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政治

出版時間:2005-11-01  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書店  作者:葛紅兵,宋耕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這是一次關(guān)于身體與文學關(guān)系問題的思考與探討。從中國思想的原初立場,“五四”新文化革命中的“身體”觀念,革命時代的身體意識形態(tài),到身體寫作,性政治,身的在世狀態(tài)以及身體的后現(xiàn)代處境,著者們對身體、文化、政治三者的關(guān)系作了深刻的探索。進入本書,感受一次身體“大寫作”。
以“身”來指認“人”是始原期漢語思想的重要特征,這個特征進一步發(fā)展為“貴身”說,使“身”在中國思想中成為一個本體論概念,并構(gòu)成3 世紀前始原期中國思想的原初立場。貴身論中的“身”在先秦思維中處于從實體論的“身體”向虛體論的“自身”動態(tài)轉(zhuǎn)化之中,但以實體涵義為主。中國先秦思想中的身體哲學觀念非常豐富,“以身為天下貴”、“推己及人 ”是貴身論哲學的一體兩翼,貴身說、赤子說、修身說、舍身說等則構(gòu)成了其完備的概念系統(tǒng)。重溫公元3世紀前中國思想中的“身體”觀念對建構(gòu)中國現(xiàn)代思想文化體系具有重大意義。

作者簡介

葛紅兵,1968年生,南京大學文學博士(1998年),教授(上海大學,2001年),現(xiàn)為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訪問研究員,英國劍橋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主要著作有《障礙與認同——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五四文學審美精神與現(xiàn)代中國文學》、《人為與人言》、《文學史形態(tài)學》、《葛紅兵文集》等。
Dr Song Geng 宋耕 [BA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PhD HK] received his PhD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 2000 and wa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hinese at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during 2001-2006.
Dr Song is currently the convenor of the cross-University graduate program on gender, sexuality and culture. He runs courses on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Chinese culture, classical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opular culture in China.
His research interests focus on three interrelated areas of concerns: a) Re-readings of the canon of romantic love in pre-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esp. the late imperial period) from a theoretically informed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with the aim of deconstructing the discourse of love as a modern appropriation; b)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masculinities, esp. the representation of manhood in popular culture, as a hybrid discourse in a globalizing China; c) Cultural studies in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nationalism and globalization.

書籍目錄

目錄
第一章 身:中國思想的原初立場
一 漢語思想:奠基于貴身論
二 貴身論是不是漢語思想的一個根本信念
三 “身”:漢語言始原思想的核心命義及現(xiàn)代價值
四 身:一個被遺忘的命題
第二章 政治的身體:在古代希臘及現(xiàn)代西方世界
一 實在論身體觀、虛在論身體觀:產(chǎn)生、消解及其動機
二 身心二分法:一個主流身體觀念的產(chǎn)生
三 論生成:解釋身和世界的一個方法
四 尼采的超越
五 福柯:身體的“現(xiàn)代性”
第三章 “五四”新文化革命中的“身體”觀念
一 作為近代政治場域的“身體”
二 頭發(fā):辛亥政治的身體標記物
三 身體解放:“人性論”作為一個身體政治概念
四 病重的中國:文化診斷中的身體隱喻
第四章 階級的身體——革命時代的身體意識形態(tài)
一 革命敘事中的衣著
二 知識分子的身體
三 勞動者的體質(zhì)
第五章 身體寫作——啟蒙敘事、革命敘事之后:身體的后現(xiàn)代處境
一 解欲望化及其所指
二 大寫的身體:表述什么,怎樣表述
三 “下半身”
第六章 饑餓的文化政治學
一 饑餓、饑餓感、永恒饑餓
二 饑餓感與政治革命:從“反饑餓”到“反壓迫”
三 饑餓政治學的完型:翻身樂
四 饑餓政治學:“饑餓”的控制
第七章 性政治
一 男性書寫中的性邏輯
二 征用、奴役
三 授受政治
四 婚姻:性政治的人類學圖譜
第八章 病中的身體
一 醫(yī)學專制與罪惡隱喻
二 疼痛中的身體
三 死亡隱喻
第九章 身的在世狀態(tài)——論窮愁、悔恨、陶醉、孤獨
一 窮愁
二 悔恨
三 陶醉
四 孤獨
第十章 身體倫理學——倫理奠基于身體之上是否可能?
一 未來的倫理學
二 身的倫理學意義
三 身體倫理學:一個信念
后 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身體政治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希波克拉底曾在他一篇《空氣、水、空間》的文章中記載錫西尼游牧民族所游蕩的地區(qū):其四季變化不大,也不激烈,像是同一季節(jié)的細微變化而已。因此其居民的體格也彼此相像……因為在四季變化不大的地區(qū),身心都難以具有耐力。由于這些原因,他們的體格肥胖多肉、分節(jié)不明顯、潮濕而松弛。希波克拉底顯然把缺乏“分節(jié)”看成是錫西尼人低等的標志??梢娤ED人把這種多節(jié)的身體看成是高貴強健的象征。希羅多德在《歷史》中更是認為:其強健而多節(jié)的身體是統(tǒng)治者的身體,軟弱少節(jié)的身體是奴隸的身體。希波克拉底的后繼者甚至認為由于歐洲四季變化比亞洲劇烈,因此歐洲人的體格類型比亞洲人多,亞洲人生活在變化不大的氣候下,因此彼此相似,身體缺乏分節(jié),心志欠缺韌性。休息與怠惰造成怯懦,韌性與奴隸則造成勇敢。因此歐洲人緊繃、廋削的身體正是吃苦耐勞的征服者的身體。這種思想對以后西方世界的影響實在是再清楚不過了。而我們中國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相信“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勞心者往往是廋弱的文人,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這種強健的體魄是勞力者的標志,是受歧視的低等人的象征。古代中國文人一直以來所欣賞的是那種弱不禁風的類型,從魏晉時期中國文人對極端艘弱型體格的欣賞到宋以后對“白面書生”的塑造真是與西方大異其趣。
       在這種思想引導(dǎo)下的中國人正如北宋張橫渠所言:“世學不講,男女從幼便驕惰壞了?!贝酥兄岸琛钡拇_是中國人的真病。顧亭林《日知錄》曾引《論語》里兩則話“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群居終日,言不及義”來喻指當下世人。驕惰而來的生活閑散,不緊張,不迫切誠然是宋以后中國人的通病。再者大部分人崇尚所謂“內(nèi)無空寂之誘,外無功利之貪(朱子語)”宋以下的中國何以難再有大發(fā)展實是此民族惰性所至。
       中西方的差異在此至今仍然涇渭可分,就拿中西方的大學生作一比較,中國大學生大多被捧為至寶,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松弛散漫、自以為是,畢業(yè)出來肯定是滋潤飽滿的。而西方大學生可絕沒有這等待遇,他們的大學四年無非就是叫你從煉獄里走了一遭,那種緊迫可絕不是校方或老師壓著學生做的,完全是自發(fā)的。當然這與他們有著一個社會傳統(tǒng)有關(guān),他們大學生出來還能像個人樣就很不錯了。
       很多人會說:我們“中庸”“無為”過得更快活瀟灑。其實這也沒什么不對的,中國人大都這樣過來的。可是作為朝氣蓬勃、青春煥發(fā)的年輕人拿這種借口無非就是說自己無能。因為這與他自身的發(fā)展階段背道而馳。東漢哲學家楊雄在其《太玄圖》中申言說“自一至三者,貧賤而心勞;四至六者,富貴爾尊高;七至九者,離咎而犯菑。五以下作息,五以上作消。數(shù)多者見貴而實索,數(shù)少者見賤而是饒?!本褪钦f,在事物發(fā)展的九段中,第五段是分水嶺,五以前是生長(“作息”),五以后開始轉(zhuǎn)化向消滅(“作消”)。從五至九是“數(shù)多”,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占有利的地位,但其實是個空架子。這是事物在走下坡路階段的情況。從一至五是“數(shù)少”,表面上看像占不利地位,但其實是很充實。這是事物在上升階段的情況。處在上升階段卻不進取不就是大逆不道了嗎?年輕人所處的就是“貧賤而心勞”階段,哪有不爭之理。
       有些人愛言西方社會富足豐饒且政清民主之至,卻不了解這正是他們艱苦奮斗出來的。我們?nèi)粢獙W習西方,首先得把這一精神學到手。
  •      希波克拉底曾在他一篇《空氣、水、空間》的文章中記載錫西尼游牧民族所游蕩的地區(qū):其四季變化不大,也不激烈,像是同一季節(jié)的細微變化而已。因此其居民的體格也彼此相像……因為在四季變化不大的地區(qū),身心都難以具有耐力。由于這些原因,他們的體格肥胖多肉、分節(jié)不明顯、潮濕而松弛。希波克拉底顯然把缺乏“分節(jié)”看成是錫西尼人低等的標志??梢娤ED人把這種多節(jié)的身體看成是高貴強健的象征。希羅多德在《歷史》中更是認為:其強健而多節(jié)的身體是統(tǒng)治者的身體,軟弱少節(jié)的身體是奴隸的身體。希波克拉底的后繼者甚至認為由于歐洲四季變化比亞洲劇烈,因此歐洲人的體格類型比亞洲人多,亞洲人生活在變化不大的氣候下,因此彼此相似,身體缺乏分節(jié),心志欠缺韌性。休息與怠惰造成怯懦,韌性與奴隸則造成勇敢。因此歐洲人緊繃、廋削的身體正是吃苦耐勞的征服者的身體。這種思想對以后西方世界的影響實在是再清楚不過了。而我們中國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相信“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勞心者往往是廋弱的文人,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這種強健的體魄是勞力者的標志,是受歧視的低等人的象征。古代中國文人一直以來所欣賞的是那種弱不禁風的類型,從魏晉時期中國文人對極端艘弱型體格的欣賞到宋以后對“白面書生”的塑造真是與西方大異其趣。
       在這種思想引導(dǎo)下的中國人正如北宋張橫渠所言:“世學不講,男女從幼便驕惰壞了。”此中之“惰”的確是中國人的真病。顧亭林《日知錄》曾引《論語》里兩則話“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群居終日,言不及義”來喻指當下世人。驕惰而來的生活閑散,不緊張,不迫切誠然是宋以后中國人的通病。再者大部分人崇尚所謂“內(nèi)無空寂之誘,外無功利之貪(朱子語)”宋以下的中國何以難再有大發(fā)展實是此民族惰性所至。
       中西方的差異在此至今仍然涇渭可分,就拿中西方的大學生作一比較,中國大學生大多被捧為至寶,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松弛散漫、自以為是,畢業(yè)出來肯定是滋潤飽滿的。而西方大學生可絕沒有這等待遇,他們的大學四年無非就是叫你從煉獄里走了一遭,那種緊迫可絕不是校方或老師壓著學生做的,完全是自發(fā)的。當然這與他們有著一個社會傳統(tǒng)有關(guān),他們大學生出來還能像個人樣就很不錯了。
       很多人會說:我們“中庸”“無為”過得更快活瀟灑。其實這也沒什么不對的,中國人大都這樣過來的??墒亲鳛槌瘹馀畈⑶啻簾òl(fā)的年輕人拿這種借口無非就是說自己無能。因為這與他自身的發(fā)展階段背道而馳。東漢哲學家楊雄在其《太玄圖》中申言說“自一至三者,貧賤而心勞;四至六者,富貴爾尊高;七至九者,離咎而犯菑。五以下作息,五以上作消。數(shù)多者見貴而實索,數(shù)少者見賤而是饒?!本褪钦f,在事物發(fā)展的九段中,第五段是分水嶺,五以前是生長(“作息”),五以后開始轉(zhuǎn)化向消滅(“作消”)。從五至九是“數(shù)多”,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占有利的地位,但其實是個空架子。這是事物在走下坡路階段的情況。從一至五是“數(shù)少”,表面上看像占不利地位,但其實是很充實。這是事物在上升階段的情況。處在上升階段卻不進取不就是大逆不道了嗎?年輕人所處的就是“貧賤而心勞”階段,哪有不爭之理。
       有些人愛言西方社會富足豐饒且政清民主之至,卻不了解這正是他們艱苦奮斗出來的。我們?nèi)粢獙W習西方,首先得把這一精神學到手,否則將永遠步人后塵。
  •     一本被錯誤命名的“身體文學理論”
       ——對《身體政治》的考誤種種
      
      開始,以為葛紅兵與宋耕兩學者合著的《身體政治》即為講政治的身體論??墒且环健昂笥洝辈虐l(fā)現(xiàn)著作者自己的話:“這本小書凝聚著我們關(guān)于身體與文學關(guān)系問題的思考和探討?!?br />   再從全書的構(gòu)架與事例,又發(fā)現(xiàn)這本《身體政治》,不僅為一本關(guān)于“身體文學理論”,而且是一本關(guān)于中國的“身體與文學理論”。
      在第一章“ 身:中國思想的原初立場”中,重點探討了春秋戰(zhàn)國諸子對“身”的原初觀點——“貴身”(老子)、“養(yǎng)身”(莊子)、“修身”(孔子)、“舍身”(孟子)、“惜身”(揚朱)——爭論焦點圍繞著“一元論身體觀”還是“二元論身體觀”。實際上,這里的身體的分野才是:身體與原欲;身體與理性的問題。
      著作者認為:“身”在漢語思想中至少有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層面的“身”為肉體,無規(guī)定性的肉體、身軀;第二層面的“身”軀體,它是受到內(nèi)驅(qū)力(情感、潛意識)作用的軀體:第三層面的“身”是身份,它是受到外在驅(qū)力(社會道、文明意識)作用的身體——這種“身”觀念,堅持人的“身/心”二元論,而且把“心”看成了“身”的主宰。
      然而,作為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主線構(gòu)成儒、道、釋三家,在《身體政治》沒有探討佛教對身體的基本立場。
      《身體政治》在第二章 “政治的身體:在古代希臘及現(xiàn)代西方世界”中,又缺失了對基督教文化對“身體”所持的基本立場。因為“古希臘—羅馬神話”與“希伯萊—基督教文明”為西方文學的兩大源頭。
      不過在此章中最精彩的論述是“五 ??拢荷眢w的‘現(xiàn)代性’”。在《性史》中,福柯稱這一新的權(quán)力模式為“生命—權(quán)力”(bio—power)。它是以身體為中心,把人的身體整合在知識和權(quán)力的結(jié)構(gòu)之中,成為符合各種規(guī)范的主體。因而在18世紀,性成了理性管理和塑造的對象。
      ??聦?quán)力對個體身體的管理稱為“解剖政治學”(anatamo-politics),而將權(quán)力對那個社會群體的身體管理稱為“生命政治學”(bio-politics)。福柯認為權(quán)力首先是一種“規(guī)訓(xùn)”的力量。那么什么是“規(guī)訓(xùn)”(surveillance)呢???掳阉x為“規(guī)范人的多樣性的手段”。
      著作者進一步論述道:??轮髁x認為,在以身體為中心的現(xiàn)代社會,人的身體從出生到死亡都處在醫(yī)藥的監(jiān)控下,權(quán)力通過醫(yī)藥來管理人的身體,通過對疾病的診斷和隔離來規(guī)范“正常”的身體?!眢w不但是我們賺取資本的本錢,而且還是消費的對象和自我崇拜的工具。充斥在今天社會的時裝、化妝品、保健品、整容手術(shù)等等到關(guān)于身體的消費就說明了這一點。
      對于身體從“懲戒”到消費的歷史,有論者曾這樣總結(jié):
      ??玛P(guān)注的歷史,是身體遭受懲罰的歷史、是身體被納入生產(chǎn)計劃和生產(chǎn)目的中的歷史,是權(quán)力將身體作為一個馴服的生產(chǎn)工具進行改造歷史;那是個生產(chǎn)主義的歷史。而在今天的歷史,是身體處于消費主義中的歷史,是身體被納入到消費計劃和消費目的中的歷史,是權(quán)力讓身體成為消費對象的歷史,是身體受到贊美、欣賞和把玩的歷史。……一成不變地貫穿著這兩個時刻的,就是權(quán)力(它隱藏在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實踐中)對身體精心而巧妙的改造。
      如此簡明扼要論述,從此處,可以窺察出葛紅兵與宋耕兩學者合著的《身體政治》,主要理論支撐與命名皆出于此:
      我們認為,福柯關(guān)于身體和權(quán)力關(guān)系的論述,無疑為我們解讀中國文學中的身體呈現(xiàn)的形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另一方面,中國文化又有著獨特的、既不同于基督教文化又有別于現(xiàn)代資本主義文化的身體觀。從跨文化的角度對這種身體觀進行深入的探討和解讀,將助于從真正全球化的視野來進一步修補和批判??碌纳眢w理論。
      葛紅兵與宋耕兩學者在這里應(yīng)當是說是“借鑒和補充??碌纳眢w理論”。因為《身體政治》接下來的章節(jié)并沒有見到“修補和批判??碌纳眢w理論”,而是“借鑒和補充??碌纳眢w理論”。
      《身體政治》“第三章 ‘五四’新文化革命中‘身體’觀念”
      一 作為近代政治場域的“身體”;
      二 頭發(fā):辛亥政治的身體標記物;
      三 身體解放:“人性論”作為一個身體政治概念;
      四 病重的中國:文化診斷中的身體隱喻;
      1.病。把國家比作母親,是“五四”人的愛國主義發(fā)明,此前國家因為是皇帝的國家,所以沒有人敢于用一個女性的身體來象征之,而現(xiàn)代文學家和思想家則不這樣,他們把國家賦予女性身體的形象:在以母親象征國家的時候,是因為母親的乳房哺育了我們,這是政治化的身體——以乳房為中心的政治身體。郭沫若還善于把國家比作情人,這是政治化的身體——以情、性為中心的政治身體。
      2.睡。
      3.狂。
      4.頹。
      第四章 階級的身體——革命時代的身體意識形態(tài)
      一 革命敘事中的衣著;
      二 知識分子的身體;
      三 勞動者的體質(zhì);
      第五章 身體寫作——啟蒙敘事、革命敘事之后:身體的后現(xiàn)代處境
      一 解欲望化及其所指;
      消費主義時代,身體不是智慧,也不是勞動,而是欲望,而欲望的積累和消除都是通過消費這個中介來實現(xiàn)的。身體直接成了消費和被消費物,啟蒙時代曾高喊“我是屬于我自己的”身體、革命時代“勞動和犧牲”著的身體,被“消費的身體”所取代。身體在消費中積欲又被解欲,消費是一個解欲的過程,但是,解欲過后是更加激烈的欲望:消費撩撥了欲望,這激發(fā)起來的欲望又進一步增進了消費。
      (此處舉例:棉棉《糖》、衛(wèi)慧《上海寶貝》、沈浩波《肉體》:男肉體和女肉體/滾到一起/抱成一團/用鼻子嗅/用手摸/用嘴唇舔/不一會兒/就熱了起來/兩具肉體/汗膩膩的/又過了一會兒/女肉體/對男肉體說/你下去吧‘咱倆別靠/這么近/太熱了/男肉體/十分委屈/他沒忍心說的話/女肉體竟/先說了。
      這不是一場啟蒙時代的愛情關(guān)系,也不是革命時代的男女關(guān)系,這是后現(xiàn)代消費時代的積欲和解欲,也是欲望消費,身體的解欲來得太快,以至于消費行為尚完成,就被解欲事實提前中止了。
      二 大寫的身體:表述什么,怎樣表述
      朱文在其第一部長篇小說《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愛》中寫道:“所有身體上的問題,也就是生活問題?!?br />   一個真正自由開放的社會,首先是身體自由的社會,欲望不會被當作壓抑的手段,自由也不會將欲望當成反抗的工具,人們對待欲望的態(tài)度應(yīng)該是放松的,它應(yīng)當允許欲望借用身體本文自由地書寫自身。韓東的《障礙》、朱文的《我愛美元》、葛紅兵的《沙床》、林白的《汁液》等小說中,20世紀90年代出場的新生代作家面對欲望是放松的,他們相信個體欲望比階級仇恨好,感性開放比理性壓抑好,他們甚至渴望以身體的欲望性來對壘意識形態(tài)的覆蓋張力。他們據(jù)此尋找著身體寫作的意義。
      三 “下半身”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倫理型文化,而后現(xiàn)代文化則是一種身體型的文化。它堅持“存在就是身體”的主張,它重視每個人人的身體性存在,以“我存在”為中心來認識世界,是一種注重每個個體的生存,注重每個個體存在的文化。
      2000年1月,新生代作家還沒有在自己的地位上坐穩(wěn),而它的反對者已經(jīng)從其內(nèi)部誕生。當尹麗川以一篇《愛國、性壓抑……與文學——致葛紅兵的公開信》作為處女作殺進文壇時,身體寫作的內(nèi)部分裂了,她通過對知識分子的蔑視(對知識真理等大詞匯的消解)以及對身體本能(在她那里身體還原成了野性和欲望的單純體)的過分強調(diào),而身體寫作發(fā)展成一場徹頭徹尾的破壞運動。
      尹麗川說:“是不是我中毒太深?關(guān)于男人女人,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男女關(guān)系?!彼f:“失去了愛情(擁有性愛)。你永遠不會老?!?br />   他們對“身體寫作”這個詞已經(jīng)不滿,他們宣稱,他們進行的是“理半身寫作”,這種赤裸的對情欲的歌詠,對身體的熱戀,和早期新生代身體寫作比起來,已經(jīng)發(fā)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他們完全不相信身體之上的精神因素了,“愛情”這樣的詞匯在他們的作品中是貶義詞。
      尹麗川《為什么不再舒服一些》:哎 再往上一點再往下一點再往左一點再往右一點/這不是做愛這是釘釘子/噢 再快一點再慢一點再松一點再緊一點/這不是做愛這是掃黃或系鞋帶/喔 再深一點再淺一點再輕一點再重一點/這不做愛 這是按摩、寫詩、洗頭或洗腳/為什么不再舒服一些呢 嗯 再舒服一些嘛/再溫柔一點再潑辣一點再知識分子一點再民間一點/為什么不再舒服一些?
      在這里,《身體政治》可能將女性主義的寫作沒有給予區(qū)分與單列。
      第六章 饑餓的文化政治學
      一 饑餓、饑餓感、永遠饑餓
      二 饑餓感與政治革命:從“反饑餓”到“反壓迫”
      三 饑餓政治學的完型:翻身樂
      四 饑餓政治學:“饑餓”的控制
      第七章 性政治
      一 男性書寫中的性邏輯
      張賢亮的《唯物論者啟示錄》
      二 征用、奴役
      蘇童《米》
      三 授受政治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里地主的美人計。
      李佩甫《羊的門》中,讀《人民日報》對女色的抵御。
      國家和革命政治常常會充當婚姻關(guān)系的監(jiān)督、調(diào)控者。
      四 婚姻:性政治的人類學圖譜
      婚姻是迄今為止人類性政治的最基本形式。
      第八章 病中的身體
      一 醫(yī)學專制與罪惡隱喻
      薛燕平《21克愛情》
      二 疼痛中的身體
      三 死亡隱喻
      第九章 身的在世狀態(tài)——論窮愁、悔恨、陶醉、孤獨
      一 窮愁
      愁的最基本形態(tài)是窮愁,在此基礎(chǔ)上綻放著的病愁、離愁……存在本身只存而不在,存在之“在”成了中心問題,存在為“在”而忙碌,但是“在”依然不能給存在者以安泰。
      王魯彥《黃金》
      二 悔恨
      悔恨是一種模棱兩可的處世傾向,它介于羞愧和懺悔之間。
      三 陶醉
      陶醉是一種身體虛踐狀態(tài),在者堅持于對自己的滿意體驗,并把該滿意體驗發(fā)展為持恒狀態(tài)。
      四 孤獨
      退場的基本命題是“孤獨”;退場的反面是出場,出場的基本命題是“交往”。
      美國的梭羅是孤獨的偉大實踐者和研究者。
      第十章 身體倫理學——倫理奠基于身體之上是否可能
      一 未來的倫理學
      身體倫理學要求的是一種對所有存在者而言都有效的善,而不是對部分存在者而言有效的善。
      二 身的倫理學意義
      三 身體倫理學:一個信念
      身體倫理學的建立就是要恢復(fù)身體對于倫理學的奠基。存在就是身體,對于人來說身體性存在是第一位的,任何真正的自我言說必然是以身體性為依據(jù)的言說,靈魂的語言已經(jīng)過多地被“公共信念”沾污和壓抑,今天要對壓抑性公共信念進行拆解。真正地傳達個體性體驗在倫理學中的應(yīng)有的聲音,依據(jù)唯有一個,那就是我們的身體性存在。
      對于,《身體政治》的“第九章 身的在世狀態(tài)——論窮愁、悔恨、陶醉、孤獨”,盡管新穎,卻有些游離。
      最后,“第十章 身體倫理學——倫理奠基于身體之上是否可能”,雖說開出一種可能,卻又遠離了對文學的訴說。
      盡管如此,葛紅兵與宋耕二學者的關(guān)于《身體政治》的研究,還是最有可能為中國身體文學的原理論,并且也是一次饒有興趣的閱讀。
      
      
      
      
       2008-6-9于成都北門天開居余震中
      
      《身體政治》,葛紅兵 宋耕 著,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5年11月一版,15?00元。馮至誠 藏書。
      
      
  •   似乎他們沒有接觸到德勒茲的理論。
  •   暈,德勒茲很難理解的。。。structural anthropology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