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8 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書店 作者:張陽 頁數(shù):208
前言
審計質量是審計研究的核心問題,也是我國審計制度建設與完善最為關心的問題。一方面,社會認可審計在民主政治建設、市場經濟建設以及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建設中都可以發(fā)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對審計的社會期望是建立在審計能夠以超然獨立的立場提供高質量審計假定前提基礎上。審計的需求與供給一度被許多人看成是可以相互獨立而存在。博弈論的思想以及國內外審計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審計是一個博弈過程,審計質量要求及其實現(xiàn),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利益相關各方博弈的結果。張陽博士的著作《審計師選聘權與獨立性——基于制度環(huán)境視角》,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而提出的命題?;谥贫拳h(huán)境的視角,可以讓我們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審計師選聘權的制度安排及其實施的效果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審計獨立性對審計質量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而影響審計師獨立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審計師選聘權掌握在誰手中是影響審計師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審計師選聘權的確定,也成為審計制度安排中至關重要的內容。美國的安然事件和中國的銀廣廈事件的發(fā)生,導致各國政府都在考慮如何完善審計制度,包括審計師選聘權的合理配置?! v史的發(fā)展、環(huán)境的變化,給我們過去的審計理論研究結論提出新的挑戰(zhàn)。從傳統(tǒng)的理論出發(fā),我們認為審計產生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審計是為了保護所有者的利益而建立的制度,相應地,由股東(實踐中主要是大股東)掌握審計師選聘權應該是理所應當?shù)摹?/pre>內容概要
在資本市場,審計制度安排的初衷在于以其專業(yè)素養(yǎng)、客觀獨立的地位鑒證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降低資本市場上市公司與投資者雙方信息不對稱程度,優(yōu)化資源配置,審計制度實現(xiàn)上述功能,需要審計師提供高質量審計服務。高質量審計服務取決于審計師的獨立性與專業(yè)勝任能力,但在審計制度發(fā)展進程中,困擾審計理論界、實務界乃至審計行業(yè)發(fā)展痼疾的是“獨立性”問題而非專業(yè)勝任能力。審計師在執(zhí)業(yè)中獨立性受到威脅是不爭的事實。Mauts & Sharaf(1961)指出,審計職業(yè)內含與獨立性相悖的因素。因此,探討獨立性威脅的制度起源,成為本書試圖深入思考的第一個問題。 根據(jù)制度經濟學的相關理論,任何一項具體制度安排總是“嵌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制度環(huán)境)中,其效率除了取決于自身安排的合理性以外,還取決于與制度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如直接約束、產生對該項制度的有效需求等。因此,將審計制度放人制度框架中作整體的考察,探求獨立性威脅的根源所在,成為本書的基本著眼點。具體探討的制度環(huán)境如何約束和影響審計獨立性威脅,成為本書努力深入思考的第二個問題。 對上述問題的理論思考與邏輯論證,使得本書第一階段的研究——博弈分析按如下內容展開:(1)以委托代理理論為基本分析框架,構建審計關系人博弈模型,探討審計制度安排的起源;(2)結合對現(xiàn)行審計關系異化的思考,博弈分析結果表明,審計制度中企業(yè)代理人掌握審計師選聘權是獨立性威脅的制度起源;(3)但這并不必然導致審計制度失效。進一步的分析圍繞制度環(huán)境如何制約審計獨立性威脅、令審計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并得以存續(xù)展開。博弈分析與經驗證據(jù)顯示:制約獨立性威脅最重要的制度環(huán)境:一是市場機制;二是政府監(jiān)管機制。本書推導出兩組研究命題:(命題一)有效的制度環(huán)境(市場機制與政府監(jiān)管機制)可約束獨立性威脅;(命題二)有效的制度環(huán)境(市場機制與政府監(jiān)機制)有利于產生高質量的審計需求。 本書第二階段的實證研究,以我國基礎數(shù)據(jù)檢驗上述理論推導命題,具體按如下內容展開:(1)結合我國的制度背景分析,將上述兩大命題具體化為可檢驗的研究假說;(2)研究方法設計中充分分析討論并確定“制度環(huán)境”、“選聘權威脅”與“審計質量”的替代變量;(3)運用經驗研究,從制度環(huán)境對獨立性威脅的約束、制度環(huán)境對審計師選擇偏好的影響兩方面,檢驗了我國制度環(huán)境對獨立性威脅的制約與影響。 制度環(huán)境制約獨立性威脅的實證分析結論如下: 關于市場化程度與獨立性威脅。(1)市場化程度越低(政府干預程度越強、法律制度執(zhí)行力度越弱)的地區(qū),上市公司實施的審計師選聘權力度越強,越能系統(tǒng)地獲得顯著更為“干凈”的審計意見;(2)市場化程度越低(政府干預程度越強、法律制度執(zhí)行力度越弱)的地區(qū),事務所對抗選聘權威脅堅持說真話的力度越弱,表現(xiàn)在上述地區(qū)的事務所出具顯著更為“干凈”的審計意見;(3)我國的法律制度環(huán)境對審計師的約束作用不明顯;(4)存在顯性選聘權威脅,即上一年的審計意見顯著導致本年審計師的更換。 關于政府監(jiān)管與獨立性威脅。(1)更換審計師信息披露的監(jiān)管確能起到一定作用,因為更換審計師的上市公司在當年并沒有顯著地獲得更為“干凈”的審計意見,但有可能存在選聘權威脅的延遲現(xiàn)象,因為更換后一兩年之內,上市公司顯著地獲得了更為“干凈”的審計意見;(2)我國的審計委員會制度未能有效地減少審計面臨的威脅,并且也未能有效地抑制公司因未獲得滿意的審計意見而更換審計師行為。進一步的調查分析表明,原因在于我國審計委員會在審計師選聘環(huán)節(jié)參與程度太低所致。 制度環(huán)境與上市公司不同質量審計師選擇偏好的實證分析結論如下: 關于市場化程度與審計師選擇偏好。市場化程度越高(政府干預力度越弱、法律制度環(huán)境越嚴即相關法律制度執(zhí)行力度越強)的地區(qū),上市公司越傾向于選擇高質量的事務所。 關于政府監(jiān)管與審計師選擇偏好。(1)更換審計師之后的上市公司顯著地傾向于選擇低質量的事務所,說明更換信息披露政策未能有效地監(jiān)管上市公司重新選擇事務所的行為;(2)我國的審計委員會制度也不足以令其顯著選擇高質量審計師,即審計委員會制度不足以產生對高質量審計的需求。 本書的主要研究假設得到數(shù)據(jù)支持。在不改變現(xiàn)行審計制度安排的前提下,審計制度中存在獨立性威脅的因素是不爭的事實,但有效的制度環(huán)境(市場機制與政府監(jiān)管)確實能夠制約與影響獨立性缺陷,并在一定程度上達成均衡。脫離制度環(huán)境單純地討論或要求審計師的獨立性是不現(xiàn)實的。在不同效率的市場機制下,審計質量的本質在于獨立性威脅與相應的制度環(huán)境的相互制約與均衡的結果。在我國,減輕政府的干預程度,相關法制的執(zhí)行力度越強,有助于促進市場化程度的提高;而市場化程度的提高無論是在制約獨立性威脅及審計師的機會主義行為方面,或是在引導對高質量審計的需求方面,都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市場不可能完全有效,因而適度的政府監(jiān)管確有必要,我國政府對更換審計師信息披露的監(jiān)管在一定程度有效,但政府所要求設立的審計委員會制度,因審計委員會在審計師選聘過程中參與程度過低而暫時未能起到應有的作用。作者簡介
張陽,江西瑞昌人,1971年9月出生。1993年南昌大學經濟學專業(yè)本科畢業(yè),2002年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畢業(yè),2006年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畢業(yè),獲管理學博士學位,現(xiàn)為廣東商學院會計學副教授,主要從事資本市場會計審計專題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并在《會計研究》、《當代財經》等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三十余篇。書籍目錄
序中文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jié) 關于選題 第二節(jié) 研究內容及結構安排第二章 博弈分析:獨立性威脅之制度起源 第一節(jié) 博弈分析:獨立審計制度起源 第二節(jié) 博弈分析:獨立性威脅的制度起源 第三節(jié) 獨立性威脅現(xiàn)象:相關文獻第三章 博弈分析:制度環(huán)境之約束性 第一節(jié) 市場機制約束獨立性威脅 第二節(jié) 政府監(jiān)管約束獨立性威脅第四章 制度背景與研究假說 第一節(jié) 我國審計制度的強制性變遷及選聘權安排 第二節(jié) 市場化程度與獨立性威脅相關假說 第三節(jié) 中央政府監(jiān)管與相關研究假說第五章 研究方法設計與變量選擇 第一節(jié) 獨立性威脅替代變量的理論分析與實踐調查 第二節(jié) 變量的選擇與設定 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設計 第四節(jié) 事務所類型與審計質量替代變量的檢驗與確定第六章 獨立性威脅與制度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 獨立性威脅與市場機制約束 第二節(jié) 獨立性威脅與中央政府監(jiān)管第七章 制度環(huán)境與審計師選擇偏好 第一節(jié) 市場化程度與審計師選擇偏好 第二節(jié) 中央政府監(jiān)管與審計師選擇偏好第八章 全書總結 第一節(jié) 研究結論和啟示 第二節(jié) 全書的創(chuàng)新與局限參考文獻后記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導論 本章對選題動因、研究邏輯及全書的框架內容進行介紹?! 〉谝还?jié) 關于選題 選擇一個適合的研究命題,并持續(xù)地積累、研究并期望逐漸能夠深入,可能是讀書以來最感困惑或苦惱的問題之一了。在不斷的閱讀與學習過程中,一則趣味哲學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之后的閱讀與思考則熱衷于從制度層面來思考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如審計行業(yè)發(fā)展過程中深受困擾的“獨立性”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最終形成了本書的研究命題?! ∫?、趣昧哲學故事“分粥”規(guī)則的啟示 所謂“分粥”規(guī)則,是政治哲學家羅爾斯在其所著《正義論》中提出的。他把社會財富比做一鍋粥,來探討權力制約的制度問題。不妨從一個簡單情形出發(fā),有7個人組成的小團體,其中每個人都平凡且平等,沒有兇險禍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們想用非暴力方式,通過制定制度來解決每天的吃飯問題——要分食一鍋粥,但并沒有稱量用具或有刻度的容器。大家試驗了不同的方法,發(fā)揮了聰明才智,多次博弈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大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方法一:指定一個人負責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發(fā)現(xiàn),這個人為自己分的最多。于是又換了一個人,結果總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阿克頓爵作的結論:權力會導致腐??;絕對的權力絕對腐敗?! 》椒ㄎ澹捍蠹逸喼鞒址种?,每人一天。這樣等于承認了個人有為自己多分粥的權力,同時給予了每個人為自己多分粥的機會。雖然看起來平等了,但是每個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飽且有剩余,其他6天都饑餓難挨。大家認為這種辦公造成了資源浪費。編輯推薦
《審計師選聘權與獨立性:基于制度環(huán)境視角》審計質量是審計研究的核心問題,也是我國審計制度建設與完善最為關心的問題。博弈論的思想以及國內外審計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審計是一個博弈過程,審計質量要求及其實現(xiàn),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利益相關各方博弈的結果。張陽博士的著作《審計師選聘權與獨立性:基于制度環(huán)境視角》,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而提出的命題?;谥贫拳h(huán)境的視角,可以讓我們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審計師選聘權的制度安排及其實施的效果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