仍然在最終戰(zhàn)勝鼠疫的黎明到來時,在寂靜的寒夜里,離開了人間。死亡給了塔魯安寧,但通過死亡帶來的安寧對他卻已毫無用處。
      50多歲的格朗是一個瘦長駝背的市府小職員,準確地說是一個在市府默默無聞工作了幾十年的臨時小職員。妻子撇下他隨他人而去,微薄的薪水維持著他拮據(jù)難堪的生活。就是這樣一個絲毫稱不上英雄的格朗,卻積極參加到塔魯?shù)目挂呓M織中。就是這個格朗,在他的生活中,有著一件神圣的事,那就每天晚上雷打不動地寫一本關(guān)于“女騎士”的書或類似的東西,盡管只是開了個頭,但無數(shù)次反復(fù)斟詞酌句使他耗費了全部精力,使他不勝其苦,但他仍樂此不?!,F(xiàn)在,他卻從“神圣不可侵犯”的晚上時間中貢獻出兩個小時來,不再去想的“女騎士”,而專心致志地做著抗疫組織中他應(yīng)做的事情。
      盡管如此,鼠疫仍沒有放過這位無足輕重、簡樸奉公的善良老公務(wù)員。圣誕節(jié)的前夜,里厄醫(yī)生和塔魯在大街的櫥窗那兒找到了他。他淚流滿面地貼在櫥窗的玻璃上,瘦小的讓娜那充滿戀情的清脆的聲音,仿佛又從遙遠的過去回到了格朗的耳邊。里厄醫(yī)生想,“這沒有愛情的世界就好象一個沒有生命的世界,但總會有這么一個時刻,人們將對監(jiān)獄、工作、勇氣之類的東西感到厭倦,而去尋找當年的伊人,昔日的柔情?!?br />     當病情惡化的時候,格朗把那份神圣的手稿給了里厄醫(yī)生。這份50多頁的手稿上,都是寫著同樣一句話,只不過是抄抄改改,增增刪刪,“五月”、“女騎士”、“林間小徑”,這幾個詞一再重復(fù),用各種方式排列組合成的句子。對這充滿著格朗一生心血的手稿,這位自覺不久于人世的老公務(wù)員,突然嚴厲而痛苦地要求里厄醫(yī)生燒掉它。
        然而奇跡出現(xiàn)了,可憐的格朗與死神擦肩而過,起死回生。
        除塔魯外的另一個異鄉(xiāng)人是朗貝爾。據(jù)說,新聞記者朗貝爾這一人物與加繆本人相關(guān)。他在法屬阿爾及利亞時有過與朗貝爾相同的經(jīng)歷。《鼠疫》中隔離后人們的流放感恐怕是加繆的一種真實體驗。當封城的禁令下達后,為了自己的自由和愛情,他想盡辦法以離開這座被封閉的城市。開始,他力圖通過官方渠道離開奧蘭。在種種努力均告失敗后,他轉(zhuǎn)向那些走私分子,企圖通過地下通道逃出城去。幾經(jīng)周折,終于找到了出城的途徑。就在他即將出城之時,他找到里厄醫(yī)生,要求留下來為衛(wèi)生防疫組織做事。
        作為一個個人主義者,在朗貝爾看來,沒有什么東西比個人的幸福更重要。如果要談到公眾利益,那必須以個人幸福為基礎(chǔ)。然而在鼠疫這一非常的境遇下,純粹的個人幸福是否還有其在正常狀況下的那種合理性?里厄醫(yī)生表示,朗貝爾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的,是可以理解的。為了自己的愛,他可以選擇離開奧蘭。可是,當鼠疫與每一個人都相關(guān)的時候,他不能為朗貝爾的離開提供合理性的證明。而朗貝爾則指責(zé)里厄醫(yī)生根本不為他這個與情人分離的人著想。后來塔魯告訴朗貝爾,醫(yī)生的妻子因病住在離奧蘭幾百公里的療養(yǎng)院,與他的情況完全一樣時,朗貝爾表示了極大的驚異。
        這種驚異或許是朗貝爾最終決定留下來與大家一起共同戰(zhàn)斗的重要原因。他后來對醫(yī)生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值得人們?yōu)榱怂釛壸约旱乃鶒?。然而,不知什么原因,我自己就象您一樣,也舍棄了我的所愛?!?br />     “個人命運已不存在了,有的只是集體的遭遇,一邊是鼠疫,一邊是眾人共同的感受。各種感受中最嚴酷的是分處兩地和放逐之感,以及隨之而來的恐懼和反抗情緒?!痹谑笠哌@境遇下,要生存就必須抗爭。任何主義、觀念都必須服從鼠疫下的這一生存規(guī)律,不論作為合理個人主義的朗貝爾還是宗教的代表帕納盧神父,在這種非常狀態(tài)下,都必須改變既有的觀念、態(tài)度、行為,做出新的選擇。帕納盧神父的前后兩次布道,觀念態(tài)度就大有差異。第一次布道,神父指出鼠疫是上帝對人們罪惡的處罰,得救之道是人們必須向上帝發(fā)出虔誠的心聲,傾訴愛慕之情?!捌溆嗟氖拢熘髯詴鞒霭才?。”但在第二次布道時,他就有“某種猶豫不決的現(xiàn)象”。對此,塔魯評價說:“帕納盧是對的。當一個基督教徒看到一個無辜的人被挖掉了眼睛,他要么喪失信仰,不再信教,要么同意挖掉眼睛。帕納盧不愿失去信仰,他要堅持到底。這就是他在布道時力圖說明的問題。”里厄醫(yī)生則說,比較神父的布道來說,他更喜歡神父本人。
        當信仰和現(xiàn)實產(chǎn)生沖突的時候,神父陷入了激烈的思想矛盾和斗爭之中。但他仍然參加了第一線的搶救工作,沒有離開過醫(yī)院和鼠疫流行地區(qū)。直到有一天他作為鼠疫疑似病人被送進醫(yī)院治療。第二天早上,神父便去世了。但病歷卡上并未截明是鼠疫,而是“病情可疑”。
        加繆對神父之死的原因語焉不詳,因為里厄醫(yī)生在對神父進行檢查時,并未發(fā)現(xiàn)鼠疫的主要癥狀,而且據(jù)女房東所述看來,神父生病的情況似乎很有些令人疑惑。我猜測,神父因無法再繼續(xù)承受內(nèi)心的矛盾痛苦而選擇了某種方式的自殺。
        加繆在小說《鼠疫》中所表達出來的明確的社會歷史意識和深刻的哲學(xué)意識,使它在20世紀的文學(xué)史上,占有其突出的地位。不過,從藝術(shù)的角度看,我想并非所有人都會對《鼠疫》給予最高評價。就我個人來說,初讀《鼠疫》時,我也更多地認為《鼠疫》是載道之文,對其藝術(shù)性并未有何深刻的體認。然而再次閱讀后,發(fā)現(xiàn)它確實不乏高度的藝術(shù)性,尤其是它對一些場景、狀態(tài)和過程以及對人物的天才的狀寫和刻畫上。我以為,對格朗這一人物的刻畫和對預(yù)審法官奧東先生的孩子之死的描繪,具有經(jīng)典意義,足以顯示加繆天才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能力。
      
  •     默而索:被判處死刑的幸福
      
      
      通過日常所見來表現(xiàn)悲劇,通過邏輯來表現(xiàn)荒謬。
       ——加繆
      
      一、奔喪與做愛
       是默而索自己給我們講他被判處死刑的故事。這個關(guān)于他自己的故事,是他自己寫下的,還是他口述別人記錄的,加繆沒有告訴我們。這就使默而索的故事變得有些可疑。不像《鼠疫》,加繆反復(fù)強調(diào)了敘述和記錄的客觀性,并在最后明確交待記錄者是里厄醫(yī)生。
       但這一點顯然不是重要的。加繆在《局外人》中強調(diào)的是主觀,他闡述的正是一種主觀感受的東西:荒誕。因此,只有通過我即默而索的敘說,這種主觀才有其真實性。
       默而索的冷漠使人們感到震驚。這一點首先表現(xiàn)在默而索對媽媽的死這一使每一個兒子都會感到悲痛欲絕的事件上。但默而索卻顯得麻木無情,沒有任何悲傷的反應(yīng)。這的確令世人感到憤怒。加繆說,這正是導(dǎo)致默而索被判處死刑的重要原因。有人認為,默而索并不是真的是冷漠:“他在內(nèi)心深處該是對母親蘊藏著多么溫柔多么純真的感情啊”(郭宏安:《多余人?抑或理性的人?》)這就是說,默而索隱藏了自己的感情,把對媽媽的愛壓抑到了內(nèi)心深處,而并非真的冷漠。如果這樣,我以為就誤解了默而索,誤讀了加繆。
       默而索從里到外都是一個冷漠的人,而不是用表面的冷漠來掩飾其內(nèi)心的熱情。加繆曾經(jīng)說過,“本書的英雄之所以受到譴責(zé) ,是因為他不做游戲……是因為他不肯撒謊?!f實話,拒絕掩飾自己的感情?!泵鎸δ赣H的去世,他沒有象人們所認為應(yīng)該的那樣,顯得悲痛欲絕,痛哭流涕。而且不僅如此,他還在為母親守靈時喝牛奶咖啡和抽煙。在剛剛安葬完母親回到阿爾及爾后,他就和情人瑪麗去游泳、看喜劇電影和做愛。這種行為,按照社會所公認的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顯然是不能容忍的。在社會看來,這個人如果不是神經(jīng)失常的話,無疑是一個冷漠無情、沒有人性的殘忍冷酷之徒。把這一標簽貼在默而索身上,應(yīng)該是毫無問題的。
       人作為“類”,為了能在一起生活而建立了共同認可的基本價值和基本的行為規(guī)則,達成了基本的“社會契約”。一個要在這個社會中正常和順利生活的人,必須遵循這一整套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則和動作規(guī)程,包括習(xí)慣、習(xí)俗等,否則會被視為異類,嚴重者還會受到法律乃至被殺頭的制裁。因此,人們建立起來的這一整套東西,成為一種獨立于人而存在的實在。它迫使人們按照這一整套東西,來規(guī)范自己的意志、思想、情感、言語、行為,活生生的個人消解于這一整套東西中,而只為社會所設(shè)定的模式、所認可的符號和標簽來生活?!敖?jīng)過千年滄桑變幻,世界與我們的對立愈加強烈。我們在一瞬間突然不再能理解這個世界,因為,多少世紀以來 ,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只是限于我們預(yù)先設(shè)定的種種表象和輪廓?!澜缣与x我們,因為它又變成了它自己?!蓖瑫r,“世人也分泌出非人的因素。在某些清醒的時刻,他們機械的動作,他們毫無意義的手勢使得他們周圍的一切變得荒謬起來。”于是,人失去了把握世界的符號和標簽?zāi)芰?,同時對同類中的他者也產(chǎn)生了嚴重的陌生感。這樣,所謂的荒誕也就產(chǎn)生了。加繆進而指出,“一個能用歪理來解釋的世界,還是一個熟悉的世界?!辈徽摲柋碚魇欠駵蚀_,標簽貼得是否得當,它畢竟是一種表征和標示?!暗窃谝粋€突然被剝奪了幻覺和光明的宇宙中,人就感到自己是個局外人?!边@個時候,人與世界(符號和標簽擬或價值觀念、行為模式)便產(chǎn)生了嚴重的分裂。
       默而索就是一個與世界產(chǎn)生了嚴重分裂并最終意識到人與世界之間存在著荒誕的局外人。他游歷于這個既定的世界之外,世界的一切對他來說已喪失了其既有的意義,母親的死對他來說只是一個自然到來的事情而已,“這說明不了什么”。隨之而來的一系列不合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對默而索來說也是自然的。這個世界既有的價值和規(guī)則,已經(jīng)遠離他而去,變得毫無意義。他并不反對這些既有的價值和規(guī)則,因為如果他反對這些,那就證明他有不同的價值和規(guī)則,但事實上他沒有。
       因此,參加母親的葬禮,他并不顯得悲痛欲絕,痛哭流涕;游泳、看喜劇電影、做愛,他也并未感到欣喜和歡娛。“怎么都行”,在默而索那里,世界的一切符號和標簽,價值與規(guī)則,習(xí)慣與模式,都被抽空,他成了一個與之完全分裂、與之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真空人”。
       由此,默而索的命運在既存世界里就變得莫測起來。
      
      二、審訊與判決
       危險的端倪始于鄰居萊蒙要其到警察局為他做偽證。默而索對一切都是“怎么都行”,對一切都無所謂。老板要重用他一下,讓他去巴黎開設(shè)辦事處,說還可以旅行,他說怎么都行,“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么樣的生活都一樣”;情人瑪麗問他愿不愿意跟她結(jié)婚,他同樣是說“怎么樣都行”;當鄰居要他給他作偽證明時,他還是“怎么都行”。
       但是,就是這“怎么都行”導(dǎo)致了“怎么都不行”的后果的發(fā)生。萊蒙情婦的兄弟和一幫阿拉伯人要報復(fù)萊蒙,他們跟蹤萊蒙來到了海邊,一陣沖突后,雙方各自散去。默而索獨自一人來到海邊,又碰上了阿拉伯人。當阿拉伯人用尖刀對準他的時候,他在陽光、燥熱和汗水的刺激下恍惚之中扣動了板機。
       “猛然一聲巨響,一切都開始了。”加繆寫道?!拔抑牢掖蚱屏诉@一天的平衡,打破了海灘上不尋常的寂靜,而在那里我是幸福的。這時,我又對準那具尸體開了四槍,子彈打進去,也看不出什么來?!奔热灰呀?jīng)一槍打死了那個阿拉伯人,為什么默而索還要再開四槍?而且還說,“子彈打進去,也看不出什么來”!
       默而索看不出什么來,而作為社會人的我們卻足以看出他對生命的漠然。因為如果那要命的第一槍還難以判斷他是否是故意殺人的話,那后面的四槍卻使他陷入萬劫不復(fù)的境地,而且他還居然說,“子彈打進去,也看不出什么來”!
       面對生命和死亡,默而索竟是如此的漠然置之。
       默而索被捕后第八天,遭遇了預(yù)審法庭。預(yù)審法官同樣不明白是:“為什么您在第一槍和第二槍之間停了停?”“為什么?為什么您還往一個死人身上開槍呢?”對于這一點,默而索說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但他認為這并不那么重要。當預(yù)審法官問他對自己的行為是否后悔時,他說“與其是真正的悔恨,不如說是某種厭煩”。
       默而索同樣也遭遇了律師。本來他并不想要律師給他辯護,但法院按照法律規(guī)定給他指定了一個律師。律師認為重要的問題是,在媽媽下葬那天,默而索是否表現(xiàn)麻木不仁,是否感到難過?默而索對這個問題感到十分驚訝,表示很難向他提供情況。并且冒出了一句驚世駭俗的話:“所有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盼望過他們所愛的人死去”!
       然而律師總是要從被告方面考慮問題并尋求有利于被告的說法和證據(jù)的。于是他又問默而索,是否可以說他那天是控制住了自己天生的感情。這實際上是在誘導(dǎo)了,沒想到默而索又斬釘截鐵地說了一句:“不能,因為這是假話。”(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前述所謂在內(nèi)心深處對母親蘊藏著多么溫柔多么純真的感情云云的確是誤讀。)
       律師大概從未見到過這樣的主動將脖子往絞索里套的罪犯。但默而索卻認為自己“不是為了得到更好的辯護,而是……得到合乎人性的辯護”。這就更令我們這些局內(nèi)人費解了。
       局內(nèi)人費解局外人,而局外人更不理解局內(nèi)人。預(yù)審法官、檢察官和法庭的職能在于,用既有的價值與符號系統(tǒng)來將默而索魔鬼化,然后把罪惡之標簽牢牢地貼在他的身上。預(yù)審法官和檢察官的邏輯是非常明確的:一個對母親去世都麻木冷漠的人,一個在母親剛剛下葬就與情人做愛和看喜劇電影的人,必定是一個毫無人性的、獸性十足的殘忍之輩。他為他的朋友——一個靠妓女生活、干著烏龜行當?shù)哪腥耍チ私Y(jié)一樁卑鄙的桃色事件時,他槍殺受害者顯然是一個經(jīng)過精心策劃的、有預(yù)謀的罪惡的行為。他在一槍打死受害人后,又毫無人性地朝受害人的尸體連擊四槍,也有力地佐證了被告人殘忍的犯罪故意。正如檢察官所說:“我將提出雙重證據(jù)。首先是光天化日之下的犯罪事實,然后是這個罪惡靈魂的心理向我提供的晦暗的啟示。”“這個人與一個他連基本的法則都不承認的社會毫無干系?!睓z察官最后端出了他的結(jié)論:“我向你們要這個人的腦袋……因為我已意識到某種神圣的、不可抗拒的命令,因為我在這強除殘忍之外一無所見的人的臉上感到了憎惡?!敝链耍瑱z察官神圣而艱巨的職責(zé)得到了完成——他終于將默而索羅織成魔鬼,完成了一個標簽化過程。
       我以為 ,作為規(guī)則維護者的檢察官,他在神圣的職責(zé)下的狂熱,他的慷慨激昂和自我標榜的演說,他的粗暴的邏輯,是令人生厭的。他把司法審判偷換成了道德審判,把指控犯罪行為偷換成了指控犯罪動機。當然,我們不能把加繆的哲學(xué)闡釋降低為對現(xiàn)存司法制度的批判。但是,即便從法律上來說,檢察官的這種做法也偏離了公正司法的規(guī)則,帶有明顯的嘩眾取寵的表演性質(zhì)。在法庭上,作為控方的檢察官理應(yīng)圍繞默而索槍擊阿拉伯人的事實和證據(jù)展開指控,然而他向法庭提供的證人卻全都與默而索的槍擊事件無關(guān):養(yǎng)老院院長、養(yǎng)老院看門人、母親在養(yǎng)老院的情人,以及默而索的情人瑪麗。用這些與案件并無直接關(guān)系的證人來證明默而索的罪行,實在是一場鬧劇。這里,規(guī)則變成了演出的腳本,每個人都按照規(guī)定的角色進行表演。無疑,檢察官是一個出色的演員,他把一個無動機的,或者可以說多少帶有一點防衛(wèi)特點的偶然殺人事件,精心編制成了一個有預(yù)謀的、十惡不赦的故意殺人案。于是,現(xiàn)存的價值和規(guī)則按照它的意愿,完成了對事實的重新匯編;于是,法庭也順利地以法蘭西人民的名義判決,在廣場上將默而索斬首示眾。
       但是,律師說的一句話倒是指出了整個審判過程的本質(zhì):“請看,這就是這場官司的形象。一切都是真的,又沒有什么是真的!”
      
      三、死亡與幸福
       “局外人該死?!卑蜖柤铀?略薩這樣說。但他又說道:“如果我是法官,也不會送他上斷頭臺的;但是假如他的頭顱真的從斷頭臺滾落,我也不會為他哭泣的。”從法律和社會學(xué)意義上說,略薩這樣說無疑是正確的。
       但是,從加繆的哲學(xué)上看,局外人的死卻有另一番意義。
       毫無疑問,死亡對默而索來說并非嚴重事件。對母親的死他是這樣看的,對情人瑪麗也同樣如此。在獄中,當他很久以來第一次想起瑪麗時,他想到她或許是病了,甚至是死了?!八懒耍乙簿筒魂P(guān)心她了?!疑踔敛荒苷f這樣想是冷酷無情的?!睂τ谝粚彽乃佬膛袥Q,默而索擁有上訴的權(quán)利,但是他放棄了上訴。當他放棄上訴的時候,他感到血液在周身正常的流動。而當他想到自己如果改判或特赦還要活20年時,他竟感到“為難”和“苦惱”?!拔铱偸窍氲阶顗牡囊幻妫次业纳显V被駁回。那么,我就去死?!l都知道,活著是不值得的。……沒有比這更清楚的了,反正總是我去死,現(xiàn)在也好,二十年后也好?!偃缫溃趺此?,什么時候死,這都無關(guān)緊要?!?br />    這真有點中國人所謂的“視死如歸”的味道。然而在默而索那里,似乎并不只有這些。正如律師在法庭上所言,最可靠的刑罰是應(yīng)該讓默而索永遠地背上殺人罪的重負。盡管法庭沒有接受律師的辯護而仍然判處了默而索死刑,但他卻接受了判決,而這判決的被接受便使判決的懲罰目的永遠地失去了。就像西西弗斯微笑著走下山去一樣,默而索幸福地面對著死亡。“面對充滿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這個世界的動人的冷漠敞開了心扉。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去曾經(jīng)是幸福的,我現(xiàn)在仍然是幸福的?!?br />    所以加繆說,《局外人》是一個無任何英雄行為而自愿為真理而死的人的故事,而默而索則是“我們唯一配得上的基督”。
  •   《局外人》是哲理性很強的小說,永遠有無限的解讀空間。
    我個人認為第一部分是描寫主人公真實的心理狀態(tài),而第二部分則是周圍的人如何看待他。這兩部分存在巨大的反差和沖突,基本上代表自我存在與“他者們“的對立。主人公的罪名是別人根據(jù)他的生活狀態(tài)而強加給他的。主人公之所以認罪,反映出加繆對個人存在于社會的那種渺小所持的一種冷靜的無奈和絕望。
  •   很贊同作者的想法,感覺默爾索被作者和其他評論家人為地抬升了。
  •   那些沒有這類體驗的人將很難理解這一點?。。?/li>
  •   看到最后一本年譜最后紀念碑那里時…
  •   無拘無束地 愛的權(quán)利
  •   最后一句說得對
  •   神父的死因是鼠疫,變種后的鼠疫,以肺部腫大為特征。加繆描寫了之后很多人的鼠疫病癥和神父一樣。但神父在死之前感到了虛無是可以肯定的,上帝并不存在。
  •   而默而索并不能背上這世間的"重負".
  •   他代表的是加繆眼中的真理,一個散發(fā)光和熱的人不是更好么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