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研究

出版時間:2005-12  出版社:上??萍冀逃霭嫔?nbsp; 作者:曹克清  頁數(shù):246  字數(shù):185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麋鹿是世界上已經絕滅于野外,但被安全地保存在園囿條件下,目前正試行重新在原棲息地放野的大型哺乳動物中的少數(shù)物種之一;也是我國動物群的典型代表,以及自然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中華民族產生了悠久綿長的影響,也許在我國還很少有其他動物能力與其媿美,因而《麋鹿研究》所涉及的時空和內容的跨度是很大的。    這本書的突出特點是穿古今、跨文理、資料極為豐富翔實,包含許多新發(fā)現(xiàn)、新認識和新思路,信息量大。    書中還完善了作者1990年提供的一個不僅適用于研究麋鹿、而且適用于研究其他歷史時期野生動物的新的研究方法和具體操作方案,因而這本書的參考價值將是比較大。因書中包含了許多生動的小故事和傳奇情節(jié),以及不少掌故和軼聞趣事,所以讀來也許不至枯燥乏味。

作者簡介

曹克清,1939年8月生,江蘇鎮(zhèn)江人。1964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地質學系古生物學專業(yè)。歷任上海自然博物館研究員、上海自然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xié)會理事兼理論研究會副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教育委員會委員暨上海學組副組長、《自然博物館學報》常務編委、《上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傳奇式的身世、歷史記載和研究簡史  第一節(jié)  傳奇式的身世  第二節(jié)  歷史記載  第三節(jié)  研究簡史第二章  形態(tài)、習性和生態(tài)需求  第一節(jié)  外形外解剖  第二節(jié)  習性與其他相關的生物學特征  第三節(jié)  野生麋鹿古生態(tài)學的考證和研究  第四節(jié)  現(xiàn)生麋鹿生態(tài)需求的昭示第三章  一幅重塑的歷史畫卷  第一節(jié)  中國東南全新世中期的一個化石組合——麋鹿動物群  第二節(jié)  古代野生麋鹿生活景觀的再造第四章  歷史地理分布和重引進的科學實踐  第一節(jié)  以化石資料為依據(jù)的野生麋鹿分布  第二節(jié)  野生麋鹿的分布以及重引進最佳區(qū)域的厘定  第三節(jié)  北京南海子的麋鹿重引進  第四節(jié)  江蘇大豐的麋鹿重引進  第五節(jié)  湖北石首的麋鹿重引進第五章  麋鹿的風土再馴化、復壯與繁榮  第一節(jié)  棲息環(huán)境的改善  第二節(jié)  有效種群的建立  第三節(jié)  完全放野的初步探索與嘗試第六章  有關麋鹿自然保護區(qū)的幾個問題  第一節(jié)  目的與內容  第二節(jié)  有關的兩個理論  第三節(jié)  緩沖區(qū)、走廊和過渡區(qū)  第四節(jié)  生態(tài)旅游   第五節(jié)  保護區(qū)與動物園(鹿場)  第六節(jié)  疾病與天敵  第七節(jié)  保護、管理與科學研究第七章  進化線索和盛衰大勢  第一節(jié)  起源  第二節(jié)  盛衰大勢  第三節(jié)  野生麋鹿的絕滅  第四節(jié)  野生者絕滅對保護理存珍稀物種及其環(huán)境的借鑒意義第八章  麋鹿的價值及其研究和利用展望  第一節(jié)  中國古代麋鹿的經濟和文化價值  第二節(jié)  利用價值的研究述評與展望外文摘要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野生麋鹿在我國絕滅可以說是人類影響作為一個關鍵因素,造成珍貴野生動物絕滅惡果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既然清朝時在我國的江蘇(如嘉慶《東臺縣志》和《海曲拾遺》)、湖北(如同治《巴東縣志》)、海南(如道光《瓊州府志》;光緒《昌化縣志》)和臺灣[如康熙《臺灣府志》和《裨海記游》竹塹(今新竹)等]等省的野外還有麋鹿生息,那么,如果沒有人為因素,它們完全可能延續(xù)到今天,因為這些地區(qū)現(xiàn)今的自然環(huán)境與清朝時比較,未曾有過劇烈的變化,麋鹿的適應性也無變化,即在這極短時間間隔里麇鹿不可能沿著特化的道路繼續(xù)有顯著的發(fā)展?! 《?、地區(qū)和時間  對野生麋鹿最后絕滅的地區(qū)和時間的推斷主要根據(jù)3個方面的資料?! ∈紫?,從最晚近的糜鹿化石的發(fā)現(xiàn)來看。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在麋鹿的298個化石產地中,確認是全新世的(未包括全新世早期或更新世晚期的)就占到249個,合83.6%。換句話說,距今200萬年左右的糜鹿產地只占16.4%,而距今1萬年的產地竟占到83.6%!麋鹿的已知化石記錄的西界,也是全新世的西界,約在東經109。附近,向東直到大海。這249個全新世地點在此區(qū)間還不是平均分布的,偏西的很少,中部的也不多,絕大多數(shù)都集中在東部沿海平原,特別是長江下游沿海平原(圖4-2,表4-2)。全新世所屬的時代最晚近,化石所代表的顯然是最晚近的動物。全新世化石分布密集的地區(qū)也許可被指示為野生麋鹿最后生活的地區(qū)和野生糜鹿最適宜生活的地區(qū)。較之于其他地區(qū),行將絕滅的動物在最適宜的地區(qū)生活,當然應該較后絕滅。如果考慮歷史記載和現(xiàn)生標本的發(fā)現(xiàn),則更加有利于這個結論?! ∑浯?,從動物本身的生態(tài)要求以及我國東部沿海全新世古地理、古氣候條件來看,野生麋鹿是一種喜溫濕水域環(huán)境的平川獸類。在第四紀,特別在全新世化石分布區(qū)以內,我國靠東部比靠西部的古地理、古氣候更具備野生麋鹿所需求的生態(tài)條件。那么,中國東部又是哪一段更合適呢?東部北段,如華北和東北,那兒的氣候不理想,尤其冬天的氣候對野生麋鹿來說比較嚴酷。東部南段,如浙中、浙南、福建和粵北,那里又主要是野生麋鹿不愛棲息的丘陵山地、較少有其喜愛棲息的平原,也不理想。只有東部的中段,濱海臨江,水域星羅棋布,坦蕩的長江中下游各平原,以及這一線南部的一些海島平原,如臺灣、海南和舟山等島嶼的平原,才可能是全新世時那些最后的野生麇鹿繁衍生息的地區(qū)?! 〉谌?,從古文獻來看,反映古代野生麋鹿分布的最晚近的古文獻全部都集中在我國東南,包括江蘇、湖北、海南和臺灣等的那些省區(qū)(見第四章第二節(jié))?! 【C合以上3個方面的資料得出的結論是:野生麋鹿最后絕滅是在我國東南部,比如長江中下游的平原及其南部的一些平原或沿海島嶼的一些平原(圖4-3)。可能自商周以來,野生麋鹿一方面開始走向衰落,同時另一方面受到人們的馴養(yǎng)。在較長的時間內,野生者和馴養(yǎng)者同時并存,野生者日益稀少,直到清后期,甚至清朝稍后,野生者才完全絕滅?!  ?/p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麋鹿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