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書店 作者:李相銀 頁數(shù):258
Tag標簽:無
前言
10多年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領域,與文學期刊和文學出版相關的研究并不多,除了少數(shù)幾篇論文之外,并沒有多少人意識到這一研究的重要價值。10多年后的今天,中國現(xiàn)代文學期刊和文學出版研究已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領域最為活躍的方面,論文、論著增長速度驚人,涉及的材料和提供的新問題也極為豐富。通過這些研究的努力,一些原來文學史研究中遭忽略的人物、事件、現(xiàn)象和問題,被凸顯出來。像積極介入現(xiàn)代文學期刊籌辦活動和活躍于文學出版界的李小峰、邵洵美、陶亢德、趙景深、周黎庵等文學人物,在文學史上的活動開始受到關注。因為這些人以及與這些人相關的文學活動、文學期刊、文學出版細節(jié)的披露,逐漸改變了人們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進程的既定理解,開始重繪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歷史圖景。人們除了以思想、趣味、社團、流派等參照標準來劃分作家作品之外,也嘗試以期刊類型和出版機構的選擇標準來分類作家作品,形成了商務印書館作家作品類型和泰東書局作家群體創(chuàng)作等分類。這樣的文學史理解,對于我們認識和把握文學史發(fā)展進程中,出版、傳媒等現(xiàn)代因素對作家作品的塑造作用是有幫助的。與此相關的,是原來在文學史研究中被忽略的問題,也受到重視。如稿費制度和職業(yè)寫作等影響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的社會制度建構問題,隨著文學期刊和文學出版研究的深入,也被提出來了。
內容概要
《上海淪陷時期文學期刊研究》運用布迪厄“文學場”的理論,拓展了文學期刊研究的視野。將親汪文人、左翼文人、通俗文人以及其他文人在此時的文學活動放在同一文學層面予以論述,突破了以往單一的政治視角與新文學視角,從而完整地呈現(xiàn)出了上海淪陷時期文學生動而豐富的面貌。在翔實的資料、細致的梳理、深入的論析中,論文拓展與推進了對于上海淪陷區(qū)文學的研究,顯示了它獨特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李相銀,男,文學博士。1973年生,江蘇漣水人。1995年至今在淮陰師范學院中文系任教,現(xiàn)為副教授。目前主持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社項目1項,參與江蘇省哲社基金項目1項。2007年被確定為江蘇省高?!扒嗨{工程”優(yōu)秀青年骨干教師培養(yǎng)對象。
書籍目錄
序導言第一章 禁錮與自由:在汪偽文藝統(tǒng)制下第一節(jié) 汪偽對上海文藝界的控制與利用第二節(jié) “帶著鐐銬跳舞”:淪陷時期的文學生產第二章 依附與遣愁:親汪文人的文化姿態(tài)——《古今》研究第一節(jié) 避俗趨雅:編輯理念與文化取向第二節(jié) 同氣相求:《古今》文人的聚合第三節(jié) 自憐自辯:尷尬暖昧的政治心結第三章 引導與培植:左翼文人的文化使命——《雜志》研究第一節(jié) 生存策略:“中立”姿態(tài)與使命傳達第二節(jié) 現(xiàn)實關注:文藝批評與報告文學第三節(jié) 最美的收獲:《雜志》上的張愛玲第四章 趣味與意義:通俗文學期刊的舊調新聲——《萬象》研究第一節(jié) 前后期編輯方針的變與不變第二節(jié) 通俗文學合法性的尋求第三節(jié) 新文學作家言說空間的重建附錄一 汪偽文藝統(tǒng)制與上海淪陷時期文藝報刊出版事略附錄二 《古今》目錄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為了要證實自己的存在,抓住一點真實的、最基本的東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記憶”,因為“這比嘹望將來更明晰、親切”。①現(xiàn)實是晦暗殘缺的,未來是渺茫飄忽的,似乎只有安詳靜穆的過去才是真切實在的。優(yōu)渥的現(xiàn)實生活周然令張愛玲衣食無憂,但在戰(zhàn)爭廢墟之上的寫作又怎會不沾染時代的凄惶無奈?淪陷時期的上海文學對正在進行的中日戰(zhàn)爭基本處于失語狀態(tài),張愛玲雖無意成為戰(zhàn)爭的描摹者,但親歷了香港之戰(zhàn)的她對戰(zhàn)爭顯然有著特別的體驗:“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么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雹凇皶r代是倉促的,已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魯迅曾言:“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思痛之后的。”張愛玲在不能暢言戰(zhàn)爭的時刻更能領悟戰(zhàn)爭所帶來的毀滅,積淀的戰(zhàn)爭痛苦轉換為文明的憂慮。盡管張愛玲無意于寫“時代紀念碑”式的作品,但她以參差對照的手法勾勒出的“蒼涼”人生無疑是這個急遽慌亂的時代寫真。上海淪陷為張愛玲的出現(xiàn)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而新文學家撤離留下的巨大的文學空間,也在促使著淪陷時期的上海文學話語的轉變,它顯然無法接納新文學的啟蒙話語以及1930年代的革命與救亡話語。逸出了啟蒙、革命、救亡話語框架的張愛玲不再將臼流蘇等人刻畫為現(xiàn)代知識女性或革命女性,在張愛玲的“傳奇”里,有的只是凡夫俗子,都是負荷著時代的“軟弱的凡人”,他們雖“不及英雄有力”,卻“比英雄更能代表這時代的總量”。通俗文學從邊緣走向中心也是這個時期頗受矚目的文學現(xiàn)象之一。
編輯推薦
《上海淪陷時期文學期刊研究》由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