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立信會計出版社 作者:唐松蓮 頁數:224
前言
機構投資者是金融領域的一支永恒的力量,他們將以現在的步伐或者更快些的步伐成長。支撐他們發(fā)展的基礎遠不是暫時的,有些只是剛剛開始發(fā)揮作用。因此,機構投資者的行為將成為國內和國際金融市場日益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其對金融市場穩(wěn)定性的影響需要認真考慮?! 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Annual Reporlt(1998),p.95 1998年,基金金泰和基金開元發(fā)行上市,正式拉開了中國機構投資者發(fā)展的序幕。我國監(jiān)管機構對機構投資者的支持是大力度的。經過近10年的發(fā)展,總的來說,機構投資者的作用表現出兩面性:在勝利股份之爭、中興通訊“H股”計劃的夭折和股權分置改革中表現出的作用,說明機構投資者已經發(fā)揮積極作用。但也時常有不和諧的事件發(fā)生,如2000年的“基金黑幕”;大量學者證實的“羊群行為”的存在;2006年的“老鼠倉”等事件。正反面作用的共存使得人們對我國機構投資者在證券市場中的作用,以及大力發(fā)展機構投資者方針政策產生了質疑。本書對比了中美機構投資者發(fā)展的不同軌跡和制度背景,再對機構投資者持股情況進行恰當的分類,采用規(guī)范和實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理論和經驗兩個方面分析和檢驗了不同類型機構投資者的選股能力及機構投資者不同情況的持股所帶來的經濟后果,經濟后果主要從兩方面考察:盈余管理和公司業(yè)績。
內容概要
《機構投資者選股能力及其持股行為的經濟效果研究》是關于研究“機構投資者選股能力及其持股行為的經濟效果”的專著,書中包括了:機構投資者持股情況的分類、中美機構投資者發(fā)展進程比較、美國機構投資者發(fā)展的四個階段、機構投資者行為策略的博弈分析等內容。《機構投資者選股能力及其持股行為的經濟效果研究》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
唐松蓮,女,1981年10月生,湖南邵陽人。管理學博士,中國注冊會計師,現就職于華東理工大學商5學院。主要研究領域與近期研究內容為:機構投資者、公司治理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等。在《管理世界》、《審計研究》和《管理評淪》等各類專業(yè)學術刊物上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20余篇,有論文被EI、ISTP檢索,有論文獲得了上海社科第六屆、第七屆年會優(yōu)秀論文,2010年度潘序倫中青年會計優(yōu)秀論文,有論文被美國會計學會學術年會接收。主要為研究生和本科會計專業(yè)等各層次學生講授《審計學》、《上市公司報表解讀》和《會計理論》等專業(yè)課程。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導論1.1 選題背景與研究動機1.2 研究思路與基本框架1.3 研究貢獻第二章 文獻綜述2.1 文獻整理的框架2.2 機構投資者的分類2.3 機構投資者與信息披露質量2.4 機構投資者與盈余管理2.5 機構投資者與公司業(yè)績2.6 研究的方向和重點第三章 制度背景3.1 我國主要機構投資者的發(fā)展3.1.1 中國基金業(yè):10年回首的輝煌與滄桑3.1.2 保險公司3.1.3 社?;?.1.4 機構投資者的國際化——QFII3.2 中美機構投資者發(fā)展進程比較3.2.1 我國機構投資者發(fā)展的四個階段3.2.2 美國機構投資者發(fā)展的四個階段3.3 中美機構投資者的行為特征比較3.3.1 我國機構投資者的行為特征3.3.2 中關機構投資者發(fā)展現狀的差異3.3.3 中關機構投資者差異對研究的影響3.4 本章結論第四章 機構投資者持股情況分類研究4.1 機構投資者分類的現狀4.2 機構投資者持股情況分類的理論基礎4.2.1 機構投資者的基本屬性4.2.2 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效應4.2.3 機構投資者行為策略的博弈分析4.3 機構投資者持股情況的分類4.3.1 分類的指標及衡量4.3.2 數據來源與樣本選擇4.3.3 分類指標的描述性統(tǒng)計4.4 分類結果的分析4.4.1 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高中低的公司4.4.2 持股機構投資者數目多中少的公司4.4.3 短線型和長線型機構投資者4.5 本章結論第五章 機構投資者的選股能力:信息透明度視角的研究5.1 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5.1.1 信息傳遞機理與機構投資者5.1.2 研究假設5.2 實證研究設計5.2.1 研究期間和數據來源5.2.2 研究變量5.2.3 研究模型5.3 實證結果分析5.3.1 描述性統(tǒng)計5.3.2 相關性分析5.3.3 多元回歸分析5.4 穩(wěn)健性檢驗5.5 本章結論第六章 機構投資者持股的經濟效果:盈余管理角度的研究6.1 盈余管理計量6.1.1 盈余管理計量模型6.1.2 盈余管理的測度6.2 研究假說6.3 實證研究設計6.3.1 樣本選擇與樣本分組6.3.2 變量設計6.3.3 研究模型6.4 實證結果分析6.4.1 描述性統(tǒng)計6.4.2 相關性分析6.4.3 回歸結果分析6.5 穩(wěn)健性檢驗6.6 本章結論第七章 機構投資者持股的經濟效果:公司業(yè)績角度的研究7.1 機構投資者的角色:監(jiān)督者或攫取者7.2 研究假說7.3 實證研究設計7.3.1 數據來源與樣本選取7.3.2 變量設計7.3.3 研究模型7.4 實證研究結果7.4.1 描述性統(tǒng)計7.4.2 相關性分析7.4.3 回歸結果分析7.5 穩(wěn)健性檢驗7.6 本章結論第八章 機構投資者持股經濟效果的深層次研究8.1 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8.1.1 機構投資者與盈余管理、公司業(yè)績8.1.2 管理層薪酬激勵與盈余管理、公司業(yè)績8.2 研究設計8.2.1 數據處理8.2.2 變量設計8.2.3 回歸模型8.3 實證研究結果8.3.1 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8.3.2 變量間的相關性分析8.3.3 回歸結果分析8.4 本章結論第九章 結語9.1 研究的主要結論9.2 研究主要創(chuàng)新之處9.3 本研究的啟示附錄1 機構投資者近期動態(tài)追蹤附錄2 圖目錄附錄3 表目錄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在各個類型的機構投資者中,占比在減少的只有券商,它在2004-2006間無論是絕對數還是相對數上都是遞減的,2007年即使在絕對數上是增加的,但是相對數上也是減少的。所有機構投資者中保持份額最大的,對我國資本市場影響最大的機構投資者是基金,在2004-2007年之間占比都保持在80%以上,特別是在2007年,絕對數增加量很大。也就是說,從我國機構投資者市場逐步規(guī)范和壯大的過程中,基金一直保持了45的絕對占比,這也是與美國機構投資者“三分天下”(養(yǎng)老基金、社?;鸷凸餐穑┑淖畲蟛煌?。 這說明,與基金相比,其他類型機構投資者進入股票市場的資金量少,市場影響較小。第一,與成熟市場相比,社會保障制度發(fā)展滯后。第二、保險資金實際投資于資產市場的資產規(guī)模偏小,占整個保險資金的比例較小?! ?.公司持股機構化程度的差異 20世紀80年代以后,美國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策略發(fā)生了明顯轉變,開始積極參與公司治理。導致這一變化最為顯著的一個因素是股權投資的機構化,即以養(yǎng)老基金、保險公司和共同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上所占份額不斷上升,逐漸代替?zhèn)€人成為資本市場上主導性的投資主體。近幾十年來,機構投資者在發(fā)達國家上市公司中的整體持股比例一直在持續(xù)而快速地增長,至今,美英等國的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比例已經接近50%。據Brancato(1998)統(tǒng)計,到1996年,美國最大的25家機構投資者所持有的股票占全美股票市場份額的16.7%。當前美國大公司的大股東72%是機構投資者,它們持有大公司50%以上的股份。20世紀90年代初期,機構投資者控制了美國全國大中型公司40%的普通股,其中,養(yǎng)老基金所占的份額最大,擁有美國所有股份的30%。雖然由于法律的限制,以及出于分散風險的考慮,機構投資者奉行分散投資的原則,但由于其資產總量過于龐大,不可能輕松地出售所持有的股份,機構投資者要想從一個經營不善的公司退出是很困難的,因為機構投資者擁有的股票太多,很難在不影響市場價格的情況下退出(Black,1998)。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機構投資者選股能力及其持股行為的經濟效果研究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