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恐懼·致死的病癥

出版時間:2005-1  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書店  作者:(丹)基爾克郭爾  頁數(shù):433  字數(shù):306000  譯者:京不特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丹麥哲學家索倫·基爾克郭爾(1813-1855)對黑格爾以及西方傳統(tǒng)哲學、基督宗教倫理的批判,曾導致了一場歐洲思想界的危機?;蠈ψ约旱睦碚撝鲝堊鬟^精辟而簡約的概述:我的存在必須是經(jīng)歷過的,它必須是存在的;思考和存在是不同的,存在是一種行動的形式,而不是一種思考的形式,而且它是一種必須和思想相關(guān)聯(lián)的行動的形式。這種與行動相關(guān)聯(lián)的思想,就是“主觀性思想”,“真理就是主觀性”,“存在就是主觀性真理的發(fā)掘”(D·帕爾默《克爾凱戈爾入門》),基氏的主張構(gòu)建了影響人類社會歷史的重要哲學思想——“存在主義的真理”。他的代表作《哲學片段之科學附言》(1846)被歐洲哲學界視作“存在主義的圣經(jīng)”?;鶢柨斯鶢栆灿纱吮徽J定為是從黑格爾通向存在主義的橋梁,是存在主義哲學流派的奠基人。在他的思想影響下,他的得意弟子讓—保羅·薩特也成為存在主義哲學的一代宗師。    《概念恐懼》是基氏“主觀性真理”的一個重要構(gòu)成和基本命題?;详P(guān)于“主觀性意識”的理論,直接產(chǎn)生于他的“恐懼”概念。因而,該書是探微基氏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一部必讀書。    《概念恐懼》是托名維吉留斯·豪弗寧西斯寫作的,發(fā)表于1844年?;献畛醯淖谥际菑男睦韺W角度思考有關(guān)基督宗教的原罪問題,并對基督宗教倫理予以抨擊。故而,學術(shù)界曾一度將《概》當作一部心理學著作(見喬治·布蘭德給尼采的信,1881)。其實,這是一種誤讀??謶种皇亲髡哐哉f所選擇的一個“審思”對象,即通過心理病理學中恐懼現(xiàn)象的形而上詮釋,來演繹個體人應(yīng)如何以自由為信仰認知真理。他詮釋的初衷,是借助人之認識真理的心理歷程來批判基督宗教對“罪”及“有罪性”的釋義,因此,不否認基氏審思恐懼概念有著心理學的意義,正如他承認的“恐懼是是夢著的精神的一種定性,就其本身而言它屬于心理學范疇”(本書P62)。如果,審思恐懼僅僅停留在在心理學層面,它的意義只是指向了神學教義學,也就是從恐懼概念的定性及其產(chǎn)生的成因來考究“罪”的概念?;鲜置靼走@一點,心理學的心境是“發(fā)現(xiàn)一種恐懼”,它的考察結(jié)果只能反映恐懼心境對“罪”的“忍耐性(P21)”,無法完成對基督宗教倫理的批判。為此,基氏必須對“恐懼”作出新的定性和考量。在批判黑格爾關(guān)于“罪”的言說時,基氏發(fā)現(xiàn)了“罪”與“恐懼”的一個認知邏輯的關(guān)系:“罪”的墮落不是意識主體因某種必然性而發(fā)生的,而是人在“自由的可能性”之中行罪;“自由的可能性”在個體人中表現(xiàn)為“恐懼(P35)”。諸如,亞當在伊甸園貪食禁果,受引誘而發(fā)生性錯,這是一種可能性所為;而當他意識到行為有罪時,即產(chǎn)生了一種恐懼。罪與恐懼的認知關(guān)系證實了人作為意識主體是無法“逃避恐懼”的,“恐懼是一種由精神所決定的無知性(P66)”?;系乃伎己驼J知邏輯的發(fā)現(xiàn),則將“恐懼”概念的考量從心理學的定性提升到了哲學本體論的層面。對“恐懼”概念的詮釋也便成為存在主義至為重要的一個哲學命題。    恐懼概念的起因是“罪”。這是基氏存在主義哲學在認識論上的一個預(yù)設(shè)。這個預(yù)設(shè)是通過亞當?shù)墓适聛肀磉_的。亞當與夏娃食禁果萌生情欲沖動,“罪”便成了亞當、夏娃性行為的現(xiàn)實性。人類在歷史的演進都將性欲沖動的行為視作“有罪性”,個體人對自己的置身狀態(tài)產(chǎn)生了一種向往,這就是“恐懼”的由來。個體人的“罪”與群體在歷史中的“傳承之罪”表現(xiàn)了一種“恐懼著的可能性”。罪進入了恐懼,罪又攜帶著恐懼。基爾克郭爾借用圣經(jīng)作比喻有著雙重的涵義。一是基督宗教的“原罪”并非完全游離心理學范疇,它可以成為心理病理學探究心境與倫理的對接口;二是恐懼是人的靈魂與肉體的“綜合”,是思考人的行為與人的意識關(guān)聯(lián)的切入點。這也是基氏從心理學分析提升到哲學認識論考量的一個思維路徑。為此,基爾克郭爾通過對圣經(jīng)教義“罪”的心理學分析,間接進入了對恐懼本質(zhì)的哲學思考。其思考的表述為:個體的人是通過行為設(shè)定了罪的可能性;而個體人的恐懼是隨著罪進入世界,開始了個體人對世界、對存在的認知過程。這也意味著,基氏的表述是顯現(xiàn)了存在主義認識的一個思維過程:當個體人處在一種非完美性的存在狀態(tài)時,常常會產(chǎn)生一種向往、切望或期待的表達來顯示自我;而他對置身的存在狀態(tài)感到陌生時,就會制造出一種“恐懼”。因此,個體人是無法逃避恐懼,恐懼存在于自我;要拯救自我,就需要超越恐懼,認識自我。    超越恐懼,須要強調(diào)自我意識,即單個人的精神(或說信仰)的重要性。這是基氏通過對恐懼差異性的解析表達的另一重哲學涵義?;鶢柨斯鶢枌⒖謶謪^(qū)分為主觀恐懼與客觀恐懼。前者是對個體人的置身狀態(tài)而言,后者是世界(包括群體)對“有罪性”的反射。個體人對世界的認識主要是通過對主觀恐懼的表達。對此,基氏作了如下的解釋:主觀恐懼是個體人以潛意識形態(tài)而存在的,它與個體人的本質(zhì)有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當人作出意志行為的選擇時,恐懼就會在人的意識中凸現(xiàn)。根據(jù)他的詮釋,可以得到這樣的認識:恐懼本身不具備終結(jié)意義,人們處在恐懼的潛意識中,必須作出選擇,或是將恐懼意識停留在內(nèi)心世界,備受恐懼的壓力,感受無法安寧的楚痛;或是選擇超越,進入自由的領(lǐng)域,在更高的精神層面去認知世界。而唯一能夠?qū)崿F(xiàn)“超越”的,真正解恐懼除的是精神、 是信仰?;鲜謴娬{(diào),“只有信仰能夠做到毫無顧忌地放棄恐懼”(P78)。    再推進一步,是男性與女性的恐懼差異性,它是表述個體人的精神“綜合”的差異性?;显谡劶爸饔^恐懼時,多次舉例了女性比男性更恐懼的心理現(xiàn)象。這一心理現(xiàn)象分析論證了另一種事實:面對恐懼,女性表現(xiàn)更為“虛弱”。諸如,天真的女孩被一個男子用欲望目光盯著時就會產(chǎn)生恐懼;相反,女人盯著男孩時只會產(chǎn)生厭惡。女性與男性對恐懼意識的差異性,就在于男性更有一種“精神的定性”。女性在精神與自然之間的選擇時,往往選擇自然,承受恐懼的壓力。女性對恐懼的屈服歸因于對“精神”(信仰)的排斥,或說是一種“精神缺席”,其結(jié)果,個體人將在“恐懼中沉淪(P98)”。如是分析也是基氏所作的反證。他說明,人一旦失去信仰或缺失精神,是無法體現(xiàn)自我意識,超越恐懼。顯而易見,強調(diào)信仰(包括人的意志、精神)對超越恐懼的作用,是印證了基爾克郭爾哲學思想的本源,即“存在主義的真理”就是“主觀性真理”。    基氏在演繹恐懼概念時,還引入了瞬間的概念??謶蛛m存在于瞬間,但其哲學涵義卻連結(jié)著過去與將來。人們對恐懼心理歷程的認識也凸現(xiàn)了個人對存在、對世界的主觀認識過程。這樣,基氏審思恐懼現(xiàn)象詮釋主觀認識世界就有了完整的意義。    從哲學意義上說,瞬間是處于運動與靜止之間而不在時間之中的過渡范疇。哲學本體論中單一性到多樣性的過渡,等同性到不同性的過渡都有“瞬間”的概念,它包括了歷史性的領(lǐng)域及歷史性預(yù)設(shè)的知識都存在著“瞬間”?;线\用“瞬間”的概念的目的是在于理解“恐懼”在“過去”存在與“將來”存在的哲學意義?;险f,“恐懼是個體人的生命中的瞬間”(P123)。生命的“將來”,對于時間來說是可能的,人們的認知是把“恐懼與將來聯(lián)系在一起的”。生命的“過去”,是過去的不幸使人感到恐懼,過去的恐懼有可能“被將來重復(fù)”。在這里,基氏運用格林童話中故事《傻小子學害怕》作為比喻,來表達他的思想:每個人必須經(jīng)過“學會恐懼”的歷險過程,由此就不會因為“沒有恐懼過”或“沒有沉陷于恐懼”而迷失自己(P233)。恐懼瞬間連結(jié)的過去和將來正是人們應(yīng)該和經(jīng)歷的認識世界、認識存在的過程。經(jīng)歷過恐懼的個體人會在人的最脆弱的瞬間去懂得怎樣審查自我?;喜粺o幽默地說,人是能夠“恐懼的”,“恐懼越深,人就越偉大”。    恐懼的概念,是基爾克郭爾在存在主義哲學理論中演繹諸多生存概念之一種。他把“生存規(guī)定為精神”,而“精神”與“自我”是同一的。他的一個著名的公理就是,“人是精神”,“精神就是自我”?!陡拍羁謶帧返暮诵脑捳Z是“做人”,做人的目的是要成為“自我”。對恐懼概念的解析,就在于要回答:自我是什么?怎樣成為自我?沒有恐懼就不會有自我;學會恐懼,自我就有獲得認識自由的可能性??謶肿鳛橐环N存在,人應(yīng)當通過信仰從恐懼中尋找到自我,拯救自我。    《概念恐懼》被歐洲哲學界視作“論述自我”,以及闡述人“去成為自我”的經(jīng)典,是一部被尼采視作19世紀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見尼爾斯·托馬森《不幸和幸?!罚?。當代丹麥哲學家尼爾斯則將《概念恐懼》評價為可與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相提并論的杰出著作。它奠定了基氏在歐洲哲學界的學術(shù)地位。薩特更是十分推崇他的恩師,常常被其富有審思穿透力的哲理所折服。薩特直言了自己的體驗:“《恐懼的概念》其書名就是一個悖論,‘恐懼’不是一個概念,但它卻是一切概念之非概念性的基礎(chǔ)”?!八胰ダ斫饽莻€作為一切概念之源泉的我自己”。

作者簡介

丹麥哲學家索倫?基爾克郭爾(1813-1855)對黑格爾以及西方傳統(tǒng)哲學、基督宗教倫理的批判,曾導致了一場歐洲思想界的危機?;蠈ψ约旱睦碚撝鲝堊鬟^精辟而簡約的概述:我的存在必須是經(jīng)歷過的,它必須是存在的;思考和存在是不同的,存在是一種行動的形式,而不是一種思考的形式,而且它是一種必須和思想相關(guān)聯(lián)的行動的形式。這種與行動相關(guān)聯(lián)的思想,就是“主觀性思想”,“真理就是主觀性”,“存在就是主觀性真理的發(fā)掘”(D?帕爾默《克爾凱戈爾入門》),基氏的主張構(gòu)建了影響人類社會歷史的重要哲學思想――“存在主義的真理”。他的代表作《哲學片段之科學附言》(1846)被歐洲哲學界視作“存在主義的圣經(jīng)”?;鶢柨斯鶢栆灿纱吮徽J定為是從黑格爾通向存在主義的橋梁,是存在主義哲學流派的奠基人。在他的思想影響下,他的得意弟子讓―保羅?薩特也成為存在主義哲學的一代宗師。

書籍目錄

概念恐懼前言引言  Ⅰ “恐懼”,作為“傳承之罪”的預(yù)設(shè)并向其本原反溯地解釋著“傳承之罪”      1 關(guān)于概念“傳承之罪”的歷史暗示      2 概念“那最初的罪”      3 概念“無辜性      4 概念“罪的墮落”      5 概念“恐懼(AngeSt)”      6 “恐懼”,作為“傳承之罪”的預(yù)設(shè)并向其本原反溯地解釋著“傳承之罪”  Ⅱ “恐懼”作為向前發(fā)展的“傳承之罪” 1 客觀的“恐懼”  2 主觀的“恐懼”   甲“世代傳承”關(guān)系的后果   乙那“歷史性的關(guān)系”的后果  Ⅲ “恐懼”作為那“罪”的后果,它是“罪的意識”的“不出現(xiàn)(Udeblivelse)”  1 那“無精神性”的恐懼  2 在命運的方面對恐懼進行辯證定性  3 在“辜”的方面對恐懼進行辯證定性  Ⅳ 那“罪”的恐懼或者“恐懼”在那“單個的人”身上作為那“罪”的后果    l 對于那“惡的”恐懼    2對于那“善的”恐懼    Ⅴ “恐懼”作為“通過那信仰而拯救著的”致死的病癥前言序言第一部分 那致死的疾病是絕望   一 “絕望是那致死的疾病”   二 這種疾?。ń^望)的一般性   三 這種疾?。ń^望)的各種形態(tài)第二部分 絕望是那“罪”   一 絕望是那“罪”   二 那“罪”的繼續(xù)譯者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概念恐懼·致死的病癥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這套書書目選擇的好,封面設(shè)計也好,尤其其中的《個體化社會》特別好??墒沁@本《概念恐懼》實在太差了。拿不準是原文如此,還是翻譯存在不足,此書的文字令人難以持續(xù)看下去,最突出處是“那”字太多,邊看邊用油筆涂抹,一頁下來,竟青乎乎一片。實在堅持不下去了,遂放在一邊。也說不準是文字令人生厭,還是怎的,內(nèi)容也沒覺得好,真是可惜。隨便舉個例句:這種沉默是那最深刻尖銳的問話,是那最可怕的折磨……那能夠強制那內(nèi)閉性說話的只有兩種……要么是那善的——那能夠絕對地沉默的善的;產(chǎn)且如果在這里有任何詭詐通過那沉默審訊想要使得那內(nèi)閉性難堪,那么那審訊者……簡直讓人就要崩潰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