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傳

出版時間:2007-4  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書店  作者:(前蘇聯(lián))符拉基米爾佐夫  頁數(shù):169  譯者:余元盦(譯注),余大鈞(修訂),余靜(修訂)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全面展現(xiàn)了成吉思汗這位有世界影響的偉大人物的風采,是一部既專門又大眾化的學術名著,它不僅客觀生動地刻畫了成吉思汗的個性、才智和思想,而且用科學的方法提供了十分充足的論證,將西方史學家加于成吉思汗的誣蔑言辭——殘酷、嗜殺等糾正過來?! 〕杉己?,靠毅力鑄造就鋼鐵性格,靠勇氣開創(chuàng)鐵血王朝。成吉思汗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擅長偵察、警戒、布陣、沖鋒、追擊、圍殲,將作戰(zhàn)藝術發(fā)揮到淋漓盡致;成吉思汗是一位精明的政治家,結交盟友,擴充勢力,又善于分化、瓦解、孤立敵人;成吉思汗是一位不可思議的野心家,將血雨腥風不停地帶到空前廣闊的地區(qū)……本書將向你展示一個真實的成吉思汗。 本傳記將為你揭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傳奇一生。該書史料翔實,故事生動,發(fā)人深省,對其功過是非,尤其是褒貶不一的“西征”,進行了深層次的分析探討,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

作者簡介

  符拉基米爾佐夫(1884—1931),前蘇聯(lián)科學院院士、東方學家,世界最權威的蒙古學家之一。著有《蒙古的社會制度》、《蒙古文學與哈爾哈方言比較法》、《成吉思汗傳》等。

書籍目錄

譯者序序 論第一章 十二世紀的蒙古民族第二章 成吉思汗的誕生和他的童年時代第三章 青少年時代和結婚第四章 成吉思汗的勃興第五章 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諸部并建立游牧帝國,和王罕的斗爭第六章 與乃蠻部的戰(zhàn)爭,札木合的終局第七章 全蒙古民族的皇帝成吉思汗第八章 和“珊蠻”闊閱出的沖突第九章 征伐唐兀惕(西夏)和乞塔惕(金國)第十章 成吉思汗在漢土與耶律楚材的會面第十一章 從征伐金國到西域的侵入第十二章 征討西域的發(fā)端第十三章 突厥斯坦、阿富汗和波斯的戰(zhàn)役第十四章 唐兀惕的最后戰(zhàn)役和成吉思汗的殂落第十五章 成吉思汗的遺業(yè)第十六章 成吉思汗的日常生活

章節(jié)摘錄

  在中國和東突厥斯坦的北部, 便是包括現(xiàn)在蒙古和西伯利亞南方地帶的疆域上, 十二世紀時曾為許多游牧部落所居住。他們的大部分便是蒙古民族(Mongols) ① , 但是這個名字只是他們在后來才采用的, 這也是今日歐洲人所稱呼他們的。蒙古民族在人類學上的許多特質(zhì), 尤其是在語言學上, 證明他們跟突厥民族和滿洲民族——通古斯(Tunguz) 民族群——有著密切的關系②。十二世紀時, 蒙古民族的祖先, 分成“氏族”(Omuk) ③ , 再由氏族細分為“小氏族”, 或者叫做“家系”(Yasun) ④而生活。有時由好幾個氏族合并成一個“部落”, 或者叫“小邦”(Ulus) ⑤。這樣合并的發(fā)生,有其種種原因,而且同樣也有許許多多的合并形式。他們的合并,有時因由卓越的統(tǒng)帥而產(chǎn)生,也因某一氏族根據(jù)這樣或那樣的理由而獲得超群的權力和影響,便把好幾個氏族或部落結合成政治上的統(tǒng)一。另外一面, 因為氏族間互相關系的密切,再進一步就構成部落的聯(lián)盟,但是在這種情形上, 倒并不需要采取一定的政治形式。在氏族間因為有著血統(tǒng)上的意識,同一的方言,共同的傳統(tǒng)和共同的制度,對于一個氏族便能夠感覺到自己便是大部族單位里的一部分?!笆献濉睂τ凇安柯洹?Ulus) 或者“部落聯(lián)盟”( l) ⑥的關系, 恰巧和各個“成員”、“家族”或“家系”對于“氏族”的關系相同。  蒙古民族的“氏族”和“部落”,可區(qū)別為二個主要集群:草原的游牧民和森林的狩獵民。這二個集群操著同樣的蒙古方言,所不同的只是生活方式和文化水準。所有這些部落的心目中好像都沒有抱著任何共同起源的意識。他們并沒有承認他們自身乃是一個整體民族, 同時也沒有共同的種族名稱。個別氏族——尤其是游牧民族——通常為首的都是一個貴族的家系, 依據(jù)其身份,而發(fā)生個別領導者的稱號,如:“把阿禿兒”(Bagatur, 英雄、勇士),“ 薛禪”(Sechen,賢者),“必勒格”(Bilge, 智慧者), 太子(T‘a(chǎn)i-tsi),“那顏”(Noyan, 統(tǒng)治貴族、官長)。“部落”或其他“邦”(Ulus) 的領導者, 則戴有“汗”(Khan,kan,王) 或“合罕”(Kagan, 皇帝)的尊號。各游牧部族的汗,  時常從高度文化的鄰國漢人那里接受“王”的封號??偫ǖ卣f起來, 游牧的蒙古民族, 因為和更文明的民族為鄰, 或者在十二世紀時占據(jù)著從前被后者所居住過的地域而受到不少影響, 所以在他們之間往往使用著外族的稱號。除漢人所使用的“王”和“太子”等稱號外, 唐兀惕語——吐蕃( 西藏) 語——的“ 敢不” 或“ 扎合敢不”(Gambo 或Djagambo), 和突厥語的“的斤”(Tegin) ⑦、“必勒格”(Bilge) ⑧等等也都通行著?! ∮行┦献逡驗樗麄?yōu)橘F族的和古老的苗裔而著名;這些氏族常能很容易分支出去成為新的“氏族”和“家系”。因為領導集團的“把阿禿兒”和“那顏”, 以收攬能夠使他們在廣大無邊的草原上占取著各自獨立牧地的從臣和家將, 去努力達成他們的獨立。蒙古游牧貴族和“把阿禿兒”、“那顏”等的豪門氏族, 他們的最大目的, 便是在尋求便利的牧地( 蒙古語叫Nutuk, 突厥語叫Yurt) ⑨ , 足夠多的屬臣、從臣, 和一來可以為他們看管牲口, 二來可以在貴族帳幕里充作仆役的奴隸。在“森林民”(Oi-in irgen) ⑩中, 貴族似乎扮演著不很顯著的角色。森林氏族常常擁立“珊蠻”(Shaman) 做他們的領袖, 因為這些人是被他們認為能夠和精靈交接的。所以“珊蠻”在那時候便是氏族和部落的領袖, 而他的稱號就叫做“別乞”(Beki) 。有時候, 草原貴族社會里的成員, 也帶著這種稱號。  在貴族下面, 便是平民,蒙古語叫“阿剌惕”(Arat, 古代突厥語為Harachu) , 再下便是奴隸, 或者叫做“孛斡勒”(Bogul) ?! ∈兰o時, 在蒙古部落和氏族里占著最優(yōu)勢地位的, 要算塔塔兒(Tatar) 部落了, 其牧地在蒙古領域的極東部, 捕魚兒湖(Buir-nor)附近。另外一個大部族, 叫客列亦惕(Kereit) , 住在杭海(Khangai) 和肯特(Kentei) 兩山中間, 斡兒洹河(Orkhon)和土兀剌河(Tola) 流域方面。更西, 在杭海和阿勒臺(Altai)兩山脈間的地方, 則為乃蠻(Naiman) 部所占據(jù)。還有好幾個弱小部落和氏族, 則散居在這三個大部族的中間。塔塔兒、客列亦惕和乃蠻部族, 他們自身復細分為許許多多的附屬“部落”、“氏族”和“家系”?! ∷? 韃靼) 部落,在十二世紀時,因為它的人口眾多和勢力強大,所以其他蒙古氏族和部落的成員,常常冒充自己為塔塔兒( 韃靼)的著名名稱。所以對于他們固有的部落名和氏族名,除掉和他們鄰接的民族外,很難知道他們的底細。一般弱小部落,在習慣上常常采用和他們有血統(tǒng)關系的強大鄰族的稱號,甚至和他們有敵對關系的時候也是如此的, 這就是根據(jù)人類學家從世界各地( 例如: 高加索、阿爾泰山和現(xiàn)代的蒙古) 所得到的報告。剌失德丁對于這種習慣的敘述,最為明晰:“因為他們( 指塔塔兒人)非常偉大和重要, 所以突厥民族( 就是蒙古或突厥二系中的任何游牧民族)中的其他氏族, 以為塔塔兒的名稱很容易被一般人所知道, 遂會混淆他們的世系支派和名稱, 而冒充自己叫做韃靼人。”而且所有這些冒充的氏族,都認為他們自己是屬于塔塔兒( 韃靼)的, 還因為那個名稱的聞名, 而感覺到自身的偉大和威嚴了。這種現(xiàn)象,恰好像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時代一樣, 因為成吉思汗和蒙古氏族的偉大, 所以其他突厥部落, 雖然他們自身皆有清清楚楚的稱號, 可是大家也開始改稱自己為蒙古民族了。其后韃靼( 即塔塔兒) 的名稱, 就傳播到世界上的每一角落, 而且蒙古民族的名稱, 最早只有亞洲人知道, 其后在歐洲還是以韃靼人的名稱著名的。因為所有這些民族( 指自稱為韃靼人的一群) 后來都被蒙古人所征服, 并且成了后者( 指蒙古人) 的臣民, 當他們參加征歐的當兒, 歐洲人就把這個名字( 指韃靼)擴展到這些民族( 自稱韃靼人的一群)的頭上。也因為這個緣故, 所以我們?nèi)耘f給一部分的突厥人以韃靼的稱號, 雖然他們( 指一部分的突厥人) 和原來的塔塔兒人是毫無關系的?! ≡谒汉涂土幸嗵鑳刹孔宓慕蛑虚g, 沿著斡難和客魯連兩河,居住著許許多多游牧和狩獵的部落和氏族。在他們中間有一個蒙古氏族,至十二世紀時已發(fā)展成如此強大, 其領袖合不勒遂稱合罕的尊號。因為他已經(jīng)強大到足夠勝任遠征當時為異朝女真人(Jurjen) ——就是以漢名金朝為人所熟知的——所統(tǒng)治的中國了。合不勒的兒子忽圖剌, 也受著合罕的尊號, 他曾經(jīng)跟金人作過戰(zhàn), 因為他的功勛而博得不少聲名。合不勒所屬的貴族氏族的原來名稱, 便是孛兒只斤(Borjigen) , 講到它的采用蒙古這個名稱, 乃是在征服和并吞了好幾個部落和氏族以后, 因此遂構成了一個新政治單位的聯(lián)邦, 這就是叫“兀魯思”(Ulus)。這個“兀魯思”, 因為紀念古代偉大的民族或氏族的緣故,所以就給它起上這個蒙古的名稱。這種氏族的紀念, 被口碑上的傳說所保存下來。  大約在十二世紀中葉,金人因受勃興的游牧強國(蒙古)的經(jīng)常侵犯,為避免其自身的危機,乃采取一種英明的措置去利用塔塔兒人,所以那時候蒙古“兀魯思”的權力,曾被塔塔兒人所摧毀。  注釋 ?、?關于蒙古的名稱和其異譯, 可參閱韓儒林師《蒙古的名稱》( 國立中央大學《文史哲》季刊第一期)?! 、?參閱白鳥庫吉《蒙古民族的起源》(《史學雜志》) 一八卷二、三、四、五期),韓儒林師《突厥蒙古之祖先傳說》( 北京研究院《史學集》刊第四期)?! 、?案Omuk《元朝秘史》作“斡孛黑”(Obuk), 旁譯作“姓氏”, 也就是“氏族”。查現(xiàn)代蒙古語辭典里二者皆有“姓”、“族”、“家”等的意義。至于符拉基米爾佐夫為什么采用Omuk 的理由, 可參閱他所著的《蒙古社會制度史》?! 、?案Yasun《元朝秘史》音譯作“牙孫”,旁譯為“骨頭”, 查蒙古語Yasun 在辭典里除有“骨頭”的意義外, 尚有“氏族”或“家族”的意義。對于Yasun 的詳細解說, 可參閱符氏《蒙古社會制度史》。 ?、?案Ulus 在《元史》和《元朝秘史》里的譯音, 皆為“兀魯思”, 有“國家”,“國民”和本書里所譯的“小邦”等意義。多桑曾釋此語為1. 蒙古帝國統(tǒng)治下的全體部落;2.“分地”或“分民”。

編輯推薦

  本書是一部既專門又大眾化的學術名著,它不僅客觀生動地刻畫了成吉思汗的個性、才智和思想,而且用科學的方法提供了十分充足的論證,將西方史學家于成吉思汗的誣蔑言辭——殘酷、嗜殺等糾正過來。  《成吉思汗》是蘇聯(lián)作者符拉基米爾佐夫(B.j.Vladimirtsov)的作品, 他是蘇聯(lián)的一位東方學家, 尤其是一位世界最高權威的蒙古學家。他寫成這部《成吉思汗傳》,是在蘇聯(lián)十月革命以后的四五年間,他已經(jīng)初步掌握了馬列主義的思想武器, 所以這本書的內(nèi)容, 既不是深奧得除自己外連任何人都看不懂的“古董”作品, 也不是庸俗化的低級讀物,卻是一部既專門而又大眾化的學術名著?! ⌒蛘摗 M跨著中國北方草原和高地上的蒙古民族,于十三世紀時,建立起一個廣大的帝國,在極短時期內(nèi),征服了許多文明民族,擴展其兵鋒至亞洲的大部分,并泛濫到歐洲,因此便把遠東和近東各文明國家隸屬在唯一的王權之下,成為古今中外所罕見的最大帝國。這個帝國雖由游牧民族所建立,并由許多異族分子所構成,但是在長時期內(nèi)卻能夠保持其統(tǒng)一,其后雖因宗室間的不和分裂成數(shù)個分支,因此便形成數(shù)個藩邦的對峙局面,然而仍舊沒有消失其觀念上的統(tǒng)一。整個舊世界的歷史,受到蒙古民族的影響實在可稱既深且鉅?! 『兔晒琶褡逑嘟佑|,或者為其所征服的亞洲各文明民族,對于從來“不知道的生疏”民族和其可怖的領袖——成吉思汗的命運,不得不抱著關心態(tài)度。關于記載蒙古民族的史實,由蒙昧時代勃然興起,其戰(zhàn)役和其征服各國的經(jīng)過,已被中國、突厥斯坦、西亞、阿美尼亞、格魯吉亞等各國寫出。這種記錄就是我們獲知成吉思汗個人和十二三世紀蒙古民族的歷史的史源。這些史料里面當然不能認為完全是靠得住的。因此必須在這些史料里面去尋求其著述的動機是什么,并研究它是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寫成的,然后再給它慎重的批判。這就是說,對于處理這種史料,應該和處理歐洲學者的著作持同樣的方法。由于批判工作的結果,關于成吉思汗和其同時代的最重要史料,由歐洲的東方學者獲得如下的結論:  1.《史集》① (Jami‘ut-Tawàrikh)波斯史家剌失德丁(Rashid-u’d-Din)撰,十四世紀初編纂,系根據(jù)蒙古人所傳說的口碑——官方的或非官方的。  2.《蒙古秘史》②在十三世紀用蒙古字寫成,至十四世紀音寫為漢字并加旁譯〔每個蒙語詞旁注的漢文詞義〕和總譯〔每段蒙文的漢譯文〕,刊行問世?! ?.《元史》③十四世紀用漢語編成?! ?. 與蒙古侵入同時代的伊斯蘭教徒所撰述的幾種記錄?! .《阿拉伯編年史》④伊賓· 額梯兒(Ibnu‘I-Athir) 撰,此書編纂于美索波塔米亞( 在今伊拉克)?! .Tabakāt-i Nassiri ⑤ ( 波斯文),術茲札尼(Juzjani) 撰。撰者生于阿富汗,一二六○年至印度,用波斯文著述他的自傳?! .《世界征服者史》⑥ ( 波斯文)志費尼(Juwayni) 撰,書成于一二六○年。志費尼較術茲札尼為年輕,然其書纂述于蒙古帝國瓦解以前。因為著者曾經(jīng)游歷過突厥斯坦和蒙古各地,所以能夠使用蒙古方面的史料,如口碑和記錄等?! ?. 中國旅行家的記述,如將軍趙珙和長春真人的記錄⑦。像上面所說,蒙古民族自身也有好幾種用口碑和傳說所寫成的歷史文獻⑧。這種歷史文獻就是構成我們最重要的史料,但是這些史料里的大部分現(xiàn)在已經(jīng)佚失了,目前我們只能在中國和伊斯蘭教史籍的記事里和引證里去知道它的存在。唯有《蒙古秘史》卻是例外,它以傳說的英雄詩為骨干,寫成一部成吉思汗和其同伴們的英雄史詩?! ∈兰o時訪問蒙古的歐洲旅行家——修士柏朗迦賓(Plano Carpini)、魯勃洛克和馬可波羅⑨——雖然沒有對我們供給過成吉思汗或其同時代的重要知識,但是他們所看到關于各民族的國土、風俗和習慣等等的記述,對于我們也未始不是一種很好的資料。這些記載對于在正確的歷史背景中,重新現(xiàn)出蒙古征服的時期,那是非常重要的?! |西學者曾經(jīng)使用過這些資料,編成許許多多關于蒙古民族和成吉思汗的歷史,在這許多的著作里面,要算多桑(Dohsson) 的《蒙古史》( 法文,海牙,一八三四——三五年) ⑩ ,和列寧格勒蘇聯(lián)科學院巴托爾德的各種名著——尤其是《蒙古入侵時代的突厥斯坦》( 俄文,一九○○年刊行;英譯本成于一九二八年,收于《吉布紀念叢書》) 為最重要了。  無論我們擁有的史料怎樣有價值,對于重新刻畫出這個偉大征服者的生涯,他的人格,或者浮現(xiàn)出他的感情和理想,那么我們必須承認這些史料不過是一種碎簡斷片而已。尚有許多重要的史料,直到現(xiàn)在還沒有留傳給我們( 例如成吉思汗的各種律令,他那著名的“札撒” 。同時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史料,或者還沒有公刊問世,或者還沒有經(jīng)過翻譯、整理和研究等工作)。無論如何,由上面所列舉的各種史料的幫助,假使單單以粗枝大葉的手法,去重新描寫出建立起一個帝國而影響到整個世界的命運這樣重大的“天才野蠻人”——成吉思汗個人的史實,這還是可能的。  注釋 ?、?據(jù)日本著名史學家小林高四郎說:“這是伊斯蘭教史料里面最著名的一種,一三○三年,奉合贊汗的敕命所撰述?!庇凶g本數(shù)種如下:  A. 貝烈津譯《史集》——《剌失德撰著的蒙古史》,1858—1888 年?! . 卡忒美爾(Quatremère,M.E.):《剌失德用波斯文寫成的波斯蒙古史》,1836 年?! . 伯勞舍(Blochet,E.) 校注的剌失德《史集》第二卷,《吉布紀念叢書》第十八卷第二冊?! . 蘇聯(lián)莫斯科、列寧格勒出版的剌失德《史集》俄譯本,共三卷四冊( 一九四六至六○年出版)。余大鈞、周建奇據(jù)此俄譯本譯為中譯本,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至八六年出版,共三卷四冊?! . 波義耳(J.A.Boyle) 的《史集》第二卷《成吉思汗的繼承者》英譯本( 一九七一年出版),有周良霄漢譯本( 天津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 、?案此書漢名作《元朝秘史》,蒙古文名應作“Mongol-un nigucha tobchian”(《蒙古秘史》),日儒那珂通世,曾譯成日語,書名叫《成吉思汗實錄》。又,村上正二有《蒙古秘史》日文譯注本三冊( 一九七○至七六年出版)。世界各國有英、俄、德、法、匈牙利、捷克、土耳其文等各種外文譯本。漢文譯本有謝再善譯本( 中華書局一九五六年版)、札奇斯欽譯注本( 臺灣一九七九年版)、余大鈞譯注本( 河北人民出版社二○○一年版)。  ③ 明洪武三年七月,宋濂、王等奉敕撰,計二百十卷?! 、?書名為“Kamil ut-Tèvarikh”,就是“全史”的意義?! 、?Raverty 自一八七三年至一八七六年間,把此書譯成英文,收于《印度文庫》本中。 ?、?此書原名Tarikh Djihan-kushai,米爾咱· 移罕默德曾譯此書第一卷為英文,收于《吉布紀念叢書》第十六卷,一九一六年出版。 ?、?前者就是《蒙韃備錄》。案原文作孟珙撰,實系趙珙之誤,詳見王國維在箋注本里的考證。后者就是《長春真人西游記》。又彭大雅《黑韃事略》,耶律楚材《西游錄》,亦為蒙古民族勃興時期的重要史料?! 、?參閱小林高四郎《成吉思汗傳記蒙古文史料之研究》(《西北民族文化研究叢刊》第一輯拙譯)?! 、?柏朗迦賓、魯勃洛克行記,見呂浦譯、周良霄注《出使蒙古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恶R可波羅游記》有穆爾(A.C.Moule)、伯希和據(jù)多種版本的集校英文本,倫敦一九三八年,紐約一九七六年。中譯本可供參考的,有馮承鈞譯注的沙海昂注釋本( 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六年版)?! 、?法文原書全部四卷,有馮承鈞中譯本( 商務版)。  11“札撒”或“札撒黑”是Yasa 或Jasak 的譯音,有法令、敕令等意義。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成吉思汗傳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對于蒙古史不太了解,剛剛涉足蒙古史的朋友
      不妨仔細讀讀該書第一章,一些名詞,概念比較實用
      例如
        1 一些稱號
        把阿禿兒-英雄,薛禪-賢者,那顏-統(tǒng)治貴族/官長。
        還有 珊蠻,別乞 等等
        這些稱呼都是從別的語言音譯過來的,如果不熟悉,
        有時出現(xiàn)在人名后,還以為是人名的一部分呢
        
        2三個部落(部族)
        塔塔兒(tatar),客列亦惕,乃蠻。
        他們先后被成吉思汗征服吞并
        tatar的廣義與狹義的概念的區(qū)分也要了解一下
      
      另外, 該書第一章的注釋16和《蒙古帝國史》(作者: [法]雷納·格魯塞 ) 書后附的蒙古地區(qū)圖不能吻合 疑為注釋16有誤
      注釋16講捕魚兒湖今稱貝加爾湖
      但《蒙古帝國史》書后的地圖 除貝加爾湖外另有捕魚兒湖
      
  •     封面把修訂者余大鈞誤作余大均。內(nèi)頁有很多無必要的照片,與成吉思汗或蒙古都無甚關系。體例亦較混亂,如一零四頁注釋一提及二零零一年版《耶律楚材評傳》與一九九六年版《耶律楚材及其時代》,此條應為修訂者所作,因為作者一九六一年即去世,但無任何說明,亦與譯注混雜一處,似不妥。
      書本身還是好的。作者符拉基米爾佐夫是有名的東方學家,《丹尼斯·塞諾內(nèi)亞研究文選》推薦論中央歐亞的參考文獻,亦將他的《蒙古社會制度史》列入。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