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書店 作者:鄭春生 頁數(shù):37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立足于一個社會轉型的時代大背景,研究一個著名的思想?!R爾庫塞和一場偉大的運動——六十年代美國學生運動之間、即社會理論與社會運動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我將從對資本主義批判的社會大背景,馬爾庫塞思想與學生運動宣言綱領之間的文本聯(lián)系,馬爾庫塞與學生運動事件上的聯(lián)系,媒體對馬爾庫塞“學生運動精神領袖”地位建構四個方面闡述二者之間的關系。具體的論述脈絡如下: 第一章主要介紹馬爾庫塞和六十年代美國學生運動的概況,并從“學生權力”和“學生權利”角度分析學生參與運動的原因和訴求,從馬爾庫塞直接“參加”美國學生運動、參與西方其他國家的學生運動、課堂教學、發(fā)表著作等方式說明馬爾庫塞是如何從歷史后臺走到歷史前臺,成為六十年代西方學生運動的精神領袖。 第二章探討美國媒體是如何一步步把馬爾庫塞塑造成六十年代新左派的英雄、學生運動的領袖,分析媒體為什么要塑造馬爾庫塞,并從六十年代美國學生運動這個相對宏觀的背景分析媒體對馬爾庫塞的塑造。 第三章主要以年鑒學派的時段理論為指導,從一個較長的歷史時間來考察科學、社會、大眾傳媒、生活方式、政治思維、高等教育緩慢發(fā)生的變化及戰(zhàn)后形成的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文化背景和精神氛圍。這種變化是六十年代各種社會運動(包括學生運動)出現(xiàn)的宏觀背景,或日是六十年代絢麗多彩的浪花下緩慢移動的洋流。在對發(fā)達資本主義的批判群體中,既有美國學者c.賴特•米爾斯、保羅•古德曼和垮掉派,也有來自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馬爾庫塞、弗洛姆和諾曼O.布朗,還有來自第三世界的法農、卡斯特羅、格瓦拉和毛澤東;既有來自哲學和社會學理論家的理論批判,也有從垮掉派到荒誕派的離經(jīng)叛道的文學批判,還有來自搖滾樂的大眾文化批判。馬爾庫塞只是這個批判群體中最杰出的一員。他和學生運動都是時代的產(chǎn)兒。 第四章主要探討六十年代美國學生運動中的馬爾庫塞精神。對人存在的關懷是馬爾庫塞和左翼學生心靈的共鳴;對單向度社會、消費社會的批判和超越是馬爾庫塞和學生運動的共同目標;由于對工人階級失望,馬爾庫塞把青年學生當作解放單向度社會的重要力量,這得到學生的強烈認同;而愛欲解放論、大拒絕的革命方式、制度內的長征充滿烏托邦的色彩,這也是馬爾庫塞和六十年代美國學生運動的共同特質。 第五章首先總括了馬爾庫塞對六十年代美國學生運動終結的總結,闡述他遁向了指向精神和未來的革命:自然革命、藝術革命。其次從美國學生運動的合理性與合法性角度論述這場運動面臨的困境,然后從這場運動缺乏明確的、統(tǒng)一的指導思想,“沉默的多數(shù)”態(tài)度的轉變,學生思想的流變等方面進行論述。六十年代美國學生運動雖然終結,但由于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美國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霸權主義的對外政策及六十年代批判精神的延續(xù),以婦女運動和生態(tài)運動為代表的各種批判運動在六十年代后卻仍然在繼續(xù)。這也體現(xiàn)了馬爾庫塞和六十年代學生等對發(fā)達資本主義批判的意義。
作者簡介
鄭春生,1969年生,安徽歙縣人,歷史學博士,溫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六十年代西方青年文化、法國史、美國史及西方思想史研究。在《世界歷史》、《社會科學戰(zhàn)線》、《浙江學刊》、《求索》、《歷史教學問題》等專業(yè)刊物發(fā)表論文20余篇,合著著作1部,參編教材1本,主持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十一五”教育科學研究規(guī)劃課題、浙江省教育廳課題多項。
書籍目錄
導論第一章 六十年代西方學生運動的“精神領袖”馬爾庫塞 第一節(jié) 失落家園的馬爾庫塞 第二節(jié) 為“權力”和“權利”吶喊的——六十年代美國學生運動 第三節(jié) “精神領袖”馬爾庫塞的“革命”藝術第二章 美國媒體與馬爾庫塞 第一節(jié) 馬爾庫塞:媒體塑造的精神領袖 第二節(jié) 六十年代美國學生運動媒體鏡像中的馬爾庫塞第三章 時勢造運動、運動鑄英雄 第一節(jié) 靜悄悄的革命 第二節(jié) 轟轟烈烈的批判第四章 美國學生運動中的馬爾庫塞“精神” 第一節(jié) 對人存在的關懷:馬爾庫塞和左翼學生心靈的共鳴 第二節(jié) 批判與超越:馬爾庫塞和學生運動共同的目標 第三節(jié) 誰來解放單向度的社會:學生對馬爾庫塞解放力量的認同 第四節(jié) 烏托邦的大拒絕:馬爾庫塞和學生運動共同的特質第五章 六十年代美國學生運動終結的歷史思考 第一節(jié) 馬爾庫塞對六十年代美國學生運動終結的反思 第二節(jié) 六十年代美國學生運動終結的歷史思考 第三節(jié) 運動終結、批判繼續(xù)余論 社會批判理論與社會運動關系淺論附錄 附錄1:馬爾庫塞年譜 附錄2:六十年代美國學生運動大事年表 附錄3:馬爾庫塞研究概況 附錄4:六十年代美國學生運動研究概況 附錄5:本書主要譯名對照表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第一章 六十年代西方學生運動的“精神領袖”馬爾庫塞“如果你不知道馬爾庫塞是誰,你就是超過30歲的人,你應該去問問你的孩子?!度A盛頓郵報》20世紀60年代,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自由言論運動為開端,全球學生——從布拉格到巴黎,從倫敦到東京,從圣弗蘭西斯科到北京——突然全都起來造反,要求改變現(xiàn)存社會秩序,實踐新的價值觀念。在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這股學生運動大潮中,有一位老人卻贏得了各國反叛青年學生的心歷史場景一:1967年7月10-13日,聯(lián)邦德國西柏林大學,幾千名學生在悶熱、非常擁擠的演講廳里聚精會神地聽一位與他們持同樣口音的老人的演講,并且認真地做著筆記歷史場景二:1967年冬天,意大利羅馬,在羅馬大學學生的游行隊伍里,有一幅寫著“Marx,MarcElSe,MaO”的旗幟格外引人注目歷史場景三:1968年秋天每個星期;和星期四早上,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人文大樓一個可容納250人的扇形地下教室里人頭攢動但鴉雀無聲,大家都在等待一個人的出場,給他們講授時事課。
后記
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說,寫書猶如分娩。對我來說,寫這本書更是宛如難產(chǎn)。無數(shù)的字字句句在痛苦的擠壓中慢慢地見光。經(jīng)過四年的煎熬,我完成了我的博士論文,也可以說是本書的初稿,但煎熬并沒有結束。論文答辯時,曹衛(wèi)東、王令愉、汪行福、孫向晨等老師高屋建瓴地進行了撥冗指正。他們推心置腹地批判和賜教讓我一直充滿了感激,也鞭策我再接再厲,堅持在煎熬中修改完善拙作。在終于完稿之際,我特別渴望掩卷一憩,任思緒自由地徜徉于情感世界?;仨@幾年,壓力是難免的,痛苦肯定是有的,快樂是長久的,感激是永久的,留下的回憶將是一生一世的,而且必將久而彌醇。但在這里,我最想表達的首先是我的感激之情。我最感激之人是我的博士生導師童世駿老師:是您不嫌我才疏學淺、資質愚鈍,將我收入門下;是您深思熟慮,為我量體裁衣、確定選題;是您為我創(chuàng)造各種有利條件,讓我得以順利完成本書的構思和寫作;是您睿智的交談、嚴謹?shù)乃季S啟迪我的心智,指點我的迷津,激發(fā)我思想的火花;是您教學、科研、行政諸事繁雜,但卻不忘一個導師的職責,既引領我求知,也教我做人??梢哉f,我的學業(yè)、我的書稿都凝聚了您的心血。在銘記恩情之余,我惟希望自己以后在學海里勤勉不怠,不辱師門。
編輯推薦
《拯救與批判:馬爾庫塞與六十年代美國學生運動》由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