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8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作者:伍賢申 編 頁數(shù):120
前言
中考是一次競爭十分激烈的選拔性考試。為了幫助廣大師生了解中考對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的具體要求及各學科的考查重點,熟悉最新的考題形式,我們編寫了這套“五年中考試題透視”叢書,分為語文、數(shù)學、英語、物理、化學5冊?! ”緟矔鴮⒔迥甑闹锌荚囶}依年份次序編排,逐年逐題分析。每一年份中每~題依出題背景、解題思路、考題拓展編排。其中出題背景主要是揭示出題者出這一試題的目的,欲考核考生哪些知識點,及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方面的哪些能力。解題思路給出了如何分析考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碱}拓展提供與該考題相關(guān)的同類變形題或拓展提高題,供師生參考和練習,以期提高考生解題的應變能力?! ”緟矔槍γ恳豢碱},分析了出題背景,展示了解題思路,提供了考題拓展練習,并對五年考題作了橫向比較和縱向歸納,從中透視出考題的奧秘,揭示出每一學科不同知識塊中各考點的冷熱變化狀況,探尋出中考命題的變化軌跡,預測今后中考試題可能的發(fā)展方向和考查重點。這樣有助于減少教師和學生在復習迎考中的盲目性,加強復習的針對性,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復習效果。 參加本叢書編寫的作者均是多年從事中考輔導、考題研究及多次參加中考閱卷的資深教師,書中融進了他們多年指導學生中考所積累的豐富經(jīng)驗和研究考題的心得。本叢書在指導學生中考復習方面具有鮮明的特色,讀者可以從中得益不少。
內(nèi)容概要
《五年中考試題透視.2005~2009.語文(上海卷)》針對每一考題,分析了出題背景,展示了解題思路,提供了考題拓展練習,并對五年考題作了橫向比較和縱向歸納,從中透視出考題的奧秘,揭示出每一學科不同知識塊中各考點的冷熱變化狀況,探尋出中考命題的變化軌跡,預測今后中考試題可能的發(fā)展方向和考查重點。這樣有助于減少教師和學生在復習迎考中的盲目性,加強復習的針對性,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復習效果。
章節(jié)摘錄
7~10題為課外文言文閱讀。 第7題答案:(1)遷移,搬動。(2)離開?! ☆}目中的兩個帶點詞語都是課內(nèi)出現(xiàn)過的,《捕蛇者說》中有“非死則徙爾”,“徙”解釋為遷移,與“徙衽以從陰”中的“徙”完全相同,考的是課內(nèi)知識的遷移能力?!叭ァ弊指鼮槌S?,課文中出現(xiàn)頻率相對較高,如在《小石潭記》中有“乃記之而去”(離開),在《捕蛇者說》中有“去死肌,殺三蟲”(除掉、去掉),在《黃生借書說》中有“今日存,明日去”,“俸去書來,落落大滿”(損失、失去)等?!叭ァ睘橐辉~多義的詞語,在解釋時必須聯(lián)系上下文,讀懂選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題答案:這個辦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或:“這個人白天用來乘涼的方法是巧妙的,而晚上用來避露水的方法是笨拙的。”) 這是一道屬于有區(qū)分度的題目,有一定的難度,考生在解釋句子時不僅要讀懂全文,而且要表達通順。如果考生機械地“字字落實”,將句子解釋成“這是巧妙地用在白天,笨拙地用在晚上”,意思不明確,表達不通順,當然不能得分?! 〉?題答案:晚上也跟著樹影移動席子?! ∵@道題是文言文部分難度最大的一題。完成這道題須注意幾點:一是審題,題干明確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鄭人“拙”的具體表現(xiàn)。所謂“具體表現(xiàn)”,當然要“聞其聲,見其行”,短文中沒有“聲”,但見“行”。因此,第一步要找出文中鄭人“拙”的行為,第二步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二是讀文,把握關(guān)鍵語句。與現(xiàn)代文閱讀相同,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句子理應受到重視,此文雖短,僅有關(guān)鄭人行為的句子“徙衽以從陰”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前后對比,白天為“巧”,晚上為“拙”,把晚上鄭人的行為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就是正確的答案?! 〉?0題答案:事物是在發(fā)展變化的,不能用同樣的方法來解決不同的問題。(或“人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來選擇正確的方法”;或“不要憑經(jīng)驗辦事”;或“不要墨守成規(guī)”等)。 提煉寓言的寓意對考生來說不是難題,因為在義務教育階段接觸過很多寓言故事,相類似的有《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等。在答題時應把握提煉寓意的過程與方法。一般來說,提煉寓意的過程為“三部曲”:第一,讀懂寓言。《鄭人逃暑》講述了鄭人白天將席子移動在樹陰下避暑,晚上,在月光下,樹的影子拉得長長的,離開樹干遠遠的,鄭人不是將席子鋪在樹下,而是像白天一樣,隨月影將席子移動在樹陰里,也就是頭頂藍天,毫無遮擋了,這樣焉有不被露水“濡身”之理?第二,想想故事中最夸張的是哪個部分,其中諷刺了什么。這則寓言故事最夸張的部分在于“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陰逾去,而其身逾濕”,諷刺了鄭人墨守成規(guī),不會根據(jù)事物的特點進行變化。第三,從諷刺的反面來思考,得到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道理。這則寓言意在告誡人們,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來選擇正確的方法。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