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6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羅伯特·海爾布羅納(Robert L. Heilbroner),威廉·米爾博格(William Milberg) 頁數:219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一本關于西方經濟史的翻譯作品,篇幅短小,內容卻充實豐富,條分縷析地追溯了經濟社會尤其是資本主義的起源和演變歷程。 可貴的是,作者并非簡單地純粹地闡述歷史,而是以放眼未來的視野,回溯經濟社會自中世紀到現代的發(fā)展過程,為理解當今世界的經濟為何會是現在的樣子以及它將去向哪里,予以了客觀的觀察分析。書中探究了過去的經濟走向和動力——尤其是資本主義——如何造就了今天呈現于我們面前的挑戰(zhàn),同時也提供了一些讓我們在未來能更有效應付這些挑戰(zhàn)的建議。 作為一本經濟史教材,全書分章討論了經濟問題、前市場社會、市場社會的出現、工業(yè)革命、大蕭條、公共部門的興起、歐洲現代資本主義的形成、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社會主義的興衰、經濟生活的全球化、貧窮國家仍存的原因以及信息經濟社會的起源。
書籍目錄
出版前言前言1 經濟問題 1.1 個人與社會 1.2 生產與分配 1.3 經濟問題的三種解決方案 關鍵概念與關鍵詞 問題 回顧與展望2 前市場經濟 2.1 古時代的經濟組織 2.2 中世紀的經濟社會 2.3 變革的前提 關鍵概念與關鍵詞 問題 回顧與展望3 市場社會的出現 3.1 變革的力量 3.2 生活中出現經濟事務 3.3 經濟學的發(fā)明 關鍵概念與關鍵詞 問題 回顧與展望4 工業(yè)革命 4.1 偉大轉折 4.2 理論中的工業(yè)革命 關鍵概念與關鍵詞 問題 回顧與展望5 工業(yè)技術的影響 5.1 一項發(fā)明的沖擊 5.2 技術的普遍影響 5.3 大規(guī)模生產 5.4 工業(yè)變化的執(zhí)行者 5.5 市場結構的變化 5.6 大企業(yè)的興起 關鍵概念與關鍵詞 問題 回顧與展望6 大蕭條 6.1 增長的路徑 6.2 資本形成的關鍵作用 關鍵概念與關鍵詞 問題 回顧與展望7 公共部門的興起 7.1 新政 7.2 國家銀行的興起 7.3 貨幣政策 7.4 財政政策登上舞臺 7.5 考慮公共部門 關鍵概念與關鍵詞 問題 回顧與展望8 歐洲現代資本主義的形成 8.1 封建遺產 8.2 歐洲資本主義的復興 8.3 社團主義 8.4 歐洲增長放慢 關鍵概念與關鍵詞 問題 回顧與展望9 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 9.1 戰(zhàn)后可能的結果 9.2 美國資本主義的結構變化 9.3 世界繁榮與集中 關鍵概念與關鍵詞 問題 回顧與展望10 黃金時代的終結 10.1 宏觀經濟兩難 10.2 解釋經濟下滑 10.3 從更低增長到更高不平等 關鍵概念與關鍵詞 問題 回顧與展望11 社會主義的興衰 11.1 社會主義VS.資本主義? 11.2 解釋歷史性轉變 11.3 蘇聯(lián)制度 11.4 向資本主義轉型 11.5 社會主義的未來 關鍵概念與關鍵詞 問題 回顧與展望12 經濟生活的全球化 12.1 世界經濟的重構 12.2 生產與金融的全球化 12.3 全球化的原因 12.4 全球化的后果 12.5 全球化有多么全球化? 關鍵概念與關鍵詞 問題 回顧與展望13 為什么有些國家仍然貧窮 13.1 非均衡發(fā)展問題 13.2 殖民主義及其遺產 13.3 早期工業(yè)化與晚期工業(yè)化 13.4 國際組織的作用 13.5 新自由主義:機遇與挑戰(zhàn) 13.6 未來前景 關鍵概念與關鍵詞 問題 回顧與展望14 信息經濟社會的起源 14.1 計算機化 14.2 信息及計算機技術與生產率增長 14.3 大規(guī)模定制 14.4 外包 14.5 .com的繁榮與失敗 14.6 不平等加?。杭寄芷睿? 14.7 數字鴻溝 14.8 總結 關鍵概念與關鍵詞 問題 回顧與展望15 問題與可能的結果 15.1 傳統(tǒng)驅動型社會 15.2 命令社會 15.3 資本主義 15.4 分析未來 15.5 三個重要問題 15.6 社會主義 15.7 資本主義的前景 關鍵概念與關鍵詞 回顧與展望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3.2.4 生產要素 如我們所看到的,自由的、賺取工資的合約性勞動,可出租的、生產利潤的土地,以及流動的、尋求投資的資本,根本不是“自然的”和“正常的”。它們是前市場社會到市場社會的偉大轉型的杰作。經濟學稱此杰作為生產要素,其實在很大程度上,經濟學分析的就是,生產性過程中這三種基本構成要素在市場機制中的組合方式。 然而,在這一考察階段我們必須認識到,“土地”、“勞動”和“資本”并非作為社會組織的永恒范疇而存在。無可否認,它們是自然界的范疇,但是在從前的每一個社會,生產性過程的這些永恒屬性——土壤、人力和可用于生產的史前古器物——并非像市場社會中那樣單獨存在,而且可以區(qū)分開。在前市場經濟中,土地、勞動和資本緊密地混在一起,構成奴隸和農奴、領主和行會雇主的形象——他們進入生產過程時,都不是作為有價格的特定經濟職能的化身。奴隸不是“工人”,行會雇主不是“資本家”,領主不是“地主(landlord)”。只有當社會制度演化到勞動可出售、土地可出租、資本可以自由投資的時候,才會出現源于生活變遷(the flux of life)的經濟學范疇?! ∫U述這種驚人的社會進程,最清楚的分析路徑莫過于從人類財產觀念的演進開始。在古代社會,如前文所述,人擁有人。也就是說,奴隸完全是其主人的動產(chattel),主人可以使用、虐待奴隸,甚至在某種情況下可以處死奴隸。在中世紀,這種人類財產思想演化為農奴身份的觀念。農奴與奴隸一樣,也是其主人的財產,服從于前文所討論的關系和束縛,但是這里的所有權不是如此無所不包,領主也要履行互惠性的義務?! 〗K于,我們走到了現代商業(yè)社會,其中每個人擁有他自己的財產。變成“生產要素”的工人擁有自己的勞動,并且他可以盡可能有利地自由出售勞動,這是任何一個奴隸或農奴無法做到的。同時,自由的工人不再是任何人的財產,也不是任何人的義務(obligation)。雇主購買雇員的勞動,而不是購買他們的生命。當他離開雇主的辦公室或工廠(這是所有者的“財產”)時,勞動者的所有責任便結束了?! ?.2.5 有償勞動與資本主義 當勞動變成可出售商品的時候,雇主也獲得了特殊的經濟利益。在用所謂工資的報酬去購買勞動力的交換中,雇主有權擁有“他的”工人生產的所有產出。換句話說,與雇主建立工資關系的男人和婦女,放棄對他們創(chuàng)造的任何產出的所有權利,而只需完成規(guī)定的工作量(獲得工資)。 拿工資的(或領薪水的)勞動作為現代市場社會的一部分,如此地正常,以至于反思這種奇怪安排會令人大吃一驚:勞動力出售之后,勞動者不擁有任何產品的所有權。然而,稍微思考一下,誰擁有剛下裝配線的汽車:是生產汽車的勞動工人嗎?是設計汽車的工程師嗎?是指揮生產過程的管理者嗎?是公司總裁或股東嗎?答案是,在這些人當中,沒有哪個人擁有汽車。即便通用汽車的總裁或公司最大股東,在沒付錢的情況下,也不能說他擁有剛下線的汽車?!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