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與清季革命

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書店  作者:張朋園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第一次對梁啟超1894到1911年間有關政治言論的背景、動機及影響進行有系統(tǒng)的敘述和分析,在近代中國政治史和思想史領域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
梁啟超與清季革命,就思想而言,大抵以三十一歲為分水嶺。任公早年思想激進,有志革命,所著文字風靡一時,影響清季的革命運動甚大;三十一歲以后思想為之一變,轉而推動立憲運動,主張漸進的改革,在安定中求進步。他認為革命之后建設不易,更可能陷國家社會于紛亂。證之于中國百年來革命的歷史,梁啟超無異一先知。本書敘述并討論梁啟超的革命思想、立憲思想,被譽為值得一讀再讀的著作。

作者簡介

張朋園  海內外知名學者。畢業(yè)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專治中國近代史,長期擔任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并任臺灣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以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等職。    主要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國政治思想史、政治發(fā)展、知識分子和區(qū)域現(xiàn)代化,著有《梁啟超與清季革命》《立憲派與辛亥革命》《梁啟超與民國政治》《中國現(xiàn)代化的區(qū)域研究:湖南省》《郭廷以、費正清、韋慕庭:臺灣與美國學術交流個案初探》《知識分子與近代中國的現(xiàn)代化》《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來歷屆議會選舉述論》等,另有中英文論文數(shù)篇。其研究尤其是對梁啟超及晚清士紳的研究,已成為相關領域必讀的經典著作。

書籍目錄

粱啟超像再版序蕭公權先生序自序緒論第一章 求變的思想基礎——梁啟超接受中西文化的過程    一、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求變——三世之義    二、在西洋文化中求變——民權、自由、進化第二章 啟蒙思想與鼓吹革命——梁啟超戊戌之前的    激進言論與志氣    一、明倡民權    二、隱言族類第三章 新民、破壞、革命——梁啟超流亡日本前期的    革命言論。    一、排滿以興民權    二、破壞以建民國第四章 坐而言起而行——梁啟超與革命黨的合離始末    一、孫粱始合而終離    二、自籌革命起義第五章 異曲與同工——梁啟超流亡日本后期的言行    一、言論轉變的由來    二、避革命之名行革命之實第六章 他山之石——梁啟超與革命黨論戰(zhàn)的影響    一、論戰(zhàn)述要    二、開明專制與約法訓政    三、土地國有與國計民生第七章   言論界的驕子——自報章發(fā)售數(shù)字看梁啟超言論的    影響    一、《中外公報》    二、《時務報》    三、《清議報》    四、《新民叢報》    五、《新小說》    六、《政論》    七、《國風報》結論梁啟超大事年表(清季)譯名對照表參考書目

編輯推薦

由張朋園編寫的《梁啟超與清季革命》敘述梁啟超早期的思想及政治運動,從他二十二歲開始關心國事起,到三十九歲辛亥革命為止,其目的是“說明任公在清末十八年間的行誼,由求變的思想以至于與革命運動的合離,并在合離的經過中檢討其對于清季革命的影響及其得失”。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我在亞馬遜買書近十年,一直覺得亞馬遜的書籍還不錯,不過現(xiàn)在的第三方供貨后,這本書就跟以前我們在學校里面跳蚤市場買的質量很差的舊書一樣,亞馬遜如果再不規(guī)范第三方賣家,必死無疑?。。。。。。。。。。。。。。。。。。。。。?
  •   這本書對任公的學術和實踐闡述得很清楚 ,資料翔實
  •   知交姚崧齡在史學界,張朋園先生與姚崧齡先生知交不淺。據(jù)張朋園在悼念姚崧齡的文章中回憶,他第一次拜讀姚崧齡的文章是發(fā)表在《傳記文學》上的《辛亥革命貴陽光復日親記》。其時,張朋園正在為他的著作《立憲派與辛亥革命》收集資料,而對貴州省城在辛亥革命中的情況十分陌生。因此“讀了先生的大文,諸多問題則迎刃而解?!贝撕髣t通過《傳記文學》雜志社社長劉紹唐先生,與遠在美國的姚崧齡取得聯(lián)系,開始了兩人之間一段親密的交往,“將近二十年來,我們往來的信件不下六十余通”,而且其間曾有兩次當面向姚崧齡請教的機會,張朋園坦言,“先生給予我知識上的提升,不遺余力,是我一生中難得的良師益友?!? “臺灣史學界有了相當?shù)淖杂伞痹?981年臺灣地區(qū)召開的第二屆民國史研究座談會上,張朋園先生曾指出,盡管當時臺灣史學界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研究已經有了相當大的自由。張朋園表示:“我敢說,在十年或十五年前,如果我們要開一個討論會,甚至我們可能不得其法。即使開了會,會中也可能只聽到一面之詞,很多有意見的人可能不敢表露。但今天的情況,你不能否認它沒有自由,不論在公開場合或私下,我們都可以充分表露將來要走上學術研究之路的愿望?!比绻麑ε_灣地區(qū)當時的歷史情境沒有了解的話,理解上述這種表態(tài)會非常艱難。在《梁啟超與民國政治》“回歸序”中,...張朋園曾交代過這么一種背景信息:他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擔任研究員期間,一共寫了5本專著,其中4本作為中研院近代史所??殉霭?,但《梁啟超與民國政治》卻沒有被接納:原因是近代史所的前期處于威權時代,白色恐怖使知識分子自我檢查,自我設限?;叵胛业牡谝槐緦?读簡⒊c清季革命》稿本完成時,所長郭廷以先生便有所遲疑,想要改動原定的書名,但郭所長是位有擔當?shù)膶W術領導者,最后決定不予更改。《梁啟超與民國政治》原是蕭公權先生所定的書名,四平八穩(wěn),但那時當家的王聿均所長將稿本擱置了三年之久,才說:“我擔當不起,我不能出版它?!边@就是它成了孤兒流浪在外的由來。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梁啟超與民國政治》于1978年才由食活出版社出版,并于次年成為臺灣地區(qū)十五大暢銷書之一。了解了這一點,無怪乎1981年的時候張朋園對于臺灣地區(qū)史學界的狀況做了積極的評價。讀者諸君要知道,在當時中華民國建國史對于當局的敏感性來說,絲毫不亞于今天大陸學界對于中國人民共和國史中的敏感篇章諱莫如深呀! 史料開放應該分兩步走同樣在1981臺灣地區(qū)召開的第二屆民國史研究座談會上,張朋園在發(fā)言中還對于史料開放問題發(fā)表了具體意見。這一點對于大陸地區(qū)學界恐怕也有很大參考意義。當時座談會上大多數(shù)人都提議要開放史料,但是對于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究竟如何開放史料,則語焉不詳,不知所云。張朋園對這個問題,提出了可行性非常強的兩點建議:其一、史料保管機關改變態(tài)度,告別傳統(tǒng)的上邊允許開放什么就開放什么的思維慣性,而是主動發(fā)揮史料保管機關的專業(yè)優(yōu)勢,對于什么史料該開放、什么史料不該開放做出結論,并積極向上級主管機構陳情述說,變傳統(tǒng)的“等靠要”開放史料為積極主動的實際行動,為學界爭取開放更多的史料。其二,立法委員應該留意史料開放問題,并積極通過立法行動,頒布制定檔案開放的法律和原則,用法制手段保證史料的開放工作能夠持續(xù)并順利地進行下去。而且張朋園還認為,后者才是更為徹底的解決辦法。 閱讀更多 ›
  •   張朋園二三事陳夏紅 張朋園先生生于1926年,是臺灣地區(qū)著名史學家,專治中國近代史,著述頗豐,如《立憲派與辛亥革命》、《梁啟超等民國政治》等,都是中國近代史學界難得的佳作。對于這兩本書,筆者曾分別撰文評論之,大陸地區(qū)亦有新版本,茲不贅述。而筆下這些文字,將盡可能通過其為學過程中的部分資料,來復原張朋園其人。 蕭公權兩度做序的史學家蕭公權是民國以來中國人中真正馳名世界的大學者,著作不可謂不等身。但是,蕭公權給別人著作寫的序言卻非常少,在其《寂園文錄》中,只收錄了六篇序言。但是,讀者諸君請注意,這六篇序言中,其中兩篇都是寫給張朋園的:其中一篇是《梁啟超與清季革命》序,另一篇是《梁啟超與民國政治》序,兩篇文章相隔十三年。相隔十三年而念念不忘,一方面自是蕭公權提攜后進的高風亮節(jié),但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張朋園的史學造詣。蕭公權寫于1964年的序言中,對于張朋園的《梁啟超與清季革命》做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其“第一次把任公一八九四年到一九一一年間有關政治言論的背景、動機及影響作有系統(tǒng)的敘述和分析。這是近代中國政治思想史上的一個很重要的貢獻。”而也就是在這篇序言最后,蕭公權“要建議張先生:希望他續(xù)寫一部《梁啟超與民國政治》,把任公壬子年以后的行誼作同樣系統(tǒng)的精密的檢討?!笔旰蟮?978年,蕭公權再次執(zhí)筆為張朋園的《梁啟超與民國政治》做序...,認為“這本書優(yōu)點頗多”,“譽為良史,當無愧色”。 向張君勱請教立憲派1966年6月,時在美國的張朋園在張君勱先生加州伯克萊的寓所,拜訪了張君勱。1949年張君勱移居澳門,并隨后在印度、香港等地講學并從事政治活動,并于1951年4月赴美國定居。按照張朋園的回憶,“學歷史的人看到一個創(chuàng)造歷史的人,感受很深”。在這次會晤中,張君勱告訴了張朋園兩個很關鍵的信息:其中一個是張謇與梁啟超并不似外界通常所認為的那樣,因為同屬立憲派而志同道合。事實恰恰相反,張君勱指出,張謇和梁啟超觀念上差別很大,從政聞社的成立上即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一點:梁啟超派遣徐佛蘇到上海拜訪張謇,希望能夠得到張謇的幫助,但是徐佛蘇在上海開會邀請各方贊助時,張謇允諾出席但始終沒有出現(xiàn)。此外,張君勱還告訴張朋園,民國初年張謇和梁啟超均擔任內閣總長,但觀念差別仍然較大。張朋園先生認為,“這些事,若非君勱先生告訴我,吾人實無從得知”,獲此信息之后,張朋園曾試圖通過張謇日記獲得求證,但是因為“文意晦澀,不易揣摩,得不到直接的證據(jù)”。職是之故,張朋園對此信息的處理則是束之高閣,留存待考,并未在《立憲派與辛亥革命》、《梁啟超與民國政治》等著作中展開論述立憲派內部的關系。 閱讀更多 ›
  •   張朋園,臺灣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臺灣著名學者。1926年生,貴州貴陽人。1949年隨軍去臺灣。1952年考入臺灣師范大學史地系。1956年畢業(yè)后繼續(xù)在該校攻讀研究生學業(yè),師從郭廷以。1959年獲碩士學位。旋在臺北博物館工作兩年。1961年轉近代史研究所。開始從事研究工作。1964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修。1970年兼任臺灣師范大學教授。1976-1980年任師范大學歷史系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1980-1981年應聘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返臺后繼續(xù)在近代史研究所和臺灣師大任職。 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教學研究工作,側重研究辛亥前后中國近代史政治思想及現(xiàn)代化之發(fā)展,“傾向以科際知識治史”。他是臺灣研究立憲派的開創(chuàng)者,成果卓著,主要論著有《梁啟超與清季革命》(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4年初版,1969年再版,1982年三版)、《立憲派與辛亥革命》(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9年初版,1983年再版)、《梁啟超與民國政治》(1978年食貨出版社,1981年再版)等書。 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主要有《清季咨議局議員的選舉及其出身之分析》、《革命黨與立憲派推展民主政治的進程》、《辛亥革命時期領袖群的進取與保守》、《進步黨之結合與權力分配》、《梁啟超與民國政治》、《維護共和:梁啟超之聯(lián)袁與討袁》、《梁啟超與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近代湖南人性格試釋》等篇。 上述論著旨在探討立憲派和梁啟超的思想、政治主張和政治實踐及其在辛亥革命中的歷史地位。他在臺灣最先提出梁啟超對辛亥革命具有“正面的影響”而應予肯定,引起很大反響。他還與張玉法、李國祁等組織大型研究課題“中國現(xiàn)代化之區(qū)域研究”,并擔任主持人,他個人承擔了湖南、云南、貴州三省區(qū)域研究的編寫任務,現(xiàn)已出版有《中國現(xiàn)代化的區(qū)域研究:湖南?。?860-1916)》一書,其余兩冊亦將于近期付梓刊行。 閱讀更多 ›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