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古城風貌

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武漢出版社  作者:劉森淼  頁數(shù):238  字數(shù):310000  

內(nèi)容概要

  荊楚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中國文化的版圖上擁有重要位置。湖北是荊楚文化的發(fā)祥地,具有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旅游文化、少數(shù)民族文化等多方面深厚的文化積淀,文化名人、文物古跡、文化遺產(chǎn)數(shù)不勝數(shù),悠遠厚重的歷史底蘊為湖北文化建設乃至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留下了獨特而寶貴的文化資源和精神財富。
  《荊楚文化叢書·勝跡系列:荊楚古城風貌》首次對荊楚文化進行了全方位研究,堪稱湖北歷史文化研究與普及的鴻篇巨著。期望全省干部群眾特別是廣大文化工作者,通過閱讀和學習《荊楚文化叢書·勝跡系列:荊楚古城風貌》,從湖北豐富的文化資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加強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奮力投身建設文化強省的偉大實踐!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天造地設——荊楚名城的地理因素
一、自然地理因素
1.荊楚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
2.以江河為依托的城市本性
3.山區(qū)筑城的地質(zhì)地理條件
二、人文地理因素
1.經(jīng)濟基礎
2.人口聚居狀況
3.軍事因素
4.交通因素
5.政治版圖的變化
三、荊楚名城的基本特征
1.依山傍水的優(yōu)美景觀
2.人文理念與自然環(huán)境的有機結合
3.發(fā)達的水運碼頭文化
第二章 源遠流長——荊楚名城的歷史軌跡
一、荊楚名城發(fā)展的基本脈絡
1.江漢平原是荊楚名城的發(fā)源地
2.商周時期的城邑文明
3.東周楚國的城邑文明
4.秦漢時期的城邑文明
5.三國南北朝的紛爭與各地城邑的興建
6.隋唐時期中心城邑的漸次東移
7.宋元明清時期的城邑發(fā)展
二、荊楚名城演變的幾條規(guī)律
1.由平川向山地擴展
2.由不斷變遷而趨向固定
3.由點到面、從小到大的發(fā)展趨勢
4.中心區(qū)域從江漢平原西部向東部轉移
第三章 遠古蹤影——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城邑
一、城垣與壕溝顯示的文明火花
1.新石器時代古城的發(fā)現(xiàn)與主要特征
2.江漢平原的“英雄時代”
二、石家河古城遺址
1.石家河古城概況
2.石家河古城的性質(zhì)和用途
3.人口與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
三、門板灣古城遺址
1.門板灣古城址概況
2.門板灣古城的性質(zhì)
3.建筑技術發(fā)展狀況
四、其他主要古城遺址
1.陰湘城城址
2.雞鳴城古城遺址
3.走馬嶺古城遺址
4.馬家垸古城遺址
5.城河城址
6.陶家湖古城址
7.葉家廟古城遺址
第四章 輝煌江城——武漢
第五章 兵家重鎮(zhèn)——襄陽
第六章 江漢明珠——荊州
第七章 川鄂咽喉——宜昌
第八章 荊楚腹地——荊門
第九章 襄漢鎖鑰——隨州
第十章 南北樞紐——孝感
第十一章 大別瑰寶——黃岡
第十二章 礦冶古都——鄂州與黃石
第十三章 湘鄂咽喉——咸寧
第十四章 土家故土——恩施
第十五章 新興古城——十堰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從考古上看,1996年,閱馬場武昌路輜重營街危房改造工程,在不到1000平方米的范圍內(nèi),發(fā)現(xiàn)4座五代時期吳國的土坑墓。這些墓的墓口距地表6米多深,場地又窄,清理起來很困難,考古工作者只清理了其中的兩座。其具體年代,一座為大吳乾貞二年(928年),一座為“庚寅”年(930年)。2000年,彭劉楊路東端的湖北劇場改建,發(fā)現(xiàn)唐代磚室墓3座,五代土坑墓2座。地形上,湖北劇場與輜重營街相近,同屬蛇山南麓坡地,這兒的唐與五代墓葬應該是連成一片的。 中國傳統(tǒng)的埋葬習俗,戰(zhàn)國秦漢以來,死者一般葬于城外,只有極少數(shù)特別的墓葬(一是特別的大人物,如毛主席紀念堂在天安門廣場;一是嬰兒墓,如武昌育嬰堂后的萬嬰墓地)才安置在城內(nèi)。唐與五代成片的、非特別的墓葬在蛇山南麓,確切表明當時這一帶是城外而不是城內(nèi)。此外,蛇山、鳳凰山上的古城垣,至今尚有遺跡可尋,而蛇山以南地區(qū),根本見不到所謂唐代城垣的任何蹤影。這些考古材料清楚表明了唐與五代鄂州城垣的范圍。 南宋鄂州外城垣四至范圍,和唐代相比沒有什么大的變動。北、東、西三面不必多說。僅從南面看,陸游《入蜀記》“城外南市也數(shù)里”與范成大《吳船錄》‘南市在城外,沿江數(shù)萬家”、“南樓……在州治前黃鶴山上……下臨南市,邑屋鱗差……”都限定了南垣就在蛇山上,蛇山以南都是城外。 當然,城與市是兩個不同概念。城外有市,有很多居民環(huán)城而居,在歷史上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宋代城外沿江分布的南市,規(guī)模很大,從今大成路延伸到了武昌造船廠一帶,其歷史不僅可達于唐,還可上溯到漢末三國。它們是鄂州城市的一部分。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攻克武昌,依元朝制度設湖廣行中書省。明洪武九年(1376年),廢除元制,在全國設置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武昌為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行政)及湖廣提刑按察使司(刑事監(jiān)察)、湖廣都指揮使司(軍事)治所。此外,武昌府衙、江夏縣衙也在此地。成批衙署與附屬機構,占滿了原來的武昌城。又因朱元璋第六子朱楨分封為楚王,將王府基址選在了蛇山南麓直到紫陽湖的大片地區(qū),加上蛇山以南直至今武昌造船廠的沿江區(qū)域早已形成重要的商業(yè)區(qū)(即唐宋南市),需要加以重點防護。所以,在立國之初的洪武年間,布政使司克服經(jīng)濟上的種種困難,傾全湖廣之力,對武昌城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建與維修。從明代武昌城的城磚上的銘記可以看出,為了修筑武昌城,僅用磚一項,就動員了長沙府、武昌府、黃州府及岳州、興國州等好幾個府州的人力。

編輯推薦

《荊楚古城風貌》首次對荊楚文化進行了全方位研究,堪稱湖北歷史文化研究與普及的鴻篇巨著。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荊楚古城風貌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