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3-12 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書店 作者:強世功 頁數(shù):337 字數(shù):20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青年法學家強世功的法學隨筆集。書中將“法律人”(lawyer)職業(yè)群體作為思考中國法制的重心,從“法律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而是生活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之中”這一基本常識出發(fā),追尋法律人的精神追求與實踐品格。作者認為,法律人的城邦是一個倫理生活的共同體,它意味著一種共同的價值選擇,意味著一種共同的責任承擔,意味著一個生活方式。法律人能否在這一精神城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從城邦意義上講,法律人的自我認同必須從法律知識的認同轉化為對城邦倫理生活的認同。強世功強調(diào),將法律人凝聚在一起的不應當僅僅是法律知識,而應當是對理性真理的追求,對城邦責任的承擔。這恰恰是當下的法律人所缺乏的。 強世功的《法律人的城邦》(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一書中,有一篇針對法學院本科畢業(yè)生的演說詞,他直截了當?shù)卣f:“法律吸引你們的不是真理,而是職業(yè),與金錢、身份和地位聯(lián)系在一起的職業(yè)。”的確如此,法律學科成為熱門、法律職業(yè)吃香并不必然標志著法治的進步。如果不對法律人的功利化、市儈化的趨向加以警惕,法律人就會成為法治進程的敵人。在社會對法律產(chǎn)生強烈需求的情況下,法律人難免會陷入一種亢奮狀態(tài)。媒體將鏡頭對準他們,官員對他們刮目相看,當事人更是視之為座上賓。這種熱情帶有濃厚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色彩。法治追求與法律信仰在現(xiàn)實功利面前大打折扣。隨著腐敗毒素的滲透,法律人呈現(xiàn)利益集團化。法官與律師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微妙,金錢往來、利益往來越來越赤裸化
作者簡介
強世功,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士,北京大學法學碩士和博士。曾任《北大法律評論》主編,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2001-2002),2000年至今任《中外法學》編輯。主要研究領域為法理學、法律社會學和憲法學,著有《法律與治理》,譯有《美國憲法的“
書籍目錄
一、評論與隨筆 法律共同體宣言 專業(yè)化與法律共同體 司法的儀式與法官的尊嚴 社會轉型中法官的作用 契約自由與壟斷 “口子”、法律與“大問題” 憲政道路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20周年 憲法:與其修改,不如運用 中國法的時代 什么是“案例教學法” ——《憲法的精神: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2000年經(jīng)典判例選讀》序言 我們還沒有畢業(yè) ——北大法學院2003屆本科生畢業(yè)寄語 法學院的守護神 ——在北大法學院2003屆本科生畢業(yè)典禮上的演講二、訪談與對話 司法時代的判例法 WTO與中國的司法改革 市場邏輯與政府職能 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法制 ——與朱蘇力教授的對話 司法獨立與最高法院的權威 ——與麥德福教授關于憲政的對話之一 司法審查:技藝理性與法治 ——與麥德福教授關于憲政的對話之二 憲政的正當性:自由主義面臨的挑戰(zhàn) ——與麥德福教授關于憲政的對話之三三、書里會外 《北大法律評論》創(chuàng)刊手記 想起了黃宗智 ——本土化與法學傳統(tǒng) 法制轉型中的法律教育 ——評《中國法律教育之路》 閱讀哈耶克 安提戈涅、竇娥和鮑西婭 ——女權主義法律視角及檢討 通過法院的憲政改革 ——全球化背景下環(huán)太平洋地區(qū)法律的新發(fā)展 國家與社會思想在當代中國的互動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