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封的老照片

出版時間:2005  出版社:四川美術(shù)出版社  作者:陳正卿編著  頁數(shù):272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將多次展開其英國旅行家R·F·菲奇(R·F·Fitch)的作品,無論其拍攝范圍廣泛,抑或藝術(shù)造諧的精湛,都堪稱為中國留下了一批珍貴的資料。    美國傳教士華之姿辦的同善會,關(guān)于這位華先生,連辜鴻銘也恭維他為“19世紀最行造詣的漢學家”。他在華北一帶傳教。同時“考察”中國文化,本書所收部分照片即來自他所撰文章。此外,還有一個公誼會,它由英國教會派出,傳教地區(qū)長期選定在西南的四川、云南、貴州三省。它也吸收美國傳教士一道活如,如美國著名女傳教士義白禮就是會中骨干。而長期主持該會的是英國人霍德時。至于著名美國傳教士李佳白辦的賞賢堂,因他主張:“孔子好比耶穌”,對中國民眾要“以道德宗教訓導之”,所以則更留心各“民情民俗”。

書籍目錄

壹 風貌依舊的山川江河貳 哀婉的美叁 橋的姊妹肆 光怪陸離的都市百態(tài)伍 記憶中的鄉(xiāng)村生活陸 波詭云譎的政治風云柒 已經(jīng)消失的人流捌 西學東漸中的中國教育玖 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拾 神秘的宗教神靈拾壹 夕陽下的文物古跡拾貳 五光十色的僑民世界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山,不僅中國內(nèi)地有,沿海島嶼也有,而且別具一格。有“海天佛圖”之稱的普陀山,位于舟山群島之中。普陀山原名小白華,又名梅岑山。有觀音菩薩在這里居住的說法,故稱“南海普陀觀世音”。普陀島上山巖峻奇、林木蔥蘢,島四周波濤浩淼。如著名的潮音洞,洞窟日夜與海潮相吞吐,聲如雷鳴。梵音洞,洞的峭壁兩側(cè)相合如門,高垂百米,洞深也逾百米,屈曲通海,海潮撲來,真如龍吟虎嘯。這樣,它就像一顆海上明珠一樣,吸引了最早的外國旅游者。1922年,一位美國旅游者來到島上,他拍攝的普陀山在海浪野獸般咆哮中是那樣鎮(zhèn)定自若(圖24)。風平浪靜時的普陀山海岸,又是那樣委婉動人(圖25)。建于島上高處的民居粉墻黛瓦,一派江南民居風貌(圖26)。由普濟寺至南天門一線的寺廟,其廟宇建筑之豪華氣派,堪稱江南之勝,無怪乎人們要來求拜觀音(圖27)?! 14    當然,橋也不再僅方便兩岸人民的交流、出行,它還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中成了一種藝術(shù)的載體。中國人造橋,一講究它“雖由人造,宛如天開”的意境,使橋與山、水、泉融為一體;二講究“就地取材,因料施用”,因在中國古代沒有什么比巨材運輸更困難了。同時,也沒有哪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愛在石頭上施展才藝的了。以至佩利在廣西桂林看到花橋時,不禁大為贊嘆(圖38)。花橋又名風雨橋。在廣西這類橋有數(shù)百座之多。橋上亭廊相連渾然一體,宛如水上一座長廊式的高層樓閣。它的建筑工藝已融合南方少數(shù)民族桿欄式建筑與漢式宮殿建筑為一體。這座建于明代的四孔石橋,橋面上造有和橋身一般長的檐廊。這樣設(shè)計,是便于行走,以利兩岸交流,甚至還是買賣貨物的場所。這種以人為本的理念,使橋承載了太多的涵義。  P23    當在橋面上建長廊因河面太寬而力不能及時,于是便改在長橋正中建一座橋亭。這就既方便兩岸的交流和貿(mào)易,又另具一種美。建于清朝康熙年間的安徽貴池18孔橋,1912年一位中國內(nèi)地會的英籍傳教士在拍攝時,它還那樣完美無缺(圖40)。據(jù)說由當?shù)?8位寡婦捐資建造的,故為18孔橋。那位英國傳教士說:“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人的道德名譽和生命同等重要。而女人的名譽更重于一切。名譽受到污損的人,只可以用自殺來洗刷自己的一切。這就是所謂‘烈婦’,實際上就是以生命來‘殉節(jié)’的寡婦。寡婦用捐橋的辦法,大約就可逃避自殺那種‘合生’的形式了?!敝袊墓皹驑蚨炊酁閱螖?shù),這座橋洞為雙數(shù)的橋十分稀罕。橋中央的四角方亭,也是行人避風雨或貿(mào)易的場所。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光怪陸離的都市百態(tài),神秘的宗教神靈,已經(jīng)消失的人流,記憶中的鄉(xiāng)村生活,五光十色的僑民世界。

編輯推薦

  風貌依舊的山川江河,光怪陸離的都市百態(tài),波詭云譎的政治風云,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當歲月流逝,那些塵封的記憶,從腦海里一躍而出,就像舞蹈的精靈,在我們面前晃動。感動我們的不再是一張張發(fā)黃的照片,而是它們背后的故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塵封的老照片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