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年7月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作者:孔慶平 頁數:248 字數:22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如何理解和解釋一百年來的法律變革,是我們無法逃避的問題,它不僅關涉我們如何面對過去,還關涉我們如何面向未來。 本書在整理和發(fā)掘民國時期法律理論的遺產的同時,著重于搜尋當時的法學家的論說所指向的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哪些方面。他們試圖采用哪種方式加以解決?從理論上講,這些問題得到解決了嗎?如果沒有,那么,他們究竟處在什么困境當中?這些困境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中依然存在嗎,如果存在,我們又該采取什么立場來重新思考?
作者簡介
吉林通榆人,深圳大學法學院任教。1993、1999、2003年相繼獲得法學學士(中南政法學院),法學碩士、博士學位(北京大學)。發(fā)表文章五七篇,著重探討近現代法律的思想基礎,最為關心中西不同的秩序目標和法律形態(tài)及其各自的合理解釋。
書籍目錄
序一序二上篇 導言 一、歷史與現實的困境 二、研究的現狀 三、本書的問題、方法及結構 第一章 法律如何有效以及正當:改造或適應 一、社會現實與法律困境:中西的沖突? 二、中西還是古今:在特殊與普遍之間? 三、西方法律之于中國何以是正當的——改造或適應? 四、民族心理、個人獨立人格與社會進化? 第二章 個人或社會:如何遠離中國? 一、個人與社會何以成為問題? 二、社會本位如此值得青睞? 三、個人或權利本位構成威脅嗎? 四、個人與社會:中西以此判然分別?——我們需要如何重新思考 第三章 在習慣與價值訴求之間:事實與價值的對抗? 一、習慣在法律中的地位 二、習慣何以對抗價值? 三、法律的內容及其如何正當 四、意見何以分歧 第四章 禮治、德治與法治:基礎和目標 一、法治、德治關乎道德? 二、法治、德治關乎歷史與現實? 三、法治如何實現? 四、法治何以正當? 第五章 現代法律完成的希望:學說與實務的擔當 一、陷于西方知識中的法學研究 二、在概念法學與社會之間 三、中國司法實務的困境與任務 四、一種尷尬的期待 結語下篇 一、道德抑或信仰:面對政治行動的法律理論——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與中國固有文化》疏解之 二、作為手段或目標的治理:德治、禮治與法治——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與中國固有文化》疏解之二 三、中西之爭向古今之爭的轉變——蔡樞衡的法學理論之解讀參考文獻后記補記
章節(jié)摘錄
上篇 第一章 法律如何有效以及正當:改造或適應 一、社會現實與法律困境:中西的沖突? 如眾人所知,晚清以迄民國的法律,主要模仿西方法律而成,其所依靠的理據,自亦不超出西方的法學理論,自然與中國古代法律的理據有所差別,甚至有扦格不通之處。晚清法律改革之際,因此齟齬,而掀起極大的爭論,形成所謂的禮法之爭,其爭論雖僅及于訴訟制度和刑事,而實際則相關于現代我們稱之為民法者。清帝遜位,民國肇興,雖然類同晚清的爭論已然不見,然而,擯斥西方法律,而欲回復中國禮教或保留中國傳統(tǒng)法律原則的聲音,一直不曾停歇。然而,維護中國傳統(tǒng)禮教制度,已不再具有理直氣壯的理由,反對全面采納西方法律而進行立法的論調,已經相當邊緣化,再沒有了晚清時期的勢力與風光。因而,無論就政治層面,還是社會、學術層面,反對這種變革的聲音不再構成威脅。主張全面采納西方法律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從政治上面已經完全操控局面,具有所謂的“政治正確”。但是,在理論上,這也具有不可動搖的勢力嗎? 正如上述,僅僅獲得政治上的力量,還不足以長久支撐一套法律的實施。法律,無論就其生長于民間,還是成立于官府,其要不外于人們的遵守。自其小處觀之,應成為個人行動的指引,自其大處觀之,則可形成固定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秩序。
媒體關注與評論
本書闡述了民國時期不同的理論路徑,將其大致的理論解說概括為“改造與適應”,進而,從不同的方面來說明,民國時期的法律理論夾纏在中西古今之間的困境?! 臅械姆治隹梢?,無論是對現代法律的辯護,還是對傳統(tǒng)法律的傾情,都表現出了在當時社會環(huán)境中的無奈與凄惶?;仡櫘敃r法學家的心路歷程和理論困境,觀照當下的社會和理論問題,無疑是作者用意,揭示困境和疑難,無論對歷史還是現實,都能避免對社會和法律問題簡單化解決的追求,甚至妄想。 ——李貴連(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法律制度中一定有某些部分更多地展現著我們的歷史,尤其是在實際運行中人們所使用的手段,“中國特色”總會讓外來制度變形甚至完全扭曲。不過。放在一個更長遠的歷史背景上,我們終究可以看到,“適應”也許不過是“改造”的前奏,換句話說,兩者可能是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的關系,它們的互動使得我們的法律變遷過程更加生動和富于張力?! R衛(wèi)方(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