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2 出版社:上??萍冀逃霭嫔?nbsp; 作者:[美] 埃德·里吉斯 頁數(shù):353 譯者:張大川
Tag標簽:無
前言
1983年秋,為了給某家雜志寫一篇專題報道,我第一次來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在踏進研究院的庭園之前,我只知道它很有名氣,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哥德爾(Kurt Godel)兩位科學家大半輩子都在這里嘔心瀝血。年少時,我看過幾張愛因斯坦在高等研究院辦公室的照片,印象頗為深刻:業(yè)余科學愛好者們大概都跟我差不多。這些照片在愛因斯坦的幾部傳記里刊載過,我曾經(jīng)見過:一些描述20世紀科學發(fā)展狀況的論著里也有,我也見過。知道這些照片的人很多,它們是在愛因斯坦于1955年4月去世后不久拍攝的。照片上有一塊黑板,上面寫滿了方程式,旁邊有一把椅子,空著,椅背轉(zhuǎn)向一邊——愛因斯坦最后一次起身離開時,椅子大概就是那個樣子吧;照片里還有幾個滿滿當當?shù)臅?,書卷擺放得很隨意。不過,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張凌亂不堪的書桌,桌上攤著稿紙、期刊、手稿,有一個墨水瓶,一只煙斗、一個煙盒……令人不禁遙想起愛因斯坦未竟的宇宙?zhèn)I(yè)。我心里頗為好奇:在這片凌亂的背后,究竟隱藏著一個怎樣的不為人知的宇宙秘密? 記憶中還有另外一位科學家的照片,那是在院內(nèi)的數(shù)學圖書館里拍攝的。照片中的主人公骨瘦如柴,頭發(fā)幾乎全白,唯有一縷黑發(fā)斜掛在上面:乍一看,還以為他是一個莫霍克人呢。再看他臉上的表情,似乎更強化了這般戲劇效果:兩眼圓睜,瞪著照相機,好像在對攝影師說——滾蛋!這人就是哥德爾。 在我心目中,愛因斯坦和哥德爾都是當代科學界的頂尖天才,而他倆竟然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即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共過事,實在有點不可思議。這兩人怎么就恰巧碰在一塊,一同來到高等研究院了呢?這個研究院是什么地方?它門里的科學巨擘在這兒究竟做了些什么?愛因斯坦和哥德爾去世后,這里又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不論怎么說,我都確信這個高等研究院絕不是一個凡人場所,事實也如此。想想看,20世紀的物理學大師、數(shù)學大師或早或晚幾乎全在此待過,其中包括14位諾貝爾獎得主,如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狄拉克(P.A.M.Dirac)、泡利(Wolflgang Pauli)、拉比(I.I.Rabi)、蓋爾曼(Murray Gell—Mann)、楊振寧、李政道等。1980年,高等研究院出版了一本《學人錄》(A Community of Scholars),逐一列舉了該院成立的前50年中到院從事研究工作的所有專家學者。這是一部長達500多頁的巨著,凡是讀者能記起名字的20世紀的科學家?guī)缀醵寄懿榈健? 到院從事研究的也有人文學家,但是人數(shù)比科學家少得多,名氣也沒那么響亮。不過,有一個人名氣很大,他就是英國詩人艾略特(T.S.Eliot)。除了艾略特,研究院沒再支持過文學和文藝批評方面的研究,而是把重點放在社會科學和歷史研究上,但這兩個領(lǐng)域的科研成績不值一提,至少跟過去50多年(和高等研究院成立的時間一樣長)數(shù)理科學取得的成就相比差得太遠。能夠加盟高等研究院的科學家都是在物理學界作出革命性貢獻的人物,他們的貢獻使人類得以迫近或許是完整的、終級的自然理論;他們在個人生命的時間內(nèi),帶著我們從量子力學的一縷晨光走到大統(tǒng)一場論,也就是萬物至理(Theory of Everything)的邊緣。高等研究院的歷史就是這群科學家的歷史,也就是本書要述說的內(nèi)容。 高等研究院的科學家一般都有點狂妄,這一點很好理解。畢竟,他們的目標很大也很難,他人為自己設(shè)立的目標很難與之相提并論。他們只想著一件事……把一切弄明白,了解并解釋整個自然。他們希望知道物質(zhì)的宇宙為何是現(xiàn)在這副模樣,為何這般運行。他們頗為自負。自信有能力擔當這個任務(wù);而高等研究院要的就是桀驁不馴的頭腦,它的存在就是對這種傲然自恃的禮贊。本書旨在向讀者描述其中一些人的生活和工作情況。 埃德·里吉斯 1986年12月15日于美國馬里蘭州埃爾德斯堡
內(nèi)容概要
《誰得到了愛因斯坦的辦公室——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大師們》以世界著名研究機構(gòu)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為背景,擷取了一批為20世紀科學發(fā)展作出偉大貢獻的科學家的工作、生活片斷。這些科學家包括相對論的創(chuàng)立者、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天才數(shù)學家、邏輯學家哥德爾,現(xiàn)代計算機之父馮·
諾伊曼,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細胞自動機大師沃爾弗拉姆,美籍華裔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李政道,等等?!墩l得到了愛因斯坦的辦公室——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大師們》作者埃德·里吉斯以當代若干重大的科學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為線索,以生動的筆觸,將自己親赴實地采訪獲得的大量鮮活資料串連在一起,讓讀者從另一視角領(lǐng)略當代科學發(fā)展的概況,感受科學巨匠們的個性和魅力。
作者簡介
埃德·里吉斯(Ed
Regis,1944—),美國科普作家,文章常見于《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on)、《連線》(Wired)、《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等著名報刊,題材涉及多個領(lǐng)域。著有《什么是生命?》(What is
Life?)、《納米科學正傳》(Nano?。┑榷嗖孔髌贰?/pre>書籍目錄
前言
致謝
引子
第一章 柏拉圖天堂
宇宙的祭司
第二章 物理學教皇
第三章 形式世界的神秘領(lǐng)袖
第四章 觀形
離經(jīng)叛道
第五章 約翰尼的好時光
第六章 這個這個先生
視界的盡頭
第七章 宇宙泡泡
第八章 傳遞火種
第九章 萬物之理
生命、宇宙與萬物
第十章 大自然的自編軟件
第十一章超越可視
尾聲
第十二章 小人國的玩偶
附錄 芒德布羅集與細胞自動機程序章節(jié)摘錄
1931年冬,弗萊克斯納奔赴加利福尼亞為他新建的研究院招賢納士。一位名叫摩爾根(Morgan)的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建議他去拜訪一下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當時就在加州理工學院做客座教授。弗萊克斯納把高等研究院的想法一說,愛因斯坦頗為贊賞。他那時還是柏林大學的教授,德國國內(nèi)的境況越來越糟。1920年,德國冒出個反愛因斯坦俱樂部,自稱“日耳曼自然哲學家研究小組”,凡是批判“猶太物理學”,特別是反對“相對論”的人,他們就出錢資助。1920年8月24日,這個被愛因斯坦稱為“反相對論有限公司”的組織在柏林愛樂廳主辦了一次會議,愛因斯坦本人也參加了。他差點忍俊不禁,因為對方的批判實在荒謬可笑。 不過,這些雅利安物理學家表現(xiàn)得煞有介事,愛因斯坦則人在屋檐下,忍受了他們10年的無理取鬧。1931年“反相對論有限公司”出版了一本書,名為《揭批愛因斯坦百家談》100 Authors Against Einstein),而此前愛因斯坦就決意離開德國,不再回來,因此對弗萊克斯納的話,愛因斯坦聽得很認真。兩人沿著加州理工學院教工俱樂部的走廊踱來踱去,討論著行將建在普林斯頓的新研究中心的細節(jié)。愛因斯坦提出過后再與弗萊克斯納敘談,于是兩人約定在1932年的春季學期,趁兩人都在英國牛津時再見面。 五月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六上午,天氣清朗,小鳥輕啼,弗萊克斯納和愛因斯坦漫步在基督教堂前的草坪上,宛如一對牛津的高師雅士。弗萊克斯納開門見山,直陳來意,他說:“愛因斯坦教授,我不敢冒昧地請您屈尊在新研究院里任職,不過,您若斟酌再三,覺得本院可以提供某些機會,而這機會您又比較看重的話,本院將盡其所能,恭候您的光臨?!? 愛因斯坦有點動心,但不愿意倉促行事,畢竟世界各地的大學,包括耶路撒冷、馬德里、巴黎、萊頓和牛津等地的名校,都爭相提供教授、研究員和各種榮譽職位,虛位以待;只要他肯大駕光臨,令學校蓬蓽生輝,他要什么就給什么。其實,早在1927年他就謝絕過普林斯頓的邀請,不過事過境遷,也許該是奔赴美利堅的時候了。 “你今年夏天去德國嗎?”愛因斯坦問…… 6月初,弗萊克斯納就趕到德國的卡普特,在冷冷的細雨中他大步向愛因斯坦的鄉(xiāng)居走去。他是下午3點鐘到的,一直待到晚上11點。這次他得到了他想要的答復,愛因斯坦對他說:Ich bin Feuer und Flamme dafur(我心急如焚,盼著這一天呢)。1932年6月4日這一天,愛因斯坦成為高等研究院的第一位教職員。驀然間,弗萊克斯納的研究院夢想有了全新的意義和境界,似乎是上帝親自駕臨他在普林斯頓的新家。 當然,還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一是愛因斯坦的薪金,二是他的同事邁耶(Wahher Mayer)的去留問題。愛因斯坦要求年薪3000美元,他問弗萊克斯納:“再少點,生活是不是也能行?”弗萊克斯納回答:“那怎么夠?!? 他把愛因斯坦的年薪定為‘10000美元,愛因斯坦覺得可以。然而,聘用邁耶是另一碼事。愛因斯坦一般不跟別人合作,他以前常說:“我是單槍匹馬?!辈贿^,他曾經(jīng)和邁耶這位奧地利數(shù)學家合寫過幾篇論文,兩人有共同的想法,打算研究統(tǒng)一場論。另外,愛因斯坦還覺得,要是能把一些事務(wù)性的計算工作分派給一名助手做,他自己就可以專心搞抽象的、創(chuàng)造性的理論推理,這樣更好。綜合這些原因,他覺得邁耶就是自己的左膀右臂,一定得留。 弗萊克斯納同意邁耶來高等研究院,但不再專門給他安排職位,只擔任愛因斯坦的助手。邁耶畢竟不符合高等研究院的聘用標準;他是寫過一本非歐幾何方面的著作,但唯一叫得響的也就是這本書。不管愛因斯坦如何器重他,給他安個教授頭銜,對提升研究院的聲譽沒一點用處??墒菒垡蛩固箤@事很堅持,1933年春還寫信給弗萊克斯納表示,如果院方不聘邁耶,全部生意就一筆勾銷。愛因斯坦說:“如果缺少了他的寶貴合作,我會深感遺憾的。他不在高等研究院,我的工作恐怕難以順利開展?!边@樣,弗萊克斯納又專門給邁耶安排了職位。 1933年10月17日,愛因斯坦偕妻子埃爾莎(Elsa)、秘書杜卡斯(Helen Dukas)及合作人兼助手邁耶,乘坐“威斯特摩蘭號”郵輪抵達紐約港。他的朋友郎之萬(Paul Langevin)說:“此事意義重大,好比教廷梵蒂岡從羅馬遷到了新大陸,物理學教皇移駕了,美國將成為自然科學的中心?!? 愛因斯坦一行在紐約附近的瓜蘭提島上岸。受高等研究院委托,埃德加·班伯格(Edgar Bamberger)和馬斯前往迎接,并轉(zhuǎn)交弗萊克斯納的歡迎信。弗院長早有安排,來了個聲東擊西,讓愛因斯坦一行人避開了紐約市長奧布賴恩(J.P.O'Brien)籌備的全套歡迎儀式——拉拉隊、游行、演說。奧布賴恩當時正忙著跟對手拉瓜迪亞(Fiorello LaGuardia)競選,想拉猶太選民的選票??上н@事就在他眼皮底下黃了,人家愛因斯坦早被接上一艘小游艇,在新澤西的另一處海灘上了岸,然后又乘車向南,經(jīng)過新澤西北邊的幾個大垃圾堆和幾家老煉油廠,奔向他在普林斯頓的新家。 頭幾天,愛因斯坦暫住在孔雀客棧。那是一幢老房子,專供房客租賃,離普林斯頓大學只有幾條街。稍后,他搬到研究生院對面的圖書館路2號;最后,他買下綢商街112號的一棟白板墻房子,在那兒度過余生。這棟房子是19世紀初建的,最少也有百余年的歷史。它坐落在一條熱鬧的小街上,并不是一個靜心沉思的好地方,不過愛因斯坦挑了一間二樓背面的房間當作書房,窗外可以看見幾棵高大的松樹和橡樹。他又可以思考研究了。 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落戶時,相對論已經(jīng)創(chuàng)立30年,幾乎成了科學史。他在1905年發(fā)表狹義相對論,1915年發(fā)表廣義相對論,而后就告一段落。不過一直以來,總有一個問題縈繞在他的腦際,讓他百思不得其解,其難度遠遠超過相對論。這就是量子問題。從20世紀初到1955年他去世,量子問題把他折磨得近乎瘋癲。他說:“我思考量子問題所花的時間,比思考廣義相對論所花的時間多100倍?!钡偸窍氩怀鰝€所以然來。晚年時,他仍在苦思,量子問題帶來的困惑比他最初接觸時未有絲毫減輕,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說:“我思考了整整50年,光量子究竟是什么?我還是一點也解答不了。現(xiàn)在,張三李四都覺得自己弄懂了,其實他們錯了?!? 量子理論是物理學史上一座理論豐碑,它的預見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得到了印證,但愛因斯坦卻不以為意。他在1921年說:“量子理論越成功就越荒謬愚蠢?!? P26-29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一本奇書!我個人覺得怎么稱贊它都不為過。作者里吉斯憑此一部佳作。絕對可躋身于當今一流科普作家之列。 ——加德納(Martin Gardner),《靈巧的宇宙》(The Ambidextrous Universe)一書作者 啟迪思想,賞心悅目……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里吉斯看來對分形、細胞自動機、復雜系統(tǒng)、宇宙泡狀形態(tài)、超弦理論等深奧概念皆很精通。本書對這些內(nèi)容做了生動有趣、深入淺出的介紹,實在是一部難得的佳作。 ——韋納(Jonathan Weiner),《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里吉斯用一種令人愉悅的方式,讓讀者品嘗了最艱深的科學的味道……現(xiàn)在,他仍能感受到那里的氛圍,感覺到那些天才居民的興奮情緒,而那些居民也一定感覺到了這個人的才智以及他對他們的理解。他們跟他無話不談,而他呢,又讓我們這些讀者在一定距離外偷聽他們的談話。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編輯推薦
20世紀的物理學大師、數(shù)學大師或早或晚幾乎全在此待過,其中包括14位諾貝爾獎得主,如尼爾斯·玻爾、狄拉克、泡利、拉比、蓋爾曼、楊振寧、李政道等。 埃德·里吉斯看來對分形、細胞自動機、復雜系統(tǒng)、宇宙泡狀形態(tài)、超弦理論等深奧概念皆很精通?!墩l得到了愛因斯坦的辦公室——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大師們》對這些內(nèi)容做了生動有趣、深入淺出的介紹,實在是一部難得的佳作。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