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趙海霞 著 頁數(shù):152
內(nèi)容概要
李漁(1611-1680),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后改字笠翁,浙江蘭溪人。明崇禎八年(1635),赴金華應童子試,以五經(jīng)見拔,名震鄉(xiāng)里。此后三次應試,皆不第。清順治九年(1652),移居杭州,靠創(chuàng)作戲曲、小說謀生。康熙元年(1662),移家金陵,其間一面經(jīng)營書肆芥子園,一面領(lǐng)戲班賣藝,廣交名士??滴跏辏瑥鸵萍液贾?,雖生活貧困,經(jīng)常告貸,但繼續(xù)堅持文學創(chuàng)作和戲曲演出至逝世。李漁一生貫穿著求新、求變的思想文化觀念。一生著作等身,戲曲有《笠翁十種曲》,人評“北里南曲中,無不知有李十郎”。小說方面有《無聲戲》、《十二樓》、《合錦回文傳》等,他還批閱《三國志》,改訂《金瓶梅》,倡編《芥子園畫譜》。尤以《閑情偶寄》最有價值。
作者簡介
趙海霞,1973年生,祖籍陜西省周至縣。1991年考入西北大學中文系,1995年畢業(yè)并獲學士學位,2007年獲碩士學位,現(xiàn)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長期在高校從事新聞出版工作,職稱為副編審。喜愛中國古典文學和傳播學,主要做中國古典文學、文獻學和傳播學的研究,主持省教育廳項目1項,參與科研項目多項,已公開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近30篇。
書籍目錄
第1章 少年時光——思想的萌芽期
星宿降地
幸福童年
刻苦攻讀
失去父親
牛刀小試
鄉(xiāng)試受挫
第2章 鄉(xiāng)居生活——思想的形成期
避亂山中
八詠樓上題聯(lián)
改冠剃發(fā)
歸農(nóng)學圃
造福鄉(xiāng)里
第3章 杭州十年——思想的發(fā)展期(上)
尋找契機
創(chuàng)作傳奇
擬話本小說
無聲戲與有聲戲
改編唐傳奇——
演繹“意中緣”
杭州友人
晚年得子
第4章 金陵歲月——思想的發(fā)展期(下)
初到南京
《凰求鳳》與秦淮八艷
高朋滿座
評西廂
游秦隴
喜得二姬
營造芥子園
合錦回文
第5章 編輯出版生涯
投身書坊
編輯出版成果
編輯出版特色
編輯理念
第6章 壽寢層園——思想的成熟期
第7章 挑戰(zhàn)傳統(tǒng)
第8章 美學思想
第9章 人格論略
附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歸農(nóng)學圃順治四年(1647),李漁回到蘭溪,“歸農(nóng)學圃”。雖然有被迫剃發(fā)的無奈,但鄉(xiāng)下的自然風光還是讓李漁興奮不已,他在伊山度過了一段較為輕松快樂的山居生活,在此期間李漁醉心于構(gòu)建伊園和詠賞自然風光。他在小說《聞過樓》(《十二樓》中的一篇)中說:“予生半百之年,也曾在深山之中做過十年宰相,所以極諳居鄉(xiāng)之樂;如今被戎馬盜賊趕入市中,為城狐社鼠所制,所以又極諳市廛之苦。”描寫的便是伊山別業(yè)中的三年山居生活。上文中的“半百之年”和“十年宰相”之說,不可當作事實看待,只不過是作者的假借之詞而已。李漁自譽為“識字農(nóng)”,在伊山頭的“先人墟墓邊”“新開一草堂”,這新開的草堂就是被稱為伊山別業(yè)的李漁的樂園_伊園。李漁園林技藝的最初杰作便是伊園,而伊園也釋放了李漁前半生的美學思想。伊山其實只是一個小土丘,“高才三十余丈,廣不溢百畝,無壽松美澗、詭石飛湍足娛悅耳目,不過以在吾族即離之間,遂買而家焉”。但李漁卻能因地制宜,經(jīng)過他別具手眼的設計和安排,伊園內(nèi)廊、軒、橋、亭等諸景一應俱全,李漁對自己的設計才華也極為滿意,他曾言,伊園都可與杭州西湖相媲美,“只少樓臺載歌舞,風光原不甚相殊”。并寫下《伊園十便》和《伊園十二宜》(其實共有十首)等詩篇來歌詠田園之樂。《伊園十便》即指的是:《耕便》《課便》《釣便》《灌園便》《汲便》《浣濯便》《樵便》《防夜便》《吟便》《眺便》;《伊園十二宜》為《宜春》《宜夏》《宜秋》《宜冬》《宜曉》《宜晚》《宜晴》《宜陰》《宜雨》《宜風》。吳修蟾評這兩組詩時說:“十便兼以十二宜,即之五車亦堪南面,況笠翁胸富萬卷,筆掃干言,百城應退三舍。”美麗的家鄉(xiāng),可人的伊園讓李漁陶然。唐代的大詩人王維有輞川別業(yè),而李漁自己有伊山別業(yè)?!按松聿蛔魍跄υ?,身后還須葬輞川”,李漁便打算學王維,在伊山別業(yè)隱居終生。月是故鄉(xiāng)明,家鄉(xiāng)在李漁的心中是最美的。李漁用詩歌表達自己對居處的贊美之情,《伊山別業(yè)成,寄同社五首》詩中有“山麓新開一草堂,容身小屋及肩墻”“數(shù)椽恰好面清流,竟是寒江一釣舟。蓬戶無人常不閉,湘簾雖設卻還鉤。窗虛受月渾三面,池小容魚僅百頭”之句,寫出了伊山的清幽環(huán)境。這個伊山,在濲水的西邊,并不見于地圖,高有三十多丈,廣不滿百畝,雖然沒有美麗的松竹、詭譎的山石和飛湍的泉流來娛悅耳目,但是因為它距離李漁的族人不遠,還算得上是個理想的別業(yè)。在這之前,李漁還寫過《歸故鄉(xiāng)賦》,詩里寫道:“至乃雞犬歡迎,山川相識。農(nóng)輟鋤以來歡,漁投竿而相揖。騷朋韻執(zhí),索佳句于奚囊;逸叟閑夫,訪新聞于異國。家無主而常扉,草齊腰而沒膝。燕遷舊壘之巢,鵲喜新歸之客。蟲網(wǎng)厚兮如繭,蝸跡紛兮如織。書破蠹肥,花稀棘密。妻顏減紅,親發(fā)增白。幸猶歸之及今,悔長征之自昔。”“男子生兮,弧矢四萬。世莫予宗兮,盍歸父母之邦。采蘭紉佩兮,觀濲引觴。與鼎食而為萍為梗兮,寧啜菽而為梓為桑者也?!痹谕獾闹T種不順遂,讓李漁表露出了歸隱之意。李漁在《閑情偶寄》卷六《頤養(yǎng)部·夏季行樂之法》中回憶這段山居生活時,曾有如下的描寫:“追憶明朝失政以后,大清革命之先,予絕意浮名,不干寸祿,山居避亂,反以無事為榮。
編輯推薦
《李漁》是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