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作者:付長珍 頁數:25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宋儒對原始儒學精神的弘揚,對佛道強烈挑戰(zhàn)的回應,其一個重要的側面是通過自覺地重構新儒學的境界理論來展現的。本書在對“境界”范疇作出一番清理的基礎上,剖析了宋儒境界的基本內涵、總體特征和精神實質,進而對三種典型的精神傾向作了較為具體、深入的闡釋。在此基礎上,從歷史主義和當代意識相結合的視角出發(fā),對宋儒重建境界理論的得失成敗作了集中的檢討和評判,以期由此透視中國傳統(tǒng)哲學人生境界理論的精神和特征。 本書是在作者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從擬定提綱、初稿寫作直到修改出版,無一不凝結著導師高瑞泉教授的心血。先生那強烈的問題意識,深刻的批判性思維品質,啟人心智、發(fā)人深省的點撥,讓作者體會到思的樂趣,獲益多多。
書籍目錄
中文提要Abstract引論 宋儒境界論的發(fā)生與演進 一、宋儒重建境界論的時代課題 二、宋儒境界論發(fā)生的內外機制 三、宋儒境界論的演進第一章 宋儒境界釋義 一、釋“境界” 二、宋儒境界的價值意蘊 三、宋儒境界的靜態(tài)構成和動態(tài)統(tǒng)一 四、宋儒境界的精神實質第二章 匯納百川之容——宋儒境界論的基本特征 一、內向性的會通容納 二、道德形上學的重建 三、自由之樂的高揚 四、直覺體驗的強化 五、同一文化代碼,不同精神傾向第三章 灑落圓融之境 第一節(jié) “無欲”與“誠” 一、“誠”而“無欲”的圣人境界 二、“靜虛動直”以進達圣境 三、無極與誠:圣人境界的形上根據 四、尋孔顏樂處:即道德而超道德的圣人心態(tài) 第二節(jié) 仁者與物同體 一、與物同體的仁者情懷 二、情順萬事的樂道胸襟 三、內外兩忘的理性直覺 四、會通互融的平和氣象第四章 敬畏和樂之境 第一節(jié) 己與理一 一、仁者與理為一 二、辯名析理:尋求形上依托 三、涵養(yǎng)用敬:進學在于致知 四、自性而行 第二節(jié) 心中天理流行 一、心與理一:天理人道的溝通交會 二、心統(tǒng)性情:心性情欲的分疏統(tǒng)理 三、居敬與窮理:兩種傾向的綜合拓展 四、敬畏與灑落:雙重氣象的協(xié)調互補第五章 從容中正之境 一、“民胞物與”的人道情懷 二、“視天下無一物非我”的大心境界 三、誠明兩進的中正之道 四、知禮成性的行為踐履第六章 宋儒境界論批判 一、哲學的目的和宋儒境界追求的意義 二、仁者情懷的正負價值 三、理欲之辯的歷史悖論 四、走向現代意義的自由第七章 現代回響:當代新儒家的境界重建與超越——以唐君毅、方東美、馮友蘭為中心 第一節(jié) 心通九境 一、心與境的感通 二、心靈九境的架構與精義 三、心通九境的理論意義與困境 第二節(jié) 生生之境 一、生命境界說的基本架構 二、藝術境界、道德境界與宗教境界 三、生命本體論:情的貞定與安放 余論 第三節(jié) 天地境界 一、天地境界與覺解 二、天地境界與神秘主義 三、直覺與負的方法 四、以哲學代宗教:天地境界說之檢討 第四節(jié) 當代新儒家境界重建的貢獻與缺失 一、宗教性意識的凸顯 二、“直覺”觀念的挺立 三、境界重建,路在何方?結 語附錄一 參考文獻選目附錄二 章學誠儒學之道的宋學向度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現代新儒家大多熱衷于討論“境界”問題,創(chuàng)立了豐富的境界學說。方東美把境界看作個體生命在祁向和融入到宇宙生命精神過程中所達到的生命層級以及主體相應呈現出的精神狀態(tài),有人生兩界六層次之說。唐君毅則將境界視為超越心靈展開種種感通活動的界域或范圍,經過道德自我反省、人文精神重建和傳統(tǒng)哲學再詮釋三個階段的游歷,完成了一心通三界九境的心靈世界建構。他認為,一切宇宙的、社會的、人生的問題,一切有關科學的、政治的、倫理道德的、文學藝術的或宗教的理論和思想,都可以歸入他的不同境界。這樣,他就從心本體論出發(fā),用生命心靈活動的種類、次序、層位的不同,去說明何以會有種種境界的不同,系統(tǒng)地表明了他的唯心論立場。牟宗三講心性也講境界,他受康德的影響較大,提出兩種存有論和“智的直覺”。他強調直覺的理性化,甚至說成是“完全理性”的。這一說法,筆者不敢茍同。因為直覺盡管有理性特征,但并不等于完全理性,它還有非理性、甚至超理性的因素。同時,牟宗三把境界理解為純粹主觀的意義,也是偏頗的。他說:“主觀上的心境修養(yǎng)到什么程度,所看到的東西都往上升,就達到什么程度,這就是境界,這個境界就成為主觀的意義。”境界盡管形式是主觀的,但又有客觀的內容,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馮友蘭在《新原人》中主要從善的角度,提出了系統(tǒng)的“人生境界說”,影響最大。他認為所謂境界,也就是宇宙人生對人的不同意義?!叭松钪兴鲆姷母鞣N事物的意義構成他的精神世界,或者叫世界觀?!边@種精神世界也就是所謂“境界”。馮友蘭實際上把境界理解為一個與人的覺解相聯系的意義世界。根據覺解程度的不同,他把精神境界分為四種,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
后記
常常感嘆自己的幸運,是師友家人太多的關愛照亮著我的學術之路。從1995年我投奔楊紹溥先生門下開始學習中國思想史,不覺光陰荏苒十三載。先生以博學嚴謹的治學風格帶我步入了學術毆堂,并且一直關注著我的工作與生活,為我的點滴進步而欣喜。在我多年的求學過程中,家人無私的奉獻始終是我精神和物質上的堅強后盾,即便在我步入工作崗位理應自食其力的情況下,他們仍然慷慨解囊,很快幫我安頓了一個寬敞舒適的家。先生李凱更是給了我無窮的精神動力和無微不至的呵護,見證分享了我所有的歡笑與淚水。本書是在我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從擬定提綱、初稿寫作直到修改出版,無一不凝結著導師高瑞泉教授的心血。先生那強烈的問題意識,深刻的批判性思維品質,啟人心智、發(fā)人深省的點撥,讓我體會到思的樂趣,獲益多多。先生不僅在學業(yè)上給我精心指導,而且在生活上給予了巨大幫助。留校工作之后,我有幸繼續(xù)親炙先生的指點。師母的幾多關懷,幾多鼓勵,帶給我母愛般的溫暖和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感激之情無以言表。這段時光將成為我生命的旅途中永遠也不會銷蝕的一方綠洲!我要由衷感謝楊國榮教授、童世駿教授、施炎平教授、崔宜明教授、郁振華教授、師兄晉榮東教授多年來所給予的幫助與指點,陳衛(wèi)平教授、潘德榮教授的多方提攜,令我銘感至深。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