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10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作者:[德]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 頁數:1004 譯者:吳瓊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西方的沒落》素有“歷史博物館”之稱,是德國史學家斯賓格勒的力作。在本書中,斯賓格勒認為,當西方以物質文明為主的時代興起,以精神文化為主的時代也就逐漸衰落了。并以此為出發(fā)點,斯賓格勒稱:中國是從秦漢時代開始沒落的,印度是從阿育王時代開始沒落的,希臘是從亞歷山大大帝時代開始沒落的,中東是從穆罕默德時代開始沒落的,西方是從拿破侖時代開始沒落的……斯賓格勒的史學觀點,既對湯因比這樣的歷史學家有很大的影響,又被納粹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利用,我們今天應該以批判的眼光來讀這本書,進行批判的思考。
斯賓格勒,這個現代德國心靈的重要表征,把歌德式的觀相方法和尼采式的批判精神結合在一起,從宏大的文化比較形態(tài)學的角度,通過對西方文化的精神邏輯和時代癥狀的描述,預言西方文化終將走向沒落。自他以后,這一末世啟示錄的論調就猶如一個原始的創(chuàng)傷,深深地刻印在20世紀以來的西方歷史路程中,其先知般的聲音在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仍可喚起一種自省的激情。
作者簡介
作者:斯賓格勒,著名哲學家、文學家,這個名字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斯賓格勒與漢語世界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的那部振聾發(fā)聵之作《西方的沒落》曾經讓漢語世界的幾代知識分子幾度興奮,又幾度沮喪。在履歷上,斯賓格勒比前面的幾位都要簡單明了。1880年出生于一個郵政官員的家庭,先后曾就讀于哈雷、慕尼黑、柏林等大學,最后以赫拉克利特為博士論題獲得了博士學位。畢業(yè)后先是在中學任教,后專事學術研究和私人寫作。主要著作除了前面提到的《西方的沒落》之外,還有《普魯士的精神與社會主義》、《人與技術》等。
譯者:吳瓊,安徽宿松人,文學博士,主要學術興趣在美學、西方哲學、文化研究及批評。
書籍目錄
譯者導言
第一版序言
修訂版序言
第一章 導言
著作的范圍
世界歷史的形態(tài)學
一種新哲學
歷史為誰而寫?
古典人與印度人的非歷史
埃及的數字與死者的火葬
世界歷史的常規(guī)框架(古代、中古、近代)
它的源頭
它的破產
歐洲不是重心
唯一的歷史方法就是歌德的方法
我們自己與羅馬人
尼采與蒙森
文明的問題
組后的階段帝國主義
我們的基本觀念的必然性和范圍
它與當代哲學的關系
哲學的最后任務
本書的成因
第二章 數字的意義
基本概念
數字作 規(guī)定范圍的記號
每一文化皆有共自身的數學
古典世界中數字作為度量
阿里斯塔庫斯
丟番圖與阿拉伯數字
西方文化中數字作為函數
世界恐懼與世圖渴望
幾何學與算術
有限的觀念
對視覺范圍的超越象征性的空間世界
最后的或然性
第三章 世界歷史的問題(A)觀相的與系統(tǒng)的
哥白尼方法
歷史與自然
形式與定律
觀相的與系統(tǒng)的
文化作為有機體
內在形式、發(fā)展速度、綿延期
同源
“同時代”的意思
第四章 世界歷史的問題(B)命運觀念與因果原則
邏輯的、有機的和無機的
……
第五章 大宇宙(A)世界圖像的象征主義與空間問題
第六章 大宇宙(B)阿波羅式、浮士德式與麻葛式的心靈
第七章 音樂與雕塑(A)形式的藝術
第八章 音樂與雕塑(B)裸像與肖像
第九章 心靈意象與生命感(A)論心靈的形式
第十章 心靈意象與生命感(B)佛教、斯多葛主義與社會主義
第十一章 浮士德式與阿波羅式的自然知識
歷史比較形態(tài)學圖表
索引
人名索引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導言 一 在這本書中,我第一次做出大膽的嘗試,想去預斷歷史,想在一種文化的命運中去追蹤尚未被人涉足過的各個階段,尤其是我們的時代和我們的星球上那唯一實際上已處于完成狀態(tài)的文化的各個階段,那就是西歐及美洲文化。迄今為止,解決這樣一個意義深遠的問題的可能性顯然還從未被人看到過,即使有人看到了,解決它的方法或者是完全未被懷疑,或者是——至多——利用得還不夠充分?! v史存在邏輯嗎?在各自分離的事件的一切偶然的和難以數計的因素之外,是不是還有一種我們可稱之為歷史之人性的形而上結構,一種本質上獨立于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的諸外部形式——社會的、精神的和政治的——的東西?這種種的現實性果真不是次要的或由上述東西派生出來的嗎?世界歷史(world-history)是不是會經常把某些重大特征呈現在的肉眼之前,以充分的持久性來證明某些結論?如果是這樣,那從這類前提出發(fā)所做的推論,又能達到何等限度? 我們有可能在生命本身之中找到一系列必須經歷、且必須按照某一強制性的必要順序去經歷的階段嗎?因為人類歷史原本就是一些強有力的生命歷程的總和,而這些生命歷程,在習慣的思維和表達中,通過冠以諸如“古典文化”、“中國文化”或“現代文明”這些高級實體之名,而被賦予了自我和人格的特征。對于一切有機的東西來說,誕生、死亡、青年、老年、生命期等概念皆是根本性的,這些概念在這一領域是不是也具有至今還沒有被人抽取出來的嚴肅意義呢?簡而言之,是否所有的歷史都奠基于一般的傳記性原型(biographi carchetypes)之上呢? 西方的沒落,乍看起來,就像相應的古典文化的沒落一樣,乃是限于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的現象;可現在,在理解了它全部的重要性之后,我們認為,它還是一個哲學問題,它本身就包含了有關存在(Being)的每一重大問題?! ∫虼耍绻覀兿胍l(fā)現西方文化的命運將以何種形式來完成,我們首先就應當弄清楚:文化是什么?它與可見的歷史、生命、心靈、自然及心智之間有何種關系?它的表現形式是什么?這些形式——民族、語言和劃時代、戰(zhàn)爭和觀念、國家和神祗、藝術和工藝品、科學、法律、經濟類型和世界觀、偉大的人物和重大的事件——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當作象征來接受和看待? 用來指認死形式的方法是數學定律(Mathematical Law),而用來理解活生生的形式的方法是類比(Analogy)。借助這些方法,我們便能區(qū)分世界上的極性(polarity)和周期性(periodicity)?! ∫恢币詠?,一個知識上的問題是,世界歷史的表現形式在數量上是有限的;紀元、劃時代、情境、人物等一再依照其類型重復出現。人們在討論拿破侖(Napoleon)時很少不旁及愷撒(Caesar)和亞歷山大(Alexander)——我們將看到,從形態(tài)學的角度說,在這兩個類比中,第一個很難被接受,第二個則是正確的——而拿破侖本人則認為自己的處境和查理曼(Charlemagne)的處境相類似。法國“革命會議”(Revolutionary Convention)提到迦太基(Carthage)1時,常常指的是英格蘭;雅各賓黨人則自稱是羅馬人?! ?/pre>媒體關注與評論
書評這是20世紀的一部力作,它遲早會為所有迷思于存在之謎的人所閱讀,這是一部真正里程碑式的著作,它既以其悲觀主義令我們祖喪,又以其對我們的已有觀念的有力挑戰(zhàn)而令我們振奮。 ——阿瑟·蓋耶:《論壇報》 自尼采對歐洲思想留下其不可抹除的印記以來,在德國或歐洲其他任何國家,還沒有一部哲學著作在其重要性、卓越性和百科全書式的知識上堪與《西方的沒落》相媲美。 ——恩斯特·波亞德:《獨立報》 由于他的方法、他的挑戰(zhàn)、他的描繪文明形態(tài)學的嘗試、他的對想象的熱烈渴望,任何想要在黃昏或黎明的薄霧中摸索前行的人,都應當閱讀斯賓格勒。 ——查爾斯·比爾德:《紐約先驅論壇報》 當我讀著這些充滿歷史洞見之光的篇章時,我首次懷疑,我的整個探討,在問題提出之前(更不用說找到答案了)就早已被斯賓格勒處理過了,這一想法在我的腦海中充分明朗起來。 ——湯因比:《文明經受考驗》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