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的懲罰

出版時間:2006-1  出版社:三聯(lián)書店上海分店  作者:[美] 埃爾菲·艾恩;程寅,艾斐譯  頁數(shù):251  字數(shù):23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共十二章,前六章闡明主要論點。第一章簡要地回顧了行為主義傳統(tǒng),通俗行為主義在我們社會的盛行,以及通俗行為主義廣為人們接受的理由。第二章權(quán)衡有關(guān)獎勵的內(nèi)在可取性的一些論點。文章首先對獎勵是合乎道德及常理的要求這樣的主張發(fā)起挑戰(zhàn),進而提出獎勵實際上令人反感。    前兩章的論述是哲學思辨,第三章討論實際結(jié)果。本章概括了研究證據(jù),表明獎勵沒有起到促進長期的行為改變和提升表現(xiàn)的作用。在第四章和第五章中,我解釋了情況為何如此,提出獎勵失敗的五個關(guān)鍵原因,這些原因無異于對獎勵的嚴厲批評。第六章仔細探討了我們很少有人會想到要去批評的一種獎勵形式:表揚。    本書的后半部分涉及我已提過的三個問題:雇員的表現(xiàn)、學生的學習、孩子的行為,探索獎勵的效果和可以用來替代獎勵的方法手段。這部分的編排方便讀者,有人如果只對其中一個問題感興趣,無需費力讀完就另兩個問題所作的討論。第七和第十章探討工作場所的問題,第八和第十一章論及教育問題,第九和第十二章討論孩子的行為和價值觀問題(第和教師、父母有關(guān))。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斯金納理論框架下的行為主遺產(chǎn)第二章  獎勵合適嗎?第三章  獎勵有效嗎?第四章  胡蘿卜的麻煩第五章  降低興趣第六章  表揚問題第七章  為表現(xiàn)付費:為什么行為主義在工作場所不起作用第八章  學習的動因:為什么行為主義教室里毫無作用第九章  對行為的賄賂:為什么行為主義理論不能幫助孩子們成為好人第十章  感謝上帝,今在是星期一:工作中的動因之源第十一章  為學習而癡迷:學習積極性的根源第十二章  無需物質(zhì)激勵的好小孩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四章 胡蘿卜的麻煩  獎勵失敗的四大原因  不尚賢,使民不爭?!  献印 ≡噲D獲得獎勵的人比沒有獎勵的人表現(xiàn)更糟,對此已有無可辯駁的證據(jù),面對諸多證據(jù),研究人員一開始只是抓耳撓腮,困惑不解。一些人試探性地作出解釋——有一位試圖證明,獎勵所造成的看似矛盾的結(jié)果蓋源于其擾亂了注意力,使人無法集中于要完成的任務(wù)?! 〉拇_,這樣說不無道理:誘之以獎勵或得到獎勵的可能性會妨礙我們?nèi)褙炞⒁灾帘憩F(xiàn)不佳,但隨后的研究表明,問題遠不止于注意力不集中。結(jié)果顯示,考慮能有何種獎勵比考慮其他與任務(wù)無關(guān)的事更糟,顯然,獎勵對我們的表現(xiàn)有某種特別不良的影響。  我認為獎勵之所以失敗有五個主要原因,其中四個在本章中論及,第五個原因花了下面整個一章來討論。(本書的后半部將要展示這五點對工作場所、學校、家庭的含義,并探討獎勵的替代品。)前一章中所述的實驗室研究結(jié)果并非跟這五個原因都有關(guān),有些原因揭示了現(xiàn)實世界中獎勵對表現(xiàn)的不利影響,但無論如何,我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并不僅僅是為什么人們在期望獎勵時表現(xiàn)不佳的解釋,這些問題本身更是嚴肅的吶喊,喚起人們的關(guān)注:獎勵除了不利于創(chuàng)造力之外,還有什么作用。諸多問題之集構(gòu)成了對通俗行為主義的最大挑戰(zhàn)?! —剟畹膽土P  懲罰被定義為企圖用令人不愉快的手段迫使某人改變行為,對于懲罰已有越來越多的父母、老師和主管認為是壞消息,在本書的后幾章中,我會提出理由支持這種觀點,出于實用和道德的原因,我們應盡力避免使用懲罰,但此刻我想對持同樣觀點的讀者說幾句話,因為他們往往會轉(zhuǎn)而采用獎勵。  我們應該停止懲罰和批評,而應努力發(fā)現(xiàn)“人們良好或正確的表現(xiàn)”并獎之以特權(quán)或贊揚,在某些圈子中,這業(yè)已成為公開的事實。無論是翻看論及管理的書籍、瀏覽培養(yǎng)孩子的文章還是參加教學研討會,你很難不碰到這樣的勸告和建議,它們都基于這樣一個假設(shè):存在著非此即彼的選擇:懲罰性的反應或者有益的強化,大棒或者胡蘿卜,“挨巴掌或者吃糖果”。  當選擇被框定成非此即彼的模式,很顯然,除了虐待狂和傻瓜,沒人會不選獎勵或者胡蘿卜。獎勵不如懲罰那么具有破壞力,而且如果所使用的懲罰比較嚴厲,那么兩者間的差異更加突出。但這種非此即彼的二分法并不正確: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作出的選擇并不局限于兩種行為控制方法。這倒真是好消息,因為盡管獎勵比懲罰稍稍占優(yōu),但兩者間的差異被它們的共同點遮蓋了,令人不安的事實是:獎勵完全不是懲罰的對立面,它們是一枚硬幣的同一面。而這枚硬幣沒多少購買力。  從各方面看,獎勵和懲罰基本相同?,F(xiàn)代社會心理學奠基人科特·列文認為,當我們想要得到“彼時彼刻的自然情形或力量無法產(chǎn)生的行為時”,我們會采用獎勵或懲罰,而且長期使用都造成同樣的模式,最終我們得不斷提高賭注,給出越來越多的甜頭或威脅會有更多的處罰,以使人們繼續(xù)按我們的期望行事?! ∵@兩個特征背后是更為嚴峻的事實:獎勵和懲罰源出于相同的心理模式,都把動機視作操縱行為的手段。這并不是說行為主義學者沒能區(qū)別兩者,實際上斯金納曾竭力反對動用懲罰,但對于那些誘以“做此就能得彼”和那些威脅“做此不然你等著瞧”的人來說,他們信奉的學習理論和對人性的看法并無大異?! ‘斘覀儼岩暯菑睦碚撧D(zhuǎn)向?qū)嵺`,兩者的一致性依然明顯。饒有意味的是,盡管許多人視獎勵和懲罰為對立面,但在現(xiàn)實世界中兩者常常相伴相隨。1991年的一份研究報告稱,研究人員在四個月的時間里仔細觀察了十三所小學的教師,發(fā)現(xiàn)在課堂上使用獎勵和懲罰的相關(guān)度很高,采用一種手段的教師更有可能也采用另一種。對幾百名幼兒母親的調(diào)查表明,獎勵和體罰的經(jīng)常采用確有關(guān)聯(lián)。其他研究發(fā)現(xiàn),甚至那些慣用控制或?qū)M霸道手段對待孩子的人,也常用贊揚這種被視作最不令人反感的獎勵形式。這些發(fā)現(xiàn)并不能證明獎勵的內(nèi)在本質(zhì),但卻為獎勵和懲罰如何關(guān)聯(lián)提供了答案?! —剟詈蛻土P兩者之間最引人注目的方面可用區(qū)區(qū)幾個詞形容:獎勵的懲罰。那些為了避免懲罰而施與獎勵的人也許沒考慮過獎勵過程中內(nèi)含的懲罰特質(zhì)。我想到兩種特質(zhì),第一種來自獎勵和懲罰俱旨在控制這個事實,盡管獎勵是以誘惑進行控制,我在第二章用了不少篇幅闡述這一論點,辨明獎勵固有的令人不安的一面。除去哲學上的反對意見,如果接受獎勵者覺得受到控制,長遠的看,這份經(jīng)歷將帶有懲罰的性質(zhì),盡管接受獎勵本身通常令人愉快。  有位教育作家把教師易于“漫不經(jīng)心地施行……”的傾向比作電子牛刺,這個比方看似牽強,但若我們停下來思考一下獎勵的最終目的,接受獎勵者如何被操縱,便可見其妙處。或者另作一比方:問題不在于用蜂蜜還是用醋能抓到更多的蒼蠅,而是為什么用它們能抓到蒼蠅,以及蒼蠅有什么感覺?! —剟畹膽土P并不僅源于獎勵旨在控制,之所以如此還有第二個更為直接的原因:有些人沒能得到期望的獎勵所產(chǎn)生的效果實際上與懲罰很難區(qū)別。如果手下的雇員或?qū)W生沒有按照指令去做,許多主管和教師認為應暫緩給與獎勵或干脆不給,把獎勵在他們眼前晃晃,然后突然撤走。這其實正是許多行為主義學者的建議,他們一方面呼吁不要懲罰孩子(這意味著有壞事發(fā)生在孩子身上),另一方面又慷慨建議采用“反應代價”(這意味著讓好事不發(fā)生在孩子身上)。遺憾的是,那些沒有受過訓練而未能辨別兩者間區(qū)別的人也許無法明白,得不到期望之物,他們不應該覺得是受罰?! 〖议L告訴孩子如果一直表現(xiàn)良好,星期天帶他去看馬戲表演,星期六孩子惹惱了家長,于是我們又聽到了熟悉的警告:“再這樣明天別想去看馬戲。”此取消獎勵的威脅與動用懲罰的威脅起到相同的作用,對此難道還有什么疑問嗎?  即使位高權(quán)重者并非有意取消獎勵,因沒能達到標準而無法獲得獎勵的情形并不鮮見。獎勵越誘人,得到的可能性越大,錯失獎勵而受的打擊也越大。即使努力得到獎勵,獎勵也有其不利之處,既使贏得比賽,比賽也有其不利之處,有鑒于此,“完全可以想象為獎勵而努力卻失之交臂、參加競賽卻鎩羽而歸所產(chǎn)生的影響!”  出路似乎只有兩條,一是不管是否達到要求一概施與獎勵。公平論擁護者認為此法甚為駭人,他們的口號是:“不勞無獲!沒有免費的午餐!”(過去幾年里報刊雜志上登了一些批評獎勵孩子的文章,但實際上他們批評的是獎勵給得太勤、太輕易。)但依我之見,無條件給出的好處根本不是獎勵。究其本質(zhì),獎勵是所欲之物或事,達到要求才能獲得:只有做此方能得彼。答應明天給你個香蕉不是獎勵,“你今天幫我忙,明天給你個香蕉”才是獎勵,如果我沒給你香蕉,你可能覺得猶如受罰。要避免此類情況發(fā)生,我得盡力不隨心所欲施與獎勵?! ×硪环N做法是事先不設(shè)定標準也不許以獎勵,主管事后才拿出獎賞:“你昨天幫了我,給你個香蕉?!鳖H為巧合的是,大部分研究發(fā)現(xiàn)不期而至的獎勵比事先知曉并刻意去獲取的獎勵較少破壞性,但除了阻止人們希望明天還有獎勵這樣的實際問題,絕大部分時候人們事先許以獎勵并非偶然,其關(guān)鍵在于控制人們的行為,而最為有效的方法是告訴他們?nèi)绻槒臅惺裁春锰?,如果不合作又會發(fā)生什么。正因為如此,最終得不到獎勵而使整件事帶有懲罰性的可能一直存在。胡蘿卜里裹著大棒。  此處的反證并非學術(shù)探討。大部分商人應還記得有那么一兩次,他們或他們的同行翹首期盼獎金,最終出于某種原因無法得到獎金而灰心之極。父母們隨時可以告訴你,孩子在學校沒能得到盼望的獎勵經(jīng)歷了同樣的打擊。我們大部分人對此現(xiàn)象司空見慣,但很少有人思考在采用獎勵手段時,這種現(xiàn)象不僅普遍而且流行?! ⌒屡梢?guī)勸我們“抓住”行事正確的人并給與獎勵,舊派要我們“抓住”犯錯之人并威脅如若再犯會受罰,前者對后者并沒有多大的提高和改進。兩種方法都要抓住很多人,這不只是玩弄字眼。此處談及的是經(jīng)歷受控和被罰的感覺,這些事實本身就有很多問題,而且有礙有效的工作和學習?! 43-47

編輯推薦

  埃爾菲·艾恩在這《獎勵的懲罰》中痛斥了家庭、學校以及工作環(huán)境中的各種獎勵制度,直擊胡蘿卜加大棒政策。一直以來,撫養(yǎng)小孩、教育學生管理員工的基本方針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這樣做就可以得到那樣東西(Do this and you'll get that)。就像馴狗一樣 我們也在人的面前晃動好東西(從棒棒糖到銷售傭金不等),《獎勵的懲罰》自1993年出版以來,影響了無數(shù)家長、老師和經(jīng)理人,使他們改變了以往的想法,企圖用激勵制度來操縱人們,從短期角度來看,也許會奏效,但是最終這樣的方法還是會失敗的,甚至還可能造成持久的危害。艾恩通過大量的研究表明其實如果用金錢、成績或者其他什么激勵方式誘惑人們的話 其結(jié)果適得其反。我們越是人為地用誘惑手段來激勵別人,他們就越會對我們唆使他們做的事喪失興趣。獎勵和懲罰只是一個硬幣的兩個不同面,而且這個硬幣還不值什么錢。艾恩給了我們這樣一個解釋,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獎勵和懲罰以外的管理方法。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獎勵的懲罰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3條)

 
 

  •   從常理上,人們很難在獎勵中看到懲罰。而作者,從獎勵機制的角度,梳理其內(nèi)在的懲罰原理,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值得一看。
  •   獎勵的懲罰
  •   對行為主義進行了批判。很多東西有悖常規(guī)想法,所以比較新穎。
  •   智者的筆觸往往能使人沿著作者的思維,產(chǎn)生新問題,衍生新創(chuàng)意,獲得前所未有的新體驗.文章的宏觀框架邏輯性很強,微觀細致深入的探究具有靈動的特質(zhì),不想有自己的想法和創(chuàng)意都困難.
  •   父母和教師都應該看看這本書,還有教育部的專家、領(lǐng)導
  •   真的不錯!揭露當今教育的一些弊端!作者思考的角度很獨特!給人一種創(chuàng)新思維!
  •   看似矛盾的觀點由一些在北美情境下進行的實驗提供依據(jù)。值得深思值得進一步驗證
  •   觀點很好
  •   這本書的觀點很有意思。獎勵的作用居然是懲罰,做企業(yè)的人都應該看看。觀點的論證很有說服力,但是,問題是似乎也沒有提出什么好的解決方案。
  •   這是一本關(guān)于行為學的書,以前沒有怎么看過,不過不是很難看懂,很通俗,從我們的一些幼年習慣說起,可以讓你知道事情為什么會是這樣?個人認為挺有意思,所以買來看看。
  •   我就想知道,每月的工資算不算一種對勞動的獎勵,因為我們?nèi)ド习嗳缓竽霉べY是典型的“知此就能得彼”,那就是作者極力批判的通俗行為主義。按作者的意思是不是培養(yǎng)我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覺自愿地允天喜地的去上班然后完全不想薪水,因為一拿薪水就成了“知此就能得彼”,就降到了和動物一個級別。
    分數(shù)的弊端地球人都知道,不需要作者再來長篇累牘地教化了,倒是應該想想都知道分數(shù)不好為什么還取消不了,不單中國,哪國都沒取消了,為什么?就是因為這個社會用分數(shù)衡量的東西太多,分數(shù)是個上游體系,沒了分數(shù),下游的諸如社會用人制度等都要進行改革,那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事,比如在中國上大學,資源有限而生源無限時怎么辦?誰上誰不上?誰家錢多誰上?我們知道分數(shù)有太多問題,但在我們社會還沒有進步到誰想上大學就能上的程度時,誰能找到比分數(shù)相對更公平的方法?
    作者與其不斷強調(diào)教師可以改變分數(shù)(其實教師改變不了分數(shù)),不如想想怎么應對取消分數(shù)后迎面而來的社會半個用人體系的崩潰。
    作者的意愿是全人類都能夠自覺自愿發(fā)自內(nèi)心沒有任何外力促使地學習、工作、做好事,那個時候沒有法律,不需要了,因為人們都不需要法律來約束了,不象我們現(xiàn)在不殺人放火是因為怕坐牢。
    多么美好的世界啊,比烏托邦還烏托邦?。?br />
  •   翻譯太差了
  •     @拆書幫 趙周
      
      【現(xiàn)場拆書實錄·節(jié)選】
      
      趙周:我們開始今天的拆書幫。到現(xiàn)在,來了22位大俠,按以往經(jīng)驗,還會有10位左右遲到的。請大家?guī)椭龀鲋饕猓趺礃幽軠p少參加拆書幫遲到的現(xiàn)象。
      
      學員:遲到的要表演節(jié)目,唱個歌什么的。
      
      學員:每次最早到的三位同學可以得到一本書。
      
      學員:可以在每周三下午再提醒一下,通過旺旺群發(fā)。
      
      學員:像音樂會一樣,遲到的不能隨時入場,要等到中場休息的時候才能進來。
      
      學員:要遲到的同學優(yōu)先回答問題。(眾笑)趙周:優(yōu)先回答問題,這是對他的獎勵還是懲罰?
      
      學員:呵呵,懲罰吧。
      
      趙周:可是在拆書的時候逼自己回答問題,是提高學習能力重要過程啊。好,我們先不討論這個,我們回顧一下剛才大家出的主意,基本可以分為兩類,跟我們今天要拆解的這本書有關(guān),哪兩類?
      
      學員:要么是獎勵,要么是懲罰。
      
      趙周:是的,表演節(jié)目是懲罰,不能隨時入場是懲罰,送禮物給早到的這是獎勵。懲罰的效果可能是什么?可能如果他一看晚了,那就寧可不來了,反正拆書幫是open的,自愿參加的。對不對?如果是這樣,那我們就發(fā)現(xiàn)了懲罰機制的問題:懲罰會導致動機降低。
      
      如果不是拆書幫,而是其他你必須參加的事情,比如要召集十來個人開項目討論會議,如果加上遲到罰款這一項,有效無效?有效。因為他不能不來,又不能晚來,所以就盡量準點來了。那么我問,這種情況下懲罰對他的動機有沒有影響?
      
      學員:仍然是有的,尤其是我手里有很多活兒在忙,能抽出時間來參加項目會議已經(jīng)不錯了,遲到了還要罰款,我心里會不舒服。
      
      學員:可要是誰忙就隨便遲到,會就沒法兒開了。
      
      趙周:對的,那還有獎勵的法子呢。我們現(xiàn)在知道,懲罰是有效的,立竿見影,但是會損害他做這件事的意愿和動機,那么獎勵怎么樣?剛才有大俠提到,最早到的獎一本書。那么,我們要是給每位不遲到的都獎一本書,好不好?
      
      學員:(異口同聲)好!
      
      趙周:是,你們肯定說好(眾笑)。那么效果呢?如果孩子經(jīng)常拖拉兩三個小時才能完成作業(yè),屢教不改,今天不知怎么了,半個小時做好了,你一看完成的還是挺認真的——該不該獎他?
      
      學員:應該。
      
      趙周:好,媽媽給你買玩具。明天他又半小時完成了,你怎么辦?你說獎你今天多看一會兒《喜洋洋與灰太郎》——這個不用花成本嘛(眾笑)。后天他二十五分鐘做完了,過來找你要獎勵,你給還是不給?
      
      學員:跟他說,要連續(xù)一周表現(xiàn)好才給。
      
      趙周:你增加了獎勵的要求,對吧。那孩子什么感受,會不會覺得失望?他對認真完成作業(yè)這事的態(tài)度會怎么樣?……想明白了嗎,如果每位準點參加拆書幫的,我都獎一本書,連續(xù)兩個月。下一次我說對不起不送書了,你什么感受?你會說“啊呀,怎么不送書了呢”,你也會失望,可能有一些人就會覺得那這次就不去了吧,下回再說。
      
      發(fā)現(xiàn)了嗎,獎勵的問題是什么?獎勵轉(zhuǎn)移了你的動機,本來你是因為拆書幫有趣有用而來的,經(jīng)過獎勵措施,讓你的一部分動機變成了奔著獎勵而來。獎勵一旦失去,這部分動機也就喪失了。
      
      學員:我聽過一個故事,說有個老頭,嫌他家旁邊空地上總有一群孩子踢球特別煩,就想了個辦法。他說,我最喜歡看你們踢球、聽你們?nèi)氯铝?,來,給你們每人兩美元。小孩們一聽,高興壞了,還有這種好事,踢球都能賺錢。他們就撒歡兒跑啊喊啊。第二天、第三天,連續(xù)一個星期,老頭每天都過去給每個小孩兩美元。然后有一天,老頭說,我只能給你們每人一塊錢了。孩子們很失望,還是拿了錢,但是踢起球來無精打采的。又過了一星期,老頭說,只能給每人一毛錢了。帶頭的大孩子說:“呸,拿一毛錢就想讓我們給你踢球!咱們走!”
      
      趙周:講得很精彩!細節(jié)把握得特別到位,你不是第一次講這個故事吧?
      
      學員:我在給團隊培訓的時候講過,我覺著這個故事很有啟發(fā)。
      
      趙周:你講這個故事為了說明什么?
      
      學員:我是跟他們說,不要只為了掙錢,你應該熱愛你的工作。
      
      趙周:沒錯,這個故事很貼切地揭示了什么是“獎勵的懲罰”。貼切到什么程度,貼切到這本書也引用了這個故事,在……第62頁,細節(jié)有些不同,意思一樣的。我沒有復印這一頁,有這本書的可以下去讀一下,看作者的解釋。作者用這個例子說明:興趣是可以被轉(zhuǎn)移的。
      
      比如,很多銷售都抱怨,客戶表現(xiàn)的對價錢特別敏感,就要便宜,不然我買別人的去。那么,我們應該遷就客戶嗎?
      
      遇到這樣的困境,可以先跳出來,想到客戶的興趣不可能只是省錢。他既然來問,既然想買,那么一定是還有對產(chǎn)品價值的興趣。就是說,客戶對省錢(東西便宜)有興趣,對價值(東西好)也有興趣,正如男孩們對踢球和五塊錢都有興趣——但它們又不是同一層面的興趣。王小波曾說快樂是分層次的,某些快樂過于簡單,不能和另一些快樂相比(見《思維的樂趣》)。
      
      不妨這么說,對購買者來說,省錢是相對低級的趣味,價值才是采購過程的核心興趣點。但對銷售來說,遷就客戶簡單的省錢的快樂,其實就是無法使他得到價值的快樂。這是銷售的無能。
      
      所以,如果有意識去把握和引導,讓客戶對價值的興趣超過對省錢的興趣,就可成為銷售高手。
      
      這本書名叫《獎勵的懲罰》,意思就是說,大家都知道懲罰有副作用,要慎用懲罰,其實獎勵也沒好到哪去。
      
      對我們拆書的目的來說,你應該馬上反應出這樣三個問題:第一,為什么獎勵和懲罰的效果不好?第二,不用獎勵和懲罰,還有什么法子?第三,我的工作中見到的哪些獎懲措施是利大于弊的,哪些從長遠看是得不償失的,如果要改怎么改?
      
      我們來看手中資料的第一張,是復印的原書第73頁。
      
      
      【片段一】
      
      ——《獎勵的懲罰》,p73——
      
      獎勵導致降低興趣
      
      從前我們注意到,我們被獎勵得越多,我們越依賴獎勵?,F(xiàn)在,根據(jù)戴奇和萊恩的研究、果味酸奶的例子、老人計謀中的邏輯,我們更清楚這個惡性循環(huán)是如何起作用的。當我們不斷得到外在的驅(qū)動力,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yōu)榈玫姜剟钏鶑氖碌娜蝿?wù)或行為本身的吸引力下降,因此,我們的內(nèi)在動力萎縮,除非有刺激,不然我們不太可能去從事那項活動。
      
      隨著各種獎勵繼續(xù)同化內(nèi)在動力,阻止內(nèi)在的滿足感,種種外在需求變得更為強大……他們最終的表現(xiàn)好像他們對外部的各種獎勵上了癮。
      
      老師們聳聳肩說:“哎,如果我不告訴他們這個是要考的,他們不會費事去學的?!敝鞴軅儓猿终J為,除非他提供獎金,不然這份工作不可能做得好。父母相信,沒有刺激卻指望孩子做他們“該做的事”是不現(xiàn)實的。但再考慮一下,這些不是通俗行為意義辯護詞,而是種種跡象表明我們的課堂和工作場所的安排方法(或者人們被要求所做之事)大有問題??紤]到獎勵有損興趣,我們最不該提供的東西也是獎勵,給顯得沒有動力的人以獎勵許諾,就像給口渴之人鹽水喝:這不是解決問題,而是造成問題。
      
      【拆解案例】
      
     ?。ㄒ韵聻楝F(xiàn)場學員提出,并在拆書家的引導下完善的實戰(zhàn)案例。)★現(xiàn)場案例1:
      
      各個部門組織活動出去游玩,每次總會有人想一些游戲,大家很開心,也會有人拍照片,回來上傳到內(nèi)網(wǎng)上,大家都覺著好。
      
      然后呢,大部門就設(shè)置了一些獎項,將給拍照最好的,還有游戲最有趣的團隊。結(jié)果就是,之后再去玩的時候,大家玩游戲和拍照都要很刻意的怎么怎么樣,然后就都覺著沒意思了。
      
      ★現(xiàn)場案例2:
      
      我覺著我對寫程序的興趣就是這么喪失的!我大學學的不是計算機,但我真的很喜歡寫程序,很享受。后來工作了,寫程序是為了拿到工資和獎金,就越來越覺著沒勁。
      
      哈,不是說不給我錢我就有興趣了。
      
      ★現(xiàn)場案例3:
      
      對剛才這位的同學的情況,我想,從管理角度講,公司把給他的獎金的一部分換成等價的學習機會,比如送他去參加一些程序高手的論壇,或者安排他跟某位大牛一起晚餐……這樣比直接發(fā)錢是更好的獎勵。
      
      ★現(xiàn)場案例4:
      
      杭州發(fā)了半年旅游消費券,本意是為了鼓勵大家消費。但我一直猜測,效果不見得有報道的那么好,因為在停止發(fā)放消費券之后,大家的消費興趣應該會比從來沒有消費券更低,更不愿意消費。
      
      ★現(xiàn)場案例5:
      
      我補充,銀泰百貨每年都有打折促銷,以前是滿三百送一百五,后來是滿兩百減八十,每次活動人都爆滿,一天的銷售額上億。但我聽在銀泰工作的朋友說,活動過后一兩個月的銷售額都上不去,比平均情況要差。
      
      我還有一個感受,就是在這種活動時買的衣服,總有一些是為了“滿多少”而湊的,比如還差七十就又夠送獎的線了,我就再找一件七八十塊的衣服。回家之后呢,就幾乎不會穿它,在所有的衣服里面最不待見它。這就是我的興趣被轉(zhuǎn)移了,從關(guān)注價值轉(zhuǎn)移到了關(guān)注省錢上。
      
      
      【片段二】
      
      ——《獎勵的懲罰》,p.81——
      
      如何減少獎勵帶來的負面作用
      
      一、把獎勵從人們眼前挪開。
      
      如果必須要給出獎勵,至少不要讓它們太顯眼。研究顯示,外在動力越明顯,內(nèi)在驅(qū)動力受損越多。所以,私下悄悄地給,不要使整個獎勵過程過于張揚。
      
      二、事后給予獎勵,作為驚喜。
      
      有人會說,我給人獎勵并不是想控制他們,而只是表示我的感謝和欣賞。那么,可以事先小心不透露完成任務(wù)之后有獎。事后收到出乎意料的獎賞比較不會使人降低內(nèi)在動機。
      
      ——這只是相對好一些。因為,這次得到了意外的獎賞,人們會期望下次也如此,而不管下次能不能得到,他們對任務(wù)的興趣都會有所下降。
      
      三、永遠不要把尋求獎賞變成競爭。
      
      最好用絕對的標準(你一天做了15單)來衡量,而不是用相對(你比大多數(shù)人都做得多)來衡量。
      
      四、使獎勵盡可能與任務(wù)相似。
      
      如果你覺著孩子看了一本書你非得給他點什么,那就再給他一本書。
      
      五、該怎么獎勵,給人們盡可能多的選擇。
      
      可以讓潛在的獲獎?wù)邅韰⑴c決定:獎什么、怎么獎。
      
      六、盡可能使個人對獎勵的扼殺動機作用產(chǎn)生免疫力。
      
      讓人們相信他們做的事情是有益的,是有趣的,是有價值的。提醒他們過去對這些事情很有興趣。
      
      【~~片段二拆解案例期待你的參與~~】
      
      
      【片段三】
      
      ——《獎勵的懲罰》,p163——
      
      不用獎勵就能強化人動機的第一個C:協(xié)作(Collaboration)
      
      總而言之,一個致力于讓人們能夠也愿意全力以赴的管理者必須要具備三個基本的要素。這些要素可以被簡稱為“動因3C”——即:明確工作關(guān)系的協(xié)作性(Collaboration);有興趣的任務(wù)內(nèi)容(Content)和人們在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上有多大的選擇性(Choice)。
      
      協(xié)作:
      
      在大多數(shù)的工作,尤其是那些比較復雜并具備一定綜合性的任務(wù)上,人們在一個運行良好的團隊中工作能比自己單打獨斗發(fā)揮更大的作用,也更有可能為自己的工作感到激動。這兩種效果源自于兩個方面,一是協(xié)作所帶來的才能和資源的交換,二是社會性支持所帶來的情感支撐。
      
      【拆解案例】
      
     ?。ㄒ韵聻楝F(xiàn)場學員提出,并在拆書家的引導下完善的實戰(zhàn)案例。)★現(xiàn)場案例1:
      
      我們部門的銷售冠軍就是這么做的!他說,他非常重視和客戶建立一種合作的關(guān)系。他讓客戶感覺,他在阿里巴巴中是客戶的代言人,在領(lǐng)導面前努力幫客戶爭取利益;他也總能讓客戶中的關(guān)鍵人站在他一邊,透露給他很多信息。連客戶內(nèi)部誰支持哪家反對哪家的信息都能知道。
      
      ★現(xiàn)場案例2:
      
      我對這段中“協(xié)作所帶來的才能和資源的交換”特別有感觸。我?guī)н^技術(shù)隊伍,帶過銷售隊伍,有一個感受就是,如果團隊成員之間建立一種互相學習、互相交換技能的氛圍,這個團隊的凝聚力會很強,戰(zhàn)斗力也很強。所以我?guī)У牟块T都特別強調(diào)“教學相長”的價值觀。
      
      ★現(xiàn)場案例3:
      
      我這是第四次參加趙老師主持的拆書幫。還記得第一次拆解的是《SPIN銷售高價成交》,其中拆解出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論就是:我作為銷售,可以把從A客戶那里發(fā)現(xiàn)的對客戶有用的信息和經(jīng)驗,傳遞到B客戶那里。這樣B客戶就會認同我的價值。趙老師那次舉了一個例子:我是賣啤酒的,我的客戶是飯店老板。我每天接觸很多飯店老板,有意總結(jié)哪家開得好,好在哪里。這樣我和飯店老板們就可以聊怎么開飯店,而他們都覺著我有很多點子,覺著我對開飯店太內(nèi)行了。
      
      這也是銷售中的“協(xié)作所帶來的才能和資源的交換”,其實適用于任何銷售工作的。
      
      
      【片段四】
      
      ——《獎勵的懲罰》,p165——
      
      不用獎勵就能強化人動機的第二個C:有興趣的內(nèi)容(Content)
      
      想要讓人們在意自己的工作,就必須關(guān)注這項工作所包含的內(nèi)容——而不僅僅是工作的環(huán)境。
      
      如果某項工作能夠為員工提供學習新技能的機會,或者能夠讓他們體驗各種不同的任務(wù)經(jīng)歷,或者可以使他們獲得或展示自身的能力,那么人們從事這一工作的積極性就會最高。
      
      在雇傭員工或者給員工分配任務(wù)時,我們應該不僅僅只是考慮其簡歷所表明的他們能夠勝任何種崗位,還需要考察他們喜歡做什么;還意味著給員工機會去嘗試各種工作直到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并且允許他們周期性地輪崗以保持工作的興趣。
      
      那么還有一些工作確實是重復而且乏味的。對這類工作,建議:1、坦率承認這個工作沒有趣味;2、指出這個工作的意義(比如其潛在的間接后果);3、在如何完成這些任務(wù)上給員工盡可能多的選擇。4、有意提高工作的難度,這會降低乏味;5、設(shè)法增強工作的多樣性。
      
      【~~片段四拆解案例期待你的參與~~】
      
      
      【片段五】
      
      ——《獎勵的懲罰》,p165——
      
      不用獎勵就能強化人動機的第三個C:選擇(Choice)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員工覺得痛苦和筋疲力盡?筋疲力盡同員工任務(wù)多少之間的聯(lián)系并沒有其同員工們感覺自己無權(quán)和被控制程度之間的聯(lián)系那么密切。
      
      組織的何種特性最有可能抹殺創(chuàng)造性?并不是較低的報酬和緊急的最后期限,而是“不能夠自主決定做什么或者如何達成目標,對自己的工作和想法缺乏控制感。”
      
      為什么在宣布改變政策時,人們總是嘀嘀咕咕、竊竊私語?不是因為政策的改變,而是因為它被宣布。換句話說,政策被強加在他們身上?!叭藗儾⒉豢咕茏兏铮凰麄兛咕艿氖潜桓淖??!?br />   
      ——給員工自己作決定的機會?!斑@是我們需要達成的目標,你來決定我們?nèi)绾稳ミ_成。”
      
      這并不意味著放手不管。
      
      管理者并非只是在決策權(quán)獨攬和無為而治之間二選其一。實際上,創(chuàng)造一種支持員工們自主決策的架構(gòu)本身就是一件充滿挑戰(zhàn)性的工作。
      
      【~~片段五拆解案例期待你的參與~~】
  •     獎勵行為背后的隱含心理假設(shè)
      
      1、假設(shè)人們是不會主動做好的事情,所以使用獎勵進行鼓勵,如果事情本身樂趣無窮,我們還需要獎勵么?例如,做完數(shù)學作業(yè)你可以看一個小時的電視”,他們實際上是在灌輸給孩子這么一種想法:數(shù)學很無趣。電視成為枯燥數(shù)學的獎勵性活動。
      
      2、獎勵主要基于錯誤的假設(shè),用組織心理學家瓊
  •     教師和家長都應該看看《獎勵的懲罰》
      
       早就想買這本書,這個名字就非常吸引我,雖然周宏的賞識教育和盧勤的告訴孩子你真棒,紅遍全國,很多學校都打出賞識教育的旗號,可是一旦深入進行實踐,你就會發(fā)現(xiàn),多數(shù)都是做做樣子,賞識教育哪有那么簡單。和小紅花一樣,沒多久就因為看不到什么具體的效果,而偃旗息鼓,只剩下墻上的幾個字了。
      
       十年以后在賞識和鼓勵的縫隙里面一點一點的聽到了一些另類的聲音,雖然并不是很強烈,但是的確有人發(fā)出了質(zhì)疑。獎勵也有缺點,獎勵可以把孩子的內(nèi)在因素轉(zhuǎn)化成外在刺激,當刺激結(jié)束以后,使得內(nèi)在動力消失,所以從長遠看,越是比較大的獎勵,對所要獎勵的內(nèi)容就越具有傷害性,這也是父母和老師甚至領(lǐng)導們所有的獎勵最后都容易流于形式的原因。一段時間以后獎勵就不起效果了,如果你不斷加大獎勵的誘惑力,甚至會導致徹底的失敗。這在有經(jīng)驗的老師和父母中都遇到過,不過我們還是相信獎勵暫時的立竿見影的作用,還是常常會用到獎勵。
      
       一直想看這本書,可是所有的網(wǎng)站上都脫銷了,畢竟是五六年前的書了,可是又真的想看看,于是上淘寶,淘寶還真有,不過是復印版的,還真沒買過復印本的,挑了一家最便宜的,買一本看看。沒想到速度很快,質(zhì)量非常好,遠遠超過了我的想象,價格也不貴,真不錯。
      
       所有的老師都應該好好看看這本書,看了以后基本上不會再看重小紅花了,校長經(jīng)理們看了也會反思量化考核,和流動紅旗的效果。
      
       這本書對我們的教育簡直是顛覆性的,不僅說明了獎勵甚至表揚的可怕,還講清楚了,應該怎么做,獎勵表揚其實是一種控制,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不考慮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具體問題,簡單的胡蘿卜加大棒是最簡單的方法,更好的辦法是找出原因,對期望進行描述,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少采用物質(zhì)獎勵。
      
       想要通過獎勵表揚,就讓一個班級迅速改變,而沒有觸及班級管理問題的本質(zhì),我們大量使用鼓勵和表揚其實是最簡單的辦法,而使一個班級變成一個完善的集體,那就要困難多了。我們之所以偏愛表揚和獎勵,就是因為我們無法做得更好。
      
       教育永遠沒有捷徑,現(xiàn)在沒有,以后也永遠不會有,不會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所以最重要的是讓老師們學會思考,這才是最重要的。
      
       這本書真是太深刻了,這么好的書,怎么從來沒聽別人大規(guī)模的宣傳推薦呢?真有點不可思議。不過翻譯得不是很好,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來是翻譯者沒弄明白作者的意思,所以讀的時候有點困難。
      
      
  •     獎勵有時也是一種懲罰
      [讀品]發(fā)行人 李華芳
      
      有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位老人,每天得忍受一群孩子的侮辱。在聽了一遍又一遍"愚蠢、丑陋、頭頂沒毛"的嘲笑之后,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對那些孩子說,朝他大聲說污言穢語的人將得到1美元,孩子們非常奇怪但也很興奮,老人果然給了孩子們每人一美元。然后老人對孩子們說,明天你們再來說污言穢語將得到25美分,孩子們又來了。接下來老人宣布,從現(xiàn)在開始再說污染穢語就只能得到1美分,孩子們相互觀望一下,然后不屑地說"1美分,算了吧"。孩子們再也沒有來侮罵老人?! ?br />   
      為什么獎賞卻使孩子們最終放棄了原先喜歡的事情呢?  
      
      獎勵通常被認為是有效的控制行為的方式,在企業(yè)管理、公共部門以及學校教育上都廣泛采用。但是很少有人去探究獎勵與懲罰背后隱藏的弊端。科恩這本考察了獎勵對員工績效的影響以及表揚對學生行為的塑造,最終發(fā)現(xiàn)獎勵與員工績效以及學生成績之間并非正相關(guān)。相反,大多數(shù)實驗都證明員工關(guān)注自身的任務(wù)以及學生專注自己的求知欲,其表現(xiàn)要好于受物質(zhì)或口頭獎勵的人。由此,科恩總結(jié)到"獎勵也是一種懲罰"?! ?br />   
      根據(jù)科恩的解釋,可以理解用金錢激勵現(xiàn)有的工作,并不一定能促進工作績效的增長。今年給員工一個大的年終獎,可能會刺激一下員工,但如果明年這個年終獎沒有了,或者獎金額度沒有更高,那么就相當于一種懲罰。長期來看,這種金錢激勵必須不斷增強,才能維持原有的刺激強度,一旦撤銷,恐怕會造成崩盤,職員的表現(xiàn)甚至會劣于目前的情形。而且因為獎勵通常人人不同,會導致最基層的員工積極性受損。如果在獎勵上的處理不公,那么很可能導致員工之間的關(guān)系交惡。獎勵就會變成破壞人際關(guān)系的罪魁禍首,而這也會連累整體的業(yè)績?! ?br />   
      科恩還認為獎勵往往是因為人們沒有興趣去搞清楚事情的原因。好比說小孩子晚上不睡覺,一般的兩種解決模式是,一是,你快點睡,按時睡覺就帶你去兒童樂園玩;二是,要是你不睡,一星期不能看電視,或者要是不睡覺明天就不帶你去兒童樂園。這兩種方式可能會奏效,但是對兒童為什么不睡覺的原因是忽視的,而兒童為什么不睡覺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不同的原因需要不同的解決方案。  
      
      獎勵也會阻止創(chuàng)新(冒險)。獎勵會導致一種偶發(fā)性學習行為,受到獎勵驅(qū)使時,我們只做那些得到獎勵所必需的事情。例如大學的獎學金規(guī)定哪幾項可以加分,當學生干部是一種,這樣就有人打破頭去爭學生干部的職位,卻忽視了學習本身。而往往在自己興趣方向上前進的人,在畢業(yè)之后的表現(xiàn)更突出?! ?br />   
      獎勵還會降低興趣。金錢激勵會導致人們將金錢本身當作目的,而忽略了原先的興趣。從而導致當獎勵消失后,人們的興趣也隨之煙消云散?! ?br />   
      既然獎勵不一定能帶來更好的績效、會惡化人際關(guān)系、不關(guān)心行為的動機、阻止?jié)撛诘膭?chuàng)新、還會降低人的興趣,那么何以獎勵還被認為是一種"好手段"呢?這可能是源于金錢對人的異化。這種"異化",齊美爾在里有精彩討論。當然對金錢的解釋有很多種,清瀧信宏(Nobuhiro Kiyotaki)和約翰·摩爾(John Moore)認為,"邪惡是萬種貨幣之源",因為我們在交往中要依靠一種手段來維系對對方的信任,貨幣是因為我們不相信對方。這樣出于更為便捷的交往上的考慮,追求貨幣本身也可能成為這一目的的手段,而且往往是唯一手段。加上社會的認同,更進一步賦予了這種手段其他的"標示效應"?! ?br />   
      那么如何避免獎勵的懲罰呢?科恩認為關(guān)鍵是要把任務(wù)與金錢分開來。同時要注重參與過程帶來的滿足。在洛克的中同樣提到了這一理念,參與本身也是一種能帶來效用的行為。而且洛克強調(diào)這種參與過程是基于興趣產(chǎn)生的。這是主張了一種內(nèi)在的驅(qū)動力。而獎勵或者懲罰相對而言是一種外在的手段?! ?br />   
      以學習為例,為學習而癡迷,這個過程中癡迷一詞代表了內(nèi)在的驅(qū)動力。杜威曾經(jīng)指出,如果學習材料本身吸引力不足,教師會賦予這些材料一些外在的吸引力,出個價錢或提供某種賄賂以便讓課程變得有趣,進而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要么轉(zhuǎn)而采用低分、留級等。這些方式總是依靠外在的東西。而另外一方面,人所共知的事實是,學生會提出自己的問題,并且會主動尋找答案。因此應該如何培養(yǎng)好孩子的問題本身就弄錯了方向,孩子們本身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因此創(chuàng)造一種無拘束的環(huán)境讓他們自己去思考自己所做的一切,才能真正激發(fā)孩子們的潛力。這也是科恩認為獎勵是方向錯誤的理由。也許科恩在中是在暗示:必須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才能拓展自由?! ?br />   
      科恩的觀點立足于心理學實驗的基礎(chǔ)之上,對傳統(tǒng)的激勵觀造成了極大的沖擊,每一個理所當然認為獎勵能讓人做得更好的人,都應該感受一下"獎勵的懲罰"帶來的沖擊。
      
      http://blog.sina.com.cn/u/49275b420100083a
  •   [美]埃爾菲.科恩著,《獎勵的懲罰》,程寅艾菲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6.10一版,20元。
    Alfie Kohn,先談?wù)劚緯淖髡咦g名問題,在書的封面與扉頁,本書作者都叫做埃爾菲.艾恩,在最后的CIP數(shù)據(jù)里,作者就變成了科恩。盡管從本質(zhì)上看,CIP的這個更貼近一點,但一本書出現(xiàn)兩個譯名不是太不嚴肅了一點?另外在235頁,作者又變成了埃菲.科恩。Alfie Kohn到底叫什么呢?
    獎勵與懲罰通常被認為是有效的控制行為的方式,在企業(yè)管理、公共部門以及學校教育上都廣泛采用這兩種模式。但是很少有人去探究獎勵與懲罰背后隱藏的弊端??贫鬟@本書考察了獎勵對員工績效的影響以及表揚對學生行為的塑造,最終發(fā)現(xiàn)獎勵與員工績效以及學生成績之間并非正相關(guān)。相反,大多數(shù)實驗都證明員工關(guān)注自身的任務(wù)以及學生專注自己的求知欲,其表現(xiàn)要好于受物質(zhì)或口頭獎勵的人。
    科恩由此總結(jié)到“獎勵也是一種懲罰”。因為獎勵會破壞人際關(guān)系,而且獎勵不關(guān)心行為的動機,會降低人的興趣,阻止?jié)撛诘膭?chuàng)新??贫鞯挠^點立足于心理學實驗的基礎(chǔ)之上,對傳統(tǒng)的激勵觀造成了極大的沖擊,每一個理所當然認為獎勵能讓人做得更好的人,都應該感受一下“獎勵的懲罰”帶來的沖擊。
    此書以管理學上的獎勵作為激勵是不是有效來展開,扭轉(zhuǎn)了一種認為管理學無理論的偏見。當然某種程度上,管理無理論依然是成立的,因為其基礎(chǔ)還在于心理學。
    根據(jù)科恩(2006,p44)的解釋,可以理解用金錢激勵現(xiàn)有的學術(shù)研究,只會導致現(xiàn)有學術(shù)研究水平的下降。長期來看,這種金錢激勵必須不斷增強,才能維持原有的刺激強度,一旦撤銷,恐怕會造成學術(shù)崩盤,表現(xiàn)甚至會劣于目前的情形。而且這也為學術(shù)共同體評價機制找到了理由,因為表揚其正確,或者學術(shù)工作受到承認與尊重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較高的層級,高于金錢帶來的激勵。并在長期中可能帶來更優(yōu)秀的學術(shù)成果。
    所謂獎勵的懲罰,也可以理解為一旦許諾的獎勵沒有兌現(xiàn),就會被認為是一種懲罰。比如說兒童晚上不睡覺,一般的兩種解決模式是,1你快點睡,按時睡覺就帶你去兒童樂園玩;2是要是你不睡,一星期不能看電視,或者要是不睡覺明天就不帶你去兒童樂園。這兩種方式可能會奏效,但是對兒童為什么不睡覺的原因是忽視的,而兒童為什么不睡覺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不同的原因需要不同的解決方案,但斯金納的行為主義卻忽視了這一點。有些人用獎勵的手段是因為他們沒有耐心等待結(jié)果(科恩,2006,p53)。
    因為動機考察比較困難,所以導致人們只看行為,尤其是經(jīng)濟學家。現(xiàn)在神經(jīng)經(jīng)濟學(neuroeconomics)有望幫助我們理解動機,從而大大拓寬原有經(jīng)濟學的視野,也使經(jīng)濟解釋更有競爭力。
    胡蘿卜的麻煩
    科恩總結(jié)獎勵失敗的原因有5種:
    1獎勵是懲罰的另一面,慣用獎勵的人也會多用懲罰,并且許諾獎勵而不兌現(xiàn),就會變成一種懲罰。
    2獎勵會破壞人際關(guān)系。
    3獎勵忽視動機,忽略了問題的原因,往往不能對癥下藥,只在短期內(nèi)治標而不治本,反彈之后的情況可能更糟。
    4獎勵阻止創(chuàng)新(冒險)。獎勵會導致一種偶發(fā)性學習行為,受到獎勵驅(qū)使時,我們只做那些得到獎勵所必需的事情。例如大學的獎學金規(guī)定哪幾項可以加分,當學生干部是一種,這樣就有人打破頭去爭學生干部的職位,卻忽視了學習本身。而往往在自己興趣方向上前進的人,在畢業(yè)之后的表現(xiàn)更突出?!斎贿@個還有一種解釋是,時間上的競爭?;ㄔ诟偁帉W生干部上的時間精力多,花在其它方面的就少,就不能與他人在興趣(專業(yè))上的努力相比了。
    5獎勵會降低興趣。關(guān)于降低興趣,愛德華.戴奇研究了金錢獎勵對成年人解題興趣的直接影響,而馬克.萊帕關(guān)注象征性獎勵對孩子畫畫興趣的延遲影響,盡管兩者出發(fā)點不同,但卻得出了同樣的結(jié)果:外在的獎勵減少內(nèi)在的動力。
    不過用邊際效用遞減似乎就能解釋獎勵為什么會無效?因為對于同樣的效用需要越來越多的獎勵,維持獎勵水平只能得到更糟的結(jié)果。從這個意義上說,行為主義依然有其道理。
    “隨著成功完成任務(wù)報酬的增加,個人就會選擇簡單的任務(wù)” (科恩,2006,P106),這實際上與邊際效用遞減原理依舊一致,個人依然是在考慮其成本收益的比較。簡單任務(wù)的風險小,但是完成任務(wù)的成功幾率高,所得的報酬就不會少,因此選擇簡單任務(wù)是一個較優(yōu)的選擇。這不足動搖理性根基。
    詹金斯的一份研究表明,在原有金錢激勵被撤銷的短期內(nèi),工人的生產(chǎn)率下降,但長期上,生產(chǎn)率會恢復甚至超過在金錢激勵之前的水平。這個例子倒是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激勵與績效之間的關(guān)系并不那么緊密(科恩,2006,P107)。通過企業(yè)、美國聯(lián)邦政府、以及對教師的獎勵與績效關(guān)系調(diào)查表明,激勵與績效之間的關(guān)系不是正相關(guān)的(科恩,2006,p107-108)。
    心理學對行為科學構(gòu)成挑戰(zhàn)嗎?
    但之所以一種金錢或者說激勵至上的想法根深蒂固,這往往是因為人們將金錢當作了目的,而不是事先馬斯洛說的5層次里最高層次的手段。這種“異化”,齊美爾在《貨幣哲學》里有精彩討論。對員工跳槽的不同理由的調(diào)查也顯示,金錢至少是其中較為重要的理由,盡管不是全部理由??梢赃@么說,有些人跳槽是因為激勵不足,這當然可能是前有的激勵模式造成的損害。而另外一些人可能是因為與同事相處不快等造成的。由此很難得出一個統(tǒng)一的結(jié)論。對行為主義的指責可以從上述事例中找到理由,比如說不是所有人都以金錢為目的而跳槽;而行為主義的捍衛(wèi)者一樣可以通過上述事例為自己辯護,比如說有些人的確還是以金錢為目的的。這只能說明動機可能是多元的,但從行為表現(xiàn)的統(tǒng)計結(jié)果來看,行為科學是可以成立的,心理學并不能構(gòu)成真正的反駁。
    當然對金錢的解釋有很多種,清瀧信宏(Nobuhiro Kiyotaki)和約翰"摩爾(John Moore)認為,“邪惡是萬種貨幣之源”,因為我們在交往中要依靠一種手段來維系對對方的信任,貨幣是因為我們不相信對方,而相比于交往的個人或者組織而言,一個國家(財政部)顯然要更有信用。這樣出于更為便捷的交往上的考慮,追求貨幣本身也可能成為這一目的的手段,而且往往是唯一手段。如此加上社會對此種手段的認同,更進一步賦予了這種手段其他的“標示效應”。
    在統(tǒng)計上,甘韻書(Joshua Gans)和李安德(Andrew Leigh)發(fā)現(xiàn)了“讓死神等待的稅務(wù)奇聞” Did the Death of Australian Inheritance Taxes Affect Deaths?(http://ideas.repec.org/p/auu/dpaper/530.html),文章對澳大利亞出生率與死亡率的某些可疑模式進行了驗證。1978年,澳大利亞通過立法廢除遺產(chǎn)稅,這意味著任何死于1979年7月1日以后的人都可全額免稅,而任何死于這一日期之前的人,就需要全額交納遺產(chǎn)稅,約有10%的死者需要交納這種稅。而1978年6月底的死亡率下降驚人,同樣驚人的是7月初死亡率的突然上升。根據(jù)甘和李的估計,6月份最后一周,每20起可能死亡中,就有一起被推遲,讓死者逃脫遺產(chǎn)稅。而由于90%的死者遺產(chǎn)數(shù)額不大,不到起征點,這意味著有整整一半可能需要納稅的人成功地推遲了死亡,從而逃脫了遺產(chǎn)稅。
    事實上,不僅激勵可以讓死神等待,也可以讓新生命降臨。2004年夏季出現(xiàn)了同一現(xiàn)象更讓人樂見的實例。澳大利亞政府5月份宣布,如果一個家庭在7月1日或以后生下一個孩子,政府將給予3000澳元“寶寶獎”。其效果并不令人意外,至少對經(jīng)濟學家來說如此:7月1日喜得寶寶的數(shù)量創(chuàng)下歷史紀錄,比6月30日整整高出一倍(郝福德Tim Harford,2006,F(xiàn)inancial Times,8.23)。
    另外對于短期激勵或懲罰,還是有值得一說的地方。及時的現(xiàn)金獎勵或者用槍指著腦袋都可以產(chǎn)生及時內(nèi)讓人滿意的結(jié)果,比如可以造成愛人的生離死別等,但這對長期上的興趣可能是一個致命傷。當然行為科學對動機重視不夠倒是真的。但或許這種不夠重視背后有其學科發(fā)展的理由。
    競爭本身就是一種激勵
    科恩(2006)認為獎勵失敗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會損及人際關(guān)系,比如說最末層員工會受到打擊,但這可能忽視了競爭本身所帶來的對員工的激勵。在末位淘汰制的企業(yè)里,員工拼命的程度很高是因為他們需要防止被淘汰,這本身就是一種激勵?;蛘哒f,從整體上看,尤其是在經(jīng)濟學的視野里,競爭并不那么壞,因為對于市場而言,它是有效的機制。并且公平的在法律框架下的競爭有助于個人自由的拓展,這才是市場機制被大部分經(jīng)濟學者珍視的理由(森Sen著,2002,《以自由看待發(fā)展》,任賾于真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7一版,39元)。長期上,競爭總有輸有贏,所以必須關(guān)注合作這個視角。
    懲罰的惡果
    康斯坦斯.凱米(1984,轉(zhuǎn)引自科恩,2006,p140,148)認為,“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心悅誠服地去做那些該做的事情……我們必須減少成年人自身的力量并盡量避免使用獎勵和懲罰的手段”。并且在皮亞杰的基礎(chǔ)上,凱米指出,懲罰會帶來三種可能的后果:計算風險(孩子會盤算他們是不是能蒙混過關(guān)),盲從(無法進行負責任的自我決定)以及反叛(離家出走等)。這意味著懲罰使得自主意識的培養(yǎng)變得困難重重。
    舉例來說,如何對待一個斜靠在椅背上的孩子,是告訴他如果斜靠過于厲害會摔倒而弄疼好呢,還是直接繞過這一番說教,代之以懲罰,比如罰到墻角去站?懲罰將會導致孩子與成人之間的對立,孩子想得更多的可能不是如何去改正這個行為,而是找一個機會報復成人。對于孩子的憤怒和渴望報復的更好解釋是:它源于成人對權(quán)力的使用,這不僅抑制了孩子的行為,也讓孩子對自由意志的渴望受到了挫傷(科恩,2006,p151注1)。
    參與行動的過程
    科恩認為要避免獎勵的懲罰,要把任務(wù)與金錢分開來。同時要注重參與過程帶來的滿足。在洛克的《剛左營銷》(2006,李華芳梁捷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2元)中同樣提到了這一理念,參與本身也是一種能帶來效用的行為。而且洛克強調(diào)這種參與過程是基于興趣產(chǎn)生的。這是主張了一種內(nèi)在的驅(qū)動力。而獎勵或者懲罰相對而言是一種外在的手段。
    為學習而癡迷,這個過程中癡迷一詞代表了內(nèi)在的驅(qū)動力。杜威(John Dewey,1915,The School and Societ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Ill)曾經(jīng)指出,如果學習材料本身吸引力不足,教師會賦予這些材料一些外在的吸引力,出個價錢或提供某種賄賂以便讓課程變得有趣,進而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要么轉(zhuǎn)而采用低分、留級等。這些方式總是依靠外在的東西。而另外一方面,人所共知的事實是,思考包括判斷、推理與探究。學生會提出自己的問題,并且會主動尋找答案。
    因此應該如何培養(yǎng)好孩子的問題本身就弄錯了方向,孩子們本身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因此創(chuàng)造一種無拘束的環(huán)境讓他們自己去思考自己所做的一切,才能真正激發(fā)孩子們的潛力。
  •   這是一種哲學的思辨,分析的很好
  •   :)
    謝謝關(guān)注。
  •   哇,看的好 深入!
  •   :)過獎啦
  •   呵呵 很明顯樓主的行為也很容易被別人的表揚操縱
  •   不一樣的角度
    金錢獎勵你的孩子可取嗎?
    不少八零后回憶童年時光,可能會記得,如果考試取得好成績,就能從家長那里得到一些獎勵——可能是一個變形金剛,或者一頓肯德基。也正是從那個時代開始,一些中國家庭的經(jīng)濟條件,允許家長們這樣做。
    盡管我們的教育過程中,一直伴隨著對成績的獎勵,但是直接的物質(zhì)獎勵一出現(xiàn),還是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一些家長不僅用獎品獎勵學習成績,還把孩子的良好行為和零花錢掛鉤。在那個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甚至有報紙就這些話題組織大討論。
    現(xiàn)在回望這些,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其實對物質(zhì)獎勵能否幫助孩子改善行為、提高成績?nèi)狈ψ銐虻牧私狻W罱?,哈佛大學的經(jīng)濟學家福萊爾(Roland G. Fryer, Jr)卻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一項實證研究——他跑到學校里,給學生發(fā)錢督促學習。
    美國的教育質(zhì)量一直廣為詬病,作為科技最為發(fā)達的國家,其學生閱讀、算術(shù)等基礎(chǔ)能力的水平卻排在世界的十五名以外。另一方面,是那些基礎(chǔ)薄弱的社區(qū),其公立學校提供的教育質(zhì)量更差。在這些地區(qū)居住的美國人很多是非洲裔或西班牙裔,糟糕的教育往往和社區(qū)中的其他問題互為因果,造成了當?shù)睾⒆訉W習成績上與其他孩子的差距。
    福萊爾是一名年輕的非裔經(jīng)濟學家,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對上述問題有著深切的體會。他的童年經(jīng)歷了父親的家庭暴力,學習成績也不好,通過體育特長才進入大學,為了不被同學看不起,他努力學習,成為了一名成功的學者。這樣的經(jīng)歷,讓他作為一名經(jīng)濟學家,選擇了不平等這樣的問題展開研究。在過去的研究中,福萊爾討論了黑人孩子受到同伴壓力等社會現(xiàn)象。而這一次,他將目光投向了教育問題。
    工作剛剛開始時,福萊爾團隊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他首先來到的是紐約,因為2005市長選舉,教育這類公共政策問題非常敏感,任何改動都可能引起非議,更別說在學校中給學生提供物質(zhì)獎勵了。直到2007年,福萊爾才成功爭取到基金會和教育部門的支持。這一次,他決定用經(jīng)濟學定量研究的方法開展研究,用嚴謹?shù)臄?shù)據(jù)說明問題,這也意味著一個更大的計劃,需要動員更多的師生參與進來。雖然有媒體的負面報道,福萊爾還是獲得了老師們的支持,研究計劃最終在四個城市得到展開——華盛頓特區(qū)、紐約市、達拉斯和芝加哥。這樣的研究會取得什么樣的結(jié)果?福萊爾和那些希望改善教學的老師們一樣,拭目以待。
    按鍵的老鼠
    提到獎勵,不能不提行為主義心理學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學說——胡蘿卜加大棒說法的學術(shù)版本。美國心理學家B.F.斯金納在上世紀三十年到的一個經(jīng)典實驗中,使用了被稱為斯金納箱的裝置,在一個精心設(shè)計的盒子中,有著一個按壓后就會滑出食丸的壓桿。把一只饑餓的老鼠放入盒子中,一開始,它只會漫無目的探索,按壓壓桿會得到食物后,之后,老鼠會學會將按壓行為和獲得食物結(jié)合起來,不斷的按壓壓桿,記錄器記錄下來老鼠按壓的頻率越來越高。
    斯金納就一系列實驗提出,要想強化一種行為,讓這種行為不斷發(fā)生,就需要給與獎勵,或者減少消極刺激;而如果想讓某種行為的頻率下降,就要反其道而行之,減少獎勵,或者給與懲罰。例如,想教會孩子好的行為,就要在他們做對了時獎勵他們,而要想消除不良行為,就要避免強化這些行為,還要予以懲罰。
    這聽起來有些過于簡單,實際上,斯金納等學者將這一理論做了很多推廣。例如,在教育中,可以用孩子喜歡的行為強化他們不喜歡的,用“更多的體育時間”,強化孩子更好的完成作業(yè)。這些方法我們一直熟悉,但是斯金納的研究更為細化。例如他發(fā)現(xiàn),強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無效。而更好的方法,不是每次孩子有了正確的行為就給與獎勵,而是將獎勵按照比例或者時距給與。而在教授新知識時,立即的強化則能讓孩子表現(xiàn)的更好。對于那些淘氣希望得到家長關(guān)注的孩子,最好的方法可不是懲罰他——那正是他所需要的關(guān)注——而是不理睬他的胡鬧,而回應他好的行為,這樣才能讓他明白如何用正確的方式和成人的交流。
    這些思想在今天難免讓人想起思維控制之類,確實,二戰(zhàn)時期,斯金納曾經(jīng)幫助盟軍訓練戰(zhàn)鴿,有人嘲笑行為主義說,他們將老鼠身上獲得的理論用在了人身上。但是,斯金納等人的研究,將我們對行為的認識從簡單的觀察和描述,進步到能夠定量分析,在福萊爾的研究中,定量分析仍然是重中之重。
    斯金納的理論隨著科學的進展,已經(jīng)不是主流,對于人類心理更為復雜、精巧的研究,沒有簡單地推翻他,而是發(fā)現(xiàn)我們的行為遠比老鼠復雜。那么,向?qū)W生提供金錢獎勵來讓他們學習,這能成功嗎?
    愛上學習
    對于金錢獎勵,一個重要的疑慮來自英國心理學家德西(E.Deci)的研究。在他七十年代進行的經(jīng)典實驗中,德西要求大學生被試解決一些趣味智力題,之后,大學生被分為兩組,一組每解一道題就能得到一點金錢獎勵,而另一組則得不到獎勵,當然,兩組互相不知道對方的情況。之后,給他們一個自由活動的時間,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沒有獎勵的一組學生仍然嘗試解題,而另一組則不怎么在自由活動時間做這件事了。
    七十年代,德西在斯坦福大學開展的研究也支持這一結(jié)論:學生被分為兩組畫畫,一組可以得到一些獎勵,比如一顆金星等,另一組卻沒有獎勵。幾周后,通過單向觀察發(fā)現(xiàn),沒有獎勵的學生平時仍然喜歡畫畫,而那些獲得獎勵的學生卻不怎么畫畫了——沒有獎勵拿,為什么還要畫呢?
    德西的研究圍繞這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概念——動機。他的理論之處,當外部動機很強烈,內(nèi)部動機就要受到壓制。對于歸因理論的研究也在從側(cè)面證明:當進行一項惱人的任務(wù)時,如果給與獎勵,參加者就傾向于把任務(wù)評價的更難以忍受。因為那些得不到獎勵的人傾向于將自己做事的原因歸結(jié)為任務(wù)有吸引力,而那些得到獎勵的人則把原因歸在了獎勵本身。
    這樣的研究,福萊爾自然知道,而反對者所援引的證據(jù)也來自這些研究,但是他表示,如果在那些學校中,已經(jīng)找不到愛學習這種品質(zhì),我們該怎么辦呢?對此,很多學校的教師看法也是更為實際,總要試一試,如果金錢獎勵真的能把厭學的孩子拉回課桌的話。
    孩子不是大人的寵物
    到了2007年秋天,福萊爾的研究逐步展開了。這是一個設(shè)計復雜的研究,需要詳細證明哪種獎勵最有效因此,四個城市的學校參與的方式是不同的。這項研究歷時兩年,來自二百六十余所學校的三萬八千余名學生參與。在四個城市中,芝加哥和紐約城按照“產(chǎn)出”給與獎勵,這兩個城市的學生按照考試成績獲得獎勵,考試由教育部門制定,相應的成績可以獲得一定的美金;而華盛頓特區(qū)和達拉斯的學生則是依據(jù)“投入”給與獎勵,達拉斯的學生只要讀完一本書,就能得到兩美元,而華盛頓特區(qū)的學生則是根據(jù)上課投入、作業(yè)完成之類的行為指標給與獎勵的。作為一項嚴謹?shù)目茖W實驗,每個地區(qū)的學校都被分為兩組,一組有部分年級參加這樣的獎勵計劃,而另一組是對照組,這些學校則按過去正常的方式教學。
    在研究進行中,也有著不同的聲音。有部分對照組學校想福萊爾要求參加到實驗組去,認為那樣確實能改善學生的學習,而另一些學校也有老師表示,那些本來學習就很好的學生還是很好,而那些學習欠佳的學生,即便有著實實在在的美金,也沒能改變。福萊爾對此的態(tài)度和每一個學者一樣:不要通過簡單的觀察下結(jié)論,等到結(jié)果出來再說。
    隨著研究結(jié)果浮現(xiàn),我們看到了很有趣的結(jié)論,孩子不是大人的寵物,他們不會像小老鼠一樣,靠著食物就隨你的意思前進。在四座城市中,紐約的學生成績提高非常有限,而芝加哥的學生在考試中成績有提高,但是在學年末的標準測試中卻和沒有獎勵的學生沒什么差別。
    但是另兩座城市的結(jié)果令人振奮:華盛頓特區(qū)依據(jù)學生行為的情況予以獎勵,結(jié)果在標準測試中,學生的成績提高了;而達拉斯的效果就更好,學生靠讀書獲得獎勵,結(jié)果不但在標準測試中的閱讀一項成績突飛猛進,不少學生在停止獎勵的第二年,仍然繼續(xù)保持閱讀的習慣。
    這樣的結(jié)論來自學生認知能力的局限,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明白如何取得好成績,盡管他們現(xiàn)在有了強烈的主觀愿望。芝加哥的經(jīng)濟學家約翰·李斯特發(fā)現(xiàn),當問及一個學生如何取得好成績時,他回答要在考試時認真看題,而不知道學習和復習的關(guān)鍵。
    目前的結(jié)論告訴我們,盡管成人可能了解取得成績的關(guān)鍵,孩子卻不是這樣。但更為重要的是,金錢的獎勵確實能夠起到作用。一直以來,很多教育組織都在通過獎勵學生的方式幫助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獲得成績,但是主要獎勵的是文具、甚或聽ipod的自由,現(xiàn)在,很多教育學家把目光投向了新的方式。
    盡管還有來自文化或者方法的巨大爭議,福萊爾的研究還是為我們提供了第一手的數(shù)據(jù)。他關(guān)注的很多地區(qū)教育質(zhì)量比較差,西班牙裔和非裔美國人地孩子學習困難,而這次,可能有一種方法真的能幫助到他們。
    福萊爾的研究還沒有結(jié)束,但是已經(jīng)有教育部門的工作者希望開展更大規(guī)模的研究。也許對于我們,除了教育工作的啟示以外,另一個啟發(fā)是,要獎勵那些好的行為,而不是結(jié)果。
    原文已發(fā)表于2010年五月的《牛頓科學世界》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