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與誘惑

出版時間:1999-1-1  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書店  作者:施正康  
Tag標簽:無  

書籍目錄

1.  動蕩中的生機
2. 漏卮在哪里?
3. 紅頂商人的末路
4. 買辦的優(yōu)勢
5. 無奈的選擇
6. 洋債與洋務(wù)
7. 思想界的彷徨
8. 功罪難與評說
9. 大班的投資策略
10. 洋股:拒絕還是歡迎
11. 聚沙成塔之路
12. 錢莊的變招和失招
13. 銀行后來居上
14. 企業(yè)吁天錄
15. 認識公司制度
16. 撲朔迷離股份制
17. 風險與機會并存
18. 證券熱中的理性思索
19. 尋覓股海奧秘
20. 參考書目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困惑與誘惑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吾國財貨之論
      吾國自古不乏財貨之論,《禮》、《孟》、《荀》、《鹽鐵》、《貨殖》之外,《管子》其尤著者焉。惜近代以前,富國之論,寡聞于耳。鴉片之戰(zhàn)出,而始警醒焉。近睹施正康之《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投資理念與實踐》而尤有所感。蓋今日之經(jīng)濟,見雛形于近代也。或有起富之論、進出之說、滯財之斥、引資之行,乃至公司股票、銀行期貨,無不于近代發(fā)端。蓋近代乃千年以來之大變局,故尤貴一觀焉。
      漏卮之說,有國窮之患;財貨外流,非鑄錢可治。斷絕外貿(mào),反致不利。故引夷人之技,或可制夷。王弢園論西方“恃商以為國本”,又“利之最先者曰開礦”,開源有術(shù),故商戰(zhàn)以成。馬建忠徒觀進出口,發(fā)關(guān)稅制貿(mào)之論,蓋中西之商賈,此消彼長也。陳熾又有“生貨”“熟貨”之辨,倡工藝之精美。然求其本,乃在工商不振,故仍受制于人而國愈貧。而內(nèi)外之債,乃興而借之,筑路興業(yè),盼于貨殖。故外資者,有活躍經(jīng)濟之用,而常稀缺者也。蓋工商資金之周轉(zhuǎn),常先后不一,此由生產(chǎn)銷售不同步之所致也。故有始投而終收者,非資金何以起步?而欲與大賈爭勝者,其資金之較,亦已敗矣。財力豐實者,能具最佳生產(chǎn)之條件,攜特扼要,廣開通路,財力小者,寡能爭矣。而欲引資者,尤須完善投資之境,見明日收益之機,此今日之猶未解也。而銀行亦因之而起。銀行者,血脈流通之樞紐,無涉水無梁,乘馬無轡之患也。薛福成直陳西人能“盡財力,有公司及銀號,而錙銖之積,均得入股生息,匯成大商大賈?!眲t銀行乃財貨運轉(zhuǎn)配置之樞,有攬儲放貸之效者,可見矣。馬寅初《中國經(jīng)濟改造》中曰:“上海今日資金,過于膨脹,壅塞不通,無法疏導(dǎo),猶人之患膨脹病。內(nèi)地則資金枯竭,無從沾潤,民生凋敝,達于極點,猶人之患貧血癥?!笔莿t求資金流通,則銀行之責也。
      又公司之起,乃在集眾人之力。康有為云:“一人之識未周,不若合眾議;一人之力有限,不若合公股?!庇昼娞炀曉疲骸拔魅藙莺?,合則本大力厚,而無往不前。所謂獨立難成,眾擎易舉,公司是已?!?br />   故今日之世進,乃在不斷向上之一著。舉國之力,皆化為生產(chǎn)與流通,則國不得不大進。蓋生產(chǎn)之條件殊勝,則需求無已;需求無已,則生產(chǎn)日盛,二者循環(huán)相生也。而資本總量,曰技術(shù),曰資金,曰人才者,或可曰生財之源,而創(chuàng)新其尤為占先機者也。故近代中國之進,不過覆西人之轍。而一二之產(chǎn)業(yè)有限,知識之產(chǎn)業(yè)無窮?;蛟唤逃?,或曰研究,而非《投資》一書之所僅言也。故生財之路,其本在于教。昔齊威王“戰(zhàn)勝于朝廷”,而大商者,亦必深藏不露,而勝于商之外矣。故聞美國高校之所斂財,財源不盡,殷實豐贍,蓋有以也。
      哲人何為
      哲人,一個非常富有磁性的詞。我并不太清楚什么是哲人?中國自古沒有哲人?!肚f子?刻意》里有:“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士尚志,圣人貴精”,最高的是圣人,沒有提到哲人?!对娊?jīng)?大雅?烝民》里有句話:“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按照古代的解釋,哲為智慧的意思?!渡袝?皋陶謨》說:“知人則哲,能官人?!?《詩經(jīng)?大雅?下武》說“世有哲王”,《尚書?伊訓(xùn)》中說“敷求哲人”。這些都為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下哲人含義的探討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文本語境。
      但這里的哲人,我更愿意放在西方的語境下去探討。在我看來的西方哲人最典型者有二,均為英國人,一為培根,二為洛克。培根的哲理散文是極睿智和優(yōu)美的,而洛克的《人類理解論》也是不朽的杰作,堪稱是真正的哲人之書。我覺得,對哲人的理解和體驗,也可以從這兩部著作中入手。
      重新審視“哲人何為”一語,我不禁想起海德格爾追問的那句“美學何為?” 海德格爾并不追問“什么是美學”,而只是追問“美學何為”。我覺得對“哲人何為”也可以從這里的語言分析入手。
      哲人何為的潛臺詞是已經(jīng)有了一個哲人。于是追問哲人存在的意義。然而當我們追問一個事物的意義時,實際上已經(jīng)將那個事物納入某種預(yù)計的目標中,預(yù)定的軌道中,賦予了他的某種用處。而凡是用處,必然都涉及該事物對主體的意義或價值。于是,哲人就具有了一種社會的維度。
      Plato在《理想國》中推崇哲學王,但可惜,哲人王的實現(xiàn)在當今是不現(xiàn)實的。那么,他究竟應(yīng)該是怎樣的維度?哲人在社會中應(yīng)居于什么樣的位置?
      語言是一種召喚。當我們說哲人何為的時候,是不是在說,有的事物的價值已經(jīng)有了判定,如糧食、衣服,而哲人的價值還無法斷定?因為哲人所思所想并不能為人提供某種可見的富有確定性的價值。于是,這是對哲人價值的一種懷疑?但既然稱呼他為哲人,這其中分明又已經(jīng)有了一種斷定。
      再來看另外一種語境。當我們說,某句話寫的很精辟的時候,常??渌鼮椤罢芾怼?。于是,所謂的哲理,因為精辟,所以就遠離殊相,接近共相,帶有形而上的意味,也具有普遍的可能。那么哲人呢,就是富有哲理之人。他的哲理絕不會拖泥帶水,而是一語中地,直達本質(zhì)。于是,哲人,即是通達事理,能認識到事物本質(zhì)之人。
      《管錐編》曾指出“知呈圓相”,淮南子所謂“智圓行方”。哲者,知也。那么哲人,也就是一種圓人了。知者樂水,于是就絕不會呆板地做事。
      但哲人富有形而上的理,遠離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事,自然,人們就會發(fā)問:“哲人何為?” 哲人,不是科學家,也不是宗教家,也不是哲學家。哲人首先還是個人,他生活在人世中,要通達人情世理。但他以哲聞名,又跳出世間之桎梏,能夠變通睿智,極思天外。所以,世間之人,有種種欲望和困惑,需要哲人解惑幫忙,這當是哲人的首要的社會角色吧。
      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首領(lǐng)霍克海默曾精辟地分析過哲學自古希臘到現(xiàn)代以來的含義演變,并指出哲學存在的社會批判意義。哲學永遠是對當下現(xiàn)狀的一種審視批判,它充滿著懷疑精神。社會須要前進發(fā)展,而這前進發(fā)展的動力就需要哲人。哲人會順通民俗,不將自己隔離于人世,而又通達天道,不為當下世情所困所擾,故而能達觀豁然,我以為,這正是哲人之心態(tài),而后也正是哲人之使命?;蛘呷藗儫o須去追問哲人何為,因為哲學首先需要的是自由的思考,需要的是閑暇。忙碌中決不會誕生哲人。于是,假如一個從事哲學的人去追問哲人何為的話,我以為他可能首先就把自己束縛住了。哲學正是無所為而為。也能順物之所為而自己無為,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于是,不如暫時拋下哲人何為這個論題,先自己嘗試作一哲人為好吧。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