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交響樂

出版時間:1996-8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作者:[法]紀德 等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席特哈爾塔》(德國)黑塞,張佩芬 譯
《斗牛》(日本)井上靖,李德純 譯
《阿克云朵斯》(俄國)卡里姆,力岡 譯
《田園交響樂》(法國)紀德,莊慧君 譯
《阿爾卑斯山之歌》(白俄羅斯)貝科夫,靳戈 譯
《中午酒》(美國)凱?安?波特,李文俊 譯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田園交響樂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一直很喜歡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封面設計,書頁的自然的紙質,內封的淺淺紋路。我想紀德一定不介意我是熄燈后躲在洗手間分4天看完的,說不定他還會覺得這很特別,跟我做朋友。感覺他一些曾經飄忽過我雜亂的大腦的想法用畢生的經歷貫穿在他個性鮮明的人生之中。他或許不是一個忠誠的男人,但應該會是個很好的朋友。如果能夠認識他,多好吖。哎。就算成為他筆下另一個帕呂德我也不在乎。
       對紀德了解不深。大部分常識都來源于前言。這本書的前言一開始看得我頭昏腦漲難以理解,還是要邊看小說邊看前言來得舒服。
       3個故事里面,最喜歡的是帕呂德。許多人說看不懂,如果我說喜歡,或許我的理解已經遠離了作者的本意,反正一百個人有一百個帕呂德,是吧。作為一個囫圇吞棗的不負責任的讀者,把同一個故事看兩遍并不是常見的現(xiàn)象。
       “我”對于旅行的實踐,從設想、提出、體驗、回歸,似乎和我之前短暫而疲憊的旅途有異曲同工之妙。一樣的期待,一樣的空虛。我以為一個人第一次脫離旅行團脫離朋友自主的旅行會是特別的旅行。當然不可否認自己畫路線、訂機票、說服父母的快樂,和相熟的友人在陌生的土地小小地探索充滿驚喜。只是,那些雄心壯志興奮快樂在準備的過程中消磨地如同婚姻里可憐的愛情,一點一點地。以至于最后,唯一記得的就是回家的路。所以我無法想象,那種流浪漂泊的日子,那些雄心壯志,冒險的熱情是如何保持到82歲——82歲的紀德仍然計劃著流浪。
       在我看來,這個故事算是一個低調的悲劇故事。稀薄的悲哀纏繞在字里行間?!拔摇迸c安貝爾互不理解的價值觀卻帶著多余的愛情,“我”與查理德友好的幕布下潛藏的虛偽與不屑,“我”那個不被理解的故事?!拔摇痹跁飳懝适拢缱髡咴诠适吕飳憽拔摇?,多么奇妙的設計。
       紀德并沒有完全將自己的概念強加于讀者,他留足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空間,也留足了讀者二次創(chuàng)作的空間。這樣的彈性并不是每個作者都能把握與慷慨給予的吧。如果你在一個庸俗、惡劣、狹小的環(huán)境里面感到滿足與幸福,你感受細小的生活的變化,這樣無所作為而快樂的人是正常人還是非正常人呢。我們指出他生活的不幸,是對的嗎。我們的拯救給他帶來的是痛苦還是解脫?如果他們不希望被拯救,你會悲哀地讓自己成為病人去拯救自己么。我不可抑制地聯(lián)想起閉關鎖國自滿與天朝大國的清政府。山清水秀,財富雄厚,社會穩(wěn)定,政治清明,他們是幸福的。然而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反對封建、之后反對帝國主義,這樣的呼聲、這樣的訴求、這樣的革命,是痛苦還是解脫?我們現(xiàn)在又一定是幸福么。壞了,我有點黃老思想在里頭了。
       哎困了不想寫了,反正就是,第二篇好壓抑,第三篇人名地名太多,希臘神話看得太少,稀里糊涂的瀏覽完了,沒什么好說的。
       哎,如果今晚夢到紀德,一定要跟他聊會兒天,問他還打算去哪里行走,還有什么未竟的夢。
  •      好吧,第一次用這么哲理的標題,去年回廈門前,在書店挑了兩本書,一本是《一個人的好天氣》,令一本就是《田園交響曲》,在看完第一本厚因為它上面寫著三部曲,于是又將另外兩本買來看。之前有一段時間我蠶食書本的速度變的很緩慢,但在這幾本書中又找回了之前的自信。三本書每一冊都沒有超過200頁,最后一本是《窄門》,我承認在看《違背道德的人》的時候經常會睡過去。
       其實當我將這三本看完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其實國外的思想和我們也一樣嘛.第一個是大叔和羅莉的故事,接著是花花公子,和姐弟戀.其實這到不想是道德的敘述,到像是在自我檢討.只不過花花公子的檢討是一整本書的內容,所以很難讓我保持注意力.但是話又說回來了,這和道不道德不是很沾邊,更像是他的性格就是如此的,很真實的表現(xiàn)自己,只是對于別人來說他的行為很不道德.
       姐弟戀的這本書"窄門"看的那我有點難受,總覺是故事里的事情已經映射到了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情況和里面描述的相似,當然我指的不是姐弟戀,而是書中男女主人公那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明明很想愛,卻又不想自己毀了對方而表現(xiàn)的一種貞烈.愛本來就很簡單,有時候是要為對方多著想著,于是就分不清什么時候為自己什么時候為他,不過我倒是切身體會了一把,兩個人如果關系如果已經到了這種情況,當一方要走的時候,另一方如果說留下,他會毫不猶豫的留下,想太多的結果就是導致時間飛逝在想挽留都來不及了.所以現(xiàn)在我也努力處理好與每個人的關系,不想讓書中的內容成為現(xiàn)實.
       "田園交響曲"大叔與羅莉的故事,挺適合寫成劇本的一書,換位思考,如果我救助了一個女子就后將她撫養(yǎng)成人,那我惻隱嗎?肯定不會,就是因為男主人沒有提前表明立場,就在這混沌的關系下進行,最后女主角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是恩將仇報的成為了第三者,留下了一個悲慘的結局,早些時候如果能說清楚,事情也不會落的如此悲傷,我們就是很容易留戀在那有點曖昧又有點清明的關系中,但這對誰都不好.
       三本書最好一起買,每本書幾乎都用了兩天的時間,除了花花公子以外,裝幀也不錯,很適合收藏的一本書.而且受益匪淺.
  •     
      
        <田園交響曲>是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的小說三部曲之一.小說篇幅不長,延續(xù)了他一貫的對宗教,人性和愛情的思索,在敘事性的故事中自我心理剖析,探尋人性.
        關于小說的主題, 紀德曾在《日記》中評論過自己的作品:”《田園交響曲》是對某種自我欺騙的批評.”他通過一位牧師的回憶,在第一人稱敘事中,一步步引導讀者進入文本的內核,一起反思,探索,最后走向結局的高潮.
        故事的情節(jié)簡短清晰,講述了一位牧師收養(yǎng)了一個盲女,通過長期的相處和訓練,終于使她成為了一個正常的人,從黑暗中走向了光明,而在這個過程中,牧師卻陷入”愛欲”與”道德”的矛盾漩渦中,阻止了兒子雅克與盲女的相愛,最后致使獲得光明的盲女死亡,牧師也陷入長久的懺悔之中.
        宗教總是在紀德的小說中擁有著強大神秘的力量.<窄門>中痛苦的愛情,<田園交響曲>中牧師的信念….紀德一生受歌德與王爾德影響頗深,而歌德又謹遵著斯賓諾莎的教導.在故事的開頭,牧師見到盲女時,她只是” 一堆毫無意識的肉體” ,而牧師卻恍然聽到了神諭一般,認為拯救她是自己的使命. 他引用了<圣經>中的”亡羊論”來作為自己崇高意識的載體:
        “一個人如有百只羊,走失一只,他不是要將九十九只羊丟在山上,去尋找那只迷途的羊嗎?”
        宗教情緒高漲的牧師將盲女看作是走失的羊,她生活在黑暗中看不清路途,等待拯救,期盼光明…這似乎是耶穌降下的使命,因此牧師懷著熱情馬上收留了盲女,這也成為了他的道德義務,卻并沒有考慮家人的感受.
        盲女的靈魂仍舊是一片混沌,身上臟亂,猶如天地初開,摶土造人的初品.而牧師充當了將她帶入正途的重任.他有一種”創(chuàng)造亞當”的欲望,想要迫切通過盲女獲得神圣的滿足感與榮耀,
      
      
        ”羊”之于牧人,”盲女”之于牧師,本身就是一種馴化的關系,一種凌駕于被馴化者之上的存在感.這種凌駕,會導致兩種道德上的矛盾:
      強加的善是否是真正的善?
      而強烈的道德動機可能會使人掩飾住自己的非道德行為,從而將善強加給他人.
        這種矛盾在后文便暗自滋生而出,導致了悲劇性的結尾.以”馴化”一詞為例,雅克為自己的愛情闡述的理由之一是“可是,爸爸,我也希望別人靈魂幸福。” ,他認為” 在馴服中才有幸福.”
      ,<小王子>中對”馴養(yǎng)”的定義是”建立關系”,” 如果你馴服了我,我們就互相不可缺少了。 對我來說,你就是世界上唯一的了;我對你來說,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這里的馴養(yǎng)是小王子與狐貍的雙方平等契約,是抽象而純粹的愛的建立.
        而父親對雅克的回答是:而馴養(yǎng)只能是順從而非強加的.也由此引出了他的觀點:
        ”強加的善非善”.也就是”情感的雙方應該是平等的”.
        牧師站在這個正義的道德立場上卻虛偽的滑入了”強制的善”的漩渦之中不可自拔.
      
        這部小說以第一人稱書寫,敘事者不僅是作者,也是故事的主角,承擔了”上帝角度”和”主角角度”兩種職責,從上帝角度來說,小說的發(fā)展是無所不知的,而主角角度來看,他卻又因虛偽而要處處掩飾.在這兩種矛盾沖突的敘事下,使得整部小說有一種遮遮掩掩卻又偶爾丟出一句真實意圖的敘事方法,讀者必須分花拂柳,揭開迷霧來尋找文本意義的真實內核.
        一方面,牧師強調著善不可強加,一方面,他卻企圖捍衛(wèi)自己”上帝”的立場.
        首先,他將收養(yǎng)盲女描述成一種上帝的使命,一種必然的道德行為,將此強加給自己的妻子和家庭.當妻子表現(xiàn)出不滿意時,便迅速悄然的將妻子置于”不近人情”的不道德立場來掩飾自己的強橫.
      然而這種強加并非僅僅之于妻子一人,漸漸地他又把狂熱對準了盲女.
      
        盲女孩如同赤子一般,貪婪的吸收所有的知識.就如同一張白紙有著最大的書寫空間和潛能.她想要弄清所有的概念,不懂就問,有著孔子”不知為不知”和蘇格拉底反復追問反問的強烈學習態(tài)度.就像是一個成人用自己的經驗開始重新塑造自己的靈魂,一個嬰兒自覺地分配自己的DNA與養(yǎng)分一般.除了學習的貪婪,她還表現(xiàn)出了嬰兒般的好奇,我們還會為一朵花的開放,太陽和月亮的升起的感動么?是否還會驚訝于世界充滿的奇跡?她沐浴在這奇跡與美好的幸福中.
        當牧師帶她去聽<田園交響曲>,告訴她色彩的美妙,她更加沉醉于理想世界的美好之中.她通過想象幾乎看到了天國,那無比美妙的景象和幸福的世界.雖然,這一切都是虛假的想象.
        基督說: “你們若是盲人,就沒有罪了?!?作者寫道:罪過,就是遮蔽靈魂的東西,就是阻礙快樂的東西.熱特律德渾身煥發(fā)的完美幸福,就是因為她不知何為罪過.她身上只有光明和愛.
        然而沒有了罪與惡,是否還有善呢?如果有,那么這種善是否是一種虛假的偽善呢?
        如果視覺象征著人們的感官,人們通過視覺看到了更多的罪惡與不完美,產生痛苦,怨恨,貪婪的情緒,大量信息從視覺的涌入也破壞了我們對自然的純真感知,雙眼看到的可能是假象與偽裝,是一個人的面具,但盲姑娘卻用靈魂便能感受到牧師的內心.難道上帝是一個盲人?難道缺失卻反而是一種”獲得”,缺點是一種”長處”? “眼睛能看見東西的人,并不懂得自己的幸福?!蹦翈熣f道.
        音樂似乎能直達人心,我不止一次為完美的交響樂演奏感動的靈魂顫抖淚流滿面. Radu Mihaileanu導演的<音樂會>結尾處15分鐘的柴小協(xié)載著我的靈魂直沖云霄,真?zhèn)€世界似乎都被凈化了.音符與旋律包裹著周身如大浪一般拍打靈魂,音樂世界映射出的似乎也只有最本真的真善美.
        但真實的世界就是充滿了善與惡的混雜,交鋒.沒有了視覺,只是無知的蓋住雙眼就丑陋視而不見,王陽明曰:”心外無物”,但西哲用邏輯似乎證死了客觀的存在.對于無限追求知識的盲女孩,無知是罪過.于是她想要治好眼睛看看光明.
        牧師將雙眼失明時的美好和幸福強加給盲女,還用她的無知阻攔了她與雅克的相愛.她的無知讓她認為這個世界是完美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這完美正是被強加的.
        等到她睜開了雙眼,她看到了自己真正愛的人卻早已離去,那個天天陪伴的牧師并非內心所愛,她看到自己原來的行為帶來牧師妻子的種種痛苦,她認識到了自己的罪惡,看到了世界并非想象的那般美好,于是她悲哀的念著‘從前沒有法律,我就那么活著;后來有了戒律,罪孽便復活,我卻死了’.
        她認識到了自己的罪惡,便選擇死去.
        這樣一個悲哀的結尾,正是牧師造人計劃的悲劇性所在.虛假的善與完美并非是真實的美好存在,他給的幸福也并非是真正的幸福.但是他仍舊為了愛欲阻擋了盲女的愛情選擇和真實目光,為了自己崇高的虛偽而將善強加給她,只能借助<圣經>的字句來獲得自我安慰.
      最后,牧師認識到了自己的悲劇,匍匐在了自己一直愛著隱忍著的妻子的面前.
        眼睛,真的能尋找幸福么?
        反問自己吧,是否早已將幸福換成了麻木,是否在過著自欺欺人的生活.
      
      PS:因為篇幅短小,故事并沒有<窄門>的那種深厚感情,劇情的單調,內心剖析的不完善,導致小說在情感的共鳴上稍弱.悲劇性也并沒有如此痛徹心扉.因此四顆星,獻給紀德.
      
  •     我突然中覺出自己錯了,錯的特別不應該,我不知道要如何去尋找這個原因。我就這樣讀完了《人間食糧》,無疑我的理解是錯的。他寫的是那樣的讓人深思和要去真實地對待一切,而我卻在沒去理會那些意象的同時妄言他的癲狂,而在掩卷之后再一次摘取其中段落去閱讀的時候,我在低緩的聲調中像是體悟到了他所講的生活和他的思考。我在想,他所說的食糧,我從未去嘗試過,而卻作為欲念給扼殺去了,我不知道還要多少年在生活中去單純地沉淪之后,才會理解他的思考。然而青春短促,純粹的癲狂又將能延展到什么地方呢?我無疑又在其中發(fā)覺了憂傷,而我卻又有著不可理解,我不明白那些深沉的憂傷是如何隱伏在迅急而虛幻般的聲色中的。
      
      人,在不斷地與自我斗爭,我們到底有著些怎樣的罪惡,以至于我們從未停止過對自身的責難和痛惡,我滿腦子浮現(xiàn)的是那些單獨的傍晚、闐寂了的晚上;夕照、月光、影子,清冷的一切,依隨的憂傷,然而之后,依舊中的欲的癲狂。 流浪是怎樣的,它不是去過遙遠的地方,不是聲色中美好地將人兒寂寞地懷想,不是從于日子的花園一次又一次相望中有罪地陌然走過,不是一天又一天嶄新的日子--都不是的--它仍然是低徊,灑在窗臺的月光和一路上清冷的露水。
      
      如果上帝死了,那么這“流浪”又將去到哪里,誰成為自己的上帝,誰就成了自己的信仰,然而“方向”從沒有在我們的近前,尤如幸福總在過去或是未來,而現(xiàn)時的總要是逝去中的某個影子在心底擱淺了的憂傷。我們從沒能成為自己的信仰,如若我們沒能成為自身的信仰,那么我們將如何去欣然接受那橫陳在近前的“全欲”,而憂傷不再是我們近前憐憫的影子,而上帝不再是我們最后懺悔自身中渴望賜予的原諒。
      
      如果種子不死,它將仍然是一粒,如果死了,便結出許多粒來。而“人間的食糧”如果沒有死,那么它們將不再是食糧,而是它們自身意義的、無意義的自身部分,而如果它們沒死,那么我們仍將是我們自身,那“全欲”高高在上的牽引將不再依附于我們自身的信仰,因為,如若我們沒死,是我們自身,那么自身便將是自身的信仰,而“全欲”將是自身信仰的一部分。 而“全欲”需要食糧,而我們將在那結出的許多粒中不再是我們,那可能是憂傷和痛苦,而信仰憂傷和痛苦,為什么不去信仰解除我們痛苦的上帝呢?而這憂傷和痛苦在上帝面前將是有罪的,將不是幸福的,那么,你盡顯的癲狂之下憂傷的影子,不就有否定這一“全欲”嗎?
      
      是的,這痛苦最終將被人明白。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