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2-6 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法] 蒂皮·德格雷 著,阿蘭·德格雷 茜爾維·羅伯特 圖 頁數(shù):148 譯者:黃天源
Tag標簽:無
前言
遠方的榜樣劉碩良《我的野生動物朋友》作為“人與自然文庫”的第一部作品推出,多少有些偶然。本來,出版社辦刊的一個重要優(yōu)勢就是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實現(xiàn)書刊互動,《人與自然》雜志籌備創(chuàng)刊時就想到要出點書,要開發(fā)一個與刊物同名的文庫,只是辦刊伊始,千頭萬緒,人手又少,一時還顧不上出書的事,卻不料刊物的旗子一舉,書稿線索便跟著出來了。首先便是法國小女孩蒂皮和她父母合作的這本暢銷書《我的野生動物朋友》。那是2001年9月,深圳的翻譯家胡小躍先生按照《人與自然》雜志面向全國,觀照世界,海外稿件不少于四分之一的設(shè)想,以《我最好的朋友》為題,給我們選譯了小蒂皮在非洲叢林與野生動物為友的一組精彩圖片,說明文字中提到這些圖片出自小蒂皮回到巴黎后所寫的一本書:《我的非洲之旅》。這組稿件在《人與自然》第2期刊出后,令人耳目一新,紛紛叫好,廣西萬達版權(quán)代理中心的版貿(mào)新兵王昕小姐也看到了,她眼睛很尖,馬上意識到這是一本值得考慮引進的好書,便立即按雜志提示的網(wǎng)址,和小蒂皮及其父母與版權(quán)經(jīng)紀人聯(lián)系,很快得到了法文版原書和日譯本樣書,還有有關(guān)的宣傳資料。一看確實很好,從主題到形式,從圖片到文字,都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漂亮,還要動人,而且已經(jīng)以英、德、日等多種文字出版,在29個國家發(fā)行,有的版本銷數(shù)達一百多萬。拿到了這樣一本兼具科學(xué)與教育內(nèi)涵的全球暢銷書,我們不由得不以最快的速度把有關(guān)引進出版的事情緊張地運作起來。一方面,“萬達”抓緊同法方磋商合同條款,一方面,編輯部迅速組織翻譯,利用春節(jié)假期把譯稿完成。有關(guān)宣傳推廣工作也同時啟動,在2002年首都春季圖書訂貨會上,這本書的海報一貼上墻立即招來眾多關(guān)注的目光?,F(xiàn)在呈獻在讀者面前的中文版《我的野生動物朋友》就是這樣在辦刊過程中多少有些偶然而又緊鑼密鼓地趕制出來的。盡管如此,這本書卻決不是急就章,而有其特殊的成熟的魅力。一本圖片為主的圖文書,特別是描寫一個小女孩與非洲野生動物交朋友的圖文書,讀者一下就會被一連串逼真動人,美不勝收的圖片所吸引,從而愛上這本書,愛上這本書的主人公和那些與她融為一體的可愛的野生動物,無疑是很自然的。但是,我想只有圖片還不夠,一定要讀一讀與這些圖片血肉相連、不可或缺的文字,這本書的價值才會更加完整地顯現(xiàn)出來。人們常說,孩子是天生的小動物,他們的心與自然與動物是相通的。同樣,在純凈的未受人類干擾的自然界,許多動物天然地能與人處,親密無問。造成人與動物隔膜、敵對,以及人對動物的侵害、殘殺乃至滅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類的自我膨脹和工業(yè)化社會發(fā)展所產(chǎn)生的種種對動物生存空間的擠壓與威脅。只有重新認識和調(diào)整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才有可能出現(xiàn)小蒂皮這樣以孩提之心與野生動物為友的人和事。小蒂皮把大象視為哥哥,和狒狒相伴,與鴕鳥共舞,連危險的豹子她也嘗試著去和它接近。她會跟動物說話,用眼睛跟動物交流。她體會到“動物世界復(fù)雜得很”,“絕不要害怕,但永遠要小心”。她認為“害怕沒有出息”,“動物從來不兇惡,但比較好斗”,只要理解它、尊重它、愛護它,不招致它的誤解,就能從動物那里得到善意的回報。她不能容忍人類屠殺野生動物的荒唐行為,憑她純真的直覺,斷定“動物來自好人這一邊”。這個“很愛笑,也喜歡風(fēng)吹頭發(fā)”,“總想把作業(yè)做得十全十美”,還會說要有個“夢中情郎”的小姑娘天真大膽,敢于冒險,從思維到言行,都帶著“野性”。她有很強的自信心,受不了別人幫她拿主意,同時又很愛她的爸爸媽媽,愛她的非洲朋友,愛非洲這塊神奇的大地。她說:“回到法國后,我曾經(jīng)嘗試過跟麻雀、狗、鴿子、貓、牛或者馬說話,但行不通。我不知道為什么,我想,那是因為非洲才是我的故鄉(xiāng),而不是法國吧?!睂Ψ侵藓头侵藓谌?、土著人的一往情深,使她覺得“自己的血管里流著非洲人的血,只不過皮膚是白的罷了”,而“皮膚的顏色根本不應(yīng)該算什么”。正因為這樣,她同非洲叢林里的布須人、殷巴人相處得非常好,她們把她當(dāng)成自家人。否則,她父母也就不可能為她拍下那么多真實感人的寫真照片了。讀著小蒂皮一段段動人的故事、一句句真摯的告白,我們感受到的不只是一個兒童的純潔可愛,而且蘊含著某種引人思索的成熟??梢院敛豢鋸埖卣f,這是人類社會進入新世紀新時代,開始反思人與自然關(guān)系,覺醒到要擺正位置,善待自然、善待野生動物的大背景下成長的一代新人、一代新少年兒童的典型——這個典型,或者說優(yōu)秀的個案是孩子們和年輕人能夠?qū)W習(xí)也值得學(xué)習(xí)的榜樣,就是成年人讀了也會不無感慨和深思吧?《我的野生動物朋友》讓我們中國億萬讀者有幸結(jié)識了遠在西方的這位法國小姑娘和非洲許多可愛的野生動物,還讓我們看到小蒂皮父母拍下的130多幅無論從拍攝技術(shù)或表現(xiàn)理念來說都堪稱典范的精美圖片,更讓我們從圖片背后看到那幾未露面的小蒂皮雙親愛護自然、教育孩子的良苦用心和諄諄善誘。可以告慰讀者的是,“人與自然文庫”還將陸續(xù)推出小蒂皮雙親教育孩子的經(jīng)驗之談和他們跋涉非洲十多年所拍下的大量野生動物圖像。2002年4月6日于昆明
內(nèi)容概要
12歲的法國女孩蒂皮所選擇的驚險生活,完全在你的“城市定式”想像之外。她與世界是這么相處的:騎在柔軟溫暖的鴕鳥背上飛跑,讓小獅子穆法薩吸吮著手指午睡,赤身在河邊以象鼻的噴水洗浴———這不是一篇美文的斷章,這些真實的畫面,來自《我的野生動物朋友》中的攝影照片。 法國攝影家、12歲女孩的父親阿蘭·德格雷先生并沒有瘋。那天他對我說,他永遠記得1955年一位美洲印第安酋長的話:讓人成為動物吧!也許以后某一天,在動物身上發(fā)生過的所有的事,也會在人身上發(fā)生。但無論發(fā)生什么,我們都是地球的兒子。 這個崇尚自然的理念在攝影師心中強烈作用著,這使他的女兒蒂皮在非洲納米比亞一出生,就被放在野生動物群里。她攀援著大象哥哥阿布的鼻子和“他”親吻。她趴在地上,被獵豹從身后護擁著散步。她嬰孩時期,坐在鴕鳥林達背上,“林達很善良”,這個女孩自述說,“它老怕把我掀翻,常常不愿動一動身子”。她三四歲時赤身裸體走進沙漠,那堆小小的柔弱的肉,在大漠夕陽中泛出的光芒,讓人怦然心動。
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蒂皮·德格雷 阿蘭·德格雷 茜爾維·羅伯特 譯者:黃天源
書籍目錄
致中國小朋友譯本前言:遠方的榜樣我好想寫一些野外生活的故事我會跟動物說話阿布,我的大象哥哥皮膚的顏色根本不應(yīng)該算什么坐在鴕鳥背上真開心豹子很危險,但我照樣跟它玩鱷魚心里只裝著一件事:吃野生動物就像我家里人一樣長頸鹿安詳?shù)爻易邅硗艉弘y舍難分動物世界復(fù)雜得很溫柔的小獅子——穆法薩大象有很強的記憶力誰替我拿主意,我會受不了的動物來自好人這一邊用眼睛跟它們交流絕不要害怕,但永遠要小心動物從來不兇惡,但比較好斗非洲才是我的故鄉(xiāng)我最喜歡的一張照片最接近動物的部落:布須人殺死野生動物真是荒唐極了害怕多沒出息這些照片像演電影一樣我只吃不認得的雞變色龍的語速比火箭還快經(jīng)歷冒險是生活幸福的秘密做作業(yè)總想做得十全十美我很愛笑,也喜歡風(fēng)吹著頭發(fā)
章節(jié)摘錄
同狒孩兒難舍難分爸爸媽媽說過,很難跟狒狒做好朋友。小時候,在博茨瓦納,我們在叢林中生活,看到樹上到處爬滿了狒狒。它們有個拿手好戲,就是在高高的樹上做鬼臉,然后跳下來搶我的奶瓶,喝上幾口。我好像對這種事十分生氣。 四歲的時候,我認識了狒孩兒星迪,它跟我差不多大小,所不同的是它是狒狒罷了。那時,我不分狒娃和人娃,反正我覺得都是我的朋友。我們四處爬樹,還換奶瓶喝奶。這樣做有點兒惡心,但我還小,就無所謂了。我跟星迪成了朋友,難分難舍。 后來我們離開了很久。一天,我回來后見了星迪。能夠再見到它,真高興!它長大了好多,比我長得更快。父母親打聽是誰家養(yǎng)它的,還問如果我們又在一起玩會不會有危險。他們回答說不會有事的。 我的眼睛沒事!星迪一看見我,就撲上來扯我的頭發(fā)。它雖然還是個小狒狒姑娘,但力氣已經(jīng)很大,把我弄得很痛,難受極了。我不知道它的腦袋里想什么。我是來看它的,它卻撕破情面抓我。大人說它見我有一頭漂亮的頭發(fā)妒嫉了。說心里話,我不知道為什么…… 我哭得很厲害,我的頭發(fā)給它大把大把地扯掉了。打從那天起,我就討厭星迪,哪怕我明知這不是它的錯。 跟動物交朋友與跟人交朋友可不一樣。動物永遠有敵人,這是大自然的規(guī)則。要讓它們知道,人類是最強大的,否則它們就來欺負我們。莫非星迪想主宰我?可是我們曾經(jīng)在一起度過了很多美好的時光,它應(yīng)該辨得出我的氣味,記得我們曾經(jīng)是世上最好的朋友啊。應(yīng)該相信,動物的記性不會跟人的記性一樣差。精彩攝影圖片1精彩攝影圖片2精彩攝影圖片3精彩攝影圖片4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浪漫的歷險之旅——《我的野生動物朋友》《我的野生動物朋友》是一本很及時的書,在“人與自然”成為全球化的主題之后,我們有必要檢討一下在大自然的交往中,我們做了什么,又遺忘了些什么。 一個僅僅10歲的法國小女孩,用她童貞的眼光來打量這個世界??梢钥隙?,沒有人在她與那些野生動物做朋友之前,告訴她不要去傷害那些動物。按照弗洛伊德博士的觀點,人類的童年期的動物性的,小蒂皮就是把自己當(dāng)作一個不折不扣的小動物,不離不棄地與野象、鴕鳥、變色龍、斑馬、牛蛙、豹子、獅子、狒狒……一起長大。她的朋友意識來自天性,就像她覺得自己也是野生的一樣。當(dāng)她的父母用照相機拍攝下她與朋友相親相愛的鏡頭時,顯然也是把她當(dāng)作了動物的一份子。 走進非洲,走進那些野生的動物,許多事情叫人無比驚訝,可偏偏又那么形象生動地顯現(xiàn)在你的眼前。長輩般和藹可親的大象,貓一樣溫柔的獅子,有著帝王般高貴氣質(zhì)的長頸鹿,頑皮的狒狒與加狐猴,敏感的羚羊……配在圖片下的話,幼稚純真唯美得叫人心碎,也更像是向我們這些大人發(fā)問,為什么我們的朋友,會被人們賦予了諸如“兇殘”的特性?盡管動物世界也有著復(fù)雜,動物也有著好斗的性格,但是這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小蒂皮說,我們要與那些野生的動物交流,用我們的語言、行動、愛心去關(guān)懷關(guān)愛理解并尊敬他們。她不能容忍那些屠殺野生動物的荒唐途徑,對許多兇惡的捕殺者深惡痛絕:“我們?nèi)祟惍?dāng)中有些人很兇惡,兇惡得一點道理也沒有,僅僅是從中取樂。這些人都是出自壞蛋堆里”。蒂皮深信動物是出自好人堆里的,而不會是出自壞人堆里。我們可以說小蒂皮是思想是簡單的,因為她只是一個孩子,可是當(dāng)我們有聽到整個人類共識的聲音又這樣的一個發(fā)出,并那么清晰有力時,你是否也會因為小時候玩弄了一只煙子而羞愧難當(dāng)呢?你是否也會想到,要把這樣的聲音傳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蒂皮的歷程并非一個浪漫故事,那130幅照片也不是給獵奇者的私欲物,當(dāng)然更不是為了獲大獎而拍攝藝術(shù)作品,甚至把《我的野生動物朋友》看做是給兒童的教育書籍也是過分的。要受教育又何只是兒童,殊不知,我們這些大人君子們更需要靈魂的洗滌。蒂皮說上帝會告訴她所以的疑問,她不相信成人的世界會教給她什么,或許太多的捕殺已叫她難以忍受。閱讀幾米的書畫使我感到情感的流離與莫測,閱讀蒂皮則使我對生命的真實與歸屬產(chǎn)生懷疑。什么時候,我們也可以像她一樣,也或許像人類的童年一樣,在一湛藍的天空下,與我們的動物朋友粗野而歡笑地奔跑。《我的野生動物朋友》來到中國中華文化信息網(wǎng) 法國小女孩蒂皮記敘她在野生動物堆里長大,能和動物說話,善于用眼睛與動物交流感情的傳奇故事——《我的野生動物朋友》,最近經(jīng)《人與自然》雜志收入同名文庫,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譯本。 小蒂皮的父母是拍攝野生動物的著名攝影師,1990年她在納米比亞出生后就跟隨父母輾轉(zhuǎn)于非洲南部的沙漠、叢林,與狒狒相伴,同鴕鳥共舞,大象是她哥哥,變色龍是她最好的朋友,就連危險的動物她也嘗試著去接近:小獅子吮吸著她的拇指睡得很香,兇惡的豹子向她撒一泡尿表示親昵。她體會到“動物來自好人這一邊”,對殘害野生動物的行為傷心不已。10歲回到巴黎后她把這一切難忘的經(jīng)歷和感受寫下來,既有濃郁的傳奇色彩,又透著孩子的天真、純情和顯然受過良好熏陶所顯示出來的老到與成熟,而她父母及時拍下的130多幅堪稱經(jīng)典的精美圖片更把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之間水乳交融的情景逼真地再現(xiàn)了出來,使全書真正達到美侖美奐,別開生面,讓人賞心悅目,感嘆不已。 《我的野生動物朋友》2000年在巴黎出版后,很快譯成德、日、英等文字出版,在29個國家發(fā)行,受到億萬小讀者和眾多成人讀者與教師、家長、兒童教育工作者的喜愛。動物就是我家里人——《我的野生動物朋友》徐虹 中華文化信息網(wǎng) 12歲的法國女孩蒂皮所選擇的驚險生活,完全在你的“城市定式”想像之外。她與世界是這么相處的:騎在柔軟溫暖的鴕鳥背上飛跑,讓小獅子穆法薩吸吮著手指午睡,赤身在河邊以象鼻的噴水洗浴——這不是一篇美文的斷章,這些真實的畫面,來自《我的野生動物朋友》中的攝影照片。 法國攝影家、12歲女孩的父親阿蘭·德格雷先生并沒有瘋。那天他對我說,他永遠記得1955年一位美洲印第安酋長的話:讓人成為動物吧!也許以后某一天,在動物身上發(fā)生過的所有的事,也會在人身上發(fā)生。但無論發(fā)生什么,我們都是地球的兒子。 這個崇尚自然的理念在攝影師心中強烈作用著,這使他的女兒蒂皮在非洲納米比亞一出生,就被放在野生動物群里。她攀援著大象哥哥阿布的鼻子和“他”親吻。她趴在地上,被獵豹從身后護擁著散步。她嬰孩時期,坐在鴕鳥林達背上,“林達很善良”,這個女孩自述說,“它老怕把我掀翻,常常不愿動一動身子”。她三四歲時赤身裸體走進沙漠,那堆小小的柔弱的肉,在大漠夕陽中泛出的光芒,讓人怦然心動。 更令人震撼的,是這個孩子所提示的“人與自然”相處時的和諧關(guān)系——原來他們可以這么融洽,相互間不敵對、不侵犯、不傷害、不殺戮。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事情可遠不是那么溫情脈脈。在人處于絕對強勢的世界里,人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于動物們被關(guān)在牢籠里,被擺上餐桌,被以各種手段殘殺掉。在我們與它們之間,似乎永遠是殺戮和被謀殺的關(guān)系。在獸的獸性被抑制的同時,人的獸性無限膨脹。 窮困使人們向自然界索食。欲望讓人變得面目猙獰。 也許只有孩童才是純粹的善者。蒂皮就說,“動物就是我家里人”,“我的天賦就是和動物說話”。孩子在成長為人以前,與動物之間似乎存在著那種神秘的聯(lián)系。長大了,就變成魔了——那些為一只斷翅的鴿子而落淚的,不都是些孩子嗎。 豐子愷先生恐怕是最明確的環(huán)保主義者。他的《護生筆記》中,最知名的是那幅“已死的母熊”:獵人入山,以槍擊母熊,中要害,端坐不倒。近視之,熊死,足抱巨石。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傷其子也。獵人感動,遂終生不復(fù)獵。 也許文明是救世良藥吧。在物質(zhì)富足的現(xiàn)代社會,它使我們開了天目,良性復(fù)萌,慢慢看到了一個盲區(qū)。“環(huán)?!背蔀橐粋€主題樹立起來。它的背后,承載著深厚哲學(xué)的意義。 在面對這位法國攝影師的時候,我問他,難道在自然界中,你不怕你的女兒遇到危險嗎?阿蘭先生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說,我并不害怕幼小的女兒在野生動物群中受到傷害。其實,都市橫行的車流,從天而降的恐怖事件,謀殺,無數(shù)的欺騙、誘惑與陷阱,“比自然界危險得多”。 但是,他們不可能永遠生活在“自然界”里。重新回到巴黎的蒂皮對于城市生活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荒謬感。比如,她習(xí)慣于赤腳,在巴黎的學(xué)校里上課,她忍受了很久以后,最后索性脫了鞋子和襪子,結(jié)果遭到周圍的孩子一通嘲笑。 文明越進化,我們越應(yīng)該熱愛自然;但文明越進化,我們又不得不離自然越遠——這是不是一個無可奈何的怪圈?從鴕鳥背上長出來的小女孩米子 旌旗網(wǎng)上書城 蒂皮的爸爸媽媽是長年工作在非洲的野生動物攝影師,非常熱愛自然。做他們的孩子相當(dāng)有福氣,可以小小年紀就擁有酷非洲的神秘生活體驗,小作者蒂皮寫的這本名叫《我的野生動物朋友》的故事,有一半多的篇幅是父母給女兒拍的精彩照片。蒂皮生在納米比亞,上學(xué)前跟著大人輾轉(zhuǎn)在非洲沙漠里拍攝野生動物,很自然的,她從蹣跚學(xué)步到活蹦亂跳,所有的憨態(tài)可掬,也成了父母鏡頭捕捉的對象?;蛟S人類的童年本來和自然界里的動物就有很多息息相通的地方,蒂皮更是具有非同一般的天賦:會用眼睛和野生動物交流: 小山一樣高大的野象,會小心翼翼地跟在蒂皮后面用腳尖走路,因為它的小妹妹蒂皮當(dāng)時只有一歲多,正在學(xué)步。沒錯,蒂皮一直親呢地稱呼這頭大象為“我的阿布哥哥”。 非洲的一種長著大舌頭的“萃萃蠅”,見人就叮,而且叮得很痛,卻從來不碰小姑娘蒂皮。為此,蒂皮自己的解釋是,“這是一個謎……也許它們覺得我屬于大自然吧?!薄 ∮幸淮危C豹杰比一口咬到蒂皮的小肩膀上,完全可以把她吞掉的樣子。大人們?nèi)即篌@失色,因為這頭獵豹有過追咬驚恐奔逃的非洲小男孩的污點記錄。事后得知完全是一場虛驚:杰比對蒂皮只是輕咬一下,就好像只是小朋友之間互相逗逗一樣。連做游戲都這么險象環(huán)生,蒂皮卻自有她的一套屢試不爽的小經(jīng)驗:“動物來自好人這一邊”,“遇上野獸,驚慌失措,奪路而逃是萬萬不行的”,因為“野生動物就像我家里人一樣”,“絕不要害怕,害怕多沒出息”,“但永遠要小心”,因為哪怕經(jīng)過馴養(yǎng),“豹子仍然是豹子”?! ≡贈]有比封面照片更奇怪的了。一只鴕鳥和一個小女孩,好像從來沒有分開過,蒂皮與其說是坐在鴕鳥背上,還不如說是從鴕鳥背上長出來的一樣。她怎么可以這么神氣活現(xiàn)?原來因為“坐在鴕鳥背上很舒服”,盡管它有著鋒利得足以對捕獵者開膛破肚的“距”(即指甲),它對蒂皮卻十分友好,“老怕把我掀翻,常常不愿動一動身子”。還有,非洲的草原、草原上的風(fēng),非洲的藍天、藍天下的云。小家伙臭美達到的深度更是出人預(yù)料,她居然聲稱:“我很愛笑,也喜歡風(fēng)吹頭發(fā)的感覺?!币押苡凶晕覍徝酪庾R呢?! ∠雭淼倨と匀皇羌拍粤瞬簧倏嗟?。你甚至可以說,蒂皮是因為沒有小伙伴玩,才會去和各種野生動物混在一起的。而且,同樣是面對野生動物,“拍照片,不會嚇著它們,可是獵槍就不同了?!北绕鹉切┛蹌影鈾C的無數(shù)的手來說,蒂皮父母只是用來按響快門的手,顯得多么執(zhí)著而無力回天! 連小蒂皮的黑人朋友,非洲土著布須人都知道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宰殺野生動物,一旦殺之取肉而食的時候,他們會很虔誠地祭拜,感謝它為養(yǎng)活本部落而獻出生命。人類的初民時期想必就是這樣,那時候殺戮是成本高昂的有意識行為,保護卻是無意識的不作為,不像現(xiàn)在完全顛倒過來,殺戮是無意識的,保護卻是代價高昂的?! 〉倨がF(xiàn)在很平靜地在巴黎上小學(xué),是班里受歡迎的愛講故事的人。老家巴黎的美麗擋不住這個孩子的隱隱愁緒,她有些宿命地認為只有非洲才是她的故鄉(xiāng),因為巴黎的麻雀、鴿子或馬看不懂她的眼神?! 〗鹩埂短忑埌瞬俊防镉幸晃恍∧婌`,刁鉆古怪,住在大西南無量山里的萬劫谷,貼身伴著一只行動迅疾如閃電的小貂,小貂長年被主人喂以小蛇,因而貂性劇毒;一旦有人近身,小貂立即咬上去,被咬者立斃,仿佛在昭示人們所有關(guān)于自然和少女的禁忌。在最近的一張照片上,十歲的蒂皮回頭向我們望過來,眼神里儼然已經(jīng)有了一縷少女的矜持和獨立。她的后腰上伏著一只馬達加斯加狐猴,像極了中國的貂——整個人活脫就是一個鐘靈的歐洲版。這其中包含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guān)系,也是蒂皮要說的話吧。
編輯推薦
《我的野生動物朋友》講述的是小蒂皮10歲回到巴黎后所寫的她與非洲各種野生動物生活在一起的動人故事和親身感受,同時編入她父母——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現(xiàn)場拍下的130多幅極為難得的圖片,不僅可親可賞,而且能喚起人們保護自然野生動物的意識。蒂皮的歷程并非一個浪漫故事,那130幅照片也不是給獵奇者的私欲物,當(dāng)然更不是為了獲大獎而拍攝藝術(shù)作品,甚至把《我的野生動物朋友》看做是給兒童的教育書籍也是過分的。要受教育又何只是兒童,殊不知,我們這些大人君子們更需要靈魂的洗滌。蒂皮說上帝會告訴她所以的疑問,她不相信成人的世界會教給她什么,或許太多的捕殺已叫她難以忍受。閱讀幾米的書畫使我感到情感的流離與莫測,閱讀蒂皮則使我對生命的真實與歸屬產(chǎn)生懷疑。什么時候,我們也可以像她一樣,也或許像人類的童年一樣,在一湛藍的天空下,與我們的動物朋友粗野而歡笑地奔跑。出版后立即在小讀者中風(fēng)行,并為大人們所喜愛,很快譯成德、日、英等文字流傳,成為全球暢銷書,有的譯本銷數(shù)逾百萬。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