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1 出版社:三聯(lián)書店上海分店 作者:[美] 埃爾菲·艾恩;程寅,艾斐譯 頁數(shù):251 字數(shù):23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共十二章,前六章闡明主要論點。第一章簡要地回顧了行為主義傳統(tǒng),通俗行為主義在我們社會的盛行,以及通俗行為主義廣為人們接受的理由。第二章權(quán)衡有關(guān)獎勵的內(nèi)在可取性的一些論點。文章首先對獎勵是合乎道德及常理的要求這樣的主張發(fā)起挑戰(zhàn),進而提出獎勵實際上令人反感。 前兩章的論述是哲學思辨,第三章討論實際結(jié)果。本章概括了研究證據(jù),表明獎勵沒有起到促進長期的行為改變和提升表現(xiàn)的作用。在第四章和第五章中,我解釋了情況為何如此,提出獎勵失敗的五個關(guān)鍵原因,這些原因無異于對獎勵的嚴厲批評。第六章仔細探討了我們很少有人會想到要去批評的一種獎勵形式:表揚。 本書的后半部分涉及我已提過的三個問題:雇員的表現(xiàn)、學生的學習、孩子的行為,探索獎勵的效果和可以用來替代獎勵的方法手段。這部分的編排方便讀者,有人如果只對其中一個問題感興趣,無需費力讀完就另兩個問題所作的討論。第七和第十章探討工作場所的問題,第八和第十一章論及教育問題,第九和第十二章討論孩子的行為和價值觀問題(第和教師、父母有關(guān))。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斯金納理論框架下的行為主遺產(chǎn)第二章 獎勵合適嗎?第三章 獎勵有效嗎?第四章 胡蘿卜的麻煩第五章 降低興趣第六章 表揚問題第七章 為表現(xiàn)付費:為什么行為主義在工作場所不起作用第八章 學習的動因:為什么行為主義教室里毫無作用第九章 對行為的賄賂:為什么行為主義理論不能幫助孩子們成為好人第十章 感謝上帝,今在是星期一:工作中的動因之源第十一章 為學習而癡迷:學習積極性的根源第十二章 無需物質(zhì)激勵的好小孩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四章 胡蘿卜的麻煩 獎勵失敗的四大原因 不尚賢,使民不爭?! 献印 ≡噲D獲得獎勵的人比沒有獎勵的人表現(xiàn)更糟,對此已有無可辯駁的證據(jù),面對諸多證據(jù),研究人員一開始只是抓耳撓腮,困惑不解。一些人試探性地作出解釋——有一位試圖證明,獎勵所造成的看似矛盾的結(jié)果蓋源于其擾亂了注意力,使人無法集中于要完成的任務(wù)?! 〉拇_,這樣說不無道理:誘之以獎勵或得到獎勵的可能性會妨礙我們?nèi)褙炞⒁灾帘憩F(xiàn)不佳,但隨后的研究表明,問題遠不止于注意力不集中。結(jié)果顯示,考慮能有何種獎勵比考慮其他與任務(wù)無關(guān)的事更糟,顯然,獎勵對我們的表現(xiàn)有某種特別不良的影響。 我認為獎勵之所以失敗有五個主要原因,其中四個在本章中論及,第五個原因花了下面整個一章來討論。(本書的后半部將要展示這五點對工作場所、學校、家庭的含義,并探討獎勵的替代品。)前一章中所述的實驗室研究結(jié)果并非跟這五個原因都有關(guān),有些原因揭示了現(xiàn)實世界中獎勵對表現(xiàn)的不利影響,但無論如何,我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并不僅僅是為什么人們在期望獎勵時表現(xiàn)不佳的解釋,這些問題本身更是嚴肅的吶喊,喚起人們的關(guān)注:獎勵除了不利于創(chuàng)造力之外,還有什么作用。諸多問題之集構(gòu)成了對通俗行為主義的最大挑戰(zhàn)?! —剟畹膽土P 懲罰被定義為企圖用令人不愉快的手段迫使某人改變行為,對于懲罰已有越來越多的父母、老師和主管認為是壞消息,在本書的后幾章中,我會提出理由支持這種觀點,出于實用和道德的原因,我們應盡力避免使用懲罰,但此刻我想對持同樣觀點的讀者說幾句話,因為他們往往會轉(zhuǎn)而采用獎勵。 我們應該停止懲罰和批評,而應努力發(fā)現(xiàn)“人們良好或正確的表現(xiàn)”并獎之以特權(quán)或贊揚,在某些圈子中,這業(yè)已成為公開的事實。無論是翻看論及管理的書籍、瀏覽培養(yǎng)孩子的文章還是參加教學研討會,你很難不碰到這樣的勸告和建議,它們都基于這樣一個假設(shè):存在著非此即彼的選擇:懲罰性的反應或者有益的強化,大棒或者胡蘿卜,“挨巴掌或者吃糖果”。 當選擇被框定成非此即彼的模式,很顯然,除了虐待狂和傻瓜,沒人會不選獎勵或者胡蘿卜。獎勵不如懲罰那么具有破壞力,而且如果所使用的懲罰比較嚴厲,那么兩者間的差異更加突出。但這種非此即彼的二分法并不正確: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作出的選擇并不局限于兩種行為控制方法。這倒真是好消息,因為盡管獎勵比懲罰稍稍占優(yōu),但兩者間的差異被它們的共同點遮蓋了,令人不安的事實是:獎勵完全不是懲罰的對立面,它們是一枚硬幣的同一面。而這枚硬幣沒多少購買力。 從各方面看,獎勵和懲罰基本相同?,F(xiàn)代社會心理學奠基人科特·列文認為,當我們想要得到“彼時彼刻的自然情形或力量無法產(chǎn)生的行為時”,我們會采用獎勵或懲罰,而且長期使用都造成同樣的模式,最終我們得不斷提高賭注,給出越來越多的甜頭或威脅會有更多的處罰,以使人們繼續(xù)按我們的期望行事?! ∵@兩個特征背后是更為嚴峻的事實:獎勵和懲罰源出于相同的心理模式,都把動機視作操縱行為的手段。這并不是說行為主義學者沒能區(qū)別兩者,實際上斯金納曾竭力反對動用懲罰,但對于那些誘以“做此就能得彼”和那些威脅“做此不然你等著瞧”的人來說,他們信奉的學習理論和對人性的看法并無大異?! ‘斘覀儼岩暯菑睦碚撧D(zhuǎn)向?qū)嵺`,兩者的一致性依然明顯。饒有意味的是,盡管許多人視獎勵和懲罰為對立面,但在現(xiàn)實世界中兩者常常相伴相隨。1991年的一份研究報告稱,研究人員在四個月的時間里仔細觀察了十三所小學的教師,發(fā)現(xiàn)在課堂上使用獎勵和懲罰的相關(guān)度很高,采用一種手段的教師更有可能也采用另一種。對幾百名幼兒母親的調(diào)查表明,獎勵和體罰的經(jīng)常采用確有關(guān)聯(lián)。其他研究發(fā)現(xiàn),甚至那些慣用控制或?qū)M霸道手段對待孩子的人,也常用贊揚這種被視作最不令人反感的獎勵形式。這些發(fā)現(xiàn)并不能證明獎勵的內(nèi)在本質(zhì),但卻為獎勵和懲罰如何關(guān)聯(lián)提供了答案?! —剟詈蛻土P兩者之間最引人注目的方面可用區(qū)區(qū)幾個詞形容:獎勵的懲罰。那些為了避免懲罰而施與獎勵的人也許沒考慮過獎勵過程中內(nèi)含的懲罰特質(zhì)。我想到兩種特質(zhì),第一種來自獎勵和懲罰俱旨在控制這個事實,盡管獎勵是以誘惑進行控制,我在第二章用了不少篇幅闡述這一論點,辨明獎勵固有的令人不安的一面。除去哲學上的反對意見,如果接受獎勵者覺得受到控制,長遠的看,這份經(jīng)歷將帶有懲罰的性質(zhì),盡管接受獎勵本身通常令人愉快。 有位教育作家把教師易于“漫不經(jīng)心地施行……”的傾向比作電子牛刺,這個比方看似牽強,但若我們停下來思考一下獎勵的最終目的,接受獎勵者如何被操縱,便可見其妙處。或者另作一比方:問題不在于用蜂蜜還是用醋能抓到更多的蒼蠅,而是為什么用它們能抓到蒼蠅,以及蒼蠅有什么感覺?! —剟畹膽土P并不僅源于獎勵旨在控制,之所以如此還有第二個更為直接的原因:有些人沒能得到期望的獎勵所產(chǎn)生的效果實際上與懲罰很難區(qū)別。如果手下的雇員或?qū)W生沒有按照指令去做,許多主管和教師認為應暫緩給與獎勵或干脆不給,把獎勵在他們眼前晃晃,然后突然撤走。這其實正是許多行為主義學者的建議,他們一方面呼吁不要懲罰孩子(這意味著有壞事發(fā)生在孩子身上),另一方面又慷慨建議采用“反應代價”(這意味著讓好事不發(fā)生在孩子身上)。遺憾的是,那些沒有受過訓練而未能辨別兩者間區(qū)別的人也許無法明白,得不到期望之物,他們不應該覺得是受罰?! 〖议L告訴孩子如果一直表現(xiàn)良好,星期天帶他去看馬戲表演,星期六孩子惹惱了家長,于是我們又聽到了熟悉的警告:“再這樣明天別想去看馬戲。”此取消獎勵的威脅與動用懲罰的威脅起到相同的作用,對此難道還有什么疑問嗎? 即使位高權(quán)重者并非有意取消獎勵,因沒能達到標準而無法獲得獎勵的情形并不鮮見。獎勵越誘人,得到的可能性越大,錯失獎勵而受的打擊也越大。即使努力得到獎勵,獎勵也有其不利之處,既使贏得比賽,比賽也有其不利之處,有鑒于此,“完全可以想象為獎勵而努力卻失之交臂、參加競賽卻鎩羽而歸所產(chǎn)生的影響!” 出路似乎只有兩條,一是不管是否達到要求一概施與獎勵。公平論擁護者認為此法甚為駭人,他們的口號是:“不勞無獲!沒有免費的午餐!”(過去幾年里報刊雜志上登了一些批評獎勵孩子的文章,但實際上他們批評的是獎勵給得太勤、太輕易。)但依我之見,無條件給出的好處根本不是獎勵。究其本質(zhì),獎勵是所欲之物或事,達到要求才能獲得:只有做此方能得彼。答應明天給你個香蕉不是獎勵,“你今天幫我忙,明天給你個香蕉”才是獎勵,如果我沒給你香蕉,你可能覺得猶如受罰。要避免此類情況發(fā)生,我得盡力不隨心所欲施與獎勵?! ×硪环N做法是事先不設(shè)定標準也不許以獎勵,主管事后才拿出獎賞:“你昨天幫了我,給你個香蕉?!鳖H為巧合的是,大部分研究發(fā)現(xiàn)不期而至的獎勵比事先知曉并刻意去獲取的獎勵較少破壞性,但除了阻止人們希望明天還有獎勵這樣的實際問題,絕大部分時候人們事先許以獎勵并非偶然,其關(guān)鍵在于控制人們的行為,而最為有效的方法是告訴他們?nèi)绻槒臅惺裁春锰?,如果不合作又會發(fā)生什么。正因為如此,最終得不到獎勵而使整件事帶有懲罰性的可能一直存在。胡蘿卜里裹著大棒。 此處的反證并非學術(shù)探討。大部分商人應還記得有那么一兩次,他們或他們的同行翹首期盼獎金,最終出于某種原因無法得到獎金而灰心之極。父母們隨時可以告訴你,孩子在學校沒能得到盼望的獎勵經(jīng)歷了同樣的打擊。我們大部分人對此現(xiàn)象司空見慣,但很少有人思考在采用獎勵手段時,這種現(xiàn)象不僅普遍而且流行?! ⌒屡梢?guī)勸我們“抓住”行事正確的人并給與獎勵,舊派要我們“抓住”犯錯之人并威脅如若再犯會受罰,前者對后者并沒有多大的提高和改進。兩種方法都要抓住很多人,這不只是玩弄字眼。此處談及的是經(jīng)歷受控和被罰的感覺,這些事實本身就有很多問題,而且有礙有效的工作和學習?! 43-47
編輯推薦
埃爾菲·艾恩在這《獎勵的懲罰》中痛斥了家庭、學校以及工作環(huán)境中的各種獎勵制度,直擊胡蘿卜加大棒政策。一直以來,撫養(yǎng)小孩、教育學生管理員工的基本方針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這樣做就可以得到那樣東西(Do this and you'll get that)。就像馴狗一樣 我們也在人的面前晃動好東西(從棒棒糖到銷售傭金不等),《獎勵的懲罰》自1993年出版以來,影響了無數(shù)家長、老師和經(jīng)理人,使他們改變了以往的想法,企圖用激勵制度來操縱人們,從短期角度來看,也許會奏效,但是最終這樣的方法還是會失敗的,甚至還可能造成持久的危害。艾恩通過大量的研究表明其實如果用金錢、成績或者其他什么激勵方式誘惑人們的話 其結(jié)果適得其反。我們越是人為地用誘惑手段來激勵別人,他們就越會對我們唆使他們做的事喪失興趣。獎勵和懲罰只是一個硬幣的兩個不同面,而且這個硬幣還不值什么錢。艾恩給了我們這樣一個解釋,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獎勵和懲罰以外的管理方法。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