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實錄

出版時間:2010-12  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  作者:榮宏君  頁數(shù):361  
Tag標簽:無  

前言

半年多以前路過北京東城南小街,這小街忽然變成大道。二十多年前,王世襄先生以余屋讓給我們一家安身立命的房子,就在小街內(nèi)的芳嘉園小胡同中的,也被推土機推得無影無蹤。我這才弄明白古人“滄海桑田”這句話的意思。現(xiàn)代文明迅猛無情地掃蕩舊日子的一切舊痕跡,但永遠掃蕩不了的是,人的回憶與感情。1957年一場人生風雨,原在棲鳳樓的房子不能再住了,便有幸和王世襄結(jié)鄰而居二十多年。那時世襄荃猷伉儷的儷松居在北屋,老家人還在,琴書椅案,收拾得清潔優(yōu)雅,只有主人不修邊幅,大布之衣有時束一條藍腰帶,懷里唧唧有聲,乃是大褂里籠中的秋蟲鳴唱。那時還沒有暖氣這玩意兒,冬天架煙囪,生蜂窩煤爐子,老家人不在后,都是儷松居主人的長期勞作,這在世襄是不在話下的。王世襄的一部老腳踏車,后座加一塊木板,老先生能夠一天來回四五次,把他心愛的明式家具、紫檀交椅、唐雕菩薩坐像這些稀世文物,沉重地、小心翼翼地捆在車后,自己騎著送到照相館拍照,使旁觀者感到險象環(huán)生。這就是王世襄后來陸續(xù)出版的關(guān)于明式家具那兩本巨著以及近年出版的《自珍集:儷松居長物志》當年所付出的勞動代價。諸公休要笑話,三四十年前的專家學者如王世襄,生活上常常與勞動人民差距甚微的。

內(nèi)容概要

   王世襄,1914年生于北京,祖籍福州閩侯,號暢庵,堂號儷松居。著名學者、收藏大家、文物鑒定家、明式家具研究界泰斗。曾任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研究員,全國政協(xié)第六、第七屆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著有《髹飾錄解說》《明式家具珍賞》《明式家具研究》《清代匠作則例匯編佛作·門神作》《錦灰堆》(七卷)《中國古代音樂書目》《中國畫論研究》《竹刻藝術(shù)》《中國美術(shù)全集·漆器》《北京鴿哨》《蟋蟀譜集成》《說葫蘆》《明代鴿經(jīng)清官鴿譜》等三十余部專著。

作者簡介

   榮宏君,青年畫家1973年出生于山東曹縣。幼喜翰墨,性近文史,少年負笈京華。師從著名學者、文博大家史樹青先生,習讀書鑒賞之學。后有緣得識國畫大家關(guān)山月先生,遂確定水墨之道。曾數(shù)次隨老師于志學先生赴青藏高原,人新疆大漠,訪敖魯古雅,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漸悟為人從藝之艱辛。美術(shù)史治學則得益于著名美術(shù)評論家張曉凌先生。三年在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研究生院求學的經(jīng)歷,規(guī)范了學術(shù)方法,進一步理解了劉炳森先生所弘揚的藝術(shù)之道,德行為先,赤子登巔,豎子登肩的道理。 有美術(shù)史論多篇散見于報刊雜志,并出版畫集《榮宏君梅花扇面精品》北京工藝美術(shù)出版社2006《丹青典藏·榮宏君》卷北京工藝美術(shù)出版社2008《世紀恩怨:徐悲鴻與劉海粟》北京同心出版社2009《史樹青文物鑒定方法》即將推出。 現(xiàn)任全國青聯(lián)委員、中央企業(yè)青聯(lián)特邀委員、中央國家機關(guān)青聯(lián)委員、文化部青聯(lián)特邀委員、北京朔源文物鑒定中心主任。

書籍目錄

煙云小記(代序)
民族文化的注解者(自序)
引子
第一章 名門世家
家族顯赫
第二章 風雨人生
南下受挫
中國營造學社
為國索寶
出使日美
第三章 悲情歲月
華北革命大學學習
王世襄與故宮博物院
筆耕不輟
閉門治學
抄家
第四章 王世襄“文革”抄家檔案
附錄
參考期刊、專著、文獻一覽
王世襄大事記
后記
贅言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在北京讀書的這段少年時光,是王世襄一生之中最愜意的。王世襄愛玩,秋斗蟋蟀,冬懷鳴蟲,鞲鷹逐兔,挈狗捉獾,皆樂之不疲。但他又不像其他人那樣只圖一時之樂,或許是深受家庭藝術(shù)環(huán)境的影響,他對一切好玩的事物都喜歡深入觀察和思考,這些也往往能讓他在玩的過程中總結(jié)出獨到的見解和經(jīng)驗。這也使得他的玩與其他世家子弟無所事事的玩區(qū)別開來。而王世襄少年時愛玩的種種,到他老年后都換化為一種文化的記錄,這也都歸功于他少年時在玩中寓以的思考。比如,他對養(yǎng)鷹的思考。王世襄喜愛養(yǎng)鷹,在喂養(yǎng)鷹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鷹吃獵物時連皮毛一起吞噬,因羽毛不能消化,也無法排泄,最后只能壓縮成一團吐出。這是它天然的消化規(guī)律。為此,玩家們平時在喂鷹時一定要加喂一些類似羽毛的東西在飼料中,使其吞食。鷹不能消化這些羽毛,卻又必須喂給它,這是為什么?這類疑問一直縈繞在王世襄的腦海中,不得要領(lǐng)。一次,王世襄就讀的北京美僑小學請來一位美國的鳥類專家,專門以《華北的鳥》為題發(fā)表演講。等到演講結(jié)束后,王世襄向這位專家提出了這個問題:鷹吃了羽毛不能消化,養(yǎng)鷹為什么要專門喂它一些不能消化的東西來代替羽毛?這位鳥類專家因為從來沒有聽到過這樣的問題,不知道如何回答。王世襄不僅會在玩中思考,更有難得的專注。一般人以為玩就是打發(fā)消磨時間,王世襄卻不是。因為,玩中的乾坤對于他不再是一種無聊的消遣,而是一種生命的體驗,因此,他能夠在玩中領(lǐng)略到常人體悟不到的風景。少年時的王世襄喜歡玩鴿子,也癡迷于秋蟲。在王世襄所著的《秋蟲篇·憶捉》中,詳細地寫著他抓蛐蛐、養(yǎng)蛐蛐、斗蛐蛐中的種種樂事。對學術(shù)非常嚴謹?shù)娜耍瑢τ谥袊诺浼揖叩挠貌难芯?,王世襄先生多次聲明在植物學上自己并不擅長,所以對于一些新的進口材料缺乏了解,到了晚年他多次聲明自己落后了,不再寫有關(guān)家具方面的文章,也不再給人做家具方面的鑒定。敢于承認自己的落后,這種博大的胸懷和謙虛的態(tài)度只有真正的大師才具有啊。有些木材商人,就利用王世襄先生在木材研究的模糊性方面大肆做文章,以次木充良材來欺世盜利,這些人和王先生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別??!中國人不是講究蓋棺定論嗎?我作為古典家具用材的研究者可以肯定地說,王世襄先生歷史性地總結(jié)了明式家具的藝術(shù)特征及制造方法,他是明式家具研究界的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甚至可以說空前絕后!因為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培養(yǎng)王世襄那樣學貫中西的土壤,也沒有人擁有他那樣的國學基礎(chǔ)和對生活最廣泛的熱愛,所以不大可能再有人超越他了。王世襄先生去世了,也就是說明式家具研究的一棵大樹倒了,那么我們這些后學在惋惜哀傷之余又應(yīng)該做些什么呢?我覺得我們學術(shù)界和家具界都要沉下心來,好好想一想這個問題。

后記

北京是舉世聞名的古都,有著三千多年的建城史,立都也有八百余年。這里文物古跡豐富,再加上自元以來就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自然更成為各個朝代人文薈萃之地。無數(shù)的文人雅士在這里創(chuàng)造并延續(xù)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歷史。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北京市政建設(shè)的開展,舊城改造的步伐逐漸加大。因各種原因,一些單位或私人在搬遷的過程中將一些有價值的檔案、書信、字畫,甚至文物古玩都誤當做廢品送進了物資回收站。這時一些有點文化的“垃圾王”就開始將其中有價值的圖書、信札、字畫有意識地收集起來,然后再拿到北京朝陽潘家園舊貨市場出售,無意之中拯救了許許多多的珍貴文物檔案,使它們避免了被化成紙漿的命運。久而久之潘家園舊貨市場也成了北京乃至全國最大的文物、舊貨交易中心。90年代初的潘家園舊貨市場還非常簡陋,就是一大圈圍墻圍起來的自由市場。一到周六、周日,這里天不亮就南腔北調(diào)、人聲鼎沸起來,各路小販將在北京市郊的各大廢品收購站淘來的形形色色的舊物隨手往地上一攤,任人挑揀。每逢刮風天氣,這里塵土飛揚,一圈走下來,“淘寶人”已是蓬頭垢面。假如遇到雨雪天,這里泥水攪動著碎紙屑、爛布頭等雜物,放眼望去,整個市場頃刻間就變成了一個大的垃圾場。

編輯推薦

《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實錄》:王世襄,抄家檔案首度披露紀念王,世襄先生逝世一周年。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實錄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58條)

 
 

  •   談到創(chuàng)作本書的緣起,青年畫家榮宏君表示,2004年,自己偶然得到了一批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的信札和在文革期間的全部抄家檔案資料。2009年11月28日王世襄先生逝世的消息傳出,出于對他的敬仰,榮宏君花費一年多的心血編寫了《煙云儷松居: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實錄》,以紀其逝世一周年。
  •   與其他王世襄先生著書或傳記角度不同,雖然這本《煙云儷松居: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實錄》前一大部分也有關(guān)于王世襄先生的生平和閱歷,最吸引人的肯定是后半部份,就是第四章《王世襄“文革”抄家檔案》。至少我是這樣被吸引的。前后也就是三四十年吧,這樣的事要是放在今天都有點不可想像了。前有抄家辦,現(xiàn)有拆遷辦,什么都有個淵源,總算還在進步嘛。
  •   先生生前到底有多少藏品?為什么他的藏品居然能安然度過“文革”?
    為什么王世襄沒有把價值連城的明代黃花梨家具捐給北京,而是輾轉(zhuǎn)由香港莊貴侖之手捐獻上海博物館?
    《煙云儷松居: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實錄》這本書中對這些歷史疑問進行了細致嚴謹?shù)奶接?,并?00多頁文革抄家清單全部錄入其中,真實記錄了這段歷史,展示了一位老人和他的心愛之物聚散離合的世紀畫卷。
  •   《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實錄》的創(chuàng)作也是起源于作者的一份收藏,榮宏君說:“前些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得到了一批約幾百件王世襄在‘文革’期間被紅衛(wèi)兵抄家的原始資料和一封寫給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的長函,一時被王世襄的豐富文物收藏和數(shù)目巨大的藏書震驚了。有感于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的一句話‘觀其所藏,知其所養(yǎng)’,我就開始著手本書的創(chuàng)作,試圖讓大家進一步了解王世襄的學養(yǎng)儲備歷程和獨有的治學方法。藏研結(jié)合,有藏有研是收藏的至高境界,這也是王世襄一生的收藏觀,本書中所羅列的藏品幾乎都被王世襄提煉成文字,以學術(shù)的手法解讀收藏的意義所在。在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中,我在注重對資料學術(shù)分析的同時亦重視文字可讀性的塑造,增強了一般讀者的閱讀興趣??梢哉f這是我在史與論之間的嘗試?!?/li>
  •   現(xiàn)今收藏很熱,王羲之草書《平安帖》拍出3.08億的天價。而收藏大家王世襄先生一直備受收藏界的關(guān)注。2003年王世襄先生委托嘉德拍賣公司拍賣他的收藏之物,所拍之物無一遺留,全部以高價拍出。轟動了收藏界。在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為期3天的北京匡時五周年秋拍將于12月4日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拉開帷幕,這次拍賣會上設(shè)有“王世襄藏爐”專場。相信7年以后的今天,這些文物定會身價不菲,在拍賣史上再創(chuàng)奇跡。
    2004年,著名青年畫家榮宏君先生在一次偶然中得到了一批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的信札和在文革期間的全部抄家檔案資料。2009年11月28日王世襄先生逝世的消息傳出,出于對他的敬仰,榮宏君先生花了一年多的心血編寫了這本書,以紀其逝世一周年。
  •    文博大家曾主動請求“抄家”

      2009年11月28日,“大玩家”王世襄先生悄悄地走了,沒帶走一件文物,但他卻給后人留下了一筆極其寶貴的文化財富。那么王老一生究竟收藏了多少文物,研讀過哪些文獻書目?這一直是個謎。昨日,著名畫家榮宏君攜新作《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實錄》來到南京,他向記者展示了一捆信札,“謎團終于解開:1966年9月2日的抄家清單記錄得很清楚,從王世襄家抄走的文物有2567件、字畫1242件、圖書8156本。如果不是王老主動請求抄家,大部分文物不會保留到今天?!?br />
  •   王世襄在文物研究上所做出的成就,令他人望其項背,但對于王世襄文物收藏的研究并不多見,而這與其所做的學術(shù)成就是不相符的。所幸,青年畫家榮宏君所著的《煙云儷松居: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實錄》彌補了這一空白。榮宏君,山東菏澤人,文史大家史樹青先生的弟子。榮宏君愛好文物收藏,書畫之余,對文物鑒賞也做研究,并收集了很多極具價值的檔案資料。《煙云儷松居: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實錄》一書正是他對收集的第一手資料所研究的成果。 這本著作對王世襄不平凡的一生做了生動的描述,給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多彩而又曲折的人生畫卷。王世襄生于官宦家庭,從小的教養(yǎng)使他在學術(shù)和文物研究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1934年,王世襄入燕京大學,先讀醫(yī)學,后改攻國文,嘗作《鴿鈴賦》,儼然大家風范,令人叫絕,而其畢業(yè)論文70萬字的《中國畫論研究》更是顯示出他扎實的研究功底和學術(shù)眼光,如同任何其他藝術(shù)門類,對文物的研究也缺少不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理解。從這個角度來看,王世襄可謂樹世之風范。王世襄的性格中有一種樂觀的精神,無論是在“風雨人生”,還是在“悲情歲月”,王世襄都能以豁達開朗的心態(tài)對待一切苦難,各種打擊不但沒有擊垮他,反而使他有更多的時間在自己喜愛的天地里暢游。就像作者所說的:故宮開除王世襄,是王世襄的大不幸,也是王世襄的大幸,更是中國文化的大幸,……如果王世襄沒有被故宮除名,那么世界上會多一個著名的故宮文博學家,可能就少了一個集各種民俗學問于一身的大學者。
  •   王世襄在文物研究上所做出的成就,令他人難望其項背,但對于王世襄文物收藏的研究并不多見,而這與其所做的學術(shù)成就是不相符的。所幸,青年畫家榮宏君的《煙云儷松居: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實錄》彌補了這一空白。榮宏君是文史大家史樹青的弟子,書畫之余,對文物鑒賞也做研究,并收集了很多極具價值的檔案資料?!稛熢苾删樱和跏老逭洳匚奈锞凵嶄洝芬粫撬麑λ占牡谝皇仲Y料的研究成果
  •   朋友跟我說榮宏君出了一本紀念王世襄先生的文物聚散實錄,我就上網(wǎng)來淘,買來一看還不錯。
  •   《煙云儷松居: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實錄》真實記錄了這段歷史,展示了一位老人和他的心愛之物聚散離合的世紀畫卷。
  •   王世襄在文物研究上所做出的成就,令他人望其項背,但對于王世襄文物收藏的研究并不多見,而這與其所做的學術(shù)成就是不相符的。所幸,青年畫家榮宏君所著的《煙云儷松居: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實錄》彌補了這一空白。
  •   如果不是新買到的這本書《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實錄》,真的沒有意識到,王世襄老先生離世已經(jīng)一年多了,如今的儷松居早已是煙云了。真是物是人非,不由得不感慨啊!
  •   早就聽說出了一本王世襄珍藏文物的聚散實錄,買來看看還是不錯的。收下了。
  •    “藏研結(jié)合,有藏有研”是收藏的至高境界,也是王世襄一生的收藏觀?!稛熢苾删樱和跏老逭洳匚奈锞凵嶄洝分兴_列的藏品幾乎都被王世襄提煉成文字,以學術(shù)的手法解讀收藏的意義所在。
  •     王世襄認為他一生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有兩件,第一件事情是日本投降后收回了幾千件國寶,這些國寶現(xiàn)在都藏在故宮博物院。第二件事情是編寫了文物研究著作《髹飾錄解說》。

      王世襄與故宮的關(guān)聯(lián)始于1940年代。他曾應(yīng)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國營造學社,在國難頻仍的年代,他們在荒野中尋找中華文明的久遠證據(jù),將歷史傳統(tǒng)重又縫合。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經(jīng)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和梁思成推薦,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戰(zhàn)亂損失的文物。當時,許多日本和德國的文物販子與收藏家在中國收買文物,伺機盜運出境。王世襄宴請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請他們提供線索。他得知淪陷時期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銅器多數(shù)被德國人楊寧史買去,于是通過其父友人找到宋子文詳陳原委,終于沒收了楊寧史的青銅器240件,其中包括價值連城的“宴樂漁獵攻戰(zhàn)銅壺”、“商饕餮紋大鉞”等。

      文革時期,王世襄跑到國家文物局,請求文物局的內(nèi)行紅衛(wèi)兵前來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

      步入老年,雖然王世襄已經(jīng)遠離了故宮博物院,甚至遠離了主流意義上的文博界,但他依然保持著文人的擔當。他將花費了幾十年收集的79件明式家具以半賣半送的方式,給了上海博物館,現(xiàn)在上海博物館外廳那些家具都是王世襄當年所藏的。但仍有一件物什是王老始終珍藏的,那就是他與夫人袁荃猷買菜用了多年的提筐。2003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懷念亡妻的詩中,深情地回憶與妻“提筐雙彎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他還說,到將來自己辭世之后,請人把這個提筐放在兩個墓穴之間,能與妻子“生死永相匹”。
  •   王世襄先生的每一本書我都收藏了。這一本雖然不是出自先生之手,但意為紀念先生,且其中披露許多先生平生事跡和珍藏文物信息,值得收藏!
  •   據(jù)說青年畫家榮宏君在2004年偶然得到了一批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的信札和在“文革”期間的全部抄家檔案資料,他花費一年多的心血編寫了此書。
  •   本書的第四章是“王世襄‘文革’抄家檔案”。這一部分占據(jù)了全書的一多半篇幅,從1966年開始,一直到1986年結(jié)束,跨越了20年的時間。數(shù)量龐雜的各種檔案,也在作者以一個艱苦的整理中,得以重見天日。不夸張地說,這是一個史學家才具備的功夫,但作為畫家的榮宏君恰恰做到了。如果不是他的細心收集和艱苦整理,我想這些檔案的紛繁復(fù)雜造早就成為歷史鉤沉不知所終了。這些被抄走的器物清單為我們展現(xiàn)了王世襄收藏之豐之廣,令人咂舌。從分類上看,被抄走的物件有圖書、古玩、家具、字畫、衣物等,種類豐富;從數(shù)量上看,每種藏品均有幾百件之多,幾乎可以成為一個小型的博物館。在圖書中,既有中國古代美術(shù)論著,也有世界美術(shù)論著;既有現(xiàn)代出版的著作,也有古代出版的著作,甚至還有難得一見的古代孤本。而古玩則更為豐富和珍貴,時間自宋至清,類型諸如銅爐、漆盒、如意、筆筒、瓷瓶、葫蘆、硯臺、折扇、木雕、玉石、瑪瑙、圖章、瓷器、錢幣等等,數(shù)量繁多。家具同樣豐富,幾乎囊括了明式家具的所有樣式,材質(zhì)則以黃花梨木和紫檀木為主,僅從名目上看就令人應(yīng)接不暇,這還不包括數(shù)把價值連城的古琴。字畫從五代到近代,山水、人物、花鳥,總數(shù)達到300幅之多。總而言之,王世襄的豐富收藏,勾畫出他對于收藏的癡迷和執(zhí)著一生,而作者對于王世襄先生所藏物品的清點和整理,為研究王世襄提供了極為清晰、豐富的資料。
  •   “藏研結(jié)合,有藏有研”是收藏的至高境界,也是王世襄一生的收藏觀。這部書中羅列的藏品,幾乎都被王世襄提煉成文字,以學術(shù)手法解讀了收藏的意義,而本書作者對多位與王世襄相交甚熟的文博大家,如黃苗子、羅哲文、鄭鑫淼等人訪談,更從另一角度闡述出立體的王世襄。據(jù)榮宏君介紹,能編撰完成這部書,是因為6年前偶然得到一批王世襄先生的信札和“文革”期間的全部抄家檔案資料。他說自己下一步計劃是編撰類似“王世襄臉譜”之類的圖書,當年美國向外太空生命發(fā)出信號,其中選用的中國古曲《流水》,就是王世襄“幫著收的”,榮宏君說要把先生的這些事情都收集進來,告訴讀者一個完全的王世襄。

  •     那么這封信中說的“實物”是什么呢?“那全是王世襄一輩子所收藏的珍貴文物和文獻資料?!睒s宏君指著桌上用塑料夾封存的表格說,“這上面記錄得十分詳細?!彼貞浾f,幾年前的一天,他正在畫畫,一位朋友打來電話,說潘家園有一紙箱子資料要出手,他當時一看全都是表格,沒多大價值,但當他看到了王世襄的名字,還是決定收了下來。

      “這批表格一共有300多頁,從1964年抄家到1986年歸還,每一件藏品都記錄得很詳細,可以說是王世襄文物收藏的全部檔案,后來我仔細比對后發(fā)現(xiàn),王世襄幾乎把所有在表格中能找到的文物全都研究出來寫了專著。我驚呼,文博大家原來是這樣煉成的?!?br />
      為了核實資料,他曾帶著表格資料去拜訪黃苗子先生,黃老看完后感慨頗多,被抄家時,黃苗子先生就住在王世襄家隔壁,“當年看著他的收藏品被一車車地拉走,心痛不已。”從1966年9月2日的清單記錄看,從王世襄家查抄的文物共有2567件、字畫1242件、圖書8156本,其中24捆被抄沒。資料缺失,使王世襄被迫中止了有關(guān)文物的研究和寫作。
  •   1966年文革開始后,王世襄的好友陳夢家、啟功、史樹青等都相繼被"抄家"。而但凡抄家,必然是一番血雨腥風。王世襄擔心他的藏品不能完好保存,決定與其被動被抄家,不如主動上交自家的物品,也就是"自我革命",這樣也許會有一個好一點的結(jié)果。下定決心后,王世襄就向自己的單位文物局文博所請求"抄家"。文博所很快答應(yīng)了王世襄的"請求",1966 年 9月 2 日,文博所負責人、辦公室主任張思信等人來到芳嘉園王家老宅"抄走"了圖書、字畫、古玩、家具書稿等大批財物。
    正是王世襄冥冥之中的"自我革命",無意中挽救了自己的收藏,同時也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留下了一粒過冬的種子。1967 年,隨著"破四舊"運動的擴大化,王世襄所在的東城區(qū)派出所又組織了一次紅衛(wèi)兵抄家,由于文博所已將絕大多數(shù)的文物抄走,所以這次抄家主要以金銀玉器、日用家具、生活物品為主。
    "破四舊"運動停止后,1973 年夏,王世襄結(jié)束了長達四年的湖北咸寧干校生涯,回到北京,開始了追要被抄文物、圖書的漫漫長路。為了治學,更為了一個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尊嚴,他鍥而不舍地向有關(guān)部門寫信或當面訴求。直至 1986 年,除了當初被變賣的金銀首飾,大部分文物、圖書及手稿都被追回。
  •    1966年,“文革”的風暴席卷之初,王世襄耳聞目睹京城紅衛(wèi)兵“破四舊”的“壯舉”,已經(jīng)預(yù)感到家里多年精心收藏的明式家具、佛像、銅器、鴿哨、古籍善本和自己的手稿,都會被劃入“四舊”之列,遭到滅頂之災(zāi)。王世襄被迫起來“自我革命”。他主動跑到國家文物局,請求來抄家。他心里不愿意與這些朝夕相處的文物分離,但又不忍心看到它們毀在家里。王世襄這種明智的選擇使自己的珍品躲過了一劫,并在日后又重新收回了絕大多數(shù)的心愛之物。
  •   文革中,他主動請求紅衛(wèi)兵抄家,只為了保住家藏的國寶文物;晚年,他把自己千金收藏來的文物都半捐半賣了出去,只留下一只筐,那是他與夫人袁荃猷買菜用了多年的提筐;90歲之后,他基本上只談鴿子,還為了保護鴿子的事情專門上書溫家寶總理……王世襄背后,留下一段段趣談。
  •   王世襄生于1914年,民國剛剛成立,父親在清廷任官,母親是畫家,年輕時就讀于燕京大學。起初,他或許和晚清紈绔子弟一樣貪玩,但裹挾在20世紀的時代動蕩中,他幾乎飽嘗了一個文化人所有的起伏,最終在國難之下進入故宮工作,從單純的“玩”轉(zhuǎn)向了學術(shù)研究和收藏……

      盡管后來被打成右派并被故宮除名,無論人生際遇如何,王世襄從未放棄陽光的心態(tài)、豁達的心胸,他的興趣幾乎無所不涉,并由玩成家,除對書畫、雕塑、金石、建筑諸多方面有精深研究著述外,還花費畢生精力投入那些當時尚較少有人注意的領(lǐng)域,包括家具、樂器、漆器、匏器、刻竹、金石牙角雕刻、匠作則例等,如豢養(yǎng)鴿、鷹、犬、蟋蟀等的專用工具等,都有豐富的收藏和深入的研究,在文物學家中獨樹一幟,被公認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玩家”。

      繁華落盡,錦灰三堆。文革中,他主動請求紅衛(wèi)兵抄家,只為了保住家藏的國寶文物;晚年,他把自己千金收藏來的文物都半捐半賣了出去,只留下一只筐,那是他與夫人袁荃猷買菜用了多年的提筐;90歲之后,他基本上只談鴿子,還為了保護鴿子的事情專門上書溫家寶總理…… 
  •   王世襄,1914年生于北京,祖籍福州閩侯,號暢庵,堂號儷松居。著名學者、收藏大家、文物鑒定家、明式家具研究界泰斗。
    曾任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研究員,全國政協(xié)第六、第七屆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1966年,“文革”的風暴席卷之初,王世襄耳聞目睹京城紅衛(wèi)兵“破四舊”的“壯舉”,已經(jīng)預(yù)感到家里多年精心收藏的明式家具、佛像、銅器、鴿哨、古籍善本和自己的手稿,都會被劃入“四舊”之列,遭到滅頂之災(zāi)。王世襄被迫起來“自我革命”。他主動跑到國家文物局,請求來抄家。他心里不愿意與這些朝夕相處的文物分離,但又不忍心看到它們毀在家里。王世襄這種明智的選擇使自己的珍品躲過了一劫,并在日后又重新收回了絕大多數(shù)的心愛之物。
    著有《髹飾錄解說》《明式家具珍賞》《明式家具研究》《清代匠作則例匯編——佛作•門神作》《錦灰堆》(七卷)《中國古代音樂書目》《中國畫論研究》《竹刻藝術(shù)》《中國美術(shù)全集•漆器》《北京鴿哨》《蟋蟀譜集成》《說葫蘆》《明代鴿經(jīng)清宮鴿譜》等三十余部專著。
    2009年11月28日,于北京去世,享年95歲。
  •   本書的第四章是“王世襄‘文革’抄家檔案”。這一部分占據(jù)了全書的一多半篇幅,從1966年開始,一直到1986年結(jié)束,跨越了20年的時間。數(shù)量龐雜的各種檔案,也在作者以一個艱苦的整理中,得以重見天日。不夸張地說,這是一個史學家才具備的功夫,但作為畫家的榮宏君恰恰做到了。
  •   文革時期的抄家檔案?。?!
    為何這些東西能幸免于難呢?王世襄當時的舉措在今天看來算是明智的。
  •   治學嚴謹,為人謙遜,此書為紀念王世襄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所做,在此表達我對王老的敬意。
  •   讀過王世襄先生的《錦灰不成堆》,頗為敬佩先生的人格。而榮宏君先生的這本紀念王世襄先生逝世一周年的著作,秉承了嚴格的考據(jù)精神,且飽含深情。好書!
  •   本書大致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是王世襄先生的生平介紹,語言輕松活潑,可讀性強;后半部分是抄家檔案(原文件圖片和還原文表對照,一目了然)和精選王世襄收藏之物。這對于研究王世襄先生提供了珍貴的原始資料。
    這是一部亦史亦論的專著,也是王世襄先生去世后,第一本研究其學術(shù)歷程的著作。
  •   抄家檔案,讓我開了眼界了。

    王世襄先生的舉措很明智!
  •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是王世襄先生的生平介紹,語言輕松活潑,可讀性強;后半部分是抄家檔案和精選王世襄收藏之物。這為研究王世襄先生提供了珍貴的原始資料。
  •   本書后半部分是抄家檔案(原文件圖片和還原文表對照,一目了然)和精選王世襄收藏之物。這對于研究王世襄先生提供了珍貴的原始資料。
  •     發(fā)著40℃高燒,榮宏君一到南京就病倒了。昨日,他帶著王世襄的信札真跡出現(xiàn)在先鋒書店時,記者被感動了?!拔遗c南京有很多淵源,其中之一是《揚子晚報》對我及時搶救百封季羨林書信的報道,引起了社會廣泛關(guān)注。另外,南京也是我向往的地方,我在此也淘到過許多珍貴史料。這次來南京是為了告訴大家,5年前偶得的一捆信札,揭開了文博大家王世襄的收藏之謎。今年是王老逝世一周年,我把這批信札研究出來創(chuàng)作成書?!闭f完,他把一封王世襄給原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的信件攤在桌上。記者看到,這是一封用蠅頭小楷寫就的書信,字跡工整漂亮,落款是1976年。信中說道:“三十多年來我積累了一些圖書和實物資料,當時的收集目的,主要是為研究之需……至于圖書及實物資料,只要一旦使用完畢,自當捐獻國家……”榮宏君說,1973年王世襄回到北京,根據(jù)中央落實政策,他便開始了漫長的索要被查抄文物、圖書之路。由于王世襄的執(zhí)著精神和不厭其煩的訴求,截止到1986年,那些被查抄的“實物”絕大部分都回到了他的手中,也正是這些資料的順利回歸才使得王世襄的各種研究得以繼續(xù)。
  •   支持《王世襄珍藏文物集散實錄》,支持榮宏君老師!
  •   關(guān)于王世襄的抄家檔案,那是得買來好好看看的一本書!
  •   2003年,夫人袁荃猷去世,王世襄在悲痛中將夫妻倆收藏的佛像、銅爐、古琴等143件文物拍賣,成交額6300余萬元。此后,王世襄很少再將精力花在文物收藏上。馬未都說,作為收藏大家,王老最終選擇了“散盡”,讓寶貝有了更多的新生,豁達從另一方面成就了大家。

      不是沒有過遺憾。一位與王世襄走得很近但不愿具名的收藏界人士感慨,被故宮停職這件事曾是王世襄人生中的低谷。但是,回顧歷史卻可以看到,他對鴿哨、竹刻、葫蘆的深入研究成果。這從老人生前曾說過的“由我得之,由我遣之”來觀之,則一切該當釋然了。
  •   那時候的王世襄老人散盡自己辛苦收集的文物時候是怎樣的心情呢?
  •   著名收藏家、文物鑒賞家、學者王世襄,號暢庵,福建省閩侯人,中國文博界巨擘,著名文物學家。他多才多藝,擅書法與詩詞,興趣廣泛,對家具、漆器、古琴、竹刻、鴿哨等都有深入研究,并使這些“雕蟲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一門學問。王世襄一生勤于研究,著作等身,有《中國古代音樂書目》、《廣陵散》(說明部分)、《畫學匯編》、《清代匠作則例匯編•佛作•門神作》、《竹刻藝術(shù)》、《竹刻鑒賞》、《髹飾錄解說》、《明式家具珍賞》、《中國古代漆器》、《明式家具研究》、《北京鴿哨》、《竹刻》、《蟋蟀譜集成》、《說葫蘆》、《錦灰堆——王世襄自選集》等
  •    歷史上的博物學家往往都有一個不錯的家境以及放蕩不羈的少年生活。出生于富裕的醫(yī)生家庭的達爾文便是如此,他的父親有一次指責他:“你除了打獵、玩狗、抓老鼠,別的什么都不管,你將會是你自己和整個家庭的恥辱?!?br />
      晚年的王世襄也曾自嘲:“我自幼及壯,從小學到大學,始終是玩物喪志,業(yè)荒于嬉。秋斗蟋蟀,冬懷鳴蟲,挈鷹逐兔……皆樂之不疲。而養(yǎng)鴿飛放,更是不受節(jié)令限制的常年癖好?!眱?yōu)越的家境和年少好動的性格,使王世襄特別喜歡和京城諸多玩家交游,展露出“燕市少年”的特有風貌,他從小就是有名的“頑主”,放鴿子、抓蛐蛐、玩葫蘆、飛鷹走狗,無一不精。

      但“頑主”王世襄并沒有“玩物喪志”,而是成了“天下第一玩家”。先于王世襄四天去世的翻譯家楊憲益,曾多次贈詩王世襄,言及“少年燕市稱頑主,老大京華輯逸文”,意下王世襄雖為“頑主”,但不是一無所成的玩法。

      王世襄位于芳草地公寓的家中,已經(jīng)看不出王家曾經(jīng)的盛況。王氏家族為官宦世家。高祖王慶云為翰林,任過兩廣總督、工部尚書;祖父王仁東任內(nèi)閣中書、江寧道臺。父親王繼曾則是新派人物,精通外語,還出任北洋政府國務(wù)院秘書長。母親金章能書善畫,大舅金北樓是民國北方畫派領(lǐng)袖,二舅金東溪、四舅金西厓?yōu)橹窨檀髱煛?梢娡跏老宓娘L雅傳統(tǒng)更多源自母親的家族,他的大學畢業(yè)論文就是中國畫理論。

      小時候,家中有私塾老師教古漢語、經(jīng)、史和詩詞等。王世襄喜歡的是詩詞,對其他學科不太感興趣。后來父親又送他到北京干面胡同美國人為他們子弟辦的學校去讀書,從三年級開始一直到高中畢業(yè),王世襄學得一口流利的英語,讓人誤以為他是在國外長大的。

      王世襄在燕京大學文學院讀書時,家里為他在學校周邊購置了大宅,他在十幾畝的院子里種上了葫蘆,因為鳴蟲要養(yǎng)在葫蘆里。他甚至在臂上架著大鷹或懷里揣著蟈蟈到學校上課,當時在燕京大學名教授鄧之誠講中國歷史正興致勃勃時,忽聽一陣“嘟嘟”的蟈蟈聲,同學哄堂大笑,原來是王世襄揣著蟈蟈葫蘆進了教室,惹得鄧先生惱怒起來,把他趕出教室。

      當時王世襄的玩家派頭被視為荒誕不經(jīng)。他本有機會通過哈佛燕京學社選派哈佛留學,但當時在燕京大學教書的洪煨蓮教授把這個有精力但又“不務(wù)正業(yè)”的學生稱為“未知數(shù)”,校長也不愿將這個關(guān)系到學校大計的機會給這個“未知數(shù)”。

      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是王世襄哥哥的同窗,曾將從燕大畢業(yè)的王世襄推薦到傅斯年主政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后來回憶此段,王世襄說傅斯年只講了兩句話:先問哪個學校的,接著說“燕大的畢業(yè)生,不配到我們這兒”。梁思成最后將王世襄安排到自己的中國營造學社,派他赴李莊考察、研究古建筑,算是引導(dǎo)他走入了“正道”。

      他玩的東西五花八門,他玩這些不為消遣,而是真心喜愛。為了得到愛物,他舍得花錢,搭工夫,甚至長途跋涉、餐風飲露亦在所不辭。

      “文革”前,王世襄去黃山考察,挖到兩棵松樹從黃山回北京,他買了兩張火車票放兩棵樹,自己卻是一路站著回到北京。王世襄對“玩”成癡,讓傳統(tǒng)音樂協(xié)會理事李勁風記憶深刻。

      “我們聊天時只要聊到小玩意,他就特別高興,那會王老先生還在養(yǎng)鴿子?!币驗榕c王家住得近,李勁風常常去串門。那會,到王家的人各種各樣,有民間工匠師傅,做糊盒的,養(yǎng)花養(yǎng)魚的,來了也就是閑聊,對工匠技藝很有興趣的王世襄,常常是問得很仔細。

      “有些對王世襄先生的報道過于淺薄、輕佻。如稱呼其為玩家、大玩家、老玩家等有點失之于表面”,《天下收藏》主持人王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為王世襄正名說,“說王老是收藏、國學、文學大家都可以,叫情趣大師似乎也可以,但還是顯得輕了一點,他承載得太多太多”。
  •   據(jù)榮宏君收藏的這批抄家清單中可知,王世襄一共收藏八十件各式家具,除上世紀60年代將一件黃花梨交杌贈送給好友楊乃濟以外,其余七十九件均堆積在北京東城芳嘉園王家劫后僅余的四間北屋內(nèi)。這些家具是王世襄經(jīng)多年搜集而得,大都是明清家具精品之中的精品。但因空間狹小,所有的家具均被主人拆散了疊放在一起,佛像、圖書、瓷器更是擺滿了屋子的角角落落,當時的情形可以說是除了一張床和一張主人寫作的桌子之外,房間再無任何多余的空間。居住的環(huán)境越來越差,這嚴重影響了王世襄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他想搬家,找一所安靜之處頤養(yǎng)天年,“但單位不分給我房,買房又買不起……”
  •   最近才喜歡上這類書,看了書中那么多抄家清單,感覺王世襄真的太富有了,不僅物質(zhì)上,包括精神上
  •   書中一張張抄家清單讓人覺得王世襄老先生的可愛可敬
  •     聽到王世襄老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患著感冒的羅哲文很是傷感,對于沒能見上老友最后一面也耿耿于懷:“上一次見面都是三年前了,我去看他,還在一起拍了合影。后來就聽說他住院了。這個月初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舉辦中國營造學社成立八十年的研討會,幾個老家伙聚在一起都還在感慨當年中國營造學社的老人只剩下一個半了。沒想到這么快就走了?!?br />
      認識王世襄先生生的人都知道,2003年秋天,患難與共、琴瑟相和60年的王夫人袁荃猷因病故去后,王世襄的精神就大不如前,他曾在一首詩中表達自己的思念:“君刻大樹圖,我賦大樹歌。相濡復(fù)相助,歲月期尚多。一朝先我去,余生待若何?!?br />
      這首詩中提到的“大樹圖”是有所指的。2000年,80歲的王世襄將自己一生所寫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聯(lián)書店以《錦灰堆》為名出版,在這套書中,有多才多藝的袁荃猷女士刻的一幀名曰“大樹圖”的剪紙,粗壯的樹干,圓形的樹冠,丈夫王世襄一生的15種愛好,就像果實般隱藏于樹冠中,這其中有王世襄用得最多的三件明清紫檀家具、有代表王世襄最主要學術(shù)成就的漆器,還有王世襄使之死而復(fù)生的傳統(tǒng)工藝竹刻、葫蘆器,還有繪畫、鎏金銅佛像、蟋蟀(年輕時王世襄常常邀局斗蟲)、鴿子、鴿哨(王世襄專門為鴿哨寫了本專著)、鳥具、家常菜(王世襄精于烹飪,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干校時曾買十四條二斤重公鱖魚,做鱖魚宴,名噪一時,他曾任全國烹飪鑒定會顧問)、兩頭牛、大鷹、獾狗。

      這套大俗大雅的奇書,出版之后一紙風行,成為從事收藏和鑒賞者的必讀書,半年內(nèi)重印四次。這些玩物看似“雕蟲小技”,在中國民間,喜歡這些玩藝兒的人不少,但能把這么些玩耍的事情寫成專業(yè)的著作,讓它們登上了“大雅之堂”的,除了王世襄并無第二人。
  •   文物專家傅熹年認為,在王世襄先生的學術(shù)成就中,家具、髹漆、竹刻三門,尤稱絕學。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影響尤大,全書近30萬言,圖700余幅,附有名詞術(shù)語簡釋一千多條,根據(jù)實物,結(jié)合文獻,對明式家具的時代背景、地區(qū)、種類形式、結(jié)構(gòu)、裝飾、用材、年代鑒定諸方面進行深入分析。尤為難得的是,書中所收海外收藏的家具,未能解決圖片版權(quán)者,都由夫人袁荃猷女士對其結(jié)合方式和榫卯做精確測量,并繪成精美的圖紙,圖文對照,大大增強了本書的科學性和實用性。書后附《明式家具的“品”與“病”》一文,從欣賞角度把明式家具的優(yōu)點概括為“十六品”,把缺憾總結(jié)為“八病”,精辟地指出其雅俗、文野之差異,有助于讀者深入認識和賞析明式家具之美,以便正確運用書中所提供的技術(shù)資料。
  •   算是對王世襄先生收藏的文物的一種整理吧,作為研究查閱資料還是蠻有用的。
  •     2009年11月28日, 一位窮其一生玩得專心致志、玩得癡迷不悟、玩得忘乎所以的老人,盡興而去了。

      在他的名前一定會有無數(shù)的定語: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文物專家、學者、文物鑒賞家、收藏家、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研究員……但人們也許更愿意這樣來描述他:“他是放鴿家、斗蟲家、馴鷹家、養(yǎng)狗家、摔跤家、火繪家、烹飪家、美食家、書法家、詩詞家、美術(shù)史家、文物鑒定家、民俗學家、漆器家、明式家具家、中國古典音樂史家、中國第一玩家?!?br />
      已經(jīng)故去的書法家啟功曾這樣評價老友:王世襄先生的“玩物”不是“玩物”,而是“研物”,他不但不曾喪志而是立志。他將古今典籍、前輩耆獻、民間藝師取得的和自己幾十年辛苦實踐相印證,寫出了這些已出版、未出版、即將出版的書。可以斷言,這一本本、一頁頁、一行行、一字字,無一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注腳。”

      也許這才是讓不少對中華古物情有獨鐘的人心中一凜的原因吧?
  •   書的前半部分敘述王世襄先生的個人成長及學識、文物積累的過程,后半部分則將作者搜集的資料原件印出。
    王世襄先生的研究者能從中發(fā)現(xiàn)有用的材料,對于普通的讀者則可以從傳記中了解一位文博泰斗的成長歷程,
  •   紀念王世襄先生!
  •   聽聞王世襄先生去世,買本關(guān)于他的書,留作紀念
  •   王世襄生前到底有多少藏品?為什么他的藏品居然能安然度過“文革”?在這本書里面你都可以找到答案!
  •    王世襄真正為世人關(guān)注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明清家具研究》的出版,“文革”后,王家被文物局抄走的收藏品又被歸還。王世襄用自行車馱著這些家具到照相館拍照,并研究其制作工藝、材質(zhì)?!睹髑寮揖哐芯俊繁缓M庖暈檠芯棵魇郊揖叩摹笆ソ?jīng)”,書中的幾百幅線圖都是王世襄夫人袁荃猷畫的。馬未都說,《明清家具研究》讓明清家具價格陡升,海內(nèi)外的人都來跟著收藏了。
  •   “文革”期間,鄰居們時常見王世襄蹬著三輪車走街串巷地搜集舊家具,形態(tài)各異的明清家具塞滿了狹小的空間,人反倒沒有地方睡,于是兩個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多年后一部《明式家具研究》橫空出世,光是后面的名詞解釋就有一千多條,后來被譯成英、法、德等多種文字出版。現(xiàn)在他熱愛的那些寶貝都靜靜地放在上海博物館的家具館,許多與王世襄熟悉的人看著那些家具甚至能想起它們曾經(jīng)的來歷。
  •   本雅明說,新時代的富人們只學到了舊貴族的缺點,卻對他們的品位和趣味充耳不聞。王世襄的逝世,有人惋惜“對于這一代的民國記憶,又崩陷了一大片品位的疆土”,因為它意味著一種精致生活態(tài)度的逝去。
  •   王世襄,號暢庵,堂號儷松居,是當代注明的學者,當代的著名學者、收藏大家、文物鑒定家福州閩侯人,1914年出生于北京,受家庭影響,自幼摯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王世襄的父親王繼曾早年畢業(yè)于南陽公學,曾任晚 清軍機大臣張之洞的秘書,民國后任職于北洋政府外交部,后又擔任過北洋政府國務(wù)院秘書長。1914年王繼曾在北京東城芳嘉園置下一座四合院,同年王世襄就出生 在這個四合院里。王世襄的母親金章(號陶陶女史)是民國著名的魚藻畫家,有畫 魚專著《濠梁知樂集》行世。王世襄的大舅金北樓是民國時期北方畫壇的領(lǐng)袖人物,1920年創(chuàng)辦中國畫學研究會,其人時至今日在畫壇上都有影響。二舅金東溪和四舅金西 也都是影響一時的竹刻大家。20世紀80年代,王世襄曾整理出版了四舅金西 的《刻竹小言》,在竹刻界引起不小的反響。殷實的家庭背景以及良好的藝術(shù)氛圍,使王世襄自幼就受到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所以后來喜好文物、古玩的基因也就此在他的血脈里生根發(fā)芽。
  •   王世襄,1914年生于北京,祖籍福州閩侯,號暢庵,堂號儷松居。著名學者、收藏大家、文物鑒定家、明式家具研究界泰斗。
    曾任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研究員,全國政協(xié)第六、第七屆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    中國文博界巨擘、著名文物學家、收藏家、鑒賞家、學者王世襄,號暢庵,福建省閩侯人。他多才多藝,擅書法與詩詞,興趣廣泛,對家具、漆器、古琴、竹刻、鴿哨等都有深入研究,并使這些“雕蟲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一門學問。王世襄一生勤于研究,著作等身,其研究范圍之廣之深,令人驚嘆。
  •   王世襄是當代著名的文物鑒定家、收藏家,也是明式家具研究界公認的“泰斗級”人物,對書畫、古典家具、竹刻、漆器、匏器、游藝民俗等都有深入研究,一生撰寫近40部論著。由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王世襄文論集《錦灰堆》,多年來暢銷不衰,是學界和文物愛好者長期追捧的讀物?!安匮薪Y(jié)合,有藏有研”是收藏的至高境界,也是王世襄一生的收藏觀。這部書中羅列的藏品,幾乎都被王世襄提煉成文字,以學術(shù)手法解讀了收藏的意義,而本書作者榮宏君對多位與王世襄相交甚熟的文博大家,如黃苗子、羅哲文、鄭鑫淼等人訪談,更從另一角度闡述出立體的王世襄。
  •   王世襄,號暢庵,堂號儷松居,是當代注明的學者,當代的著名學者、收藏大家、文物鑒定家福州閩侯人,1914年出生于北京,受家庭影響,自幼摯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王世襄的父親王繼曾早年畢業(yè)于南陽公學,曾任晚 清軍機大臣張之洞的秘書,民國后任職于北洋政府外交部,后又擔任過北洋政府國務(wù)院秘書長。1914年王繼曾在北京東城芳嘉園置下一座四合院,同年王世襄就出生 在這個四合院里。王世襄的母親金章(號陶陶女史)是民國著名的魚藻畫家,有畫 魚專著《濠梁知樂集》行世。王世襄的大
  •   王世襄的事業(yè)是從他在各種最艱難的情況下最直接地搶救收回流失的文物開始的。1947年他遠赴戰(zhàn)敗后的日本運回被劫奪的善本書籍,將其收歸中國收藏。此后他隨即又去了美國和加拿大。從那時起,他一生的事業(yè)便圍繞著保護文物、保存那些孕育了文物的文化實踐而展開。一個真正的愛國者有信心認為中國文化遺產(chǎn)是值得全世界留存的珍寶,這種信心讓王世襄對他所花費的時間和極為豐富的知識毫不吝嗇。

      節(jié)選自柯律格(Craig Clunas)得知王世襄去世后的來信和2003年荷蘭克勞斯親王基金會請他撰寫關(guān)于王世襄的文章《靈感的共鳴與萬物》。他與王世襄相識多年,牛津大學教授,中國美術(shù)史專家。
  •   王世襄(1914.5.25-2009.11.28)號暢安,著名收藏家、文物鑒賞家、學者。他使井市的“雕蟲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他不但能玩,也能寫,他玩物并研物,他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門“世紀絕學”,他被稱為“京城第一玩家”。2003年12月3日,王世襄從專門來華的荷蘭王國約翰·佛利蘇王子手中,接過旨在鼓勵全球藝術(shù)家和思想家進行交流的荷蘭克勞斯親王最高榮譽獎,從而成為獲得該最高榮譽獎的第一位中國人。
  •   “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著名文物專家、學者、文物鑒賞家、收藏家、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于2009年11月28日與世長辭,享年95歲。
    很和藹的一個老人。
  •   羅哲文與王世襄有著七十年的交情,年輕時兩人曾一起在四川宜賓的李莊與梁思成一起研究中國古建筑。他說:“王世襄有并不是人們想象中的提籠架鳥、竟日優(yōu)游的八旗子弟,他的生活很樸實,看起來和大街上的老頭兒沒有任何差別,但他對于中國文物保護的貢獻是非常多面的??谷諔?zhàn)爭勝利后他作為戰(zhàn)時文物損失委員會平津區(qū)助理代表,在北京、天津追還被劫奪的文物,追回了德國人盜走的青銅器、末代皇帝溥儀在天津私藏的文物和美軍非法接受的日本瓷器。他還曾去日本交涉被劫掠的善本圖書106箱。這些國寶現(xiàn)在都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對于明清家具過去我們也不大在意,是他最早呼吁保護這些古家具,并有意識地收集散落在民間的這些寶貝的,現(xiàn)在這些都是國寶了?!?/li>
  •     今年6月份,從事文博事業(yè)60載的21位老專家,被授予“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yè)杰出人物”稱號,王世襄也名列其中。只不過那時的王世襄已經(jīng)不可能親自接受這份榮譽了。

      王世襄與博大精深、根深葉茂的中國文化,似乎天然就有一種奇妙的親和力,無需著意鉆求,自自然然就融入其間,把自己也融成了這棵大樹
  •   王世襄是當代著名的文博大家、文物鑒定家、收藏家,也是明式家具研究界公認的“泰斗級”人物。他一生喜愛傳統(tǒng)文化與收藏,對書畫、古典家具、竹刻等都有深入研究,并著有近四十部與祖國傳統(tǒng)文化有關(guān)的著作,成為各自領(lǐng)域里標志性的學術(shù)研究成果。其重要的學術(shù)文章被結(jié)集成《錦灰堆》,多年來暢銷不衰,為學界和文物愛好者長期追捧的讀物。
  •   王世襄,當代著名的文博大家、文物鑒定家、收藏家,是明式家具研究界公認的泰斗級人物。著有近四十部與祖國傳統(tǒng)文化有關(guān)的專著,且這些著作都是本領(lǐng)域標志性的學術(shù)研究成果。
  •     11月28日,著名文物專家、學者、文物鑒賞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醫(y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歲。王世襄的離世,意味著中國又一位標志性的文化老人隕落。

      王世襄生于1914年,民國剛剛成立,父親在清廷任官,母親是畫家,年輕時就讀于燕京大學。起初,他或許和晚清紈绔子弟一樣貪玩,但裹挾在20世紀的時代動蕩中,他幾乎飽嘗了一個文化人所有的起伏,最終在國難之下進入故宮工作,從單純的“玩”轉(zhuǎn)向了學術(shù)研究和收藏……

      盡管后來被打成右派并被故宮除名,無論人生際遇如何,王世襄從未放棄陽光的心態(tài)、豁達的心胸,他的興趣幾乎無所不涉,并由玩成家,除對書畫、雕塑、金石、建筑諸多方面有精深研究著述外,還花費畢生精力投入那些當時尚較少有人注意的領(lǐng)域,包括家具、樂器、漆器、匏器、刻竹、金石牙角雕刻、匠作則例等,如豢養(yǎng)鴿、鷹、犬、蟋蟀等的專用工具等,都有豐富的收藏和深入的研究,在文物學家中獨樹一幟,被公認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玩家”。
  •   虧的王世襄將文物提前做了安置,不然這些寶藏就會被四人幫破壞致盡啊
  •   1957年一場人生風雨,原在棲鳳樓的房子不能再住了,便有幸和王世襄結(jié)鄰而 居二十多年。那時世襄荃猷伉儷的儷松居在北屋,老家人還在,琴書椅案,收拾得 清潔優(yōu)雅,只有主人不修邊幅,大布之衣有時束一條藍腰帶,懷里唧唧有聲,乃是 大褂里籠中的秋蟲鳴唱。那時還沒有暖氣 這玩意兒,冬天架煙囪,生蜂窩煤爐子,老家人不在后,都是儷松居主人的長期勞作,這在世襄是不在話下的。王世襄的一部老腳踏車,后座加一塊木板,老先生能夠一天來回四五次,把他心愛的明式家具、紫檀交椅、唐雕菩薩坐像這些稀世文物,沉重地、小心翼翼地捆在車后,自己騎著送到照相館拍照,使旁觀者感到險象環(huán)生。 這就是王世襄后來陸續(xù)出版的關(guān)于明式家具那兩本巨著以及近年出版的《自珍集:儷 松居長物志》當年所付出的勞動代價。諸公休要笑話,三四十年前的專家學者如王世襄,生活上常常與勞動人民差距甚微的!
  •   王世襄老人真是偉大的人,這么多文物在他的保護和英明決斷得以完整保存,非常的難能可貴
  •   王世襄主要著作

      ●《中國畫論研究》(未刊)

      ●《廣陵散》(說明部分)

      ●《中國古代音樂書目》

      ●《髹飾錄解說》

      ●《中國古代漆器》

      ●《明式家具研究》(譯有英法德文本)

      ●《錦灰堆》

      ●《錦灰二堆》

      ●《錦灰三堆》

      ●《錦灰不成堆》

      ●《自珍集——儷松居長物志》
  •   那么多寶貝散盡,王世襄老人會不會有種幻滅感呢,畢竟所有的東西都是他辛苦收集來的,集畢生積蓄
  •   王世襄最終選擇了“散盡”。2003年,他通過嘉德拍賣了他的許多寶貝。我也終于得以從中買回來幾件,但是最貴的仍然沒能買回來。我以前不敢奢望擁有王世襄的藏品,他賣的時候,我就一直盯著。他生前非常喜歡的那件犀皮漆盒,最后我買了回來,收藏在觀復(fù)博物館,我覺得他最終選擇了“散”,這是他的豁達,這些寶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
  •   這份檔案是一份沉重的民族記憶,它不僅是王世襄人生的見證,更是我們共同命運的見證,雖然很痛苦,但不應(yīng)忘卻,不應(yīng)麻木。
  •   至于王世襄所藏珍品的價值,在今天已無法估量。2003年,嘉德在秋拍中曾舉行“儷松居長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國藝術(shù)品”專場拍賣會,僅竹雕器就推出14件,100%成交,最貴的一件“明朱三松竹根雕老僧”拍出264萬元。
  •   因為喜歡古琴,而喜歡上了王世襄。


    彈古琴的過程也就是知道古琴是如何之古老珍貴的過程。我知道現(xiàn)今中國彈琴加起來不過是17張而已。而這十幾張琴中,幾乎一大半都和這位老人有著或多或少的關(guān)系。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書。王世襄還有一本收藏全集的書,當當也有,但是要400多塊,我一直收藏,但是沒有下手買。等發(fā)財了,在收藏一本吧。


    反正關(guān)于王世襄的書,我一直都當收藏品珍藏的。
  •   紀念王世襄……
    此書不錯,值得推薦。
  •   寫王世襄先生的書,不錯
  •   王世襄先生的書籍基本都全了啊,哈哈啊,高興
  •   王世襄先生走了,當然這也使關(guān)心他的友人和敬愛他的后學沒能見他最后一面,從而留下了無盡的思念和遺憾!但值得告慰后人的是,他給我們留下了幾十本、近千萬言有關(guā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著作。
  •   “21世紀可能還會出現(xiàn)個錢鐘書,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著名學者啟功先生對王世襄先生的學術(shù)成就也作出極高的評價,他說:
    “他想古今典籍、前輩蓍獻、民間藝師取得的和自己幾十年辛苦實踐相印證,寫出了已出版、未出版、將出版的書??梢詳嘌?,這一本本、一頁頁、一行行、一字字,無疑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注腳?!?/li>
  •   上世紀90年代初,這時的王世襄已年屆耄耋,自覺來日無多,他不希望心愛的藏品在自己百年之后分散,愿意全部捐獻給北京市有關(guān)部門,作為照顧,希望北京市給自己調(diào)配一處住房作為頤養(yǎng)天年之所。然幾經(jīng)交涉協(xié)商,終因主管部門答應(yīng)的住房面積和王世襄的要求相差甚遠,這件事只能無果而終。
    恰好此時,上海博物館新建,王世襄的老友、香港實業(yè)家莊貴侖先生想替父親莊志宸買一批家具捐給上博,以了父親的遺愿。王世襄表示自己愿意將七十九件藏品全部奉送,報酬不計,給多少是多少,但莊貴侖必須保證全部歸公,自己一件也不留。經(jīng)與王世襄多次商談,莊貴侖最后以100萬美金(當時市值的十分之一的價格)買下了王世襄所藏的七十九件珍貴家具。王世襄用這筆錢在北京朝陽區(qū)芳草地購寓所一處,自此搬離了他生活過八十年的芳嘉園。
    2001年在接受《藝術(shù)世界》的邀訪時,王世襄和老友黃苗子有一段對話,其中很詳細地談了有關(guān)這批家具捐贈的前后想法:
    “我不愿家具分散,我希望他歸國家博物館所有,能永久保存。但我又捐贈不起,因為我需要有一處住房,可以安居。”

  •   王世襄的豐富收藏,勾畫出他對于收藏的癡迷和執(zhí)著一生,而作者對于王世襄先生所藏物品的清點和整理,為研究王世襄提供了極為清晰、豐富的資料。
  •   榮宏君的新書是由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一看封面就很喜歡,感覺與三聯(lián)書店的出的王世襄自選集《錦灰堆》很像,真希望以后王世襄先生的書都出成這種開本、這種風格、這種感覺。
  •   榮宏君先生整理編寫的這本書對研究王世襄及其學術(shù)很有價值
  •   現(xiàn)今收藏很熱,王羲之草書《平安帖》拍出3.08億的天價。而收藏大家王世襄先生一直備受收藏界的關(guān)注。2003年王世襄先生委托嘉德拍賣公司拍賣他的收藏之物,所拍之物無一遺留,全部以高價拍出。轟動了收藏界。
  •   王世襄老人曾調(diào)侃自己說是“玩物喪志”,可王世襄的好友啟功先生卻不認同這種說法。他曾說,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他不但不喪志,反而立志。其實,許多被人看作是玩的東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艱苦的學問。他曾說:人生價值不在據(jù)有事物,而在觀察賞析,有所發(fā)現(xiàn),使之上升成為知識,有助文化研究與發(fā)展。他把架鷹走狗斗蛐蛐這些“游手好閑”的東西加以描述和總結(jié),使之升格,一變而成為了文化……
  •   對于王世襄在中國傳統(tǒng)生活文化方面的巨大研究成就,啟功先生在為王世襄先生撰《說葫蘆》所寫《讀后記》中說:“‘玩物喪志’,這句話見于所謂偽古文尚書,好似‘玩物……’和‘喪志’是有必然關(guān)系的?!跏老逑壬摹嫖铩皇恰嫖铩恰形铩?,他不但不曾喪志而是立志。他將古今典籍、前輩耆獻、民間藝師取得的和自己幾十年辛苦實踐相印證,寫出了這(些)部已出版、未出版、即將出版的書??梢詳嘌裕@一本本、一頁頁、一行行、一字字,無一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注腳。”王世襄的摯友黃苗子先生在為此書題詩中有“玩物成家古所無”的贊譽,又在題詞中說:“我國民俗文化淵源至深,蘊藏亦富,暢安沉潛此間,幾廢寢食,雖不為往圣繼絕學,其亦為民族留傳統(tǒng)乎!”
  •   2009年11月28日,王世襄先生走完了他95年漫長而又充實的人生路,作別了這個曾經(jīng)給過他許多痛苦,也給過他無限歡樂的大千世界,并于次日火化。這定是先生早就做好的安排,因為他一生淡泊名利,不事張揚,死后也不愿給別人添更多的麻煩。
  •   收到了,很喜歡。懷念王世襄先生。
  •   原打算買來一本細細研究王世襄先生的,現(xiàn)在看來沒買錯啊。
  •   想了解并深入研究王世襄先生的同仁們都買來這本書看看,還是很有看點的。
  •   曾經(jīng)出版過王世襄著作的三聯(lián)書店副總經(jīng)理汪家明說,王世襄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研究學者,他的著作專業(yè)性都非常強,但是,他研究的基礎(chǔ)是興趣。他的專業(yè)水準是在常年的興趣中、在不斷賞玩的過程中點滴積累起來的?!霸谖业挠∠笾?,王世襄先生整天都笑嘻嘻的,他雖然被稱為"中國第一玩家",但他其實做事非常認真嚴謹,這從筆跡就能看出來,所以我不認為他是一個"老頑童"?!?br />
      王世襄先生生前有一句名言:“一個人如連玩都玩不好,還可能把工作干好嗎?!”其實,許多被人看作是玩的東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艱苦的學問。他自己曾說:人生價值不在據(jù)有事物,而在觀察賞析,有所發(fā)現(xiàn),使之上升成為知識,有助文化研究與發(fā)展。這是我多年來孜孜以求的。

      
  •   如果一個人的收藏“雜亂無章”,又或盡是“旁門左道”,大抵成不了大家氣候。然而如果那個人是王世襄,情況便不同了。王先生的收藏,上至文人雅士心儀的雅玩清供,如家具、書畫、古琴、漆器;下至市井小民鐘愛的器具玩物,如各款蟈蟈葫蘆、鴿哨兒等,即便是雕蟲小技,王世襄都能把它玩出學問,使之登堂入室,就像是黃苗子先生所說的:玩物成家。
  •   從分類上看,被抄走的物件有圖書、古玩、家具、字畫、衣物等,種類豐富;從數(shù)量上看,每種藏品均有幾百件之多,幾乎可以成為一個小型的博物館。在圖書中,既有中國古代美術(shù)論著,也有世界美術(shù)論著;既有現(xiàn)代出版的著作,也有古代出版的著作,甚至還有難得一見的古代孤本。而古玩則更為豐富和珍貴,時間自宋至清,類型諸如銅爐、漆盒、如意、筆筒、瓷瓶、葫蘆、硯臺、折扇、木雕、玉石、瑪瑙、圖章、瓷器、錢幣等等,數(shù)量繁多。家具同樣豐富,幾乎囊括了明式家具的所有樣式,材質(zhì)則以黃花梨木和紫檀木為主,僅從名目上看就令人應(yīng)接不暇,這還不包括數(shù)把價值連城的古琴。字畫從五代到近代,山水、人物、花鳥,總數(shù)達到300幅之多??偠灾跏老宓呢S富收藏,勾畫出他對于收藏的癡迷和執(zhí)著一生,而作者對于王世襄先生所藏物品的清點和整理,為研究王世襄提供了極為清晰、豐富的資料。
  •     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個人如連玩都玩不好,還可能把工作干好嗎?!”讓人感嘆的是,他玩的很多都屬于旁門偏道,卻又把這些屬于民俗范圍的“玩意”玩出了大名堂,也許這能解釋為什么他被稱為“京城第一大玩家”。

      少年的“王家二少爺”養(yǎng)狗、玩葫蘆、養(yǎng)鳴蟲,在北京城可以算得上是小有名氣。他玩過一只白鷹,那是鷹中絕品,當時叫價一百塊錢,而一袋洋面粉才兩塊五。王世襄破天荒頭一次托人借錢,買走了這只白鷹。雖然家中有私塾老師教經(jīng)、史和詩詞等,但王世襄從小的心思都不在學業(yè)上,他對自己的判斷是:“我自幼及壯, 從小學到大學,始終是玩物喪志,業(yè)荒于嬉?!?br />
      但王世襄的好友啟功先生卻不認同這種說法,他曾說,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他不但不喪志,反而立志。其實,許多被人看作是玩的東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艱苦的學問。他曾說:人生價值不在據(jù)有事物,而在觀察賞析,有所發(fā)現(xiàn),使之上升成為知識,有助文化研究與發(fā)展。他把架鷹走狗斗蛐蛐這些“游手好閑”的東西加以描述和總結(jié),使之升格,一變而成為了文化。
  •   為何這些東西會幸免于難?他似乎在告訴我們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告訴我們曾經(jīng)有一位老人如此的深愛著它們,它們希望告訴我們真理戰(zhàn)勝荒謬,善良擊敗邪惡。向王世襄先生致敬!
  •   敬佩王世襄先生,他的《明式家具研究》真的很棒!
  •   藏研結(jié)合,有藏有研是收藏的至高境界,這也是王世襄一生的收藏觀,本書中所羅列的藏品幾乎都被王世襄提煉成文字,以學術(shù)的手法解讀收藏的意義所在。在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中,作者在注重對資料的學術(shù)分析的同時亦重視文字的可讀性的所造,增強了一般讀者的閱讀興趣。可以說這是一部亦史亦論的專著。也是王世襄先生去世后,第一本研究他的學術(shù)歷程的著作。
  •   像王世襄先生這種經(jīng)歷過大磨難而不改初衷不改其心的人,是有大智慧的人!
    而我們這個年代,太缺少這種智慧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