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 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 作者:傅佩榮 頁數(shù):256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們每天接觸的資訊,在廣度上已經(jīng)無遠弗屆了,在深度上則日益覺得不足。深度與傳統(tǒng)有關(guān),不能只由字面上得到肯定。大家都知道蘇格拉底是哲學家,也記得他說過“沒有經(jīng)過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但是這句話何以是正確的?許多人沒有反省,甚至未受教育,不是也活得好好的嗎?如果要反省,又該如何著手?反省之后,人生就值得活下去嗎?要辨明一位哲學家的思想,就須大費周章了,何況西方哲學史中,可以列出一連串閃亮的名單,個個頭角崢嶸、自成一家之言,我們?nèi)绾慰赡苋空J識?同時,有無必要這樣做呢?這些問題不能簡單回答,必須稍加分析。首先,即使我們不愿承認現(xiàn)代化與西方化之間的等同關(guān)系,也不大注意西方文化在事實上主導著世界潮流,但是對于“文化交流互動”的需求,卻是不能否認,也不宜忽視的。譬如,在閑談中引用幾句西方格言,往往帶來彼此會心的微笑。如果用“某人說話很尼采”來描寫一個朋友,大概不會受到責怪,但是用“某人說話很孟子”來描寫,就難免招人物議了。我們的文化活動其實已經(jīng)浸染了許多西方因素,既不可能求其還原澄清,倒不如順水推舟,把一些常見的思想了解得更為透徹,讓自己使用起來更為得心應手。其次,“文化交流”的帽子太大了些,我們站在個人求知的角度來看,也應該深入認識西方文化,尤其是居于核心地位的西方哲學。西方哲學的思辨趣味可謂獨樹一幟,與我們自己的哲學大不相同。中國哲學重視的是整體見解、實用知識、道德傾向、社會關(guān)系,并且自從先秦的儒家與道家出現(xiàn)之后,就很少能有全新的一家之言了。西方哲學的風貌,從古至今都是百家爭鳴,因為他們以哲學為“愛智”,勇于慎思明辨、追求真理,不惜自創(chuàng)一套名詞、自尋一種方法、自立一套架構(gòu),然后不管說得對不對,好不好,都可以清楚展示、供人品評。閱讀西方哲學,可以培養(yǎng)理性思辨的習慣,這種習慣正是知識分子所應具備的。凡事但求合理,進而推究理性之依據(jù),設(shè)法建立共識;這正是注重溝通的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修養(yǎng)。然后,能否不帶任何實用的目的,純粹由欣賞的眼光來品味西方哲學呢?這才是合適的態(tài)度啊!我不必奢望在讀了柏拉圖與康德之后,可以改善人際關(guān)系,或增加個人資產(chǎn)。我可以期許的是,讓自己的心靈由平地走向高原。高原上空氣較為稀薄,未必可以久居,但是視野遼闊,或許可以“望盡天涯路”,對于人生全貌及價值層次可以作整體的了解與評估。平地沒有什么不好,只是太擁擠了些,眼光不易高遠,心靈難免閉塞。我們不必在高原定居,但是偶爾體會一下“走向高原”的心路歷程,也是人生一件有趣的事。我的專業(yè)正是哲學,并且愿意與人分享自己的心得。如何能夠“不搬弄太多原典,不在專門術(shù)語中打轉(zhuǎn),同時以準確清楚的口語介紹西方哲學名家的思想”,這無疑是一大挑戰(zhàn)。我挑選從古希臘直到當代的二十四位西方哲學家,根據(jù)是:見解明確,方法清晰,系統(tǒng)完備,并且對現(xiàn)實人生有深刻的啟發(fā)。為了配合一般讀者的背景,我刻意避開煩瑣冗長的論證,以免減低了愛智的樂趣。我自己也在準備的過程中,重新思索許多問題,獲益良多。若能把這二十四位哲學家的思想瀏覽一遍,對于西方心靈的發(fā)展主軸與特定風格,就不會覺得陌生了。“哲學脫離人生,將成玄虛;人生脫離哲學,將無定位”——這是我的信念。
內(nèi)容概要
《傅佩榮心靈關(guān)懷作品集》是根據(jù)作者演講錄音整理而成的心理勵志書,是針對現(xiàn)代人的心靈狀態(tài)所作的省思與疏解。以讓我們在21世紀面對挑戰(zhàn)時,認清情況,激勵自我,并且從中國傳統(tǒng)的《易經(jīng)》思想中尋覓新資源,改變生活的寬度與深度,創(chuàng)造源源不絕的生命動力?!蹲晕业挠X醒》是根據(jù)作者演講錄音整理而成的心理勵志書,是針對現(xiàn)代人的心靈狀態(tài)所作的省思與疏解。以讓我們在21世紀面對挑戰(zhàn)時,認清情況,激勵自我,并且從中國傳統(tǒng)的《易經(jīng)》思想中尋覓新資源,改變生活的寬度與深度,創(chuàng)造源源不絕的生命動力。全書共分六個主題:從認識自己到全人教育、從求知規(guī)劃到自我定位、從人生苦樂到解脫生死、從面對逆境到自我成長、從開發(fā)潛能到止于至善、從心靈躍升到密契合一。我們可以從中擷取生活的智慧與生命的啟示,藉以推贊古人的智慧,并且分享今人的心得,為心靈的重建,同時為我們的靈魂充電、意志加油?!段鞣秸軐W與人生》第一卷:哲學脫離人生,將成玄虛;人生脫離哲學,將無定位。我們每天接觸的資訊,在廣度上已經(jīng)無遠弗屆了,在深度上則日益覺得不足。蘇格拉底說過“沒有經(jīng)過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這句話何以是正確的?許多人沒有反省,甚至未受教育,不是也活得好好的嗎?如果要反省,又該如何著手?反省之后,人生就值得活下去嗎?《傅佩榮心靈關(guān)懷作品集》作者將為你解讀哲學家的心靈故事,把握現(xiàn)代人的生命智慧?!段鞣秸軐W與人生》第二卷生命之域如此深廣,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該是何等重要之事。哲學脫離人生,將成玄虛,人生脫離哲學,將無定位?!陡蹬鍢s心靈關(guān)懷作品集》猶如一片桃花源,通過對西方二十四位哲學家的思想逐一打通,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像我們闡述了這些先哲們偉大的思想后面所給予的人生哲思,值得每個人懷抱虔誠的心,尋索人生的經(jīng)緯,品味生命的定位?!?/pre>作者簡介
傅佩榮,1950年生,祖籍上海。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現(xiàn)任臺大哲學系教授。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荷蘭萊頓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曾被臺灣《民生報》評選為大學最熱門教授、獲臺灣教育主管部門頒發(fā)教學特優(yōu)獎。其作品曾獲臺灣最高文化獎、最高文藝獎獎項。 傅教授是臺灣著名的哲學家、儒學大師,當代新士林學派的重要代表。傅教授在教學、研究、寫作、演講、翻譯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 傅教授作為一位杰出的演講家,近十幾年來,他每年舉辦近200場人生哲學講座。從文化中心到寺廟,從學校列行政機關(guān),從社團到基金會,都可見傅教授的身影和足跡。 大陸已出版作品包括《哲學與人生》(東方出版社)、《智者的生活哲學》、《智慧與人生》、《贏的人生哲學》、《孔子的生活智慧》、《心靈導師》、《自我的覺醒》、《傅佩榮心得》、《人生中不可不想的問題》、《傅佩榮細說老子》、《傅佩榮心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解讀論語》、《解瀆易經(jīng)》、《解瀆莊子》、《解讀老子》、《解讀孟子》(線裝書局)等。書籍目錄
總序 品味西方心靈愛智的趣味啟發(fā)智慧——亞里士多德引言時代背景思想背景人類天性渴望求知思想方法經(jīng)驗家、技術(shù)家、愛智者智慧與四因說形而上學的內(nèi)涵一物之結(jié)構(gòu)變化——潛能與實現(xiàn)存在層級與不動的動者上帝的意義人生見解幸福論善行與適中自由與明智理性的觀想與自我實現(xiàn)悲劇理論追求圓融——托瑪斯引言時代背景思想背景溫和的實在論實在論抽象與共相被動知性與主動知性上帝存在五路論證上帝的本性創(chuàng)造的意義惡的問題個人的幸福自然的法則德行與善惡靈魂與看見上帝永恒法則來自上帝驚醒獨斷——休謨引言時代背景思想背景知識的合法根據(jù)知識的來源因果關(guān)系的問題與解消自然界齊一的信念懷疑主義宗教信仰關(guān)于人的理解對身體的信念自我只是一束知覺心靈與人格的同一性情緒,同情共感人生取向意志與自由道德感的分析仁愛與功效審美與品味相融互攝——懷特海引言時代背景思想背景科學與現(xiàn)代世界科學心態(tài)自然機械論機體機械論歷程與實在現(xiàn)實物攝受——主動與被動歷程原理創(chuàng)新人生價值教育觀宗教觀道德與藝術(shù)自然的魅力肯定自然——盧梭引言時代背景思想背景人的本性自然狀態(tài)自我保存私有財產(chǎn)良知的聲音社會契約普遍意志全體意志自然的自由與公民的自由人生實況自由與枷鎖人在社會中,被迫為自由人性尊嚴——獨立、自由結(jié)語審美情操——席勒引言時代背景思想背景審美教育康德以前的美學康德的美學審美教育與人性理想審美與游戲游戲理論與美游戲從游戲到自由人生實踐從分裂到整合以審美點化人性自由、平等、幸福附錄——《審美教育書簡》內(nèi)容摘要生命沖力——柏格森引言時代背景思想背景突破既定思潮的框架綿延自由記憶直觀演化論創(chuàng)造與演化生命沖力本能、理智、直觀之差別圖騰永恒的生成道德與宗教道德宗教靜態(tài)宗教與動態(tài)宗教復構(gòu)意識——德日進引言時代背景思想背景人的現(xiàn)象演化的定律復構(gòu)意識定律人的位格與超級位格神的氛圍在活動中脫俗成長由物質(zhì)走向精神人生取向個人的努力人類的前途入世與出世仁愛與和諧理性的莊嚴理性自由——斯賓諾莎引言時代背景思想背景在永恒的形相下觀看上帝=實體=自然心與物——一體之兩面偶然與必然思想內(nèi)涵自由是幻覺欲望由被動到主動理解是自由之道人生實踐尚智、尚愛、尚力幸福之道生活簡樸,思想高貴道德優(yōu)位——康德引言時代背景思想背景純粹理性的限制世界本身不可知人的認知過程康德的四大目標實踐理性的要求關(guān)于理性的問題人的自由靈魂不死上帝存在以人為目的,不以人為手段道德自律性理性為自己立法人生實踐自然與自由理性與宗教美是道德善的象征一以貫之——黑格爾引言時代背景思想背景凡實在的都是合理的邏輯——形而上學自然哲學精神出現(xiàn)的過程個人與社會法律道德社會倫理藝術(shù)?宗教?哲學藝術(shù)宗教哲學提升境界——雅斯貝爾斯引言時代背景思想背景哲學三重任務(wù)世界定向存在照明超越的追求人的躍升界限狀況密碼——統(tǒng)攝者的語言剎那與永恒具體參與自由四大圣哲結(jié)論自我的意義深度自覺——克爾凱郭爾引言時代背景思想背景存在與抉擇存在絕望憂懼人生三階段感性階段倫理階段宗教階段有力的影響個人與群眾信仰真理超越向度——馬塞爾引言時代背景思想背景從體驗中誕生孤獨戰(zhàn)爭信仰哲學的基本觀點奧秘與問題是與有我與你,我與他存在就是存在得更多我就是我的身體主體際性忠信、創(chuàng)造、光結(jié)論解析存在——海德格爾引言時代背景思想背景存有與時間存在存有此有此有的喪失人的真相憂懼掛念死亡與良心的呼聲人的未來向存有開放——回歸存有等待神的來臨——充滿希望啟發(fā)新的文化視野相互感通——加繆引言時代背景思想背景從荒謬感受出發(fā)人的覺醒與矛盾如何在荒謬中生存反對兩種自殺開展新視野我的反抗我的自由我的熱情現(xiàn)代良知的代言人揭示困境,入世而不出世攜手奮斗,不屈服于命運在作品的核心有一顆不滅的太陽藝術(shù)家與時代章節(jié)摘錄
插圖:愛智的趣味面對宇宙萬象與人間百態(tài),我們難免覺得好奇,求知之心乃油然而生。“求知”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動機。譬如,借著求知,增廣見聞與能力,在社會上取得立足的條件,這大概是十分普遍的想法。于是,隨著職業(yè)與工作的進展,知識越分越細,莊子所說的“天下各得一察焉以自好”,遂成為無法避免的結(jié)果。知識應該是有用的,但是有用的未必是有益的。那么,什么是對人有益的知識呢?簡而言之,就是智慧。然而,智慧又是什么?哲學家以“愛好智慧”為其天職,同時也謙虛地坦承自己只能保持“愛好”之心,卻未必能夠抵達“智慧”之境。原因何在?本書試以亞里士多德、托瑪斯、休謨、懷特海為例說明。首先,亞里士多德肯定紛然雜陳、變遷流轉(zhuǎn)的大千世界絕不是虛幻的假象,在它背后應該可以找到最基本的“原因與原理”,否則萬物在生生滅滅的過程中,不僅毫無規(guī)律,并且不可理解,最后必然陷入荒謬的結(jié)局。只有探討原因與原理的知識,才可以擺脫功利實用的心態(tài),享受“為了知識而求知”的樂趣。我們所要了解的,不再是個別差異,而是異中求同,看出萬物的共同面貌,也就是“存在”。凡存在之物,皆有最后基礎(chǔ),亦即亞氏所謂的“純粹形式、純粹實現(xiàn)、第一不動的動者”。這幾個名詞使人困惑,但是說明清楚之后,將能展現(xiàn)一幅具有深度透視效果的整體世界觀。接著,中世紀的哲學以托瑪斯為集大成者。他順著亞氏的思路,配合基督教的信仰,肯定上帝就是宇宙萬有的來源。但是,身為哲學家,他依然努力證明“上帝存在”。我們中國人對鬼神與上帝這些信仰的對象,常有泛泛的認識,卻較少由知識角度作系統(tǒng)的研究,影響所及,理性思辨在信仰世界里缺少應有的地位,以致正信與迷信容易混淆,此世與彼世界線不清。托瑪斯關(guān)心的問題是:大自然與人世間必須有一個超越的、永恒的根源,然后才能據(jù)以理解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進而對于德行、善惡、幸福才能提出充分的說明。若不如此尋思,光是在社會或歷史中打轉(zhuǎn),恐怕找不到令人滿意的答案。近代的休謨深富懷疑精神,對于傳統(tǒng)以來上帝或世界的知識,都要嚴格省察批判,最后還把焦點移到人類身上,大膽宣稱并無所謂的“自我”。連康德這么好學深思的人,在看了休謨的論證之后,都要虛心承認自己“從獨斷論的迷夢中驚醒”。然而,如果真的沒有自我,或者“自我只是一束知覺”,那么是“誰”在做夢?又是“誰”被驚醒?休謨?nèi)绾位貞@一類質(zhì)疑?他的回應充分顯示了銳利的觀察與周全的辯論,確實使人耳目一新。不過,在設(shè)定了理智的界限之后,他轉(zhuǎn)而同意人有一些信念,可以借此維生及活動。他關(guān)上大門之后,又開了一扇窗,其間轉(zhuǎn)折耐人尋味。然后,我們翻閱懷特海的著作時,對于其中科學、哲學、宗教三者的協(xié)調(diào)并存,不免覺得佩服。當代西方能將這三門學科融于一個完整系統(tǒng)的,首推懷氏。稍加分析,可知他的意圖在于回歸傳統(tǒng)哲學的理想,就是提出一套理性架構(gòu),涵蓋全體存在的領(lǐng)域,兼攝變化生滅的歷程,以求徹底說明一切現(xiàn)象的意義。別的暫且不論,懷氏主張西方科學精神起源于“悲劇、法律與信仰”這一段見解,就足以啟迪世人,要以全新的眼光看待科學了。相對于此,科學家也能經(jīng)由懷氏的接引,以正確態(tài)度欣賞哲學、宗教與藝術(shù)了。回到前面所列的問題,為何沒有人宣稱抵達“智慧”之境呢?智慧女神的容貌并不是隱藏的或善變的,卻必然是精神的與靈性的;因此,人在有生之年,以自己身心合一的處境,常在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掙扎,對于智慧自然是無法完全企及了。不過,愛智的趣味則是人人應有的權(quán)利,我們?nèi)绾紊岬缅e過或放棄這樣的權(quán)利呢?啟發(fā)智慧——亞里士多德引言時代背景亞里士多德是希臘時代的馬其頓人,其父曾任馬其頓國王的御醫(yī)。亞氏十七歲離開故鄉(xiāng),赴雅典求學,成為柏拉圖學院的一員,跟隨柏拉圖學習了二十年之久。在學院里的時候,亞氏表現(xiàn)了過人的精神與毅力,對一切學科的知識,無不認真鉆研,并且從不厭倦。傳說他曾自己制作一個機器,用來驚醒自己,使睡魔不至于打斷他研究的時間。亞氏三十七歲時,柏拉圖去世,他一度有機會接掌學院,但敗在柏拉圖之侄史伯西普士手下,于是便離開了雅典。亞氏后來受馬其頓國王菲力普之聘,回鄉(xiāng)擔任太子亞歷山大的老師,當時太子才十三歲。在哲學家之中,像亞氏能擔任帝王之師,算是很幸運的。亞氏見聞廣博,或許由于這一因素,使得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眼界大開,不再局限于馬其頓一地,終能兼并希臘各邦,并建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當雅典被亞歷山大征服之后,亞里士多德以帝王之師的身份重回雅典,創(chuàng)辦自己的學院。他的學生們后來被稱為漫步學派,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為亞氏講學的時候,經(jīng)常一面說話、一面散步。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崩逝,希臘各邦掀起反馬其頓的風潮,亞氏亦被波及,且被雅典人控以“瀆神”之罪名。為了避免重蹈蘇格拉底被判死刑的覆轍,他逃離雅典,留下一句名言:“我不要讓雅典人第二次謀殺哲學?!钡诙晁瓦^世了。亞氏的哲學雖以理論建構(gòu)知名,但是對于實際人生也有明確指引。他除了啟蒙亞歷山大大帝的眼光與心胸之外,也對其他人物產(chǎn)生影響。例如,他有一個身居城邦領(lǐng)袖要職的親戚,在兵敗被俘之后,堅不透露軍事計劃,在嚴刑逼供之下,未吐一言,臨死前說:“請轉(zhuǎn)告我的親朋故舊,我不曾做出任何使哲學之名蒙羞的事?!庇纱丝芍獊喞锸慷嗟碌挠绊懥?。思想背景蘇格拉底早就指出,我們不該只研究關(guān)于大自然的問題,更應該研究人本身的問題,因為無論我們對大自然研究得如何透徹,卻仍然可能并不明了立身處世之道。所以,蘇格拉底說:“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樹木,而是城內(nèi)的居民。”與其在雅典城外研究樹木,還不如在街頭跟一些朋友談?wù)撊松鷨栴},換言之,人必須將注意力由大自然轉(zhuǎn)到人自身之上。但是,當我們把焦點擺在人的身上時,卻又產(chǎn)生一個問題,就是人類的世界是相對的。城邦之間的法律規(guī)章、風俗習慣往往大有差異,甚至人與人之間對同樣一件事情的感覺和看法亦不盡相同,這時候該怎么辦呢?如何在關(guān)于人的問題上找到標準呢?針對這個問題,蘇格拉底提出了一套辯證法,也就是通過對話的形式,在真理的追尋上,形成一套不斷往上提升的歷程,企圖為每一件事物,找到大家所共同接受的定義或標準。常言道:“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只要你跟一位背景不同的人討論問題,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同一件事情可以有另一種想法,如此便可借此修正己見,讓自己慢慢進步。通過這種辯證的形式,我們便可獲知宇宙與人生中,真實而永恒的原始典型,柏拉圖稱之為“理型”,正確的認知活動應該以其為對象。在一切理型中,柏拉圖特別看重關(guān)于價值的理型,但對于樹木、牛、馬等自然界事物的理型,則不太關(guān)心。因為柏拉圖認為,關(guān)于自然物的研究對人生沒有太大的用處,反之,關(guān)于節(jié)制、勇敢、正義、忠誠這些概念,則與日常生活的行為抉擇有關(guān),為人生價值之根源所在。由上文敘述可知,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的哲學,強調(diào)先去肯定一個價值上的標準,以之作為日常生活的典范、原則。換言之,柏拉圖思想是推崇一個永遠不動不變的理型世界。柏拉圖的理型論將價值視為理型界的事理,而非現(xiàn)實世界的產(chǎn)物,他否定了現(xiàn)實世界有屬于真理的可能。但是亞氏認為,我們不該只肯定上層的理型世界而忽略了下層的現(xiàn)實世界,反而應該正視后者所有的問題,肯定其實在性。亞里士多德曾說:“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毕ED原文的意思是:“老師是我的朋友,但真理是我更好的朋友。”這暗示著他與其師柏拉圖在思想上的關(guān)系,亞氏憑借其經(jīng)驗科學的背景,肯定現(xiàn)實世界不是純屬幻影,并進而建立一套與柏拉圖理型論迥異的經(jīng)驗論哲學。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之間的差異問題,正是哲學史上長久爭論的重要問題。不過,我們也不宜過分夸張他們之間的歧異,畢竟亞里士多德追隨了柏拉圖二十年,曾是柏氏最得意的門生。柏氏過世的時候,亞氏的感念之詞是:“這是一位出類拔萃的人,他的大名使邪惡之輩緘口吞聲,欲贊無語;除他之外,更無別人以言以行清楚昭示眾生:凡有德者,必有真樂。嗚呼!我輩之中無人可與他匹儔。”亞里士多德的學問至為廣博,大概除了數(shù)學以外,沒有一門學問不受到他的注意,也沒有一門學問不以他為泰斗。他的治學計劃極大,對于已經(jīng)成立的知識,他能揀擇分辨,加入自己的心得。遇到新的知識領(lǐng)域,他就發(fā)明新的科學,像理則學與動物學就在他手中成立。他的著作范圍涵蓋了理則學、形而上學、倫理學、政治學、藝術(shù)、天文學、修辭學、氣象學、動物學等。、由此亦可想見亞氏對現(xiàn)實世界與經(jīng)驗科學的重視。他與柏拉圖在立場上分道揚鑣也是不難想象的事。我們對于“變化”問題有兩種解釋方法:首先,就像柏拉圖一樣,認為變化是虛幻的。譬如,天際之白云蒼狗,固然可以表現(xiàn)出各種事物的形象,但那畢竟是假的,而非真的事物。由此柏拉圖認為,一切感覺所面臨的變化對象都是虛幻的,唯有借著理智超越感覺,才能認知事物的本質(zhì)。第二種看法認為,變化并非僅是幻象,因為事物之存在及其行動必然有其道理,因此在變化的現(xiàn)象之中,應可尋獲一些真理。譬如,大自然的生命現(xiàn)象,一顆不起眼的小種子中就蘊含有令人驚嘆的潛能,經(jīng)過陽光、空氣、水的孕育,日后便有可能成為數(shù)人環(huán)抱的參天巨木。這個由小到大的過程不就是一種變化現(xiàn)象嗎?我們難道能說這些現(xiàn)象純屬虛假嗎?不行,因為就算同是變化現(xiàn)象,但橡樹的種子只會長出橡樹,松樹的種子也只會長出松樹,它們?yōu)槭裁床粫S意相互變化呢?由此可見,這其中一定蘊含某些真理。亞里士多德對于變化現(xiàn)象采取第二種觀點,認為變化不會純粹只是虛假的,也不是任意的或偶然的,而必須進一步去解釋它,這就是他整個哲學體系的出發(fā)點。人類天性渴望求知目前大學中的哲學系都有一門必修課,就是“形而上學”(Metaphysics)。這個名稱是怎么來的呢?原來是亞里士多德的遺著中,有一部分內(nèi)容放在探討自然學(Physics)之后,尚未定名。于是,后代學者就以“自然學之后”或“物理學之后”稱之,這就是“形而上學”一詞的來源。意思是說:自然學探討有形可見、變化萬千的世界,但是這個世界的“原理原則”,應該是另一種學問探討的對象。形而上學的目的正在于此。西方哲學家習慣于把形而上學當作哲學的冠冕,亦即哲學中最高深的領(lǐng)域。如果我們對于現(xiàn)象界或經(jīng)驗界不夠滿意,想要找出宇宙與人生的根本真相,那么我們就會走到形而上學的研究范圍中。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的第一句話就是:“人類天性渴望求知?!彼紫纫愿杏X作為例子。譬如,人有視覺,就總是希望對一件東西能夠看得更清楚,由此可知,人類總是希望對真相有更多的了解,獲得更多的知識。我們是否能對亞里士多德這一點主張有所質(zhì)疑呢?答案是:不能。因為我們一旦質(zhì)問亞里士多德,他憑什么提出這項主張,那么我們這種態(tài)度不就是一種渴望求知的天性的表達嗎?因此,不管由正面提出理由支持亞氏的論點,或由反面質(zhì)疑亞氏的主張,事實上都表現(xiàn)了“人類天性渴望求知”。思想方法人類天性渴望求知,但有些人求知的時候,只是憑借著原始的本能,靠著感覺產(chǎn)生一些印象,并將之視為真理的全部。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的求知欲必須配合適當?shù)姆椒?,才不致對真理有所誤解。關(guān)于思想方法,亞里士多德首先談及邏輯。所謂邏輯,主要是探討思想本身的規(guī)則,使我們的思考活動得到一個適當而有效的方法與工具。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分成概念、判斷及推論三個部分來探討,這不但在當時是一種創(chuàng)舉,連后來的邏輯發(fā)展,其討論范圍也以這三者為主。首先,所謂概念,就是名詞。亞里士多德認為,我們討論問題的時候,必須先厘清所使用的名詞或概念之意義。意義不同于意象,意義是一個名詞的客觀內(nèi)容,意象則是由人加于名詞之上的主觀成分。譬如“龍”這個字,字典上有其固定的意義,但在不同的人看來,則會有不同的意象。中國人將“龍”視為一種崇高的民族象征,并聲稱自己是龍的傳人,但西方人卻將之視為惡魔的象征。這些心理上主觀的想象均屬于意象。邏輯要求我們必須將主觀之意象去除,只保留客觀之意義。亞里士多德認為,這是進行思考或討論的第一步,唯有遵守此一規(guī)則,在討論上才會有交集,否則若是各說各話,在思想上根本難以溝通。其次,當我們將概念的意義界定之后,接著就要作出判斷。所謂判斷,就是將兩個概念用“是或不是”連接在一起,譬如,“這根蠟燭是紅色的”或“今天是雨天”,亞里士多德將所有的判斷分為四種格式。第一種是全稱肯定判斷。譬如,“所有的中國人都是勤勞的”。第二種是全稱否定判斷。譬如,“所有的中國人都不是勤勞的”。第三種是特稱肯定判斷,譬如,“有些中國人是勤勞的”。第四種是特稱否定判斷,譬如,“有些中國人不是勤勞的”。只要仔細去分析,任何述及事實的語言,實際上都是由這四種格式所組成。邏輯學中的第二個部分是推論,推論有基本的形式,亞里士多德提出三段論法作為說明。所謂三段論法,是指“一種論證,只要假定某事成立,則其他事物亦因某事之真而隨之必然推衍出來”。深一層言之,所謂“假定某事成立”,就是指論證的前提,所謂其他事物,則是指結(jié)論而言。亞氏的三段論法是由大前提、小前提及結(jié)論所組成。譬如,我們以“凡人都會死”為大前提,以“蘇格拉底是人”為小前提,便可推論出“蘇格拉底會死”此一結(jié)論。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人類的需要一種生學哲學、宗教或一種價值體系,就像他們需要陽光、鈣和愛情一樣?!R斯洛編輯推薦
生命之域如此深廣,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該是何等重要之事。哲學脫離人生,將成玄虛,人生脫離哲學,將無定位?!段鞣秸軐W與人生(第2卷)》猶如一片桃花源,通過對西方二十四位哲學家的思想逐一打通,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像我們闡述了這些先哲們偉大的思想后面所給予的人生哲思,值得每個人懷抱虔誠的心,尋索人生的經(jīng)緯,品味生命的定位。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