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2 出版社:上海三聯 作者:蔣連華 頁數:179 字數:26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研究中國現代思想史,著者認為應該把“五四”至今的80多年,包括臺灣、香港在內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才能理清中國代現思想發(fā)展的線索和全國面把握它的豐富內涵。 徐復觀除了留下數百萬的學術論著外,還寫了大量的政論文章和論文,字里行間滲透他對國家前途和中國文化的真摯的關懷,體現了他的文化觀和歷史觀,富有深沉的歷史感和強烈的思想性,今天海峽兩岸中國人經常使用的“憂患意識”一詞,也是由他在20世紀6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他去世前兩年曾向前去看望他的廖承志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合理部分,更容易被中國人接受。”建議“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中的民主主義民想?!边€對臺灣少數“臺獨”言論進行揭露批判。 1982年4月1日,徐復觀在臺灣結束了他富于傳奇色彩的一生,在諸多悼文中,韋政能說他是“以傳統(tǒng)主義衛(wèi)道,以自由主義論政”,著者以為抓住了徐復觀思想的基本特征。對于徐復觀的學術成就,評價各異,可對于“他的人格,他在生前讓我們感到震撼的強烈的責任心和道德勇氣”,“可以蓋棺論定,他的書是無法蓋棺論定的。他的文字著作有相當一部份相信以后還會繼續(xù)引起爭論。而這種爭論性——它是刺激新鮮思想的牛虻”(梅廣語)。歷史的發(fā)展已經證明,現代新儒家代表著20世紀現代中國一個被放棄的現代化方案,但是,徐復觀對封建專制政治的批判以及思想史研究的方法,對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仍有借鑒意義。
書籍目錄
序導論上編第一章 徐復觀的生平與思想背景 一、大地之子 二、中國現代參與型知識分子的形成 三、熊十力與徐復觀的“文化救國”民想第二章 創(chuàng)辦《民主評論》第三章 《學術與政治之間》 一、學術與政治 二、通向民主之路 三、文化史觀的形成下編第一章 思想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一、《中國思想史論集》的史學思想 二、《中國人性論史》與徐復觀的文學哲學第二章 《兩漢民想史》檢別 一、《兩漢思想史》的史學特點 二、《兩漢思想史》的史學思想第三章 對中國文化發(fā)展基線的溯本求源 一、《中國經濟學史的基礎》的史學特點 二、《中國經濟學史的基礎》的史學思想附錄: 一、徐復觀與1962年的港臺中西文化論戰(zhàn) 二、徐復觀對孫中山思想的研究 三、徐復觀著作年表結束語參考文獻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