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書店 作者:廖文輝 頁數(shù):34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馬新史學80年:從“南洋研究”到“華人研究”(1930-2009)》打開了20世紀30年代以來南來學人的“南洋視野”,通過對南洋研究學人的傳記式記敘,讀者可以體會壓在南洋研究背后對“南洋世界”的濃郁情感,也為后來發(fā)展的華人研究找到一個演變的歷史前源。
作者簡介
廖文輝,祖籍福建安溪,馬來西亞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yè),馬來亞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中國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歷史學博士。曾先后服務于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教總)以及母校尊孔獨中,2003年開始任新紀元學院中文系講師,2009年聘為中國華僑大學兼職研究員,2010年在新紀元學院成立馬來西亞歷史研究中心,并任中心主任。曾參與中國之《世界華僑華人百科全書》和新加坡之Southeast Asian Personalitise of Chinese Descent: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的撰寫,著有《華校教總及其人物(1951~2005)》、《華教歷史與人物論集》,編有《許云樵來往書信集》、《百年尊孔大事紀年稿》和《沈慕羽資料匯編》系列叢書,有約40篇學術論文發(fā)表于海內外期刊雜志。研究興趣是東南亞史和華僑華人,近來專注于重現(xiàn)南洋研究學術傳統(tǒng)的面貌和內涵。
書籍目錄
為馬新史學立言——序廖文輝《馬新史學80年》序自序第一章 馬新“南洋研究”的曙光——“南洋研究”濫觴期述略(1930-1941)第一節(jié) 馬新南洋研究的淵源、范疇、意義和定位一、中國載籍中的東南亞史料述略二、馬新南洋研究和中國的學術淵源三、馬新南洋研究釋義、范疇、意義和定位第二節(jié) 1930年代馬新南洋研究觀一、1930年代以前的南洋研究二、馬新南洋研究的動機三、馬新南洋研究的具體推動和研究方法第三節(jié) 1930年至戰(zhàn)前馬新南洋研究的概況一、1930年代的報刊與南洋研究(一)報人的推動(二)報章特刊、副刊和雜志二、南來的學人與南洋研究(一)1930年代南洋研究的學人(二)書局(三)紀念委員會(四)南洋學會和《南洋學報》(五)與英文學界的交流(六)其他語文著述的譯介第二章 戰(zhàn)時和戰(zhàn)后的“南洋研究”(1941-1969)第一節(jié) 戰(zhàn)時的南洋研究(1941-1945)第二節(jié) 戰(zhàn)后初期的南洋研究——開創(chuàng)期述略(1945-1955)一、南洋學會、南洋書局和期刊雜志的出版二、專著的出版三、南洋研究書寫模式的轉變四、中英學界的持續(xù)交流第三節(jié) 南洋大學歷史系的設立及其對馬新史研究的貢獻一、南大歷史系概況二、南大歷史系校友和老師的著述概況三、南大歷史系的出版品及其學術活動概況四、南大歷史系的相關地位和貢獻第四節(jié) 戰(zhàn)后南洋研究的發(fā)展趨勢一、南洋研究的本土化——歷史意識的轉移(一)兩代學人對史學研究方向的建構(二)報章期刊雜志發(fā)刊詞中南洋研究和華人研究的建構略論(三)馬新華文源流史學研究中歷史意識的轉移現(xiàn)象二、史學研究朝專業(yè)化邁進(一)期刊?志的蓬勃出版(二)學術團體的成立和特刊的出版第五節(jié) 史話式的書寫一、馬新史話書寫概論二、史話式體裁與中國學術淵源及其流變三、民間學人概述第三章 “華人研究”時期(1970-2009)第一節(jié) 華人研究時期述略一、轉型期——南洋研究逐漸被淡化(1970-1980)二、華人研究時期(1981-2009)(一)大專院校中文系和研究機構(二)期刊雜志的出版(三)文物館和地方志(四)眾聲喧嘩的世紀交替第二節(jié) 華人研究時期的學術發(fā)展趨勢一、南洋研究環(huán)節(jié)的丟失——華人研究時期的研究視野二、史學功能不彰——中文系和社會學科的學人成為華人研究的雙主軸三、資料整理和專著出版有待加強第三節(jié) 史料、方法、理論——談馬新中文源流華人研究主體的建立一、史料本土化的確立二、研究方法:采用多學科綜合性的方法三、理論:方法學意義上的理論建構四、華人研究主體可行性的討論第四章 馬新學人及其研究概論第一節(jié) 南洋研究的先驅——劉土木第二節(jié) 許云樵的學術貢獻和成就第三節(jié) 張禮千、姚楠與南洋研究第四節(jié) 土生南洋研究學者陳育崧和南洋研究先行者葉華芬第五節(jié) 中國貿易陶瓷專家——韓槐輩第六節(jié) 縱論戰(zhàn)后之學人(1945-1969)結論:80年來馬新華文源流史學發(fā)展的脈絡和特色附錄:南大歷史系任教老師著述一覽表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另有好一些得以完整保存的著述,大部分都與宗教有關,成為東南亞古史和中外交通研究的上佳史料。其中最為重要的莫過于取道陸路到印度的高僧法顯所著的《佛國記》(一稱《法顯傳》或《法顯行傳》),所載東南亞的篇幅雖然不多,卻由于他曾途經并住過現(xiàn)在的蘇門答臘或爪哇一帶,對當?shù)仄帕_門教和佛教以及海上旅行的概況記載,成為研究古代東南亞的寶貴史料。其次另有收入于道藏的《太清金液神丹經》,此書雖僅得五千余言,但卻記載了東南亞多國的丹石,同時也旁及其他鐵、錫和動植物等物產。有論者以為此書或屬宋以后假托之作,但不損其參考價值。再次有楊街之的《洛陽伽藍記》,其論述重點雖為北魏京城洛陽一地的佛寺興廢事跡,但在卷4提及歌營、勾稚、典孫、扶南、林邑等國。但最為可貴的是記載了這些國家的方向距離日程,對這些國家的方位考訂有極大助益。 最后是與宗教無涉的地理學著述《水經注》,作者是酈道元,其對東南亞研究的價值在于輯錄了不少關于東南亞的寶貴資料?! √拼嘘P東南亞的資料較之魏晉無疑多了起來,但不無可惜的是,流傳至今的大部分著述都非著者親歷其地,而是抄襲或記錄其所見聞。在這類私人著述中,記載東南亞國家最詳盡的要數(shù)杜佑《通典》卷188《邊防四·南蠻下》海南諸國,共得28國?!锻ǖ洹返奈淖质蔷C合了當時和古代有關東南亞各國的概況,是唐或唐以前有關的最好參考資料,且常為后人引用,如《文獻通考》、《太平御覽》、《太平寰宇記》,以至唐會要和后代正史。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