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書店 作者:呂林 頁數(shù):218
前言
中國當代散文整個的發(fā)展歷程;真是走過了一條曲折與坎坷的道路,有繁榮、有沉寂、有禁錮,甚至出現(xiàn)過完全失聲的時候。在文學的話語成為被權力和號令進行強制規(guī)范的時候,無論多么優(yōu)秀的作家,不管在藝術上做出怎樣艱辛的努力,終究由于心靈的不能自由抒發(fā),就無法真實地表達出生命的體驗與內在的精神,從而嚴重地限制了自己作品思想和藝術的成績。 從“文革”結束之后的新時期以來,尤其是上個世紀90年代之后,整個社會的思想氣氛更是明顯地趨于寬松,這就極大地促進和推動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向前發(fā)展。散文創(chuàng)作同樣是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作家的風格各異,作品的色彩紛呈,不同的藝術面貌和精神追求,共同構成了一個豐富復雜的存在?! ≌且驗槊鎸χ@種多元共生和紛繁多樣的創(chuàng)作局面,想要對它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準確的描述,就是一樁很困難的工程了。呂林先生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切入這特定時段的散文領域。他把研究的重點放置在對于20世紀90年代散文創(chuàng)作主潮的分析和描述上面。他引進文化學的理念,從社會文化與文學本體相結合的角度出發(fā),力圖在這個時期特殊的歷史語境中,廣闊而又深邃地探索散文創(chuàng)作的意義。在實用主義泛濫,人文精神出現(xiàn)危機,雅俗文化尖銳對立或相互滲透消長的復雜背景底下,他十分嚴肅地探討著知識分子堅守批判性立場的使命意識。他在幾種文學體裁的比較中間,強調散文創(chuàng)作對于文學使命的積極承擔。把“批判性和反思性”作為當時散文主潮的基本品格,圍繞這條精神主線對散文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脈絡和藝術品格,作出了很有創(chuàng)見性的分析和描述,顯示了自己寬闊的視野、熟稔的工力、昂揚的氣概和高曠的境界。
內容概要
呂林先生對于它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世紀末的精神守望”的關注,不僅使散文創(chuàng)作自身的精彩之處得以彰顯,同時也強烈地表現(xiàn)出了作者的精神愿望。大浪淘沙,浩淼的波濤永遠奔騰向前,在其中真正會留下來的優(yōu)秀的作品,確乎都是從不同的側面?zhèn)鬟_了人類的基本精神,人類對于生存狀況和改變現(xiàn)狀的迫切愿望。讓我們和呂林先生一起來進行深沉的思考,并且期待著他在寫成了這部優(yōu)秀的學術著作之后,能夠在積累許多經驗的基礎之上,為大家繼續(xù)貢獻出更多像這樣具有思想和學術價值的精品來。
作者簡介
呂林,原名徐小林,廣西北流人。1958年生于南京,1976年赴東海艦隊服役,后供職于政府機關、金融機構多年,現(xiàn)為國內某知名出版社副社長,文學博士。 先后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南京大學企業(yè)管理系,獲數(shù)量經濟學碩士學位;2000年再次考入南京大學中文系,主攻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社團流派研究方向,獲文學博士學位。 1977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在國內外的重要刊物上發(fā)表了大量報告文學、散文,其主要作品《星辰運行九十年》、《一代名醫(yī)江育仁》、《群星的隕落》等,近年來,主要致力于散文理論研究。 現(xiàn)為中國散文學會理事,受聘為南京大學歷史系兼職教授,南京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英國倫敦SSB投資有限公司中國首席代表等職。
書籍目錄
序言引言第一章 90年代散文的生存空間與散文觀念的論爭第一節(jié) 90年代社會文化的全面轉型第二節(jié) 90年代散文觀念的論爭第二章 90年代散文主潮及其背后第一節(jié) 歷史意識散文第二節(jié) 反思意識散文第三節(jié) 鄉(xiāng)土意識散文第四節(jié) 女性意識散文第五節(jié) 都市生活意識散文第三章 90年代散文在多重辨證關系中的藝術發(fā)展第一節(jié) 90年代文化生態(tài)與散文主潮的批判性價值取向第二節(jié) 90年代審美轉型與批判反思性散文之間的張力第三節(jié) 多元語境中的散文批判藝術走向及其扭曲第四節(jié) 90年代散文的批判性藝術特色及其創(chuàng)新第四章 90年代散文文體及其文化批判蘊含第一節(jié) 隨筆的文化批判蘊含及其藝術合理性第二節(jié) 混雜文體及其背后的文化批判色彩第三節(jié) 心靈化文體及其文化批判內涵結語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這種轉變首先發(fā)軔于“大”與“小”的爭論! 一、散文的“大”與“小” 多少時間以來,“散”、“雜”、“隨”、“小”一直作為散文的文體特征存在著。1992年,賈平凹創(chuàng)辦《美文》雜志,旨在辦一份“關于散文內容”的雜志。在發(fā)刊詞中,賈平凹這樣說到:“我們倡導美的文章。為什么辦的是散文月刊而不說散文說的是文章?我們是有我們的想法。我們確實是不滿意目前的散文狀態(tài),那種流行的,幾乎滲透到許多人的顯意識和潛意識中的對于散文的概念,范圍是越來越狹小了,含義是越來越蒼白了……于是,還原到散文的原本面目,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可隨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雹亠@然,作家不滿于當時一些散文創(chuàng)作者們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來的拘謹,幾十年來因襲著的散文的陳舊觀念還沒有完全從散文中撤退。雖然在80年代就已經出現(xiàn)了關于“形散而神不散”這種金科玉律的質疑,但散文創(chuàng)作本身并沒有因此而有太大的轉變,作家們還在“楊朔”的模式中打轉。針對這些現(xiàn)狀,賈平凹強調散文文體的恣意,強調散文的大境界!這種“隨便”的精神正是二三十年代散文興起時所提倡的精神特點。周作人在《美文》中就這樣提到:“我以為文章的外形與內容,的確有點關系,有許多思想,既不能作為小說,又不適于做詩,……便可以用論文式去表他。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