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家

出版時間:2009-08-01  出版社:四川美術出版社  作者:鄒躍進,顧丞峰 編  頁數(shù):125  

前言

  西方學界關于“圖像轉(zhuǎn)向”或“視覺文化轉(zhuǎn)向”的討論,在進入新世紀之后旅行到了中國,開始在中國學術界、文化界和美術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在《批評家》第四輯中,我們側(cè)重對這一研究領域中的視覺圖像與書寫語言兩種不同文化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進行討論。然而,在本輯《批評家》上,孫振華的論文《面對災難的視覺圖像--汶川地震攝像圖片與美術作品的比較》,則涉及了三方面的關系,即攝像、美術作品與書寫之間的關系,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孫振華并不是抽象地討論三者之間的關系,而是把它放在2008年發(fā)生的汶川地震這一重大事件的背景下,考察三者在對這一事件反映上的不同特征,不同力度和不同的意義。  正如我在本輯發(fā)表的《視覺圖像與書寫語言之間的權力史》一文中所說的那樣,自人類進入書寫時代以來,對圖像的崇拜和恐懼的矛盾態(tài)度就一直延續(xù)至今。這一現(xiàn)象在進入復制技術的20世紀之后變得尤為突出。周彥的論文《重建文字的地位:談文字和圖像的關系》,從一個角度表達了他對當今圖像時代的圖像崇拜的憂慮。然而周彥的觀點和立場正是我所研究的對象,在我看來,正是視覺圖像與書寫語言之間的權力關系,特別是視覺圖像對書寫語言的崇拜和挑戰(zhàn),成就了人類視覺藝術變化和發(fā)展的歷史?! 『茱@然,周彥的論文既表達了一個批評家在圖像與文字方面的價值判斷,也以這一立場闡釋了中國當代藝術中圖像與文字的關系。在此方面,蔣文博的論文《當代藝術中文字的書法形態(tài)與意義闡釋》,則直接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美術中文字的圖像化傾向給予了歷史化的分析和闡釋,并在文中提出了自已的見解?! ≡谖铱磥恚斘覀儼涯撤N流行的理論作為批評的武器使用時,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須對這種理論本身給予深入全面的研究?;谶@一想法,本輯發(fā)表了段煉、段澤林對??略佻F(xiàn)理論的研究,王春辰對丹托藝術哲學的認識,楊簡茹對巴特書寫時裝的符號學研究,劉晉晉對米歇爾圖像理論中的“圖像轉(zhuǎn)向”的解讀

內(nèi)容概要

《批評家(2009年08月· 總第4輯)》上,孫振華的論文《面對災難的視覺圖像——汶川地震攝像圖片與美術作品的比較》,則涉及了三方面的關系,即攝像、美術作品與書寫之間的關系,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孫振華并不是抽象地討論三者之間的關系,而是把它放在2008年發(fā)生的汶川地震這一重大事件的背景下,考察三者在對這一事件反映上的不同特征,不同力度和不同的意義?! ≌缥以诒据嫲l(fā)表的《視覺圖像與書寫語言之間的權力史》一文中所說的那樣,自人類進入書寫時代以來,對圖像的崇拜和恐懼的矛盾態(tài)度就一直延續(xù)至今。這一現(xiàn)象在進入復制技術的20世紀之后變得尤為突出。周彥的論文《重建文字的地位:談文字和圖像的關系》,從一個角度表達了他對當今圖像時代的圖像崇拜的憂慮。然而周彥的觀點和立場正是我所研究的對象,在我看來,正是視覺圖像與書寫語言之間的權力關系,特別是視覺圖像對書寫語言的崇拜和挑戰(zhàn),成就了人類視覺藝術變化和發(fā)展的歷史。

書籍目錄

理論前沿現(xiàn)象解剖一家之言反思批評理論視野青年論壇書刊評論批評譯林

章節(jié)摘錄

  視覺圖像與書寫語言之間的權力史  在當代中國藝術界,有兩個引起廣泛爭論的對立說法,與本文將要討論的視覺圖像與書寫語言之問的權力關系有關:一是吳冠中說一百個齊白石也抵不上一個魯迅;二是北大教授張頤武說章子怡比一萬本孔子都有效果。不過,筆者只是把他們的看法視為一個由來已久的古老爭論在今天的回音,從學術上研究這個回音的來龍去脈才是本文的目的?! 娜祟愇幕泛鸵曈X藝術史的發(fā)展看,視覺圖像與書寫語言的關系錯綜復雜。在本文中,筆者只從歷史的角度,試對他們之間的權力關系作一些梳理和闡釋。探討這一問題的意義在于,人類進入書寫語言時代之后,視覺藝術與書寫語言在互為"他者"的關系中,促進了各自的發(fā)展和變化,這尤其表現(xiàn)在處在弱勢地位的視覺藝術這一方。就此而言,探討書寫語言與視覺圖像之間的權力關系,可以從一個特定的角度理解視覺藝術的特征,以及它的發(fā)展和變化的原因;同時也能發(fā)現(xiàn)藝術哲學、美術批評,美術史寫作,作為直接與視覺圖像打交道的書寫語言形態(tài)在這一權力關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枰f明的是,因篇幅所限,本文主要討論西方視覺藝術和圖像與書寫語言的權力關系,關于中國視覺藝術史中的這一問題,則只能另文再予專論?! ∫?、現(xiàn)代之前:書寫語言對視覺圖像的支配  1、一個假設:圖像優(yōu)先的歷史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人類社會的絕大部分歷史是無書寫語言的歷史,也即我們所說的史前社會的階段。但考古學能證明人類創(chuàng)造的圖像則至少有三萬多年的歷史。可以想象的是,在一個沒有文字但有圖像的時代,我們幾乎無法想象口語與圖像的內(nèi)在關系,是否與我們今天所知的文字與圖像關系是一致的。人類文化學對無文字的原始文化的研究也只是告訴我們,口語作為一種即生即滅,無法保存和移位的符號,不僅依賴世代相傳的方式把生存的經(jīng)驗轉(zhuǎn)化為傳統(tǒng),而且在思維的意義上同樣具有形象化的特征。 ……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批評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