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8 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文化(原上海 作者:張強 頁數(shù):34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賦有辭賦、騷體賦、散體大賦、抒情小賦、詠物賦、駢賦、律賦、文賦等稱謂,這一排列秩序既在時間上顯示出賦嬗變的流程,也標明了賦家族的種類繁多。戰(zhàn)國后期,茍卿以“賦”命篇,其《賦篇》(包括《禮》、《知》、《云》、《蠶》、《箴》)是最早以“賦”名篇的杰出代表。進入漢代,漢人認為最早的賦家是屈原,如班固《漢書·藝文志》著錄歷代賦家的著作時首列“屈原賦”?!扒x”是指楚辭,楚辭是流傳在楚國的詩歌,漢人將其稱之為賦,昭示著漢賦承接屈原之踵武,表明文體意義上的賦與詩有一定的血緣關(guān)系。在《詩經(jīng)》中,賦指鋪陳,是敘述,是一種寫作技巧。賦提升為文體以后,依舊保存著鋪陳的內(nèi)核,故劉勰在《文心雕龍·詮賦》中指出:“賦者,鋪也,鋪采摘文,體物寫志也?!辟x在起源方面與《詩經(jīng)》的關(guān)系再明白不過了。
書籍目錄
前言屈原離騷湘夫人山鬼國殤哀郢宋玉九辯風賦賈誼吊屈原賦鵬鳥賦枚乘七發(fā)淮南小山招隱士司馬相如子虛賦長門賦東方朔答客難王褒洞簫賦無名氏神烏賦揚雄逐貧賦解嘲酒箴班彪北征賦梁鴻適吳賦張衡歸田賦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并序朱穆郁金賦蔡邕述行賦并序趙壹刺世疾邪賦禰衡鸚鵡賦并序王粲登樓賦曹丕寡婦賦并序感離賦并序曹植洛神賦并序阮籍大人先生傳向秀思舊賦并序成公綏嘯賦傅咸紙賦孫綽游天臺山賦并序支曇諦廬山賦赴火蛾賦并序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閑情賦并序鮑照蕪城賦飛蛾賦謝莊月賦沈約愍衰草賦江淹別賦謝朓臨楚江賦吳均吳城賦何遜窮鳥賦蕭繹采蓮賦蕭子暉冬草賦徐陵鴛鴦賦周弘讓山蘭賦庾信小園賦哀江南賦并序蕩子賦盧照鄰獄中學騷體張說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李白悲清秋賦劍閣賦韓愈送窮文李德裕大孤山賦并序杜牧阿房宮賦李商隱虱賦陸龜蒙蠶賦并序后虱賦并序羅隱后雪賦梅堯臣針口魚賦歐陽修秋聲賦周敦頤拙賦并序王安石思歸賦蘇軾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張耒鳴雞賦雨望賦朱熹感春賦元好問秋望賦劉 因苦寒賦劉基伐寄生賦并序方孝孺友筠軒賦薛瑄黃河賦王世貞登釣臺賦黃宗羲海市賦并序袁枚笑賦汪中哀鹽船文龔自珍哀忍之華賦并序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