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王宏才 上??茖W普及出版社 (2012-05出版) 作者:王宏才 編 頁數(shù):38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明代著名醫(yī)家李時珍說: “產于山陽,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边@就是艾草,平凡而神奇的養(yǎng)生之草。事實上,艾草之所以能以平凡無華的形象深深地根植于人們心中,除了其本身具有的神奇功能外,還因為以其為原料的艾灸。
艾灸是祖先傳下來的保健良方,自古就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之說。它的魅力在于取材方便、操作簡單、不會產生副作用,最重要的是實用有效。也因此,在醫(yī)學繁榮發(fā)展的今天,艾灸保健仍然備受推崇。艾灸是借艾火的熱力和藥力對人體腧穴溫熱性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調節(jié)臟腑的陰陽平衡,補充陽氣、驅除病邪,達到“透諸經除百病”的養(yǎng)生保健目的。
要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艾灸的作用,需要認清自己的體質,選用正確的穴位,用對手法,要糾正身體偏頗還需要辨清證型。本書從艾灸的基礎知識講起,對常用的艾灸穴位、艾灸體位、灸后調養(yǎng)及艾灸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等作了詳細說明。在此基礎上,把常見病按照男性、女性、老年人等人群做了細致的分類,方便您根據(jù)自身情況查找運用。
本書采用易學、易懂、便于閱讀的圖解方法編寫。每一個艾灸方都有詳細的講解,同時配以人體穴位圖與艾灸操作圖,通過圖文對照,即使不懂經穴養(yǎng)生,也能在近乎“手把手”的指導下為自己、家人、朋友進行艾灸,讓健康盡在您的掌握之中。
作者簡介
王宏才,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博士生導師,主任醫(yī)師,教授。從事中醫(yī)、針灸臨床及中西醫(yī)結合研究20余年,擅長內分泌、代謝等疾病的防治。曾應邀赴40多個國家進行醫(yī)療或講學。多次完成外交部及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重大醫(yī)療任務。主持“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課題“基于信息挖掘技術的程莘農院士診療經驗及傳承方法研究”,國家穴典課題“少澤穴對乳汁分泌不足的臨床多中心研究”。發(fā)表論文50余篇,著、主編、合編著作20余部。對經絡穴位養(yǎng)生有獨到的見解,相關著作有《實用臨床針灸推拿學》、《國際針灸學教程》。
書籍目錄
圖解·艾灸養(yǎng)生大全第一卷
圖解·艾灸養(yǎng)生大全第二卷
圖解·艾灸養(yǎng)生大全第三卷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艾炷灸法 根據(jù)灸后有無燒傷化膿,又可分為化膿灸和非化膿灸。 化膿灸法 用黃豆大或棗核大艾炷直接放置在腧穴上進行施灸,局部組織經燒傷后產生無菌性化膿現(xiàn)象(灸瘡)的灸法。這種燒傷化膿現(xiàn)象,古稱灸瘡。因灸瘡愈合之后,多有瘢痕形成,故又稱瘢痕灸?!夺樉馁Y生經》中記載: “凡著艾得灸瘡,所患即瘥,若不發(fā),其病不愈。”可見本法必須達到化膿方有效果,灸瘡的發(fā)與不發(fā)是取效的關鍵。 不熟練者盡量不要在家施行此種灸法,因為灸后化膿部分如果護理不當,極易感染。 操作方法:體位對取穴有直接關系,因灸治要安放艾炷,且治療時間較長,特別要注意體位的平正和舒適。體位選好后,再在施灸部位上正確點穴,點穴可用圓棒蘸甲紫或墨筆作標記。 艾炷按要求做好,除單純采用細艾絨之外,也可加些芳香性藥末,如丁香、肉桂等,以利熱力滲透。艾炷安放時,先在穴位上涂些凡士林,以增加黏附作用,使艾炷不易滾落。放好后,用線香點燃艾炷。 當艾炷燃盡熄滅后,除去灰燼,再重新?lián)Q另一個艾炷點燃,稱為間斷法,這種方法不易出現(xiàn)灸循經傳導感。不待艾炷燃盡,將滅未滅之際,在余燼上再加新艾炷,不使火力中斷,每可出現(xiàn)灸感傳導,這種方法又被稱為連續(xù)法。 當艾炷燃燒過半時,灸穴疼痛灼熱,患者往往不能忍受。此時,可用手拍打穴位周圍,或在其附近抓撓,或拍打身體其他部位,以分散其注意力,從而減輕疼痛。一般只有在第l壯時最痛,以后各壯就可忍受。灸滿壯數(shù)后,可在灸穴上敷貼淡膏藥,可每天換貼1次?;蚩M灰燼,用干敷料覆蓋,不用任何藥物。待5~7天后,灸穴處逐漸出現(xiàn)無菌性化膿現(xiàn)象,有少量分泌物,可隔1~2天更換干敷料或貼新的淡膏藥。 瘡面宜用鹽水棉球揩凈,避免污染,防止并發(fā)其他炎癥。正常的無菌性化膿,膿色較淡,多為白色。若感染細菌而化膿,則膿色黃綠。約經30~40天,灸瘡結痂脫落,局部會留有瘢痕。 臨床應用:適用于全身各系統(tǒng)頑固病癥而又可用灸法者,如哮喘、瘰疬、肺結核、慢性腸胃病、骨髓炎、關節(jié)病等。 注意事項:本法須注意體位平直舒適,灸后不可立即飲茶,恐解火氣。進食須停一二小時。至于生冷瓜果均忌食。尤忌大怒、大勞、大饑、大倦,受熱、冒寒。 非化膿灸法 主要是麥粒灸。即用麥粒大的小艾炷直接在腧穴施灸,灸后不引起化膿的方法。因其艾炷小,刺激強,時間短,收效快,僅有輕微灼傷或發(fā)泡,不留瘢痕,故目前在臨床應用較多。 操作方法:為防止艾炷滾落,可在灸穴抹涂一些凡士林,使之黏附,然后將麥粒大的艾炷放置灸穴上;用線香或火柴點燃,任其自燃,或微微吹氣助燃。至艾炷燒近皮膚,患者有溫熱或輕微灼痛感時,即用鑷子將未燃盡的艾炷移去或壓滅,再施第2壯;也可待其燃燒將盡,有清脆之爆炸聲時,將艾炷余燼清除,再施第2壯。若需減輕灸穴疼痛,可在該穴位周圍輕輕拍打,以減輕痛感。若灸處皮膚呈黃褐色,可涂一點冰片油以防止起泡。 根據(jù)情況一般可用3~7壯。若第2次再在原處應用,會加重疼痛,而效果卻大減,故需略更換位置,但不要超出太遠。 本法灼痛時間短,約20秒鐘左右。一般以不燙傷皮膚或起泡為準。即使起泡,亦可在2~3日內結痂脫落,不留瘢痕。 臨床應用:適用于氣血虛弱、小兒發(fā)育不良及虛寒輕證等。
編輯推薦
《圖解艾灸養(yǎng)生大全(套裝共3冊)》從艾灸的基礎知識講起,對常用的艾灸穴位、艾灸體位、灸后調養(yǎng)及艾灸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等作了詳細說明。在此基礎上,把常見病按照男性、女性、老年人等人群做了細致的分類,方便您根據(jù)自身情況查找運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